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作品系列”谈中国作曲家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
浅谈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2011年第六期《音乐创作》浅谈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刘会兰摘要: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钢琴特有手法融为一体,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作品以民歌为基础进行改编,扎根民族音乐文化,注重钢琴与民族乐器的结合,运用民族化的和声语言,体现民族特色.关健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民族特色和声王建中是我国当代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钢琴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我国为数不多且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着成就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众多作品已成为我国钢琴教学领域中最受欢迎的曲目,有的甚至成为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之一.无论是他自己创作的还是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具有丰满细腻,浓郁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其中钢琴改编曲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民问的本土音乐元素与钢琴特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和渊源,赋予作品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一,以民歌为基础进行改编,扎根民族音乐文化民歌是在民问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王建中选用大家耳熟能详且广为传唱的民歌为基础进行创作改编,使其钢琴改编曲扎根于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赋予钢琴曲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其钢琴改编曲深受广大琴者的喜爱并能广泛流传.如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作于1958年,以云南五首民歌为素材,名称分别为《大理姑娘》,《跟歌》,《猜调》,《山歌》和《龙灯调》,五首乐曲个性鲜明,风格迥异,以细腻的笔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情景.钏琴改编曲《绣金匾》是根据陕北民歌《绣金匾》改编的,它源于传统民歌《绣荷包》.这首歌曲原词描写了女性通过绣荷包来表达对恋人别离后的深情思念和期盼之情,旋律抒情婉转,优美动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传统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为基础加工而成,表现了陕北人民喜迎子弟兵的热烈场景.这些以民歌为基础进行改编的钢琴曲都紧紧抓住了原民歌的旋律特点,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又具有钢琴音乐的特点,体现出乐曲的中国韵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注重钢琴与民族乐器的结合,体现民族特色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一些根据民族器乐曲进行改编的钢琴曲,出于音乐表现与意境揭示的需要,在演奏中要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产生音色联想,寻求合适的钢琴触键方法和演奏技巧,注重音色技法与传统演奏技法相合,把蕴涵在作品中的中国音乐风格表现出来,显现出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相融合的特色.钢琴曲《百鸟朝风》根据唢呐曲《百鸟朝风》改编而成,改编后的钢琴曲《百鸟朝风》保持了原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的旋律特征和文化内涵,综合运用了唢呐独奏曲所特有的技术性和即兴性,在钢琴上演奏出乐队演奏的音响效果.通过对百鸟和鸣以及对唢呐的模仿和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栩栩如生地摹仿出各种各样的鸟呜声,展现鸟儿伶俐活泼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再现出唢呐演奏的趣味.乐曲充满传统民间情趣,具有鲜明的中国音乐风格.演奏时为模仿唢呐的音响效果,手指的着力点要小,指尖要非常敏捷,离键快,声音要集{1,展现鸟儿活泼伶俐的神态.王建中《百鸟朝风》《梅花三弄》的前奏部分,作者用低音区浓重且微弱的八度倚音模仿古琴的泛音音色,演奏时要使整个手臂通畅,气息放开,加上弱音。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与演奏分析一、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与艺术内涵《彩云追月》的演绎完美离不开对作品的细致了解,对曲作者和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对情绪和情感的掌握,以及对艺术内涵的深刻认识,从而让作品的弹奏更加完美。
(一)作曲家简介王建中(1933-),作曲家、钢琴家。
许多钢琴专业教学和社会普及音乐的教育曲目中有很多他的作品,也是国内重大钢琴比赛的规定曲目之一。
《彩云追月》是他的作品中的佳作,并在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作为国内重大钢琴比赛规定的曲目。
(二)《彩云追月》的背景介绍《彩云追月》原曲是由我国人民音乐家任光、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管弦乐曲。
1975年,钢琴作曲家王建中将这首独特富有轻快节奏律动的民族管弦乐曲改编为同名钢琴曲,将民族管弦乐曲与钢琴特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这首钢琴曲描绘了夜空中云月相映美好的意境,作品兼具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与民族色彩,又包含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情,同时蕴有现代音乐气息。
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音乐分析对节奏、和声与复调、曲式结构的把握是弹奏好作品的必要准备,通过对曲中的各个因素的了解,才会在弹奏中注意应有的技术把握,对作品中的细节部分都能注意到,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节奏分析王建中改编的《彩云追月》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风格,更是将西方的探戈节奏特色融入到创作之中,使作品具有将西方与中国传统二者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彩云追月》采用中国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为主题贯穿整首旋律,吸取了江南丝竹音调中和配器特点创作而成,在此基础上,把原曲的节奏变为舒缓型。
(见谱例1)上谱例为钢琴曲16-19小节,旋律为锯齿状,有切分节奏。
中国的音乐讲究一波三折之说,而此曲中的探戈节奏型时值为一长三短,是中国传统与西方节奏的完美融合。
曲中的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节奏比较松散,与本段紧凑型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旋律的相似性带来的回旋感让音乐听起来更有韵味。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二十世纪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相继问世,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进行初探,探讨其中的特点和价值。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们用自己的音乐语言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钢琴音乐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宝级钢琴家冼星海和其作曲家兄长冼友。
冼星海擅长演奏和创作钢琴曲,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秋思曲》、《马兰花》等曲目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表现力,被视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冼友则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创作的《瓦尔斯小曲》、《梦幻曲》等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后来的音乐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还有一些作曲家将西方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总结,将其中的旋律、节奏和调式运用到钢琴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
