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训练题(一)
- 格式:doc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人口》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区人口最稀少的是()A.东欧平原B.恒河平原C.亚马孙平原D.密西西比平原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4.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A.从河北流往山东B.从湖南流往广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5.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是A.资源的数量B.人均消费水平C.区域开放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6.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B.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C.资源数量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9.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B.资源总量C.人均物质消费量D.人均精神消费量10.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A.经济因素的迁移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C.生态环境的迁移 D.政治因素的迁移11.读“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图”,关于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A.在美国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B.在美国X1年龄段人口的受经济因素影响从东北迁往南部和西部C.在我国X1年龄段人口的迁移受到X2年龄段人口迁移影响较大D.在我国X2年龄段人口的迁移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试卷第2页,总7页下图为2019年春运十大出发地和十大目的地统计图。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必考考点训练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黑河—腾冲一线为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
(1)据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简述图中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
(3)人口潜力指数指的是目前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试分析广东省人口潜力指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707万人。
加拿大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世界上社会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
下图为加拿大人口、矿产、铁路分布示意图。
(1)简述加拿大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加拿大北冰洋沿岸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
(3)有人认为加拿大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其理由。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始,采用入户方式调查人口基本项目。
左图为“五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右图为“六普城乡人口结构图”。
(1)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描述第六次人口普查15-49岁年龄段城乡人口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原因。
(2)分析我国西北部地广人稀的现状短时期不能改变的原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区域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用地区经济总量除以人均经济量可得出。
资源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区域一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用地区资源总量除以人均资源量可得出。
下表示意经济—资源匹配模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大量集聚、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该省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下图示意2013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经济一资源匹配类型。
类型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2)提出优化黔东南州经济一资源匹配类型的可行性措施。
5、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
第一节《人口的分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21道)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未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A.欧洲B.东亚和东南亚C.南亚D.北美东部2.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的原因是()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②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④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自然条件优越C.城镇化水平高D.工业发展最早4.下列人口稀疏区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A.撒哈拉地区和亚洲北部地区B.撒哈拉地区和亚马孙地区C.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D.北美洲北部地区和亚马孙地区5.影响人口分布最为显著的因素是()A.生产活动方式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交通运输条件D.文化教育状况下图为全球及各大洲人口分布平均高度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非洲、欧洲C.非洲、欧洲、亚洲 D.非洲、亚洲、欧洲7.大洋洲人口分布的平均高度远低于北美洲的主要原因是大洋洲( )①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广②平均海拔低③人口分布极不均衡④地广人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8.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C.南极洲目前已经有常住人口居住D.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非洲人口稠密下表是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重表。
据此完成9--10题。
9.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A.欧洲B.北美洲C.南美洲D.大洋洲10.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A.欧洲B.亚洲C.南美洲D.大洋洲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回答11~13题。
、选择题1 •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优美B.土地资源开发C.经济文化发达D.开发矿产资源( )C .尼日利亚、墨西哥D .埃及、印度尼西亚 ”,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4.下列关于科学技术与合理人口容量关系的论述,你认为合理的是()A. 某地科技水平越高,其合理人口容量必然越高B. 某地科技水平越低,其合理人口容量必然越低C. 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影响人类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来提高合理人口容量D. 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来提高合理人口容量的我国已启动 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 胎。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我国启动此项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6. 到2030年,此项政策将使我国 A. 就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C. 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7.读“ 2019年以来广东 GDP 增长速度和外贸增长速度示意图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 2019年-2019年间,广东 GDP 变化不大 B. 2019年-2019年,广东外贸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C. 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 D .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明显降低下表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回答下列各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2•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的国家是A •中国、日本B •科威特、德国 3.读 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A. 人口死亡率增高B. 人口出现负增长C. 环境承载力提高D. 人口老龄化加剧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D.男多女少的情况加剧A.abcdB.cadbC.cdabD.acdb9 •该国数据显示,最初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A. 出生率下降B. 出生率上升C. 死亡率下降D. 死亡率上升10. b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人们受教育水平较低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D.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11•与当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相符的是A.aB.bC.cD.d12. 读表,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因子,排序正确的是()A.地形>交通>经济水平B.经济水平>地形〉交通C.交通>经济水平>地形D.经济水平>交通>地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将启动实施单独两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普查可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七次人口普查。
根据≥65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划分出不同的老龄化发展阶段。
下图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反应的我国老龄化状况,下表为上海近几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
(2)据表,指出上海老龄化程度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3)针对上海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全国整体发展规划及各地具体情况,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加大开发力度。
下图为宁夏略图,下表为宁夏2020年人口分布格局表。
年人口预测值和人口容量,宁夏可规划为重点开发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等。
(2)分析银川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
(3)2020年宁夏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是________,试为该地区提出合理的缓解措施。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
2016年2月共有67 797人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申请避难,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59.9%。
2016年1~2月德国接收的难民人数已超过10万人。
下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气候角度分析叙利亚难民经爱琴海进入欧洲可能遇到的危险。
4、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变化图(含预测),人口抚养比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
材料二春运大数据统计显示,四川、重庆、江西、广西、湖南、河南、安徽、贵州、陕西、山东等省区是外出打工人群的主要来源地。
春节期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处于“空城”状态,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有超过一半的人返乡过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练习题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測,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第3题。
