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童年情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钢琴界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共包含13首短小的钢琴曲,每一首曲子都带有浓厚的童真与抒情情感。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做一次深入的分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童年情景》的背景和意义。
这部钢琴套曲是舒曼在1838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8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他对儿童成长的理解和对儿童心灵的感悟,因此这些曲子都充满了童真和纯真的情感。
整个套曲呈现了一个童年时期的画卷,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每一首曲子都如同一个小小的故事,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浪漫情感的世界中。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童年情景》的曲目结构以及其中几首曲子的抒情性。
整个套曲的曲目分别为:1. 朝圣者的乐曲;2. 舞曲;3. 独舞;4. 低语;5. 猎人的曲调;6. 临别礼;7. 哥哥的礼物;8. 临睡前的祷告;9. 起舞;10. 乐园;11. 忆念;12. 镜子魔术师;13.别离。
我们可以挑选几首曲子来分析其抒情性。
比如第一首《朝圣者的乐曲》和第九首《起舞》。
《朝圣者的乐曲》通过柔和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勾勒出一种清新悠扬的氛围,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纯真的心灵向往着美好的远方,表现了舒曼对于幸福和美好的追求。
而《起舞》则以欢快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勾勒出了一幅欢快活泼的画面,仿佛是在描绘一个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儿童世界。
这两首曲子都充满了抒情性,旋律优美展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向往和纯真感情的表达。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童年情景》的整体抒情性表现。
整个套曲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勾勒出了童年时期的各种情感和画面,旋律优美、舒缓、悠扬。
在曲调上充满了隐喻和意象,深邃、抒情,表现了舒曼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每一首曲子都饱含着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敏感的情感。
论舒曼钢转曲《童年情景》的创昨尚正及演奏技法分析引言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高度繁荣时期,在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舒曼创作的许多音乐都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舒曼在钢琴领域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的这种体裁,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财富。
《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曲子组成,每个曲子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生活场景。
整部套曲有趣,活泼,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感悟舒曼音乐作品,更准确地演奏《童年情景》这部钢琴作品。
一、舒曼及其音乐作品创作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十九世纪进步浪漫主义最鲜明的代表人物,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之一,1810年6月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舒曼出生在一个书商家庭,由于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做了铺垫,舒曼7岁时就尝试创作小型钢琴小曲,有出色的即兴演奏才能。
在1826年他的父亲逝世了,16岁的舒曼到莱比锡学习法律,由于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跟随弗里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在1830年舒曼学习了他喜欢的音乐专业,但刻苦过激的训练使手指造成了永久性的伤病,18年他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痛苦万分,最后选择跳进了莱茵河后被救起,两年后在那里逝世,终年46岁。
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创作的音乐都深刻地反映着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今我们可能无法在还原舒曼创作《童年情景》时内心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作曲家舒曼留下的资料,给我们开辟了一扇心灵之窗。
特别是当时舒曼写给爱妻克拉拉的书信,将这些信笺串联起来就是这部作品最好的背景介绍。