比如赵福全的《二泉映月》、傅聪的《渔舟唱晚》、马可的《梅花三弄》等作品,都融合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展现出了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除了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外,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还受到了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运动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有些作曲家开始创作符合时代需要的音乐作品,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情感。
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东方红钢琴协奏曲》、《毛泽东颂》等,这些作品将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情感融入成为了当时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而另一些作曲家则创作了一些深刻的抒情作品,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平鲁叙事曲》等,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感,成为了当时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
“古今通融中西合璧”的创作典范——试论王建中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周琨【摘要】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他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钢琴演奏技法及创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索,大大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
他的钢琴作品无处不散发着生动的民族气韵、清新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特征及“中西合璧”的艺术光彩。
%The famous musician and composer, Wang Jianzhong, began to compose a lot of outstanding piano music from the fifties. He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iano music and lef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n piano playing techniques by meaningful exploration which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musical expression of the piano. His piano works reflect the vivid national charm, pure and fresh flavor,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brilliance.【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创作特征【作者】周琨【作者单位】文山学院音乐系,云南文山6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3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风俗、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初探钢琴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二十世纪前半期,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许多中国作曲家开始进行钢琴作品创作,这些作品多数以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主要素材,形态和风格也相对保守。
而在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音乐教育的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二十世纪前半期,广为人知的中国钢琴作曲家有谭仁杰、邓雨来、谭盾等。
谭仁杰在其作品《夜深沉》中运用古老中国民歌曲调,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音乐。
邓雨来则是以西方音乐为基础,融合中国音乐元素创作出《琴韵》和《黄河》等作品,展现出琴韵的流畅和黄河的激越。
谭盾则在其作品《红楼梦》中,运用了交响乐的手法,创造出气势恢宏、华丽壮观的音乐氛围,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代变迁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越来越多元化。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时期音乐创作大力发展,创作层次逐渐提高。
代表作家有阮籍、赵季平、城在芬等。
阮籍创作的《东方红》、《丰收颂》等作品,是新时期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同时,赵季平的创作风格反映出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而城在芬的作品则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前卫音乐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钢琴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此时期的作曲家们在配器、形式处理方面不断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现代感、张力十足的钢琴作品。
代表作家有辜振甫、冼星海、黄友棣等。
他们的作品通过对新音响语言的探索,反映出社会变革和时代性特征,展示出了上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成果。
而在新世纪以后,随着音乐理论和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也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总之,中国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历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曲家们通过对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和创新,创作出了多批精品力作。
浅谈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之特色1. 引言1.1 储望华先生的背景介绍储望华先生,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生于上海,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自幼学习钢琴,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后赴美留学,师从著名钢琴大师,并获得多项音乐奖项。
回国后,储望华先生致力于研究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将其融入钢琴演奏中,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赏。
储望华先生不仅在钢琴演奏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音乐界的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储望华先生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优雅的艺术风格,还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储望华先生的音乐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演奏和作曲方面,他还积极参与音乐教育和推广工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储望华先生的背景和经历使他在中国音乐界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1.2 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发展历程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思路而著称。
