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知识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0
环境保护概论大一必背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定义和意义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以维持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稀有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由生物多样性组成,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与控制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需要采取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废物处理技术和使用清洁能源。
4.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
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包括节约能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5. 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气候适应能力等。
国际间也需要合作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推动国际气候谈判。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教育。
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的过程。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7. 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和法律体系国际间开展环境保护合作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基础。
国际间建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对于推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 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以获得环境质量数据和相关信息。
环境评估是对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
3.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6.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7.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8.生态阈值: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9.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10.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2.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13.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环境保护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动。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与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2. 大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3. 水资源短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
4. 土地退化:过度开发、土地污染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策略1. 预防为主: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2. 全面合作: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3. 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5. 治理创新:推动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四、环境保护的行动与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
4. 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措施。
5. 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五、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展望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2. 国际合作与责任分担: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承担责任。
3. 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加强公众参与,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第一章测试1.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
A:土地沙漠化B:资源枯竭C:生态破坏D:环境污染答案:ABCD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对立的统一B:对立的C:统一的D:协调的答案:A3.对于环境科学来说,主体是人类,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客体, 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客观世界的总体。
()A:对B:错答案:A4.()也称全球生态系统,具有生命是最核心的部分。
A:生物圈B:水圈C:大气圈D:岩石圈答案:A5.太阳辐射主要是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表面。
()A:错B:对答案:B6.我们国家淡水资源丰富,不属于干旱缺水的国家。
()A:错B:对答案:A7.由于氟利昂等制冷剂的使用对臭氧层造成了破坏,使得其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对地球表面的人类和动植物将会存在紫外辐射过多的潜在危险。
()A:错B:对答案:B8.按照环境范围大小进行划分,环境可以分为()。
A:宇宙环境B:地球环境C:内环境D:微环境E:区域环境答案:ABCDE9.以下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颗粒物B:氮氧化合物C:氮气D:二氧化硫答案:C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是()。
A:居住环境B:大气环境C:水环境D:地质环境答案:A第二章测试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下列哪些项?()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代谢物质答案:ABC2.以植物为食的称草食(植食)动物,如牛、马、羊等,为()消费者。
A:三级B:初级C:二级D:四级答案:B3.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辐射能以光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后,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所固定,能再以光能的形式返回B: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C:自养生物被异养生物摄食后,能量就由自养生物流到异养生物体内,不能再返回给自养生物;D: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E:能流是变化的答案:BCDE4.()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
A:沉积型循环B:固体型循环C:水循环D:气体循环答案:C5.植物开花时,花朵散发出香味,吸引昆虫来采蜜,这属于生态系统的()传递类型。
环境保护概论_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中国的第一个生态产业园区是()。
参考答案:广西省的贵港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2.水体自净、植树造林等是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正确3.化学监测、仪器检测、生物监测都是环境质量检测手段。
参考答案:正确4.环境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解决环境问题和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而取得的成果,是指导人类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科学。
参考答案:正确5.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各环境要素整体效应等于个体效应之和。
参考答案:错误6.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7.人类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生存空间的概念。
参考答案:正确8.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通过()、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三种途径提高粮食产量。
参考答案:开垦荒地9.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哪种原因导致?()参考答案:过量施用化肥10.由于医疗条件改善,婴儿成活率增加是解放初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1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不具有单一方向性。
参考答案:错误12.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他们的毒性往往比一次污染物更强。
参考答案:正确1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两类。
参考答案:错误14.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人类保护大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参考答案:正确15.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污染指数不一样。
参考答案:正确16.空气质量指数(英文缩写为 AQI)数值越大,空气越清新。
参考答案:错误17.原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参考答案:错误18.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误19.核电的社会风险与汽车事故、火灾、飞机事故相比是很低的。
1.大气是多种气体混合物。
其组成可认为是由恒定,可变和不变三种类型组分所组成的。
大气的恒定组分指大气中含有的N z O及微量的He,Ne,Ar,Kr,Xe等稀有气体。
大气的可变组分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还有各种不同来源的微细尘埃和自然界产生的某些化合物。
大气中的不定组分,是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临时性灾难所产生的,由此形成的污染物有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等。
2.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患病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4种类型,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总氧化剂6种。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颗粒污染物如粉尘,烟等污染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4,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生活活动种所排放的有害气态物质种类繁多,依据这些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需采纳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
(1)烟尘治理技术: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由燃料及其他物质燃烧或以电能为热源加热等过程产生的烟尘,以及对固体物料破裂,筛分和输送等机械过程所产生的粉尘,都是以固态或液态存在与气体中,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这些固态或液态粒子,从而爱护大气免受污染。
(2)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①从排烟中去除S02的技术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脱硫等。
②从排烟中去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汲取法等。
③氟化物的治理有湿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和干法净化含氟化物烟气两种方法。
(3)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采用率,踢场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1.环境概念与范围:学习环境保护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的概念和范围。
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大气、水、土壤等),还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
2.环境问题与影响:学习环境保护的核心是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影响。
环境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3.环境政策与法律:环境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来指导和约束。
学习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内容,了解相关法规的制定、实施和执行,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4.环境评价与监测:环境评价和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学习如何进行环境评价和监测,包括评估环境影响、监测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等内容,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污染控制与治理: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学习如何预防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及如何处理和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如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6.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7.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支持。
学习如何加强公众参与,培养公众意识和环境素养,以及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行动。
总之,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强对环境政策、法律和其他相关内容的了解。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和理论框架,旨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
以下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1. 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保护主义强调保护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相结合,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3. 污染控制环境保护主义的目标之一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通过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政策手段,减少工业、农业和城市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以保护大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
4. 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主义倡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资源、矿产等。
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合理规划和节约使用的方式,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5. 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环境保护主义强调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知识。
通过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使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6. 法律和政策支持环境保护主义需要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对环境污染者进行惩罚和监管,以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7. 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并制定共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以上是对环境保护主义基本原理的简要概述,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