关于《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舒曼给随父亲在维也纳巡回演出中的恋人克拉拉写信。
舒曼在信中写道:“趁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我刚刚写作完的,正是你过去写给我信中那句话的一种回声效应,你在那次信中说过“你几乎像个小孩一样时常想念我”。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抒情性,其中著名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zenen)更是体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对这部套曲的抒情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中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童年情景》是舒曼于1838年创作的一部包含13首小品的钢琴套曲,每一首小品都表现了不同的童年情景和情感。
整部套曲以其简洁清新的风格、丰富多样的情感展现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赞誉。
在这些小品中,舒曼通过旋律、和声和音色的运用,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深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其对于童年情景的音乐再现与情感表达。
套曲中的第一首小品《进场曲》(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展现了童年时代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心。
整个曲子以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声为主,表现了少年儿童对于热爱探求和探险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天真烂漫和充满希望的抒情氛围。
这首曲子的抒情性主要体现在其柔和、温馨的旋律中,让人感受到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接着,套曲中的第三首小品《欢快的农忙曲》(Haschemann)展现了儿童时代的欢快与调皮。
整个曲子以轻快的节奏和嬉戏的旋律为主,表现了孩子们在农村玩耍的欢乐场景。
这首曲子的抒情性主要体现在其欢快明快的音乐形式中,展现出一种童心未泯、纯真无邪的情感。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以其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于童年情景的真挚回忆和深情表达。
每一首小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让人不仅感受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也感受到了他对于童年时光的珍视和情感表达。
这部套曲的抒情性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形式中,更体现在其对于生活、爱情、幸福的向往和祈求之中,这使得这部套曲成为了舒曼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成为了对于童年情景的珍贵回忆。
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及其作品《童年情景》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论文研究背景
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流派,它在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上的创作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发
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其音乐成为了
研究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原材料。
其中,他的钢琴独奏曲《童年情景》更是为人所知,并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论文研究对象
本论文将以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及其作品《童年情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音乐创作的探究和分析,来展现浪漫主义作曲家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
三、论文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研究舒曼的音乐创作以及他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同时,也将对其著名作品《童年情景》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音乐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探讨
其在舒曼音乐中的地位。
通过研究舒曼的音乐创作,来了解他对于浪漫主义思想和人
生理念的表达。
四、论文研究方法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分析和音乐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在文献分析方面,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舒曼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在音乐分析方面,