通过融合中西音乐元素,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创新的演奏技巧以及主题鲜明等特色,他为中国钢琴改编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时代,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仍然备受推崇,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和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现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完成】2. 正文2.1 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特色一: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在融合中西音乐元素方面十分出色。
他善于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元素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种融合不仅在曲调和旋律上体现,更体现在和声、节奏等方面。
通过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储望华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广泛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的作品为中国钢琴改编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建中论文: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摘要:王建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的钢琴改编曲要以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来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其作品运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传统音乐民族文化王建中先生大部分的钢琴改编曲完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改编曲的原型基本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民间曲调。
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为创作选材注入新鲜血液。
他追求较高立意,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相融合,发挥钢琴特色,展现钢琴长处,使音乐更加丰富。
一、王建中的主要改篇歌曲(一)《梅花三弄》作品写于1973年。
主题取自同名古琴曲。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在酝酿这首作品时,融入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弄”则是主要主题在多段体结构中重复了三次。
钢琴曲《梅花三弄》在保持古琴曲清高、瑰美格调的基础上,在旋律、曲体、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开掘出更为丰满、感人的艺术境界。
同时又不拘泥于原曲充分展示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审美神韵。
王建中先生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调性色彩,扩大音乐发展手法,使古老的乐曲拓展了单声的旋律线,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二)《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民间唢呐曲。
乐曲描绘的是在北方乡村的山间小路上,一队娶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抬着新娘、吹着唢呐,走向新郎家的欢乐场面。
197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此曲创作改编成钢琴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典型中国音乐腔体特色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钢琴织体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等,借鉴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将其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钢琴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
对王建中钢琴作品的研究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和声手法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音程和弦五声性[论文摘要]王建中钢琴作品主要运用 5种和声手法和表现形式;三度叠置和弦;五声式音程与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多音和弦。
其和声的运用基本特点是根据音ft.作品内涵揭示、风格表现、意境渲染、情绪抒发和韵味体现的需要,大胆运用三度和非三度叠置的不同结构不同色彩的和声,充分发挥和声艺术在多声音乐中的结构组织作用及色彩性功能性,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意调遣,尽情挥洒。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根据民族民间乐曲、歌曲旋律、外国乐曲改编和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钢琴独奏曲无论是根据民歌改编或是创作的,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法,均具有既丰满又细腻、既浓郁又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
他以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将每首乐曲编织得充满生机,独具个性,媚媚动听,极富听赏效果。
”… 由于他的钢琴作品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演奏率和广泛的影响力,所以王建中的名字总是同中国钢琴音乐联系在一起。
“他的作品不仅被音乐院校作为常用教材,而且已成为国内音乐舞台的保留曲目,有的还被作为代表中国风格的经典在国际舞台上演出。
”在演奏和学习这些钢琴作品的同时,探讨和挖掘其钢琴音乐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技法、个性化和声语言与民族韵味,对于宏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中教授的钢琴技巧、和声语言以及对音乐色彩细腻丰富的感觉代表了我国作曲家的最高水平。
王教授的作品目录中可以找到我国音乐界各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代表作,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剪影。
面对辉煌的成就和众多的荣誉,王建中只是说:“如果我有什么作品流传得比较广,可能是因为比较注重民族特色,旋律比较好听的缘故吧。
”和声学是关于多声结合的音乐游戏规则,是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均须遵循的基本结构原则。
人类音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和声艺术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历史。
艺苑探究Y IY U A NT A NJ IU生于战乱动荡时期的王建中,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为我国钢琴音乐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
王建中一生创作改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曲目,因其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积淀了深沉的民族感情以及家国情怀,他的钢琴作品中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钢琴作曲史上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士大夫情怀、润腔技法以及节拍变换三方面入手,深刻阐释其作品中的民族特色,为我国现世钢琴作曲发展贡献理论助力。
一、引言王建中出生于1933年的上海,此时的上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激荡融合的前沿阵地。
王建中在少年时期就饱受中西文化碰撞的浸染,现代文化的涌入与兴盛使其投身到钢琴艺术中,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沉淀,则赋予他钢琴创作中突出的民族特色。
