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失业工人社会救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5.4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关信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9期【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社会救助【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19.005贫困是现代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代贫困问题的表现和原因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是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分配不公和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导致。
工业化时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逐渐开展了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反贫困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代中国的反贫困行动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共产党在其百年历程中始终将中国的反贫困作为其革命和执政任务的重要内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使广大民众摆脱了绝对贫困,而且为现代世界的反贫困行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反贫困行动和建立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党在革命与执政的百年历程中对民生保障的责任担当与制度探索,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反贫困行动的复杂性,并为未来继续做好反贫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与社会救助行动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与社会救助行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但重点开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里。
党在各个时期和阶段中应人民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反贫困行动,建立并不断优化社会救助制度。
此部分将简要梳理从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前近60年历史中党在反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的行动及成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反贫困和社会救助行动。
在旧中国,阶级剥削、经济不发展和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导致城市和农村中许多下层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下,尤其是农村中的贫农和雇农因缺乏土地而处于“送租之外,所得无几”境况,生计面临困难。
[1]同时,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恶化经常进一步导致一些贫困农民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失业治理政策研究摘要:通过失业治理实现稳定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针对先后发生的5次典型失业高峰,政府出台系列措施从防止失业高峰继续攀升、化解失业高峰引发的难题以及拓展就业渠道三个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失业治理。
为了适应新阶段“稳定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传统的系列失业治理政策需要调整各项政策重心、总体失业治理政策需要做出向“广开就业渠道”相关政策倾斜的调整。
关键词:失业高峰;就业;失业治理政策;重心调整作者简介:蔡承荣,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所谓“失业高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并且失业率远高于一般时期的水平。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共出现过多少次失业高峰,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出现过5次失业率超过或接近10%的典型失业高峰,即改革开放前出现过3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2次。
本文通过对我国5次失业高峰成因及治理举措的分析,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政策特点,并针对新时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提出对传统失业治理政策进行重心调整的建议。
一、第一次失业高峰(建国初期)(一)本次失业高峰的成因1949年至1952年,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人数分别为474.2万人、437.6万人、400.6万人和376.6万人,1949年和1952年的失业率分别高达23.6%和13.2%①。
导致这次失业高峰出现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处于百废待兴状态所致。
由于解放前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之国民党政府的疯狂掠夺和连年战争的破坏,使得建国初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满目疮痍的景况,经济混乱和百业萧条必然造成就业岗位严重萎缩。
二是新旧社会交替所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所致。
一些专供封建迷信活动的商业(香烛、纸火)和为统治阶级奢侈消费服务的相关服务业(娱乐、美容、珠宝、精品店、金融等)由于失去市场而逐渐走向衰败,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人员也就成为了失业人员②;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一些工商业资本家消极对待和一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过激行为,导致大批私营工商业陷入困境或者破产倒闭,大批在私营工商业工作的人员因此而失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失业救济刘 奎2013-3-21 15:50:30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英文标题】Unemployment Relief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作者简介】刘奎,苏州科技学院 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刘奎(1978-),男,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内容提要】新中国建立初期,如何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最终获得了巨大成效,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re were a lot of unemployed workers in cities.How to settle the employment and life of the unemployed workers was a difficult probl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veloped affirmatively the unemployment benefi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basic existence of relief objects and solidify the new regime. Finally the difficultywas defeated,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the other work of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关 键 词】新中国/失业/救济the early years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employment/benefit 一、建国初期失业状况概述 资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国内反动势力的长期统治,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大破坏,农民日益贫困破产,民族工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日益衰落,因而造成了城市中的大量失业现象。
新形势下广东解决失业问题的思路作者:黄蓉芳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失业问题又会直接导致贫困的产生和恶化,间接引致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广东失业带来的问题,失业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探析了失业率下降的原因,然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广东解决失业问题的经验,提出了现阶段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广东失业问题产业结构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3-0043-04一、广东面临的失业问题充分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曾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下岗失业的总人数一直有增无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7-2000年一直保持在3.1%,2001年上升到3.6%,2002年升至4.0%,2003年为4.3%。
据有关报道,2009年1-3月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达到4.3%的水平,上升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登记失业人员为800万人。
另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抽样调查及对某些省份的典型分析,由于我国每年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以及下岗职工、隐性失业和其他未登记失业人员,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应在7%左右,即不少于3000万人,而我国每年所能增加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
预计今后几年,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的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广东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但也达到2.6%。
下岗失业人员带来的生活问题涉及几千万城市家庭人口,失业问题成了社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失业工人救济制度初探作者:马红玉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建国初期,如何解决战争创伤和经济萧条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和生活困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难题。
1950年6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时公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国家设立了统率全国失业救济工作的专门机构——失业救济委员会,从而确定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失业救济制度。
