评注性副词“并”、“倒”、“也”的对比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363.95 KB
- 文档页数:5
让步句中关联副词“也”“都”“还”的共现规律以汉语让步句中的关联副词“也”“都”“还”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共现规律,并通过对语料的实证调查考察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
研究发现,这三个关联副词在让步句中的共现顺序为“也>都>还”;左侧辖域广的副词往往包含右侧副词的语义;它们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并不同时出现,“单用”数量多于“叠用”数量。
标签:让步句也都还共现顺序一、引言汉语让步句的典型格式有“P,也Q”“P,都Q”“P,还Q”等。
“也”“都”“还”三个关联副词在让步句中有时单独使用,也有时重叠使用,如例(1)、(2)。
(1)即使个中经受的种种委屈和辛苦不为人知,荣誉和奖励与己无缘,也都可淡然处之。
(《长江日报》1997年12月5日)(2)即使将来我们富裕了,也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关联副词“也”“都”“还”的辖域和语义指向有何不同,它们之间具有何种层次关系,这些将作为本文研究的内容。
二、文献综述杉村博文(1992)指出汉语的“都”是“总括副词”;“也”是“分举副词”,表“类同”。
韩玉国(2003)认为“都”表示“横向范围”,“也”表示“纵向范围”。
袁毓林(2005)进一步指出“都”通常是以小句为界限的;“也”的辖域通常是跨越小句的,即以平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为范围。
“都”加合操作的对象是一组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而“也”加合操作的对象是一组具有相似意义的命题。
吕叔湘(1980)指出“还”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不变,与副词“仍”意义相同。
三、汉语让步句首先来看一下“P,也Q”让步句。
“也”表示“类同”,“也”所限定的行为或事件通常具有典型性或极端性,通过对典型或极端情况的肯定或否定来表达对整个论域集合内所有情况的肯定或否定。
如例(3)、例(4)。
(3)你即使讨个猪婆,我也不拦你!(邢福义,2001:469)(4)即使圣贤,也会有过。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05日)“P,都Q”让步句中的关联词“都”表示“总括”,左向约束偏句中的复数性话题事件。
语意副词“也2”浅析语意副词“也2”浅析摘要:现代汉语副词“也”的词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类比的类比副词“也1”;二是通过帮助表增量或减量作用来表达主观情态的语意副词“也2”。
本文则主要探讨语意副词“也2”的语用功能,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也”,尤其是表主观情态的语意副词“也2”进行多方位的细化分析,考察它的用法和功能。
关键词:副词,也2,语用功能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讨论副词“也”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前人对“也”做过不少研究。
八十年代前大多只限于“也”字本身的研究。
关于它的语义,有人认为表“同样”(《现代汉语词典》2005),有人认为表示“范围”(张志公1956),有人认为表示“类同”(马真1982),也有人认为表示“并列”(沈开木1983、毕永娥1994)等。
这些说法虽有差异,但其实见解都很相近。
关于它的词性,绝大多数语法著作认为它是副词(如吕叔湘、朱德熙1952),个别著作认为有时它是连词(如黎锦熙1924)。
在句法上,凡是认为是副词的,都说它充任状语,认为是连词的则把它看做是语法工具。
八十年代后,众多语法学者,如吕叔湘(1980)、马真(1982)、沈开木(1983)、毕永娥(1994)等开始从话语角度对“也”字进行研究。
作为多功能的副词“也”有多种用法,人们给它做了不同的分类,并冠以不同的称谓,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示“类同、并列”,有的称“范围副词”(朱德熙1982、马真1982、北大中文系1982),有的称“类同副词”(黄河1990),有的称“重复副词”(张谊生2000);另一类表示语气,有的称“语气副词”(马真1982、北大中文系1982、黄河1990、史金生2003),有的称“评注性副词”(张谊生2000)。
已有的对“也”的研究大多限于对它语法意义的研究,而对其语用功能的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也”作为表达主观情态的语意副词时的用法,研究得很不充分吗,对这个表示主观性评价的副词的主观性研究,也未能得到重视。
他很聪明没去参加比赛他明显说谎了很不幸运的是没人看到他就我而言这是对的评注性状语,也叫观念附加语,它不是修饰谓语动词,而是对整个句子进行说明和解释,表明说话人的看法和态度。
评注性状语不与它所评注的句子在结构上紧密结合,通常位于句首(间或位于句中或句尾),常用逗号与句子隔开。
评注性状语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逻辑连接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逻辑连接副词和评注性副词的位置这两类副词通常位于句首,有时也位于句中或句尾。
A)逻辑连接副词。
例如:However, not everybody agreed.The composition is all righ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however.例如:Rightly, he refused her offer.He wisely took his friend's advice. 这类副词既修饰全句,也修饰主语,常用的有:artfully, cleverly, correctly, justly, incorrectly, reasonably, sensibly, unreasonably, shrewdly, unwisely, prudently, rightly, wisely等。
例如:Obviously, he tried to tell the truth.He is undoubtedly the greatest musician of the country.She can possibly do it all by herself.Actually, he is an ideal teacher.这类副词常用的有:likely, possibly, maybe, conceivably,reputedly, doubtless, seemingly, arguably, allegedly, supposedly, obviously, undoubtedly, plainly, clearly, manifestly, definitely, certainly, undeniably, decidedly,actually, nominally, formally, officially, outwardly, superficially,ostensibly, fundamentally, essentially, basically, naturally 等。
语气副词“倒”的语用功能分析“倒”作为语气副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多种语气。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倒”的语法意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倒”的表述功能体现在对当前事实(与预期不一致或相反)的表述,而“倒”的评价功能是用来表达对当前事实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
“倒”还具有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功能。