也正因如此,王建中一生创作的23部钢琴音乐作品,不是对传统民族曲目进行钢琴曲改编,就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创作基础,民族风格成为其钢琴作品的最大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既体现在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中,也表现在其作曲的创作技法中,具有极高的分析研究价值。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士大夫”情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于一体的“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文化发展到民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
王建中成长于民国时期的书香门第,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熏陶,“士大夫”情怀在其思想中生根发芽。
加之王建中经历了建国、文革、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诸多重大历史时期,亲历着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作为文人,王建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士大夫”情怀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创作于1958年的《云南民歌五首》根据云南同名民歌改编,时值新中国推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新政策。
王建中保留了原民歌中鲜明的云南民族音乐曲调,融合了云南多民族的地域音乐风格,反映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新风貌,于曲中蕴藏着他对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关切。
MING RI FENG SHANG295社 会 视 野文|周晓毅浅析王建中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民族特色及演奏要点摘要:王建中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他改编创作了众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将中国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及地方戏曲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成功的融为一体,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他的众多钢琴作品已成为我国钢琴教学以及钢琴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
代表作有:《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云南民歌五首》、《樱花》、、《翻身道情》、《百鸟朝凤》、《彩云追月》等改编作品。
本文主要分析《百鸟朝凤》的民族特色及演奏特点。
关键词:《百鸟朝凤》;民族特色演奏;钢琴独奏王健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他的钢琴改编曲均以中国独特的音乐性和极浓厚的民族性来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使之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和民族特点。
《百鸟朝凤》本是流传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唢呐曲。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
它在曲式结构、和声织体、以及调式调性上,都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百鸟朝凤》改编于1973年,是一首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装饰音、颤音、变化音、震音、双手托卡搭等等,借鉴原唢呐曲的旋律、音调、技法、意境,与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的钢琴紧密结合,采用许多高超复杂的钢琴技巧,加入戏剧元素,加以变奏、加花,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百鸟捧凤、争相和鸣的欢腾场景。
乐曲诙谐逗趣,急缓相间,形神兼具,气口和句法都严格遵循民族音乐的韵律。
活灵活现的再现出唢呐独奏时的滑音、颤音、花舌音等一系列音腔特色的奏法,在尽可能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曲的传统音乐特色外,又赋予了这首曲子新的音乐色彩。
钢琴改编独奏曲《百鸟朝凤》总分为五段,五段自然衔接,既有欢乐的情绪,又有鸟儿啼叫的声音穿插其中:第一段:第1——28小节。
中速,音乐是歌唱性的。
这一段音乐奠定了百鸟朝凤、欢乐祥和的基本音乐性质。
改编成钢琴曲后,第一句旋律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瞩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共27首,其中由传统民族音乐改编而来的作品占钢琴作品总数的一多半,此类改编作品就成为了他创作的核心方向。
他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众多,涉及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与现代化交融。
这些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钢琴创作曲、钢琴改编曲两大类:(1)钢琴创作曲根据王建中的创作时间排列:1961年创作《变奏曲》、1966年创作《托卡塔》、1966年创作《田歌》、1976年与杨立青共同创作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1981年创作《小奏鸣曲》、1983年创作《钢琴组曲》、1985年创作《诙谐曲》、1991年创作《歌五首》、1994年创作《情景》、2000年创作《小奏鸣曲一、二、三》、2012年为上海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创作《随想曲》。
(2)钢琴改编曲王建中在这一时期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强力影响,创作的钢琴改编作品主要集中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年之中。
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的。
1958年创作第一首具有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云南民歌五首》,1972年创作以歌剧《血海》为原型的《赤胆忠心》、以同名歌曲创作歌曲《浏阳河》和以聂耳创作歌曲改编的《大路歌》,1973年创作《陕北民歌四首》组曲(包括《军民大生产》《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绣金匾》)、改编自中国传统民族唢呐曲的《百鸟朝凤》、以古琴曲改编创作《梅花三弄》,1974年创作日本民歌改编的《樱花》和《五木摇篮曲》,1975年依据器乐合奏曲创作《彩云追月》,1976年依据赵开生评弹曲创作《蝶恋花》,2001年根据钢琴与管弦乐同名歌曲改编创作《走进新时代》及2003年依据古筝曲创作未发表的《渔舟唱晚》。
王建中在上海音乐学院刚任职期间是他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时期,这一阶段他创作出他的第一部钢琴改编作品《云南民歌五首》。
在此之前王建中经常外出采风,感受传统地方风情,积累了众多民族民间文化素材,也正是如此,开启了他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之路。
论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一、作者简介王建中,中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
193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
2021年开始学钢琴,17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他改编的钢琴作品将中国民乐和西方器乐相结合,在教育、钢琴领域,很多喜爱音乐的人都耳熟能详。
他的钢琴作品深受专业教育人士的喜爱,也是众多教育者的教学曲目之一。
1995年,上海音乐学院收集了很多他的钢琴作品,并出版了《王建中钢琴作品集》。
如《托卡塔》《变奏曲》等作品的创作。
他改编的作品有《彩云追月》《绣金匾》等。
二、作品分析此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曲式结构,全曲共69小节。
结构图示:引子A 间奏B 连接A" 尾声(呈示段)(中段)(再现段)(1~8)(9~18)(9~12)(21~36)(37~46)(46~56)(57~69)乐曲由引子、呈示段、中段和再现段构成。
引子一共8个小节,从第9小节开始进入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结束A调式的主和弦上;呈示段为不方整性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有两个小节,从徵音开始按照五声调式音阶作上行的级进。