图13.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5.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第6题。
6.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7-8题。
7.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8.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A.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B.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D.2050年中国与印度的差异最大10.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合理措施有①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⑤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某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完成11-12题。
第一节《人口分布》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经横断山区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下图为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高程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高程变化情况是()A.流域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0~400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1400~2999m人口密度先升后降D.5000m以上是人口分布集中区域2.推测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A.澜沧江上游地区B.澜沧江河谷地区C.湄公河上游地区D.湄公河下游地区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①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①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①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据图推断正确的是()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①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①在1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①在1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①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①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①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下面两表分别反映“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和“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依据材料分析,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是()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亚马孙平原C.尼罗河三角洲D.苏门答腊岛7.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大的原因是()A.海岸线曲折,多海湾B.山地少,平原占比高C.纬度跨度大,面积广D.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专项训练题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安徽省区域图,长江和淮河将安徽省分为三个区域,淮河以北为皖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为皖中,长江以南为皖南。
图2为安徽省内人口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为第七次全国(不含港澳台)人口普查安徽省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数(人)、城镇化率(%)及面积(平方千米)。
(2)分析安徽省内人口大量流入合肥市的原因,并阐述人口流动对合肥市的影响。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人口迁移表现出明昰的方向偏妤性。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河南为例,目前人口净迁移对其农业增长仍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已趋于微弱。
下图示意2000—2017年我国中部地区6省人口净迁入(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情况)的人口规模变化。
(1)概括我国中部地区6省跨省人口迁移的特征。
(2)说明安徽人口跨省流动偏好流向长三角地区的原因。
(3)分析河南人口净迁移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阅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沟壑纵横、干旱缺水、灾害频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贫困人口集中,是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
1990年10月“西海固”1000多户百姓,搬迁到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玉泉营,在茫茫戈壁中的黄河灌区建村,之后20年间陆续接纳来自“西海固”移民4万多人。
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经过福建省对口支援,这里陆续发展了特色菌草产业、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概述西海固地区人口迁出后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变为全国前8的城市。
(2)简析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5、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
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知识集锦综合题1、阅读“A、B两地区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列问题。
(2)A、B之间的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A→B,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自然环境 B.经济 C.家庭婚姻 D.求学(3)简述人口迁移可能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读下图回答下列要求。
左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1990年)。
右图为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密度对比(2000年)。
(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随历史发展是否一成不变?为什么?3、根据材料一、二:①②两城市人口变化图和甲乙两省人口变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②两城市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 2015年甲乙两省人口变动数据。
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
(2)读材料二:甲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读材料二:甲省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这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1978-2012年人口数量变化图材料二 2013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表(人口数:万人)(2)据材料二说明上海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并分析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阿拉斯加面积为171万平方千米,人口仅60多万,人口密度0.42人/平方千米,森林、矿产等资源丰富。
推测阿拉斯加州人口主要分布地,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6、读世界某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半岛的人口分布特征。
(2)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因石油收入大增而成为外籍劳工集聚地,简述外籍劳工集聚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五十)参考答案1、答案:(1)现代型老年人口比重大(2)B(3)有利: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②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流入;③推动城市化发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B.不随对外开放的程度而变化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制约它的首要因素D.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读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需要计划生育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图中标示的国家中,最需要鼓励生育的有( )A.①B.②C.③D.④“少子化”是指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儿童数量减少的现象。
0~14岁人口比重低于15%,标志着进入“超少子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且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7%。
“少子化”和“老龄化”合称“少子老龄化”。
读2011年世界部分国家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布表。
完成下列小题。
4.据表可知,“少子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是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乙国A.目前为高高低模式B.与我国人口现状相似C.人口年龄结构合理D.面临就学就业压力大下图为我国两省区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柱状表示)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导致两省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A.地理位置B.气候C.水资源D.地形7.导致两省区人口老龄化差异的因素为( )A.计划生育政策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流动D.自然资源8.有关两省区人口流动趋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表2为我国北京、上海市区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9.上海市区近十年常住人口总数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10.北京市区常住人口增速逐年递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外县(区)产业不断发展 B.交通拥堵日益严重C.环境质量下降 D.人口老龄化加剧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第一章《人口》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C.对外开放程度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2.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B.我国的人均可耕地和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并不算富余C.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在16亿左右,目前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尚不突出D.尽管我国不断开发宜农荒地,但随着人口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增长缓慢3.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A.水资源B.矿产资源C.消费水平D.科技条件4.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是( )A.图瓦卢举国移民到新西兰B.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D.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5.下列纬度地带中,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比例最高的是A.0°~20°S B.0°~20°N C.20°~40°S D.20°~40°N 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年均温达20.3℃,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1月平均气温达13.6℃。
