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化生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茶 工业化 标准化
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指将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目的是提高茶叶的产量、质量和稳定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茶园管理:采用现代化的茶园管理技术,如机械化耕作、施肥、植保等,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采摘加工:采用标准化的采摘和加工工艺,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稳定。
这包括统一的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和设备等。
3. 质量检测: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汤色等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4. 包装存储:采用标准化的包装和存储方式,保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
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茶文化和手工制作技艺,以保持茶叶
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茶叶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茶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茶叶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加大对茶叶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认知,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拓展茶叶销售渠道,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二、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
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因此,要加强对茶叶生产环节的监管,推动茶叶生产标准化,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茶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市场需求。
三、加大茶叶科技创新力度。
茶叶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
通过引导茶叶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茶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茶叶生产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拓展茶叶市场多元化。
茶叶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就必须拓展茶叶市场的多元化。
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销售渠道,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茶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茶叶产业国际合作。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也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要想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茶叶产业发展经验,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通过加强与国外茶叶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促进茶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茶叶产业政策支持。
茶叶产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政策支持。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茶叶的整体竞争力。
七、加强茶叶产业人才培养。
农业合作社有机茶叶生产标准化规程一、基地环境质量要求1、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
(详见附录)b)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
(详见附录)c)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详见附录)2、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安装隔离、消毒系统,设定消毒间、更衣室。
给工人配备工作服,在进入种植园区前通过消毒间、更换工作服;参观者在进入农场种植园之前也必须通过消毒间,并更换工作服。
3、缓冲带和栖息地如果有机生产区域有可能受到邻近的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影响,则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应当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
以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的禁用物质的漂移。
缓冲带宽度应视污染源的强弱、远近、风向等因素而定,要起到有效地隔离作用。
重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4、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等,在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上,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运用秸秆覆盖或间作的方法避免土壤裸露。
6、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禁止焚烧处理。
二、种子及种苗品种、质量要求1、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2、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三、基地投入品及生产资料的质量要求(一)、投入品:1、常规农业系统中的设备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必须得到充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残留。
关于茶叶国家政策文件标题:茶叶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文件解读随着茶叶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产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农业和经济领域。
为了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旨在促进茶叶生产、提高品质、推动科技创新、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对茶叶国家政策文件的一些主要解读:1. 茶叶生产与种植管理政策目标:促进茶叶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措施:支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茶叶产区的种植环境。
鼓励农民采用科技手段,提高茶叶生产效益。
推动有机茶叶和绿色茶叶的生产,强化环保意识。
2. 茶叶品质与加工技术政策目标:提高茶叶的品质,推动茶叶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政策措施:支持茶叶加工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茶叶的陈化、发酵等工艺水平。
鼓励建设茶叶品质检测中心,加强对茶叶品质的科学评价。
推动茶叶深加工,培育茶叶衍生品产业,提升茶叶附加值。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政策目标:推动茶叶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政策措施:加大对茶叶科研机构的支持,鼓励研发高效生产技术和新品种。
提供财政支持,引导企业投资茶叶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加强茶叶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4. 市场拓展与国际合作政策目标:开拓茶叶市场,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措施:支持茶叶企业参与国际展会,提高国际知名度。
鼓励茶叶出口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加强国际市场推广。
推动与国际茶叶产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政策文件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和产业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茶叶产业将在全球茶叶市场中不断壮大,为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
1应用情况:本技术包括无公害茶园建设、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茶叶加工、茶叶的包装及贮藏等,技术应用面积130万亩。
主要在英山、鹤峰、五峰、竹溪、恩施等15个县市实施,茶叶平均单产提高3公斤/亩,总产增加3500吨,累计增收0.7亿元,其中增产增收0.62亿元,节本增收800万元。
2关键技术参数
2.1无公害茶园建设。
包括无公害茶园的园地选择,茶园管理和茶园铺草。
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地域,少用慎用除草剂,选用稻草、麦秆、山草等草料铺在茶树行间。
2.2无公害茶园施肥。
肥料要适当深施,底肥深度要求在30厘米以上,基肥应达到20厘米以上,追肥也要施到5~10厘米深。
基肥要施早,在10月底以前结束。