则将从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对其音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
五、论文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究舒曼的音乐创作、了解其思想和文化背景,以及从他的创作中发掘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性,对于加深我们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和
认识具有启发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借鉴舒曼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为我们的音乐
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考角度。
舒曼钢琴套曲的情景》的演奏技巧分析摘要:罗伯特•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处处都表现出他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热爱,其中钢琴套曲更具有代表性。
舒曼本人在创作《童年情景》时也指出“这些乐曲是一种艺术反映,它们是成人为成人所作的。
”本文通过对演奏特点的阐述,从而对舒曼的演奏风格进行一些粗浅研究。
关键词:《童年情景》;舒曼;演奏技法罗伯特•舒曼在19世纪当时是一位具有个人风格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家,钢琴套曲这种体裁更是为舒曼所创,套曲的形式赋予乐曲更为丰富的表现性和讲述性,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童年情景》。
关于乐曲中三连音的弹奏,像《异国和异国人民》是G大调的,整首小曲由三个声部组成,这首小曲作为整套作品的第一首,从一开始的小题目《异国和异国人民》就能够看出这首小曲是表述孩子们心中美好却陌生事物的样子,富有想象力。
这首乐曲主要旋律线在A段右手高声部和B段左手低声部,为了突出旋律在触犍时不能过于生硬,需要用指肚去触键,这样既可以让音色柔美又能将旋律线突出出来,但是在弹奏时要避免高抬指触键,避免触键生硬。
在中声部中连续的三连音,类似于背景音乐一样的伴奏音型,衬托并突出了主弦律。
在弹奏中间声部的三连音时,要弹奏的均匀而轻柔,演奏时用手腕带动左右手使整体表达更柔和,手腕不能僵硬,在三连音中第三个音大多是用右手的1指来弹奏的,所以比敕会使三个音的力度不均匀,音色要表现的平静并且柔美,速度要流畅避免拖沓,八分音符出现在低声部中起到了混声的效果,弹奏时音响表达不能太极端,要用指尖接触琴键。
在B段中,左手弹主旋律的同时也要与右手中间声部的旋律衔接连贯,在右手高声部中,连线、延长音和渐慢都为整首乐曲营造了很好的背景表现力,表现出孩子们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国家人民的好奇。
在最后一首《诗人的话》中出现了带有三连音、装饰音的B段,旋律起伏时可以节奏可以适当伸缩,弹奏时一开始可以边哼唱边弹,类似于歌剧中宣叙调,更像是将诗人想说的话用歌声表达出来,要注意作者标记出的表情记号,每个音符都要清晰弹奏,最后又回到了A段的主部主题,渐弱减慢的结束了整首乐曲,在弹奏时要用心体会舒曼想要表达的意境,要与作者思想上产生共鸣。
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上一部分是请求,这一部分则表现出请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幸福,在活泼而纯真的旋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孩子特有的纯真与率性。
第六首《重要事件》:这部分旋律稍显夸张,运用顿音强化一板一眼的节奏,就像孩子在向成人汇报重要的事,他们又紧张有希望快快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想个小大人一样希望引起成人重视和认同,这与孩子天真的本性形成鲜明对比,聆听音乐不仅令人忍俊不禁。
第七首《梦幻曲》:这是整首音乐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旋律悠扬,情感纯粹,融入了梦幻般的美好情感,就像孩子在旷野中仰望遥望的星空,想象着无垠宇宙中每颗星的故事,星光下有流水、虫鸣、鲜花,这些都映射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第八首《火炉旁》:描绘了一家人围坐火炉边温馨而和谐的情景,聆听音乐使人感到安全和放松。
第九首《骑木马》:这部分音乐只有一种节奏,所以听上去非常生动简洁,就像木马一圈一圈重复旋转一样,音乐旋律也在重复中递进,使人感受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游戏,他们为木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作者曾强调这的一段富于幽默感的音乐,表现风格尤其独特。
第十首《过分认真》:舒曼在克拉拉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她了,他说那时的女孩天真又带些傻气,有时候却在角落里认真思考,他总是说克拉拉思考的时候“过分认真”。
所以,他用这个词组为这段音乐来命名,表现出孩子天真无邪的情态。
第十一首《惊吓》:这段音乐加入了很多半音节奏,从而使乐曲带有一丝丝恐怖色彩,就像小孩子喜欢听惊悚的故事一样,他们总是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忍不住听下去,听完之后还会胡思乱想、不敢入睡。
舒曼用这样的方式描绘了孩子受到惊吓但是仍然好奇探索的情境。
第十二首《入睡》:经历了恐怖和惊吓之后,孩子进入了平和安静的梦想,这时的音乐也变得舒缓而宁静,带有浓厚的摇篮曲风格。
第十三首《诗人的话》:这是以成人视角所创作了音乐,作者将自己的心境带入音乐中,听上去略带忧郁又充满感慨,旋律舒缓而悠扬,就像诗人用亲切而浪漫的语句叮嘱孩子一样。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童年情景》是舒曼的钢琴套曲,分为13首小品组成,是他笔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个钢琴套曲里面充满了童年的记录和幻想,每首曲子都描绘了一种情景或者一个人物。
