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利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1.46 KB
- 文档页数:2
水库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的研究综述[摘要]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于2003 年6 月1 日正式下闸蓄水, 6 月7 日起突然在湖北省巴东县城北信陵镇沿江一线发生了2 000 多次密集的小震群, 引起了大家的严重关切, 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完工,水位将提高到156 m 和175 m , 是否会诱发更大更强的地震? 根据地震构造的观点分析了库区东段几条活动断裂的分布、交汇关系和孕震能力, 认为巴东和秭归可能为两个潜在震源区, 蓄水后有引发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地震烈度可达Ⅶ°~Ⅷ°; 并可能诱发库区内众多滑坡体的复活, 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 长江三峡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地质灾害0 引言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 2003 年6 月10 日晚22时坝前水位达到一期预计高程135 m。
在水位上升过程中, 6 月7 日下午3 点36 分起突然发生了2 000多次的小地震。
此次地震群集活动与水库蓄水时间相吻合, 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 今后水位还要增高40 m , 是否会引起更大的地震?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水库诱发地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与水库的地质构造,活动性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状态,岩体的渗透性与可溶性,岩体力学特性,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状态,太阳黑子,月相,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综合上述复杂因素, 我们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 水库区的岩体渗透性与构造条件是内因, 水库蓄水是外因,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而诱发地震。
对于任何一个水库若产生诱发地震, 必须具备上述的外因和内因的联合作用, 否则都不可能产生诱发地震。
内因通过外因作用的内涵是什么? 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1.1 水库荷载的直接或间接影晌由于水库的水重量加在断裂的岩层上, 改变了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 促使产生地震。
但计算表明, 这一荷载与岩层的重量相比, 很微小, 并不应该产生这样严重后果。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工程活动可以诱发地震,诸如修建水库,城市或油田的抽水或注水,矿山坑道的崩塌,以及人工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都能引起当地出现异常的地震活动,这类地震活动统称为诱发地震。
其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该区的地质条件、地应力状态和有待释放的应变能积累程度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工程行为是否改变了一定范围内应力场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2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2.1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增强⏹ 2.1.1 卡里巴—科列马斯塔型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变化主要发生在1963年6月水库蓄水位超出正常高水位之后,尤以1963年8月库水位超出正常高水位2.9m之后为最强烈,此时水头增值仅为2%,以此作为地震活动性强烈变化的诱因是缺乏说服力的。
可是在正常高水位附近,水位波动几米库容变化却很大,显然库底岩石所承受的水库附加荷载以及附加荷载的影响深度都随之产生较大变化,水库底部承受附加应力超出一定值的岩石的体积也会产生很大变化。
2.1.2 科因纳—新丰江型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科因纳水库诱发地震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0.5级,地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15次),而又是产生在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近200 a 附近没有明显地层活动的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
库、坝区均位于厚达1500m、产状水平、自古至始新世喷发的玄武岩层之上,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及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凝灰岩中央有红色粘土,渗透性不良(图6—7)。
2.2 蓄水后地震活动性减弱3 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从以上典型实例描述可知,水库诱发地震不同类型虽各有其特性,但概括起来它们却有很多共性。
这主要是这类地层的产生空间和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与水库所在空间和水库水位或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示介质品质的地震序列有其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应力场与同一地区产生天然地震的应力场基本相同。
水库地震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了水库地震对水库结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灾害性后果。
基于该分析报告,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水库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1. 引言水库作为水资源调节、增殖和供应的重要设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库地震事件是水库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水库地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水库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
2. 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我们收集和分析了多个水库地震事件的相关数据,包括地震烈度、震源参数、地震动力学特性以及水库的运行状况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烈度与水库破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地震烈度越大,水库的破坏程度越严重。
(2)水库所处的地质条件对其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水库建设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所处地质条件,避开活动断裂带,选择地震反应较小的区域。
(3)水库自身的结构和建设质量对其抗震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水库工程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强对细节部位的监测和检验。