2013-2017年,从外地来攀枝花的老年人由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大量老年人赶往攀枝花的主要目的是A.避寒B.开矿C.支教D.经商7.外来老年人口不断迁入对攀枝花市的影响主要为A.促进健康医疗产业发展B.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C.加剧就业困难D.加快钢铁工业发展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8.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A.A地和B地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9.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区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澳大利亚局部略图(甲)和南美洲局部略图(乙)。
材料二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万人。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提高畜牧业的科研水平,对畜牧业的科研给予较高的资金投入。
(1)比较图甲中A地区和图乙中B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异同。
(2)我国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有人说我国牧区畜牧业属大牧场放牧业是不合理的,请简要分析。
(3)分析甲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4)指出上述两区域间近年来人口迁移方向,并说明原因。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债券研究团队发布的《2016中国人口迁移跟踪》报告称,最近6年我国总人口增加了4180万,其中约15%的新增常住人口分布在一线城市,逾40%分布在二线城市。
(1)概括我国外来人口净流入城市的特点。
(2)判断我国外来人口净流入比重最高的城市并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4年美国人口数量达3.18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人口数量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国家。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面积约41.1万平方千米,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
材料二美国本土人口分布图(1)指出美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分析东北部人口稠密的地理原因。
(2)简述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3)说明美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从地理角度评价美国人口增长对本国的主要影响。
《人口》检测题一、单选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农民工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有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C.年龄构成的年轻化D.数量的大幅度提高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该区域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A.0~14岁B.15~34岁C.35~59岁D.60岁以上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下图为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A.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B.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地务工人数C.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D.月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6.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B.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D.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春节空城”是随着春节的到来,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回家过年导致某些城市人去城空的现象,是我国传统年节文化的特有现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郯城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人口训练题(一)2014/3/7一、选择题下图反映的是某国近些年来的人口数量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示期间,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劳动力缺乏B.人口增长快C.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D.1996年的城市人口比重比2006年的高2.图示期间,关于该国城市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B.预计2012年城市人口数量将达6 000万C.最近几年,城市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D.城乡人口比重合理,维持现状是当前该国的主要目标下面图甲表示我国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慢4.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 )A.Ⅰ阶段 B.Ⅱ阶段 C.Ⅲ阶段 D.Ⅳ阶段5.该城市在今后人口工作中应(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预测的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我国2005~2050年人口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给我国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对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①自然因素②生产力发展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回答8~9题。
8.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考虑,①②③④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C. ③ D.④9.②城市可能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图中甲地区湿地广布的自然原因无关的是()A高纬度 B.地势低C.气压高D.河流流向11.该地区域人口南多北少,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温度C.水源D.交通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13.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双选)( )A.②国的社会负担加重B.乙国城市化速度减慢C.甲国劳动力严重短缺D.乙国的环境污染加剧读“我国第四次和第五次大陆地区的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14~15题。
总人口(万人)0~14岁(万人)15~64岁(万人)≥65岁(万人)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人数(人)城镇人口(万人)第四次113 36831 61875 401 6 349 1 42229 736第五次126 58328 97588 7988 810 3 61145 684 14.率最明显的是( )A.青壮年人口 B.老年人口C.城镇人口 D.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人数15.有关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总量大,增长快B.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C.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需求量大D.每年净增人口多,对环境压力大)读“我国流动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6~17题。
16.上图出现流动人口两大高峰的原因是( )①务工经商②拆迁搬家③随迁家属④学习培训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7.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分散。
决定流动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布局B.人口密度C.生态环境D.耕地面积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0年9月4日,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363户1 432名移民别离故土,奔赴新的家园。
至此,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首批移民集中搬迁安置工作圆满完成。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工程总共需动迁安置约33万人。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库区移民。
材料二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沿线人口迁移示意图。
18、影响材料一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策B.自然灾害C.交通和通信D.社会变革19、对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近距离分散为主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回答20~21题。
20.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21.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读联合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示意图,完成22~24题。
22.图中显示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 )A.各大洲的自然增长率高B.增长速度逐渐加快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D.世界人口增长明显减缓23.图中的数据说明( )A.92亿是2050年的人口合理容量B.60亿是1999年的人口合理容量C.50亿是1987年7月11日的人口合理容量D.均不是人口合理容量数据24.世界人口增长快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社会经济发展迅速C.各国自然增长率有提高的趋势D.人口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二、综合题(共25分)25.读下列有关中国、印度的资料,回答问题。
(15分)1990~2000年人口增长人口数(亿)年平均增长率(%)1990年 2000年中国印度世界5360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2000年)少年儿童组(0~14岁)成年组(15~64岁)老年组(≥65岁)中国%%%印度%%%(1)中、印两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两国中净增人口数量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该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表中显示中国成年组比例远高于印度,但是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印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人口年龄结构表反映出我国即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人口问题对人口的直接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一个我国已经出现该人口问题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
(4)参照中印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表,在下图中完成中国的柱状图。
26.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二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央决定于2010年正式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
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下面甲图为“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乙图为“1950~2050年中国和全球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人口总量庞大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结合材料二中“195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统计图”,说明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中“1950~2050年中国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百分比统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4岁以下人口数量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年,试说明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以及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4)据材料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