整个钢琴套曲抒情性很强,这主要因为舒曼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大量的音乐技巧,更注重音乐表现的感情效果,使其具有了个人的性格和强烈的情感。
在《童年情景》中,许多小品都反映了童年时代的情感世界,如第一首小品《关于外婆》、第三首小品《献给友人》、第六首小品《献给最亲爱的人》等等,这些小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调子。
例如,第一首小品采用了民间音乐舞曲的形式,表达了少年时代与外婆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情感非常温馨、真挚。
第二首小品《快乐场》则描述了儿时的游戏场景,充满了孩子气和活力,音乐快速跳跃的旋律非常明快、活泼。
这首小品的终曲部分采用了轻松的旋律,充满对快乐的回忆和向往,以表达人们心中对于童年欢乐的永恒追求。
还有第六首小品《献给最亲爱的人》,这首小品充满了缅怀已逝的爱人的惋惜之情。
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表现了内心的痛苦和追忆,以彰显音乐的抒情性。
整首曲子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感动,真实的情感充满其中,令人动容。
此外,第七首小品《幽默》和第八首小品《幻想图画》也是抒情性很强的小品。
《幽默》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音乐技巧,营造出幽默、欢乐的场景;而《幻想图画》则通过改变音乐质感来表现不同的情感,以呈现出舒曼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总之,《童年情景》是一部充满抒情性的钢琴套曲。
整个曲子表达了音乐家舒曼在童年时代的感情经历和回忆,以及他对童年时代的憧憬和向往。
每首偏爱都通透而自由,旋律婉转,音乐被赋予了内涵和情感,这种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达赢得了世人的共鸣。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瞒究一以钢琴套曲徨年情景》为例舒曼是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舒曼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童年情景》集中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性。
本文从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内容入手,着重分析了《童年情景》在体裁、表现手法、音乐表达等方面的文学性表现。
舒曼;钢琴作品;《童年情景》;文学性舒曼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钢琴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舒曼钢琴作品的文学性特征对文学与音乐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文学性不仅有利于深入探索舒曼钢琴作品的特征,而且对现阶段钢琴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童年情景》的内容概括《童年情景》是舒夏在1838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同时它也是舒曼音乐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
《童年情景》回忆了舒曼儿时的生活情景,而《童年情景》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自身的爱情经历。
《童年情景》分为一个主标题及十三个副标题。
这十三首钢琴曲既有成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又有儿童生活场景及儿童内心情绪的描述。
《童年情景》的标题即显示出鲜明的文学性特征,舒曼将这一富有文学色彩的标题用于钢琴作品之中,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体现。
舒曼自小就酷爱文学,尤其对诗歌情有独钟,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诗人的作品所编写完成的。
在《童年情景》系列组曲中,他在音乐创作中将文学引入音乐,加强和音乐与文学的联系,丰富了音乐的表述方式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二、《童年情景》体裁的文学性《童年情景》体裁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具体标题的音乐性上。
16世纪,世界上便出现了标题音乐的创作方式,到19世纪,标题音乐成为音乐体裁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当时音乐家的青睐。
标题音乐是将每一部分的乐曲加上一个具有暗示性或描述性的文字标题,用以提示乐曲的内容。
浅谈舒曼童年情景的演奏感受论⽂浅谈舒曼童年情景的演奏感受论⽂ 童年情景全套由⼗三⾸⼩曲组成,每⾸都有⼀个⼩标题,从各个⼩标题可以看出,既有描写⼉童⽣活趣事的,也有刻画⼉童内⼼活动的,每⼀⾸都反映了⼉童⽣活的⼀⾯,⽽⼩曲的标题对理解⾳乐是⾮常有帮助的。
1.《异国和异国⼈民》 作为整部套曲的第⼀⾸,学者们⾄今也未能了解这个标题的真正来源,将其放置于整部套曲的开头,或许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个情景:⼀个孩⼦来到陌⽣的国家,站在异国的街道上,感受着⼀个新奇世界,有点⼉新鲜、茫然和不安。
该曲为三段曲式,G⼤调,2/4拍。
A乐段在功能性低⾳和三连⾳型的和声衬托下,⾼声部的旋律如梦幻般地歌唱出来,平稳的四分⾳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平静中蕴含着⼀丝躁动、不安。