3. 水库地震灾害性后果的评估基于对水库地震事件的分析,我们对水库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后果进行了评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库溃坝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对下游地区的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水库的断裂或破损可能导致大量水库水流失,对供水和灌溉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3)水库岸坡滑坡或崩塌可能导致附近居民和建筑物的破坏,引发次生灾害。
4. 建议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和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坚持科学规划和设计,选择合适的水库建设地点,并建立防震设施。
(2)加强水库结构的监测和检验工作,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
(3)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抗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演练。
(4)加强与水库周边社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应对潜在的水库地震风险。
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分析
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水库水体的加重效应:水库的蓄水会增加地表的负荷,对于地下岩石产生压力。
如果岩石处于应力平衡状态下,水库蓄水可能会破坏平衡导致地震发生。
2. 水库水体的重力效应:水库蓄水会改变地下岩石的重力场分布,可能会导致岩石体发生应力调整,从而导致地震。
3. 水库水体的滑动效应:水库蓄水会增加地下岩石体的水压,减小岩石的摩擦力,使得地下岩石体相互之间发生滑动,引发地震。
4. 水库与断层的相互关系:水库的建设可能会改变地下断层的应力状态,使得原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断层重新活跃,从而诱发地震。
需要注意的是,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可能与地质条件、水库建设方式、水库蓄水过程等因素有关,因此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灾害与防治工程2007年第2期(总第63期)水库诱发地震机理分析牛恩宽 王孔伟 艾志雄摘要:水库诱发地震经常威胁着水库大坝的安全,酿成远比地震的直接破坏更加严重的次生灾难,因此对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应予充分重视。
从水库地震能量积聚和诱发因素两个方面对水库地震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根据摩尔2库仑破裂准则,利用库区应力摩尔圆的移动和半径的变化以及岩石破裂线的变动,分析了水库在不同断裂类型区域的诱震机制。
关键词:诱发地震; 渗透; 孔隙水压; 断裂构造The Analysis for the Mechanism of R eservoir Induced2E arthquakeNiu Enkuan Wang K ongwei Ai ZhixiongAbstract Reservoir induced eart hquake t hreatens t he safety of t he dam f requently,which p roduces secondary disaster far more serio us t han t he damage directly p roduced by ordinary eart hquake.Therefore,f 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 he reservoir induced eart hquake. This paper t ries to analyze t he mechanism of reservoir eart hquake f rom cumulative energy and inducing factors.Based on Mohr2Coulumb rupt ure principle,t he mechanisms of in2 duced eart hquake in different part s of reservoir zone wit h different kinds of fault struct ures are analyzed,in which bot h t he changing of t he Mohr circle and t he changing of t he rupt ure line are co nsidered.K eyw ords induced eart hquake; permeate; pore water p ressure; fault st ruct ure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指在库区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水库蓄水后伴随产生某种诱发作用,导致岩体内累积的应变能释放而产生地震的现象。
某枢纽工程大坝安监测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枢纽工程大坝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负责调节该区域的水资源。
为了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我们进行了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大坝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监测数据分析:1.大坝位移监测数据:根据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水平位移在过去三个月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为X毫米,出现在其中一观测点上。
该位移值超过了正常范围内的位移值,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2.水压监测数据:水压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压力在过去三个月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
平均水压维持在X千帕的水平,与之前的监测数据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
3.温度监测数据:温度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温度在过去三个月内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夏季,平均为X摄氏度,较之前的监测数据上升了X摄氏度。
各观测点温度的差异不大,均在正常范围内。
4.裂缝监测数据:裂缝监测数据显示,大坝上未出现明显的新裂缝,部分原有的裂缝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裂缝的扩展主要发生在其中一观测点,建议对该点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三、问题分析:1.最大水平位移超出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大坝变形的风险。
需要进一步分析引起位移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进一步的位移。
2.大坝温度上升,可能会对大坝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温对大坝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温度对大坝的影响。
3.裂缝的扩展可能会导致大坝的破坏,需要对裂缝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来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导致大坝损坏。
四、建议和措施:1.针对大坝位移超出正常范围的问题,我们建议进行更详细的位移监测和分析,以确定引起位移的原因。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复位移问题,确保大坝的稳定性。
2.针对大坝温度上升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一些降温措施,例如增加水面覆盖面积,增加大坝的遮荫设施等,以减少高温对大坝的影响。
3.针对裂缝的扩展问题,我们建议对扩展程度较大的裂缝进行抢修工作,并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裂缝的原因和扩展的趋势,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保证大坝的安全性。
