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闺音》[张金尧 王璞琇]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等待古诗词1、《约客》赵师秀〔宋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望江南》温庭筠〔唐代〕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4、《梧桐影·落日斜》吕岩〔唐代〕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5、《怀郑洎》孟迟〔唐代〕风兰舞幽香,雨叶堕寒滴。
美人来不来,前山看向夕。
6、《望夫石》孟郊〔唐代〕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
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
7、《绝句》喻凫〔唐代〕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8、《望夫山》邓剡〔宋代〕朝望夫,暮望夫,一夕化作山石枯。
潮水去却回,行人来不来。
9、《候吴植不至》郭钰〔元代〕相期林下宿,呼童扫苍苔。
苍苔看又合,美人殊不来。
10、《怀友其一》佘翔〔明代〕着屐步苍苔,萧然尘事少。
美人来不来,隔竹闻啼鸟。
11、《柬吴子鱼先生》许筠〔明代〕野馆荒凉门半开,入帘残月影徘徊。
露虫偏向秋林织,今夜故人来不来?12、《竹枝歌》朱有燉〔明代〕春风满山花正开,春衫女儿红杏腮。
侬家荡桨过江去,为问阿郎来不来。
13、《拟吴侬曲》于谦〔明代〕忆郎忆得骨如柴,夜夜望郎郎不来。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14、《菩萨蛮寄外》濮文绮〔清代〕秋虫替补寒更漏。
兰闺忆别多时候。
相见自无因。
谁怜两处人。
闲情花外等。
立瘦黄花影。
斜月被风筛。
玉人来不来。
15、《菩萨蛮其四》芍印〔近现代〕为谁端正茶烟暖。
栏干倚处湘帘卷。
几度费低徊。
伊人来不来。
别时依约记。
乍见还疑忌。
疏影月黄昏。
清谈花下温。
16、《中秋泊淮安望张仲举助教不至》吴师道〔元代〕中秋淮浦夜,谁共好怀开。
看月坐复坐,可人来不来。
独谣惭短思,多病负深杯。
想见芜城路,吹箫拥醉回。
17、《兰》吴希贤〔明代〕空谷有幽兰,久矣无人识。
君子来不来,日斜思如织。
清朝乾隆的诗词100首钱陈群故诗以志惜——【清】乾隆沈去钱存势已孤,陡观遗奏故人无。
江南忽尔失二老,天子原非友匹夫。
蒙邑应成蝶醒梦,香山那复鹿重扶。
诗邮罢趁北风寄,郢垩怜亡为质吾。
阅马——【清】乾隆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騄,龙鬐耀日有驔鱼。
漫夸唐牧张千锦,何用周王历八虚。
燕市骊黄抡选遍,遗材犹恐伏盐车。
阅古楼——【清】乾隆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
寄题千山——【清】乾隆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
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
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
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
望长城作——【清】乾隆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
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
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清】乾隆枚枚青琐与银铺,一例都京制度符。
体从帝王御宫殿,心惟黎庶奠寰区。
酌斟奢俭临中国,环卫旗民壮远图。
敬仰戎衣未解际,依然有暇视规模。
谒明太祖陵——【清】乾隆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雪——【清】乾隆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
御午门受俘馘——【清】乾隆函首霍占来月竁,倾心素坦款天阊。
理官淑问宁须试,骠骑穷追实可臧。
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门三御典昭详。
从今更愿天斯事,休养吾民共乐康。
御园耕种——【清】乾隆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
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
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
丰泽籍田将御苑,年年端是重三农。
普陀宗乘庙落成拈香得句——【清】乾隆递肖何妨屡普陀,金刚四句括无多。
层楼金瓦辉香象,偏袒黄衣演法螺。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作者:刘晓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内容摘要:“男子作闺音”是中国诗词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词中尤甚。
柳永作为北宋初期词人中与众不同的一位,有着大量的“闺音”之作。
因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既表现出自由开放的市民阶层之习气,又传达出鲜明的文人情怀和浪漫气质,雅俗兼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婉约之风。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市民阶层婉约之风一,“男子作闺音”概说“男子作闺音”一说,出自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话?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田同之认为,词之写作乃在于“情生于文”,即假托“闺音”抒发“离别之悲”和“弃捐之恨”。
闺音,顾名思义,乃是指闺阁之音、“妇人之语”。
“男子而作闺音”,指的正是男性词人通过极富女性化风格的语言来寄托某种情思,它既包括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抒情写意之作,也包括虽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却透露着女性化情思之作品,与修齐治平豪情满怀的“雄音原唱”迥然相异。
“男子作闺音”在诗歌创作中虽亦有之,如传统的闺怨诗、官怨诗,但在词之创作中尤为普遍。
由于词在产生之初,乃是酒筵歌席上供乐工歌伎合乐演唱的歌辞,侑酒佐欢的环境和女性歌手的身份决定了词的纤柔艳冶之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以美女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化创作倾向。