B乐段从第九⼩节开始,是A段的进⼀步延伸和发展,其中右⼿的⾼声部和左⼿的低声部是两条旋律线,在演奏时应注意⾼低声部旋律线的清晰。
这⾸⼩曲最关键是在中声部的三连⾳上,由于三连⾳的第三个⾳⼤都是由右⼿的姆指去弹,所以容易弹得重⽽不均匀,三连⾳要弹得柔美平静。
在速度和⾳⾊上避免拖沓和暗淡,要⽤流畅的乐思和较明亮的⾳⾊来表现。
2.《奇异的故事》 该曲的标题意将我们带到⼉童跳跃式的思维中去,⼀边听⽗母讲奇异的故事,⼀边海阔天空地幻想。
时⽽兴奋异常,时⽽会有⼩⼩的忧伤。
这⾸乐曲是带再现的⼆段曲式,D⼤调,3/4拍。
A段由两个⼋⼩节的乐句重复组成,终⽌在属调上。
乐曲通过运⽤连线及休⽌符改变了重拍节奏组合,造成类似玛祖卡舞曲风格的节奏型,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
由于声部进⾏是柱式和弦式的,因此在快速弹奏时,要注意肌⾁的调节,整个状态要放松,⼒量集中到指尖,和弦要整齐、果断,装饰⾳要弹得清晰,第三拍重⾳要明显。
同时注意两句⼒度的对⽐。
B乐段为对⽐⾮⽅整⼆句结构(4+8),重复⼀次。
B乐段开始为⼀段流畅的e⼩调级进进⾏的旋律,略带忧伤⾊彩,与之前情绪形成对⽐,第⼆句为再现句,乐句结尾时旋律稍有变化,终⽌回到D⼤调。
浅析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分析摘要: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童年情景》是他在早期创作的一首钢琴套曲,其主要表达了怀念儿时与爱人克拉拉在一起时的童年回忆,整首作品又带有标题的十三个曲子构成。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首先从舒曼的生平及《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开始;其次从《童年情景》的两个方面来写,第一个方面从创作特点入手,分析音乐织体和节奏从而使演奏者对演奏技法有一个大致的选择方向,第二个方面,从演奏时所运用的演奏技巧即速度、力度、声部、触键和音色以及分解和弦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让演奏者有一个借鉴,能够更好地演奏出这首曲子。
关键词:演奏分析;《童年情景》;舒曼;前言罗伯特·舒曼是德国音乐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是早期浪漫主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成为“钢琴小品大师”。
其中钢琴套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童年情景》这首作品属于比较私密的一首作品,是舒曼写给自己的爱人克拉拉的一首“情诗”,他从回忆自己和克拉拉儿童时期的记忆来创作出了这首钢琴套曲。
一、舒曼生平以及《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中,在文学方面有很多的见解,而文学对于他先进的艺术观有直接的影响。
文学不仅孕育了他浪漫的气质,还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童年时期,舒曼就对文学、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都是由于他父亲的引导。
可以说文学家和诗人在舒曼的艺术道路中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才是音乐家。
舒曼这一生中不得不提的是克拉拉,他和克拉拉的爱情是很坎坷的,对于舒曼来说,克拉拉对于他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她能够理解舒曼的艺术思想,对于舒曼创作的作品也有很深见解,是舒曼难得的灵魂伴侣和知音。
舒曼创作《童年情景》是在1838年,这首曲子是写给爱人克拉拉的“情书”。
1830年他在弗雷德里希·维克家学习钢琴的时候,克拉拉才九岁,那个时候舒曼和她就经常一起玩耍、学习,他们两个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友谊慢慢转变成了爱情。
舒曼年情景Op.15》调式调囹精技法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一共包含13首钢琴小品,每一首都有生动的标题,音乐极具诗意与幻想性。
舒曼将音乐作品与文学性相结合,凸显出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声语言精练且富有色彩性,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舒曼有意打破古典主义的功能和声框架,提高下属和弦的地位,常用下属变和弦、巧妙运用和声小调与自然小调的交替融合、使用离调、变和弦等手法,将浪漫主义风格和声的典型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丰富的转调手法运用音乐作品当中的调性变换即为转调,转调手法的运用为推动音乐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典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蕴含的调式调性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通过运用调式的融合与交替使得和声语言极具色彩性,逐渐突破古典主义的禁锢,带来富有其个性特征的和声语言。
舒曼《童年情景》中运用的转调方式种类繁多,为调式调性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一)通过共同和弦的转调转调的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共同和弦作为媒介进行转调在近关系调中的使用尤为多见,主要包含以下四种:①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②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③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自然音和弦;④一个调的变音和弦等于另一个调的变音和弦。
谱例1舒曼《童年情景》≪PerfectlyContented))(1)自然音和弦作为共同和弦。
