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80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
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
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
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
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2016.07临床经验129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治疗张萌萌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摘 要】近年来,外科手术后产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并发症患者占了六成,静脉血栓栓塞症主要包含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有肺血栓栓塞症,其中肺血栓栓塞症会产生致命的危险。
因此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本文针对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肺血栓栓塞;预防及治疗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是百分之十九到百分之五十,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其中肺血栓栓塞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手术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凝血系统激活,麻醉、体外循环造成血流缓慢、输血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引起血栓栓塞。
而且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对这类并发症产生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出现延误治疗和误诊,因此首先清楚静脉血栓栓塞产生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1 静脉血栓栓塞的病因1.1 静脉血流滞缓由于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长期卧床,腓肠肌减小对静脉血管的挤压,从而造成血流缓慢和瘀滞。
这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内膜沉积和聚集,形成血栓的核心,由于血流缓慢,越来越多的血液细胞成分堆积在血管壁,从而形成了血栓。
1.2 高凝状态脑组织中产生的组织凝血酶原的浓度要高于其他部位。
而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的血流滞缓,因此脑组织会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酶原,形成血液中的高凝状态。
在手术后三天左右,血小板的粘附性最高,而且数量增加,再加之血液中的高凝状态,因此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1.3 血管壁的损伤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手术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凝血系统激活。
虽然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比其他外科手术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低,但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症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手术时间超过四个小时,术后肢体无力,血液中产生高凝状态等,都加大了患者产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麻醉科中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处理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栓形成在静脉内,尤其是在下肢深静脉内的一种疾病。
在麻醉科领域,术后患者的DVT预防与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科普的方式介绍麻醉科中术后DVT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一、DVT的预防术后DVT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预防措施如下:1. 术中使用药物预防:在手术中,可以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来减少DVT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
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的类型来确定。
2.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早期进行主动活动对于预防DVT非常重要。
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静脉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弹力袜的使用:使用弹力袜可以有效地增加下肢的静脉回流,减少血栓的形成。
4. 液体管理:保持患者的水平衡对于预防DVT也很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充分补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良好的循环状态。
二、DVT的处理如果患者出现DVT的症状或疑似症状,及时处理十分重要,以避免严重的后果。
处理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DVT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溶解血栓、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展和防止再次形成。
2. 牵引治疗:对于某些患者,特别是有较大血栓负荷的患者,牵引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通过施加适当的牵引力,帮助血栓溶解和排除。
3. 静脉过滤器:对于不能使用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静脉过滤器。
静脉过滤器可以过滤掉形成的血栓,防止其进一步移行至肺部引起肺栓塞。
4.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来清除血栓。
总结:麻醉科中的术后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发生率和减少并发症风险。
在术中使用药物预防、术后早期活动、弹力袜的使用以及液体管理等措施都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
手术室静脉血栓栓塞症如何预防与护理对手术室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预防是外科患者手术室管理的主要环节,手术过程中各种方法的有效实施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前提条件,是手术室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护理的关键。
一、手术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滞与静脉内皮损伤。
除了手术患者的自身因素,手术创伤、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手术体位的特殊性等,都会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上升。
手术危险因素如下:(一)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和开放性手术患者相比,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更低。
(二)手术类型恶性肿瘤切除、严重创伤神经、外科手术、盆腔内手术与危急重症等手术都具有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
(三)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会使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手术时间越长,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越高。
手术时间每增加30分钟,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会增加1.6倍。
(四)手术体位术中采取截石位患者,由于下肢静脉血流改变,比其他体位高,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更高。
(五)麻醉因素麻醉时间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关联性,麻醉时间超过3.5小时,术后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明显上升,全身麻醉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要比硬膜外麻醉或椎管麻醉的患者更高。
(六)气腹压力腹内压力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会使血液的黏稠度上升,且腹压上升会导致心排出量减少,造成血液的瘀滞;当腹内压超出下肢静脉血压时,充气压力与下腔静脉的阻力成正比,很容易使下肢形成静脉血栓。
(七)术中止血带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会导致静脉壁受压损伤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而且,在止血带释放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会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剧,造成促凝与抗凝系统的失衡;在术中不当使用止血带,比如,长时间的充气,也会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八)术中低体温低体温非常容易引发血管壁通透性,使血液粘稠度上升,血流速度变慢,术中低体温已经明确,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
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的住院病情、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卧床、合并症等)有关,常并发于其他疾病,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导致医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VTE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己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指定人员或联络员。
职责:1.科主任为科室内VTE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对科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中的培训I、考核及VTE发生负有管理责任。