在副词“倒”的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除了语法、语义的讲解之外,还应重视“倒”的语用功能的分析。
标签:“倒” 语气副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语气副词表达的语义灵活、复杂,是汉语语气系统中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语气副词“倒”的语法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出“倒”的7种语义:表示与一般情理、与事实相反;表示转折、让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舒缓语气;用于催促或追问等。
彭小川(1999)认为语气副词“倒”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且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
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则认为“倒”的基本语义是“确认”,“并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的或不认可的情形”。
李宗江(2005)对“倒”的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将其语义功能归结为表示相反、转折关系和舒缓语气。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倒”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功能。
张谊生(2000:72)认为,语气副词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的表述性”,只有注意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揭示出语气副词的特点和规律。
表述是对事实的陈述,评价是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强调功能体现在表达语气方面。
一、“倒”的表述功能根据李宗江(2005)对“倒”的语义演变所做的历时考察,“倒”本义是指使某一物体向反方向移动,词性为动词,后来通过隐喻延伸出“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意义,这是“倒”作为副词最基本的语法意义。
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分析关于语气副词“反倒”的研究,鲜有文章谈及,多数辞典的释义为“同‘反而’”。
本文主要从信息功能角度对其分析。
“反倒”作为半幅评注副词,具备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
在交际功能方面,陈述一种偏离预期、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同时,也突显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态,即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该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
标签:反倒语气副词半幅评注信息功能主观性一、引言“反倒”在多数辞书中释义为“同‘反而’”,如北京大学语言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語八百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释。
而关于“反而”,马真(1983)是最早对“反而”语义使用条件进行论述的。
例如:(1)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而更闷热了。
(马真《说“反而”》)这里“下了一场雷阵雨”视为甲现象,按常情或者猜想理应引起乙现象“凉快一些”的发生,而事实上乙现象“凉快一些”没有出现或发生,倒出现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更闷热了”的发生。
王还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1994)一文中认可了马真对“反而”的使用语义背景的分析,并强调了丙现象是出现或发生的一种现象,而非某种想法,且是由甲现象引起,与乙现象相背的。
同时对该使用条件进行简化,即“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
”①这一论断也为后来学者所认可和引用。
如果该例句中将“反而”替换为“反倒”,即“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倒更闷热了”。
运用上述逻辑结构分析“反倒”的语义结构,是完全契合的。
即“反倒”的语义使用条件同“反而”,这点与辞书中的释义一致。
所以在语义方面,我们就不加赘述了。
而在语用方面,尤其是信息功能方面,“反倒”的相关研究却少有论及。
副词“原来”和“其实”的对比考察“原来”与“其实”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副词,二者在语义方面有某些相似交叉之处,留学生学习了这两个词后,常常混用。
所以本文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对“原来”和“其实”做了对比考察,以期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原来其实语义语用一、引言副词“原来”和“其实”都可用来表评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来:①起初;没有经过改变的;②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本文分别记作原来1和原来2)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本文只讨论“原来2”和”其实”的区别)根据这样的解释,“原来2”和“其实”语义有某些相似交叉之处,在句中它们有时可以换用。
例如:(1)几天以前,大学同学聚会,只有她一个人没来。
她给我们发了一封E-mail:“对不起,我因为工作忙,回不了国,很遗憾。
祝大家快乐、幸福。
”后来有人告诉我,其实她很想回来,但是又怕使自己痛苦。
原来上大学的时候她和我爱上了同一个男同学,就是我现在的丈夫。
(《初级汉语·下》)(2)毕业以后她去了美国,我还以为她是因为羡慕美国人的生活,其实她是为了我的幸福才一个人去了美国。
(《初級汉语·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副词“原来2”,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副词“其实”呢?什么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互换后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大量的语料来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使用条件。
本文正是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试图具体描写说明副词“原来2”和“其实”的用法,并由此提出无论在汉语教学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在辨析近义虚词时,要重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进行。
二、语义比较(一)“原来2”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中文系55、57级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景士俊,1980)对“原来2”的释义大致相同,表示说话人发现了从前不知道的情况或表示对某种情况有所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