以舒曼《童年情景》的第二首作品为例,标题为《奇异的故事》,主调是D大调。
作品1-8小节为A乐段,由4+4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方整性的转调乐段,在乐段的结束处转入主调的属方向调,并形成属调的完满终止,结束A乐段的陈述。
从和声的整体布局来看,A乐段展现了和声的功能序进特征,以属主和弦的和声进行为主,第六小节的最后一拍作为转调过程中的共同和弦,在前调D大调中是主和弦,同样作为后调A大调的下属和弦,之后紧接K46和弦担任A大调的转调和弦并形成完满终止。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共有13首曲目,全套作品以小学生小克劳斯的视角展现了他在课堂上、做作业、嬉戏玩耍时的种种表现与情感,极具情感表达力。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曲目的抒情性。
首先,该钢琴套曲中的第一首曲目《幼年时期的回忆》(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旋律优美、轻盈,给人以清新、柔和的感觉,表现了小克劳斯对于世界的好奇、对于未知的探索以及对于爱与友谊的向往。
这首曲目没有过多花哨的技巧,但却表达了一种纯真、朴素、感人的抒情情感。
其次,第二首曲目《幻想曲》(Kuriose Geschichte),则表现了小克劳斯幻想世界的不同场景,这种幻想和梦境,虽然虚幻却又真实,给人了一种梦幻、神秘的氛围。
这首曲目的抒情性体现在强烈的情感表达、丰富的音乐变化和明快的节奏中。
第三首曲目《忧伤的故事》(Träumerei)则是本套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既简单又极具气质。
旋律流畅、悠扬,全曲沉浸在浪漫而梦幻的情感中,自然细腻,真挚而深情。
这首曲目的抒情性体现在极度的情感表达与灵动的音符编排上。
第四首曲目《童年怀忆》(Kinderszenen)中的第四首曲目《潺潺小溪》(Bittendes Kind)则表现了小克劳斯贪玩的一面,诠释了他在山间嬉戏玩耍时那种欢乐、愉悦的情感。
这首曲目的抒情性体现在快速的节奏、轻快的旋律与欢快的情绪上。
钢琴套曲中的第八首曲目《献给爱丽丝》(An den Frühling)则让人感受到了小克劳斯对于春天的热爱和欢迎。
这首曲目的旋律轻缓、如风,表现了小克劳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心情格外的欢愉、轻松,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怀念。
这首曲目的抒情性体现在柔美的旋律、优美的编排与明快的节奏中。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童年情景》的其中一首曲目——第十三首曲目《梦幻曲》(Der Dichter spricht),这首曲目表达了小克劳斯对于诗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分析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富有抒情性的作品,它由13首小品组成,每一首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美妙的旋律。
作为钢琴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套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许多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钟爱的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童年情景》的抒情性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我们需要理解《童年情景》这部套曲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舒曼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对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对于乐趣的向往。
在他的创作中,舒曼试图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于纯真情感的追求。
套曲的每一首小品都以一个具体的情景或情感为主题,用音乐语言展现出童年时代的种种体验和情感。
在音乐形式上,《童年情景》的小品通常以小套曲的形式出现,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主题和音乐结构。
其中一些小品可能是柔和的旋律,富有梦幻和幽远的色彩;另一些可能带有活泼的节奏和鲜明的对位技巧。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舒曼都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童年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多种音乐形式的结合,例如复调、变奏、对位等等,这些都为套曲增添了更多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
更加重要的是,《童年情景》的抒情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其音乐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情感内涵。
舒曼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于童年时光的向往和对于纯真情感的追求。
在套曲的每一首小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回忆的渴望和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种渴望和追求常常以柔和的旋律、悠扬的节奏和情感丰富的旋律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共鸣。