某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地质条件及评价摘要:本文以某水利枢纽工程库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工程地质勘察获取野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区域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探讨了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述了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库区;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概况1.1地形地貌工程区区域内的南部为高中山地貌,东侧形成阿尔金山区中低山地貌,广大的北侧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属相对沉降区。
工程区所在区域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形呈南北阶梯状下降。
工程区位于阿尔金山与冲积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交汇部位。
工程区共发育九级阶地,Ⅸ级阶地河拔170m左右,阶地面较连续,Ⅰ~Ⅷ阶地均不连续,在左右岸呈零星发育。
阶地前缘多为近直立的陡坎,尤其是高阶地往往河坎边形成高差100m以上陡壁。
1.2近场区地质构造近场区大地构造位置在塔里木地块南部边缘与阿尔金山断隆、东昆仑褶皱山系交汇地域。
地貌属于藏北高原北麓与塔里木盆地的衔接地带。
水利枢纽位于臣河出山口,属该河流中游段的顶端位置。
近场区地质基本由三块组成:臣河东部的阿尔金山断隆;阿尔金大断裂以南的昆仑山晚古生代褶皱造山带;臣河以西及拟建水库下游沿河地域,属山麓高位的第四纪冲洪积砾质台地。
近场区受青藏高原急剧隆升的连带,地壳处在翘升状态。
因此,河流深切,峡谷发育,河谷呈深槽形,一般深达100~170m,纵坡度10~17‰,河道较直,河流两岸由Q2砾石层构成的谷壁陡立。
近场区地壳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势变化大。
峡谷是近场区臣河谷地貌的基本形态。
近场区断裂发育以NE走向为主,其中较大规模的断层分别为江尕勒萨依断裂(F2),近场区仅涉及该断裂的西段;阿尔金断裂(F3),这是区域性大断裂,近场区隶属于该断裂的中部地段;在上坝址右肩部下游附近,存在一条规模相对较小,走向与阿尔金断裂基本平行的次断层—断层(f17)。
1.3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区区域上处于塔里木地块与青藏块体的边缘地带。
水利工程水库安全监测报告一、概述水利工程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
水库是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水源调节、防洪防灾和供水用途的重要构筑物。
为了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水库安全监测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报告将就某水库进行安全监测,分析其当前安全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监测目标1. 监测水库的结构安全情况,包括坝体、溢洪道、泄洪道、导流洞等。
2. 监测水库的水位、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水文水资源情况。
3. 监测水库周边的地质灾害情况,如滑坡、地震等。
4. 监测水库的环境影响,如水质、底泥情况等。
5. 监测水库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如渗漏、裂缝、变形等。
三、监测手段与结果1. 结构安全监测通过安装在坝体、溢洪道、泄洪道、导流洞等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其应力、变形等数据,并与安全监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坝体结构稳定,无明显变形或损坏;溢洪道、泄洪道、导流洞畅通无阻,未发现渗漏或裂缝。
2. 水文水资源监测通过设置水位站、流量站等监测点,记录水库的水位、库容、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指标。
经统计分析,水位变化稳定,入库流量与出库流量平衡,水资源合理利用。
3. 地质灾害监测利用地质监测站监测水库周边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地滑、地震等。
数据显示,水库周边地质环境稳定,暂未发现地质灾害风险。
4. 环境监测通过水质监测站监测水库的水质情况,包括水源水质和底泥状况。
监测结果显示,水库水质优良,底泥无明显污染。
5. 运行问题监测通过定期巡视和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及时发现水库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如渗漏、裂缝等,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1. 存在问题尽管目前水库运行情况良好,但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潜在问题需要重视,如坝体附近地面沉降、溢洪道闸门老化等。
2. 改进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改进建议:- 加强坝体附近地基沉降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避免地基沉降给坝体带来不良影响。
浅析水库诱发地震近年来,随着地壳运动的持续进行,地震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
地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容易引发海啸,在大陆地区则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因此,国家和人民对地震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对于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库坝区、近岸范围发生的地震逐步开始重视并探讨;人们根据多次较大地震诱发的原因、地震的特征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针对水库诱发地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预测措施。
本文主要是对水库地震诱发的原因、特征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浅层的探索研究。
标签:水库诱发地震诱发原因特征预防措施1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1.1地层岩性的影响根据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的数据统计分析,碳酸盐岩地区的发震几率最高,占47%左右,其次为火成岩地区,发震几率约占22%,最后为碎屑岩地区,其发震几率最小。
同时,区域岩体的强度往往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这说明岩石强度越高,当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后,应变积累接近于岩体破裂的临界值时,在有利于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地段,其导致岩体内累积的应变能也越快释放从而产生地震,这样地震的震级也就越大。
例如我国湖北省的邓家桥水库、湖南省的黄石水库,这些水库每当水库的蓄水位将库尾的岩石淹没时就要诱发不同程度的地震。
以上直接说明了地层岩性成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1.2构造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活动诱发的地震主要是岩体中的断裂在库水作用下发生错动引起的。
张性断裂或张扭性断裂更利于库水向深部渗透,易于诱发地震。
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由于活动断裂常常随地应力的局部集中,有利于诱发较强的水库地震。
构造活动诱发的水库地震虽然发生概率较低,但其破坏性较强,多为中强震或强震。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约49例地震位于断陷盆地和褶皱带上或者直接位于活动断层附近,而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均与附近的小构造活动存在密切关系,例如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的6.1级水库地震。
1.3水库规模的影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