与诗相比,词在当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小道”而少有“言志”“载道”的负重,也因此词人在消遣娱乐的心态下反而流露出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
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柳永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全宋词》共录213首柳词,其中约有130~140首涉及美女爱情题材,更有20余首直接托以女子口吻。
他的“闺音”之作,以对美女和爱情大胆而直露的描写为特色,使词偏离了以晏殊、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化”“诗化”道路,而走上了“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密切结合着的、一种更为通俗更为真切也更为写实的途径”。
找关于爱国的古诗词100首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6、《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代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描写“死”的古诗词集锦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死”的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有关“死”的古诗词1:1.《锦瑟》唐朝·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朝·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离思》唐朝·元稹离思其一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离思其二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4.《遣悲怀三首》唐朝·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5.《沈园二首》宋朝·陆游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6.《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朝·纳兰容若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7.《西江月·梅花》宋朝·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8.《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宋朝·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哥舒歌》西鄙人〔唐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唐代〕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裴迪〔唐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怨》金昌绪〔唐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送别》王维〔唐代〕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玉台体》权德舆〔唐代〕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宫词二首·其一》张祜〔唐代〕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新嫁娘词》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刘十九》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柳亚子最经典的十首诗《孤愤》 - 诗题:《孤愤》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题《太平天国战史》》 - 诗题:《题《太平天国战史》》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帝子雄图浑梦幻,小原文献已无征。
我来重读太平史,十丈银釭焰影沈。
《吊鉴湖秋女士》 - 诗题:《吊鉴湖秋女士》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 诗文:黄金意气铁肝肠,革命运中最擅场。
天壤因缘悲道韫,中原旗鼓走平阳。
飘零锦瑟无家别,慷慨欧刀有国殇。
一笑人间痴女子,如君端不愧娲皇。
《怀人诗十章 高吹万》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高吹万》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西台痛哭谢唏发,眢井沉书郑忆翁。
更向竹林携小阮,应无俗物恼王戎。
《怀人诗十章 蔡元培》 - 诗题:《怀人诗十章 蔡元培》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元祐党人推司马,襄阳耆旧数庞公。
天门詄荡无崖岸,坐我光风霁月中。
《怀人诗十章 陈巢南》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陈巢南》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乡邦坛坫慎交社,桑海遗闻补史亭。
一自莘庐耆旧死,松陵文献尽推卿。
《怀人诗十章 俞剑华》 - 诗题:《怀人诗十章 俞剑华》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相逢曾记海东头,一曲骊歌唱不休。
赠汝朝鞭还洒泪,寸心未死为恩仇!《怀人诗十章 朱少屏》 - 诗题:《怀人诗十章 朱少屏》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解衣推食寻常事,各有千秋志愿赊。
莫道沪江轻薄地,市中还有鲁朱家。
《怀人诗十章 高天梅》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高天梅》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文采风流我愧卿,未堪沦落怨三生。
青丘词笔渐离筑,同向人间诉不平。
《怀人诗十章 陈陶公》 - 诗题:《怀人诗十章 陈陶公》 - 作者:柳亚子(近现代)- 诗文:半载春申江上住,与君肝胆最相知。
字古诗词飞花令1.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杜甫《玉台观》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酒半停杯问须发,夜阑秉烛微文字。
——陈傅良《送杨似之提举湖南》4.可怜生长深闺里,耳濡目染知文字。
——曾季貍《秦女行》5.春风鬓须绿,文字凌屈宋。
——苏泂《正月五日谒放翁留饮欢甚》6.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孟郊《送淡公》7.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8.文字生而羲农作耶,仁义别而圣贤出耶。