这一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失业救济的具体措施针对严峻的失业情况,1950年6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时公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新中国失业工人救济制度的正式建立。
同年11月21日,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失业救济问题的总结及指示》,对《暂行办法》进行微调和完善。
1952年,针对新出现的失业人员,在充分了解群众情况及群众需求的基础上,8月1日,政务院公布了《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的规定》,决定进一步妥善解决失业工人救济安置问题。
各地市根据中央指示,纷纷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和失业工人救济处,迅速开展失业工人救济工作。
为准确掌握全国失业人员的数量和状况,各地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首先要求基层组织对失业人员进行普遍登记。
进而根据不同类型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救济措施。
政府建立了失业救济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及社会援助。
据统计,1950年,全国共发放失业救济金405775人,即有半数以上的失业工人得到救济。
此举初步解决了失业工人暂时的生活困难,消除了失业工人的不满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但是简单的失业救济只能解一时之急,要长远地解决失业问题,还需帮助失业工人逐渐具备就业条件和技能,使其顺利实现再就业。
为此,中央继而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安置大量失业人员。
1.1 以工代赈对于一些生活确实困难,具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需要,选择一些能容纳较多失业人员的工程进行以工代赈。
作者: 徐行[1];石奎[1,2]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300071;[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541004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37-4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失业问题;解决就业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多年战乱、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影响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党和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政策,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建立主管机构、及时登记、号召全民救济和大力促进就业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解决了城市失业问题,保证了人民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政策呈现出以人为本、应急措施与长效政策相结合、力求标本兼治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迁摘要: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由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定期定量救助,再到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发展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我国这样一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政治地位,强化了政府责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实现了从人性关爱到维护权利的转变,凸显了政府在维护公民基本生活安全方面的责任。
在保障的功能上已经开始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转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变迁;政府责任社会救助是指由政府承担责任,为城乡贫困家庭提供物质帮助,使这些家庭能够抵御生存危机,从而维持他们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的选择及其发展,既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受到经济体制、用工方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
建国初期的社会救助主要通过紧急救助的形式,为战后大量贫民提供临时性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单位体制成为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社会救助的主体转变为孤老病残、无单位人员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社会身份的困难人员,拾遗补缺的作用明显。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社会救助先是恢复计划经济时期的救助模式,维持城乡分野的救助格局,并在救助范围、救助方式、救助资金投入等方面有所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逐步构建了以低保救助、五保供养为核心,以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实现了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定型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实现了济贫理念由“救济”向“救助”的转变,为今后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之初,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城市贫困户。
在各大中城市,街巷中满是灾民、难民和散兵游勇,失业人员和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也比比皆是。
尽管当时国家财政还十分困难,但仍拨出大量经费和粮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社会救济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后一年多时间里,武汉、广州、长沙、西安、天津等14个城市紧急救济了100多万人。
1952年,全国152个城市常年得到定期救济的人口达120多万,得到冬令救济的约达150多万。
有的城市享受社会救济的人口竟达20—40%。
为了帮助城市贫民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生产自救”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首先是以工代赈,组织大批失业贫民参加市政建设。
其次是举办烈军属和贫民生产单位,从事手工业和小型工业生产。
大规模的城市社会救济和生产自救迅速稳定了社会,恢复了秩序,使城市社会生活走上了正常轨道。
5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后,农民的生、老、病、死就基本上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来给予保障。
即使是因年老残疾、体弱多病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由集体分派其力所能及的轻活,同样记工分,同样参加年终分配,直至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才由其家庭主要负起赡养的责任,同时部分集体还给予一定的支助。
这样,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就有了水平虽然不高但切实可靠的保障。
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孤儿,则由集体实行“五保”供给制度,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
上述种种措施最早在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得到了确认。
到50年代后期,中国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安排看,在城镇,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将绝大部分城镇人口组织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中就业,社会保障是随着就业而生效的,职工、干部连同他们的家属的生、老、病、死都靠着政府和单位了。
在农村,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到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民都成了社员,他们可以享受集体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建设与社会认同标签:社会建设;失业无业救治;社会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并没有被党和国家明确提上日程,官方文件中也没出现“社会建设”的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建设实践,其中失业无业救治的开展足以表征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特征。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在救治失业无业的过程中,通盘考量,尤其注重底层关怀,多措并举,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其策略布局与实践探索贯穿着除旧立新的社会建设理念。
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正是通过各种社会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通过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依靠提升基层社会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开辟出有效社会认同的重要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认同的成功建构,可为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认同建构的基点:有实无名的社会建设有关社会建设和社会认同的话题不是新问题,学界多有涉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点出发,深入思考了社会建设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密切关注了当前社会建设实践问题,但较少探讨历史上的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重大转型期的社会建设实践缺乏必要的历史研究;对于社会认同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学界较注意从社会心理层面讨论社会认同,而很少关注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社会认同建构的方式方法、变迁态势,以及支撑社会认同建构和变迁的内在动力。
实际上,社会认同力量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建设的一些基础性结构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并没有被明确提上日程,官方文件中也没出现“社会建设”的提法,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建设实践。
新中国成立伊始,整个社会犹如一盘散沙,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分化严重。
如何培育和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如何赢得整个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同,成为摆在正走向执政地位中共面前的艰巨任务。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在城市斗争中,我们依靠谁呢?有些糊涂的同志认为不是依靠工人阶级,而是依靠贫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