套曲中的第一首小品《献给快乐的农夫》(Fürchtenmachen)以活泼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表达了儿童对于自由快乐的追求;而第二首小品《简单的故事》(Kuriose Geschichte)则以柔和的音乐表达了对于童年的简单而纯真的情感;第七首小品《幻想》(Träumerei)则以温柔的旋律和幽远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梦境的向往和眷念。
浅析舒曼《童年情景》摘要: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欧洲早期浪漫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舒曼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1838年创作的钢琴小品《童年情景》,小巧精致,生动形象,意味深远。
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从内涵、和声、织体等方面来看,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创作背景;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92-02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是德国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欧洲早期浪漫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舒曼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1838年创作的钢琴小品《童年情景》,小巧精致,生动形象,意味深远。
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从内涵、和声、织体等方面来看,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一、《童年情景》创作背景1838年2月,舒曼在德国莱比锡几乎完成了全部的《童年情景》,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的“情书”。
一些音乐评论文章,认为该曲描写的是作曲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我认为这样有失偏颇。
因为舒曼曾对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每次弹这些曲子,孩童时期的许多情景就会在脑子里苏醒过来,使我深深感动。
”所以我认为该曲描写的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克拉拉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
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忘。
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孩子的请求》、《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
《童年情景》貌似简单,其实却有着深刻的意蕴,正如布里翁所说的:“我们在龙格的寓言画里找到这种把成人排除在外的完美宇宙,这种无法言传的境界在舒曼的《童年情景》中尤为神似:那些只把他看成动人小曲的人没有悟到它们的崇高奥秘的深刻意义。
”二、《童年情景》曲式分析(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这首小曲具有主体性的意义,把全曲的主题动机以精炼的形式呈现出来。
g大调,2/4拍,三段曲式。
旋律优美抒情,柔和的音调,像在给孩子叙述一幅幅异国故事。
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奇的神情。
(2)奇异的故事:d大调,3/4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第一个乐段好像叙述了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所遇到的或者听到的奇闻趣事。
第二段流畅的级进进行,好像孩子们在回味着故事的情节。
(3)捉迷藏:b小调,2/4拍,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d大调,2/4拍,带再现的二段方整曲式。
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5)无比的幸福:d大调,2/4拍,一段曲式。
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有固定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
上首是请求,这首就是结果。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内心单纯的快乐。
(6)重要事件:a大调,3/4拍,明快的三段曲式。
和声织体饱满,均为柱式和弦,雄浑有力。
表现出孩子们极力模仿大人的严肃面孔,但同时也让人忍俊不禁,流露出一丝丝滑稽和幽默。
(7)梦幻曲:这是舒曼所写的最为出色的表现梦幻的曲子,曲中将单纯抒情的旋律,以复音的手法强调出梦幻的性格。
用宽广如歌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勾勒出儿童脑海里美丽的幻想和梦境。
用单主题的三部曲式写成。
a段:前八小节,由两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
f大调,主题徐缓如歌,用主和弦把人们引入沉思。
缓慢的上行四度,在主音c 上的长音造成平稳宁静的气氛,然后琶音上行到高八度上,后迂回下降,乐句反复时,旋律上升更高,出现了瑰丽的梦境。
b段:9-16小节,运用一个主题进行转调发展(转下属调),色彩较暗,但很快又重新高涨,梦幻进入新的境界,采用调性不确定的处理手法,营造出一个朦胧变幻的感觉。
这首小曲的中段,是第一段主题的变化和发展,性格、速度也没有变化。