——元稹《有酒十章》9.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白居易《伤唐衢二首》10.功名入图史,文字刻缪琳。
——苏辙《欧阳文忠公夫人挽词二首·先生才盖世》11.尘埃熏人眼生翳,文字不立口挂壁。
——苏泂《书怀》12.从容恣语言,缥缈离文字。
——白居易《题道宗上人十韵》13.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14.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
——孟郊《偷诗》15.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孟郊《偷诗》16.奚能恋文字,局促如饣乏蝉。
——刘崧《蚕尖》17.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18.子尝慕其人,文字不拘束。
——梅尧臣《送樊秀才归安州》19.读书灯,明一切,不是山翁爱文字。
——钱时《读书灯》20.尘埃慵伺候,文字浪驰骋。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21.强将文字笑红裙,冷淡为欢何足贵。
——苏辙《和强至太博小饮》22.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苏轼《石鼓》23.书秘漆文字,匣藏金蛟龙。
——孟郊《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24.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韩愈《归彭城》25.文字波中去不还,物情初与是非闲。
——杜牧《望少华三首》26.欲镌文字示万世,想曾摩挲崖藓苍。
——方回《灵隐寺行呈伏虎岩》27.雍容肯就文字饮,乌丝细染还轻哦。
——陈起《泛湖纪所遇》28.杖屦纵胜游,文字醉清赏。
写与被写: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的文化诗学透析张晓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古代诗歌作品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绝大多数出自男性作家之手,这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现象。
本文以男性创作的“怨妇诗”为例,分析阐述了“男子作闺音”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对这种独特现象进行了诗学的和文化的解读。
关键词:怨妇诗 ;男子作闺音 ;比兴寄托 ; 文化传统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作品,自三百篇以来屡见不鲜。
其中绝大部分是“怨妇诗”,描写的大都是:美人被弃,征夫思妇,倩女怀愁,妾身薄命的悲叹,色衰爱弛的抱憾……,哀怨感伤色调极为明显。
翻开诗经乐府,检索唐诗宋词,无论是描绘贫家女子,商人、征人妻子,还是抒写闺中名媛、青楼歌妓,传达的皆是女子对于爱情的执着与期待,乏人怜爱的寂寞苦闷和失望失宠的哀怨自怜。
按说作者应是闺中女子,才显得自然真切,但发人深省的是这些诗歌绝大部分却是出自男性之手。
几乎都是文人士子们代怨妇,借怨妇立言立心,而且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站在女子的立场上为她们书写内心的离愁别怨;一是“托志帷房”,“写怨妇思妇之怀,寄孽子孤臣之感”。
那么,为什么会有又如何解释“男子作闺音”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男性作者又是怎样处理自己与抒情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试图以“怨妇诗”为切入点,对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进行诗学的和文化的考察。
一、代替与摹拟:男子作闺音的无“我”之境鲁迅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诗歌创作中的“男子作闺音”就是一个明证。
有学者将这种男子代替和摹拟女主人公的创作体式叫做“代言体”。
这种体式的特征是:多是用第一人称,完全站在女子的立场上,代她们发言、代她们喜怒哀乐,笔触细腻,含蓄委婉。
单就怨妇诗来看,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由民间向朱门与青楼的转变。
早期闺怨诗大量涉及的是民间女子。
《诗经》里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都是经典之作。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
——评储兰兰电影《我住长江头》的剧作法
张金尧王璞琇1
摘要:本文以清代学者田同之总结的“男子作闺音”为理论原点,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维度分析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对李之仪词《卜算子》的改编策略,在浅层表意和深层意蕴中,总结了这部影片表现形式的创新特征,并认为这部电影既忠实了原词中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也进一步表现了士人忧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关键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男子作闺音”
历经数载,几易其稿,由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做《卜算子》一词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
李之仪曾官居朝请大夫,是苏轼门人之一,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
他擅长作词,其词“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主要代表作。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全词以长江水为线索,描绘了女主人公对心中男子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坚定执着的优美画面。
而据此改编的电影《我住长江头》演绎了李之仪在任当涂通判期间,除暴安良却遭陷害的悲壮故事,既是一曲不离不弃的爱情赞歌,也是一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华章。
与小说改编不同,将诗词改编为电影具有更大的难度。
这与诗词本身具有的意象特点分不开,因为语言和意境需要在电影作品中得以兼顾。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突出的意象特征,便是清代学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这种“叙述体”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常见,却不易直接被“代言体”的影视作品拿来吸收和借鉴。