2.质控医生监督填报本科室院内VTE相关评估表。
3.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科室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4.协助各科室完成院内VTE防治的诊疗过程。
5.协助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部分、院内VTE预防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1,由于VTE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采取预防措施前必须进行个体化评估,权衡抗凝与出血的利弊,并认真研读药物及器械相关说明书;2.如预防过程中出现药物使用禁忌症或其他特殊情况,请及时邀请专业科室医生会诊;3.即使采取VTE预防措施之后,仍有可能发生VTEo 一旦发生,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4.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
一旦发生出血,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5.各临床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本科室已有专业指南(如骨科),请遵循该专业指南执行。
院内VTE预防措施基本预防措施1.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患者教育。
外科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护理一、评估风险因素: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既往病史(如静脉血栓栓塞症、肿瘤、心脏病等)、手术类型、麻醉方式、BMI等,并计算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分。
通过评估风险因素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及预防的程度。
二、术前干预:对于高危患者,术前应进行相关的干预。
包括:1.行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血酶或者凝血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预防。
术前使用药物预防能够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穿着弹力袜:术前提醒患者穿着专业的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的收缩力,减少血液滞留的风险。
三、手术期护理:在手术期间,护士应注意以下事项:1.有效控制术中出血:外科手术本身会破坏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士应积极监测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出血。
2.床位调整:手术床应保持在低脚位,以减少下肢淤血的风险。
3.早期活动:术后早期进行适度的活动有助于恢复下肢静脉的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
4.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以继续使用药物预防,如LMWH等。
四、术后护理:在术后,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1.监测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早期活动:术后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如活动床边,进行被动活动等,增加下肢血液循环。
3.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应继续给予药物预防,直至出院。
4.教育指导:对于出院患者,护士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包括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
外科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治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通过评估风险因素、术前干预、手术期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在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护理技能和知识水平。
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和预防指南简介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
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诊断- 根据典型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 使用下肢超声检查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DVT的诊断。
- 使用肺动脉造影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确认PE的诊断。
治疗- 对于DVT和PE患者,初始治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华法林(Warfarin)。
- 对于高危患者(例如癌症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推荐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作为初始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调整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 对于DVT和PE患者,推荐在抗凝治疗的同时进行自发溶栓治疗。
预防- 高危患者在手术前、手术期间和术后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
- 长时间卧床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机械预防,如弹力袜的使用。
- 长途旅行时,建议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VTE的风险,如定期活动腿部、保持水分摄入和避免长时间静止。
结论本指南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2023年版VTE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指导和建议。
在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进行个性化的诊疗决策,并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仅次千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住院患者医院内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各级医院逐渐加强对预防护理的关注,但国内外相关调查表明,VTE防护理与管理仍存在缺陷。
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栓预防医护专家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对VTE预防护理与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专家共识。
执笔作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构建基千循证的VTE预防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拟定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旨在为提高VTE预防护理与管理临床实践的规范性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评估血栓风险评估1.1.1评估工具正确的血栓风险评估有利千VTE的早期预防。
目前,较为成熟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aprini评估表、Autar评估表、Padua评估表等,不同评估表应用范围各有侧重,国内较为常用的血栓风险评估表均由上述国外评估表翻译或改良而来。
针对不同患者,运用对应的血栓评估工具才能有效预防VTE的发生,可采用Caprini评估表对外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Padua评估表对内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Wells 评估表或Geaneva评估表对疑似急性PTE患者进行评估。
但根据医院临床评估便捷和应用需求的不同,也可所有住院患者均采用Caprini评估表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通过血栓风险分层确定患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保证VTE的有效预防。
1.12评估时机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血栓风险评估。
手术(含介入手术)患者术后6h 内、转科患者转入6h内及患者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当患者VTE危险因素变化时随时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血栓形成中、高危风险患者的主要预防和治疗手段,为预防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在抗凝治疗前平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2)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预防措施(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3.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
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健康教育。
4.1 密切观察严密观察术后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活动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高度警惕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立即给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及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病人卧床期间,应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重点观察下肢肿胀的程度,每天做2次小腿腓肠肌实验检查,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应视为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发生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
皮肤出现青紫花斑,此时需采取保暖措施,受累肢体可用湿热敷,温度宜在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切忌挤、按摩肢体,防止栓子脱落,及时应用抗凝、溶栓疗法等4.2基础护理4.2.1①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