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7.02 MB
- 文档页数:58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日期:目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概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核心要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施流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配套措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效益评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概述技术定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一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育秧和插秧的现代农业技术。
技术特点高效、精准、省时、省力,能够大幅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技术定义与特点重要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水稻种植领域,包括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适用于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形的水稻种植。
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历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向高效、智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发展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核心要素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抗病抗虫性能优良的水稻品种。
秧苗培育秧苗品种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作为秧床,并进行精细整地和施肥。
秧床准备根据水稻品种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密度,采用机械化或手工播种,并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播种与育秧根据田块大小、形状和水稻品种,选择适合的插秧机型号和规格。
插秧机选择田块准备机械化插秧操作在插秧前进行田块平整、耕翻和施肥,确保田面整洁、土壤松软。
按照插秧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定适宜的插秧深度、株距和行距,确保秧苗分布均匀、生长健壮。
03机械化插秧0201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包括基肥、分蘖肥、穗肥等。
施肥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的灌溉管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灌溉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水稻生长阶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水稻机械化插秧栽培技术一、技术概述水稻机械化插秧是指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以代替手工插秧的机械化种植技术。
该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应用,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配套技术,在我国大部分稻区应用效果显著。
水稻机械化插秧能减少田间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在我国目前劳动力紧缺的状况下,推广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产增效情况与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每亩减少用工成本80-100元。
三、技术要点(一)培育壮秧机插秧苗采用中小苗带土移栽,单季稻与中稻,一般秧龄15-20天,3.5-4.0叶龄內移栽。
(二)大田整地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对大田耕整质量和基肥施用等要求相对较高。
耕整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插秧机的作业质量,而且关系到机插秧苗能否早生快发。
因此,机插秧大田精细耕整十分重要。
机插大田耕整质量要求:旋耕深度10~15厘米,犁耕深度12~15厘米,不重不漏;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表土硬软度适中,泥脚深度小于30厘米;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泥浆深度5~8厘米,水深1~3厘米。
在3厘米的水层条件下,高不露墩,低不淹苗,以利于秧苗返青活棵,生长整齐。
否则高处缺水使幼苗干枯,低洼处水深使幼苗受淹。
一般要求耕整后大田表层稍有泥浆,下部土块细碎,表土硬软度适中。
整地次数过多,土层过于黏糊,不利于沉实,机器前进过程中仍然有壅泥情况等出现,以致影响栽插质量。
田间无杂草、稻茬、杂物,否则机器在前进过程中,残茬杂物会将已插秧苗刮倒。
(三)适施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以上,氮∶磷∶钾(N∶P2O5∶K2O)一般为1∶0.5∶1。
移栽前5-10天每亩施粪肥1000-1500公斤或25%复合肥50-80公斤用以培肥地力;中等肥力大田,每亩施35%水稻专用肥30公斤或25%复合肥40公斤或BB肥20公斤作底肥;先施肥再耕翻,以达到全层施肥,土肥交融。
(四)插秧基本苗的确定插秧机的行距为30cm固定不变,株距有多档或无极调整,对应的每亩栽插密度为1~2万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