而这部影片最为成功之处便在于通
1张金尧,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王璞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过对音画的巧妙利用将“男子作闺音”的浅层表意与深层意蕴恰当地展现出来。
本文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角度展开分析,对“男子作闺音”在李之仪《卜算子》中的表现,以及电影《我住长江头》的传承演绎进行评述。
文词本体:“似水柔情”的爱情传奇“男子作闺音”最为常见的描述“场景”便是叙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喜爱,如金昌绪在《春怨》中的描写“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等。
然而与《春怨》明确表达时政背景不同,李之仪的《卜算子》少了些喻体白描,多了些情感宣泄与皴染。
正如李廷焯在《词则·别调集》中所言,《卜算子》“清雅得古乐府遗意”。
相应地,电影《我住长江头》画面简单清丽,内容也与李之仪的词境匹配,没有太多的道学气和说教气,有助于为纯洁爱情的彰显奠定气氛基础。
而这首词创作之时,恰是李之仪被贬太平州(现安徽当涂)接受管制之时。
丧子亡妻之痛与失去良师益友之憾更给李之仪的那段不幸时光雪上加霜。
而红颜知己杨姝的到来却为他的生活带来一抹阳光。
诗词最直接的表象便是对爱情的描写,李之仪的诗词中以女性口吻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假如运用影片既往的创作手法,实难表现诗词中这种性别的“反转”。
于是,影片创造性地让储兰兰扮演的杨姝和马力扮演的李之仪同时呈现在荧屏上,使“杨”言“李”之难言。
《卜算子》中“长江”成为有情男女的阻隔和纽带,即凭借它可遥寄相思。
与《卜算子》旖旎动情的风格一致,电影《我住长江头》中杨姝的艺术形象也温柔婀娜。
作为琴棋书画皆备的大家闺秀、名臣的遗女,她只愿陪伴在李的身边而别无他求。
杨姝在李之仪含冤入狱时不离不弃,在李之仪生病卧床时也侍奉汤药等,可谓汇聚中华民族女性如“水”般的传统美德于一身。
这段“佳人恋才子”的爱情传奇,无论是吟哦在诗词中,还是树立在电影银屏上,无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动机:“文以载道”的理想寄托爱情故事并不是文人骚客“男子作闺音”的唯一旨趣,《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也不例外。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便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的审美意象开创了以男女喻君臣的抒情模式。
如王逸在《离骚经序》中所指“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诗言志”,诸多文人常常借女性口吻来隐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如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便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感激和对旧主的忠诚。
李之仪所做《卜算子》看似抒写爱情,实际别有寄托,也似乎是通过“闺怨”传
达政治意图。
当时,奸臣蔡京当道,官场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
李之仪作为有责任感的一方父母官,挽救黎民于水火,怀着“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敢于与权贵做斗争,虽九死而未悔。
“此水几时休,此恨几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否可以视作是对心上人又爱又恨的纠结情绪,更可以深刻地看到李之仪既有对于朝廷污秽的郁郁愤恨,又有对于报效国家的不屈信心呢?影片《我住长江头》便准确地抓住该阙词的核心。
片中李之仪敢于仗义执言为参知政事吕墨方辩驳,却因得罪蔡京等奸臣而遭贬。
这位不得志的宋朝官员并未对政治绝望,反而不忘初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正义信念。
官场的不公正让他无比怨恨,但“只愿君心似我心”一句,是否也体现了他对于给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哲宗和徽宗依然有所期待?这是否也是屈原“香草美人”的“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如新相知”的现实翻版呢?在影片中,“不负相思意”是否既可以视作李之仪对杨姝的感恩,又可以理解为他上不负皇恩、下无愧黎民的为官原则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许是李之仪诗词所包含的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吧!
心理机制:“非我之我”双重人格士大夫往往在仕途中既身不由己又知音难觅,这使得他们极易对弱女子直抒心曲,也极易以弱女子自况。
李之仪的《卜算子》本身既有文人的儒雅傲骨,又有女儿的柔情万种,富有双重人格色彩。
这符合现代心理学一些理论观点,如弗洛伊德“潜意识双性化”和荣格“男性的女性倾向”与“女性的男性倾向”这类观点。
李之仪站在女性的角度构筑词的意象世界,词中女子既是自己又非自己,是另一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巧妙结合。
在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诗词艺术中,两性意境合一是较容易完成和易被接受的。
而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则有不小的难度。
电影《我住长江头》巧妙地采取了两个主角、两条主线并重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李之仪的胸怀国恨和惩恶锄奸,另一方面是杨姝的身负家仇与默默奉献。
两条线索相对独立前行又有所交叉,最终也以双线交融的方式实现了大团圆的故事结局。
观众不必细究两位主人公究竟谁轻谁重,不必深探哪条线索更为突出,二者本就是同属一体的两面。
它们相互依靠而共存,互相促进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
总之,影片《我住长江头》的主创人员在对李之仪《卜算子》“男子作闺音”的叙事处理上颇具创新之处。
诗词《卜算子》哀而不怨、怨而不怒,影片《我住
长江头》也不悲伤不偏激,于平淡中故事娓娓道来,清丽隽永毫无藻饰。
储兰兰扮演的杨姝形象展现出女子柔美纤弱与顽强坚毅共存的品格,李之仪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所秉承的“兼济天下”的慈悲心肠。
电影《我住长江头》不拘于男女的小情愫而放眼于博爱的大情怀,既是对佳人的情感抒怀,也是对黎民苍生的慈悲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