但是在调性上却有点变化。
首先,在第十小节里出现了降b,降e,升f,这就有了g 小调的因素。
但它不是很稳定的,刚刚出现了一下就又转换到了降b大调,并推向乐曲的高潮,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感觉。
快结束时,又出现了d小调的因素,这一段预示着梦幻并不平静,有时遇到挫折和不幸,但终于又战胜了它们。
c段:17—24小节,第一段主题的再现,回归主调f大调。
乐曲快结束时,主题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音乐进入高潮,然后渐低、渐弱,在最后两小节用下行音和渐慢处理的手法,和声也变的更加丰富,音域扩大形成全曲高潮,然后曲调逐渐安静下来,终止在主音上,留下无限甜美的回忆。
(8)火炉旁:该曲为 f大调,2/4拍,三段曲式。
右手平稳地弹奏出温暖流畅的主旋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高音区的主旋律部分;一个是中音区的伴奏部分。
主旋律要弹得连贯,触键颗粒要清晰柔和,左手为均匀的切分音型伴奏。
在乐曲的尾声部分,音乐形象发生转变,出现两组六度音程,并在每组的第一个音上作强处理,属于典型的落滚音型。
然后音量逐渐减弱,好似火炉里的火在渐渐熄灭。
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竹马游戏:该曲为c大调,3/4拍。
用三拍子的节奏和右手切分音加上第三拍的重音来刻画出孩子们骑在木马上“英雄气概”的景象。
每小节的前半拍右手都是八分休止符,在三拍中的最后一拍作突强处理,表现出骑竹马时那种动荡、前后摇摆的感觉。
右手旋律部分弹得要灵敏、利落、清晰。
左手中间声部还隐含了一个军歌的旋律。
反复号出现后,左手出现低音的下行音阶并作渐强处理。
在第17小节达到ff,全曲的高潮也就是在此。
整个音乐情绪激烈起来,加上低音区音色厚重浓烈的衬托,使乐曲结束在高涨的音乐中。
(10)过分认真:升g小调,2/8拍,单主题的四句乐段,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分音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左手以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的同一伴奏音型贯穿全曲,传神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神情。
(11)惊吓:g大调,2/4拍,是具有复三部特点的回旋曲式。
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和弦,让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
(12)入睡:前八小节在e小调上叙述,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段转到e大调,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从25小节开始,回归主调,最后在平静舒缓的音乐中结束,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13)诗人的话:该曲为g大调,4/4拍。
乐曲的开始,音色略显浓厚,节奏缓慢,好象在深思着什么。
第7小节音量由p减弱为pp,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并作了渐慢的处理。
第10小节重新回到p,用下行八分音符的进行给出了肯定感。
第12小节只有右手在弹奏,好似诗人的内心独白,在自己询问着自己什么。
音乐随着询问,作了渐慢渐弱处理,然后重新回到主题。
音乐在柔和的和弦中,越来越弱,越来越慢,最后逐渐消失在若有若无的主和弦的三音和弦上,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舒曼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三、总结舒曼用真挚的感情、美妙的音乐语言、精心的构思所写的《童年情景》引起了人们心灵上强烈的共鸣,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
《童年情景》貌似简单,其实却很有深度,每首小曲都仿佛通过时间的隧道把听众带入了烂漫的儿童时代,回味深远。
每首小曲的标题虽然是后加上去的,但都是舒曼根据其要表达的内容、场景、情感所传达与诠释给听众的。
标题性、文学性,正是《童年情景》浪漫主义基本特征之所在,它与文学联系的更为紧密,向人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内心情感的故事,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不仅仅留于乐曲的形式。
旋律响起,我们仿佛由舒曼带领我们重回那个最纯真,最烂漫的岁月里。
岁月如歌,舒曼正是本着一颗最真挚的心,最火热的情感,写下了这一笔音乐财富—《童年情景》。
它有着一种感人至深、沁人心脾的感染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音乐世界,这正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光芒。
人生宛若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记忆如同汪洋,而童年是一朵最动人的浪花;童年的记忆就象裸露在野外的沙堆,时光之风慢慢地将其侵蚀待尽,剩下的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情怀,正因为其一去不返,而变得愈加恒久。
参考文献:[1]巴巴拉·迈克.罗伯特·舒曼[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0).[2]韩钟恩.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2).[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5]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9).[6]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