第二小节四拍的长音,发挥了音乐和声的作用;第二乐句的音乐材料与第一句的音乐材料形成对比,由两个乐节组成,采用的是重复式展开的写作手法,共四个乐节,在高音加入了装饰音,为羽调式,和声运用了VI级和弦与III级的七和弦;第三句运用模进的写作手法,是第二句的下行四度模进。
结束在A宫调式的主和弦上。
整个乐段的运用简单且又干练,具有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
间奏共有两个小节,取自于第一小节引子的动机。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段类型为引申型是呈示段的引申与发展,方整性乐段。
共四个乐句,为A宫调式。
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再现,主旋低了两个八度呈现在低音区,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再现,旋律织体加厚,伴奏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结束在A宫调式的主和弦上。
连接部分共九个小节,音乐题材来自呈示段和中段,只展开了小部分,起到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老志诚生平简介及钢琴作品浅谈作者:刘晓琳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5期摘要:老志诚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是我国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人。
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老志诚的创作处于萌动时期向繁荣时期的过渡阶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其代表作《牧童之乐》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并在1934年美籍俄裔音乐家齐尔品(Tcherepin)征集中国钢琴作品的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齐名,被称为南北“牧童”。
关键词:老志诚南北牧童艺术特点历史意义一、生平简介老志诚与王洛宾、曹试甘被誉为北师的“音乐三杰”,老先生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到其留校任教,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以来,他见证了大半个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变迁,无论是在资历上还是其所做出的贡献上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
老志诚先生生于1911年,卒于2006年,是我国二三十年代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可称为“三朝元老”。
老志诚先生自幼受民间音乐的熏陶,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钢琴,先后跟随吴伯超、王常青等学习钢琴,后又师从赴法留学归国的李树华老师进行深造。
1931年,他在北平师范学校成功的举行了个人毕业音乐会,是我国最早在北京举行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被誉为“我国近代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人”。
二、钢琴创作特点《牧童之乐》无疑是老志诚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2年,正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用西方传统技法来演绎中国传统音乐风韵。
这部作品是在老志诚先生游玩于香山之后,对北方田园风情和牧童放牧之景的感慨之作。
通过与《牧童短笛》的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生活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自古我国就形成了南放柔美北方刚健的音乐特点,这与其地理环境的差异有紧密联系。
北方气候干燥,山水之间展现着粗犷与刚烈之美,与南方江南水乡,清秀柔和之美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在音乐创作之中,与《牧童短笛》小巧玲珑,起伏平缓的特点相比,《牧童之乐》表现更多的是自由豪迈,起伏跌宕,长气息的乐句犹如回荡在空旷山野间的回声。
作曲家萧泰然与其音乐创作
萧泰然是一位杰出的中国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钢琴曲、歌剧和电影音乐等。
他的音乐作品既有深度又有灵气,每首曲子都传递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理解。
萧泰然的音乐风格是独具特色的,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意境、神秘和超现实主义的追求。
他擅长运用现代音乐的技巧和传统中国音乐的元素,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富有创新性和实验性,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力量。
萧泰然的音乐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和情感,从爱情、战争到宇宙,他用音乐感召听众的感官和心灵。
尤其是他的钢琴曲,作品曲风迥异,充满着光和影、明和暗的变化,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美感。
萧泰然的音乐成就很高,他曾荣获多个音乐奖项。
例如,他获得了第三届亚洲音乐节青年作曲家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文化部音乐创作大赛金奖等奖项和荣誉。
他的部分作品还被选为全国艺术节、上海音乐节、北京音乐节等重要音乐活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曲目。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融合,萧泰然的音乐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所接受和欣赏。
他不仅代表着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代人,也是世界音乐创作的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萧泰然是一位巨大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创作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他的音乐作品将会继续影响和激励着人们,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孟建池钢琴曲
摘要:
1.孟建池简介
2.孟建池的钢琴曲创作背景
3.孟建池钢琴曲的风格特点
4.孟建池钢琴曲的代表作品
5.孟建池钢琴曲在我国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
正文:
孟建池,一位才华横溢的中国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他不仅拥有出色的演奏技巧,更是在创作方面有着非凡的才华。
孟建池的钢琴曲创作背景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与内涵。
孟建池的钢琴曲风格独特,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既有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情与活力。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旋律优美、动听,极具感染力。
在孟建池的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
孟建池的钢琴曲创作了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梦中的婚礼》。
这首作品以其浪漫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许多钢琴爱好者的必学曲目。
此外,《夜曲》、《悲怆》等作品也是孟建池钢琴曲中的佳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在我国音乐界,孟建池的钢琴曲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音乐作品
被誉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对于推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孟建池的钢琴曲也深受国际音乐界的关注,他的音乐作品曾在国际音乐大赛上获得过多个奖项,为中国音乐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总之,孟建池的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风格、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他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