平衡施氮、磷、钾肥以及有机肥。
农家肥料有堆肥、沤肥、家畜粪尿、厩肥、沼气肥、作物秸秆和各种饼肥。
2.3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
采取农业、物理和化学措施综合防治,轮换用药,合理使用,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适时采摘,合理修剪,采用频振杀虫灯诱杀害虫,搞好冬季清园消毒工作等。
2.4无公害茶叶加工。
合理选择加工机械。
盛放鲜叶的器具必须采用通风、清洁的竹筐等,避免装运中受污染或变质,茶叶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香料、色素和
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2.5无公害茶叶的包装及贮藏。
茶叶包装材料等要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贮藏库保持卫生、干燥、无异味,远离污染源。
关于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思考摘要介绍了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本思路、主要措施,以期提升鹤峰茶叶品质,增加效益,实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52-02鹤峰县于2008年8月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批准为第5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该基地涉及鹤峰县9个乡镇的8866.67hm2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96%。
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的创建是提升鹤峰茶叶品质,增加效益,实现鹤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1 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基本思路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建设“生态鹤峰、绿色茶乡”为总体目标,以“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为原则,以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大县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为准则,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方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基地农户投人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鹤峰县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鹤峰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能力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目的。
2 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主要措施2.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2.1.1成立组织。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茶叶、财政、工商、发改、扶贫、卫生、技监等部门为成员的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管理该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与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工,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具体承担基地创建的质量管理、技术服务和协调工作。
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项目一、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也享有盛誉于世界茶叶市场。
然而,由于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技术水平不高、加工设备陈旧、无法达到绿色环保要求等,导致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因此,建设一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改进茶叶加工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茶叶加工的标准化、自动化,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并推广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茶叶加工方法,确保生产过程达到国际规范。
二、项目规模和内容项目规模设定为每年加工茶叶500吨。
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厂房建设:建设符合茶叶加工工艺流程的厂房,包括加工车间、贮存仓库、办公区等。
2.设备引进: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包括茶叶破碎机、揉捻机、发酵机、杀青机、干燥机等。
3.技术改进: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加工效率和品质。
4.绿色环保措施: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人员培训:开展茶叶加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升茶叶加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四、项目效益和市场前景1.经济效益: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改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利润100万元。
2.社会效益: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增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茶叶加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为茶叶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投资回报期和风险分析该项目预计投资回报期为5年。
投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茶叶市场需求不旺或竞争激烈,导致销售收入不达预期。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改进不成功,无法实现预期的加工效果和产品质量。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国家茶叶执行标准是指在国家进行茶叶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检验、评定、销售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该标准是保障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确保国内及国外市场上的茶叶品质符合国家标准,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地享用普及茶文化,同时也为茶叶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奠定了严谨稳定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茶叶原料的品种选取和采摘制作标准茶叶的品质、口感、香气等都与茶叶的原料品种和采摘制作标准有关。
因此,当建立国家茶叶执行标准时,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茶树品种,明确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制作工艺等。
第二步:茶叶的加工与鉴定标准茶叶的加工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如杀青、揉捻、浸润、焙干,熟化等等。
此时,国家茶叶执行标准需要规定复杂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化的加工设备。
在茶叶加工时,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机制,通过对茶叶香气、口感和颜色的评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定,确保茶叶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步:茶叶的贮存和运输标准茶叶的贮藏和运输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规定了储存设施、交通工具等的条件和茶叶储存的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才能达到保质保鲜的效果。
第四步:茶叶的检验和评定标准为了确保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有效实施,对茶叶的检验和评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茶叶检验标准按照茶叶种类进行评定,确定茶叶的中毒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并对茶叶样品进行实验和检测,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安全符合国家的标准。
第五步:茶叶的销售和服务标准茶叶销售的质量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是茶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规定了茶叶的营销渠道和收费标准,同时制定了售后服务标准,以确保茶叶销售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安心选择并享用到优质的茶叶。
总结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制定需要在多个环节采取标准化的措施和管理机制。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依照以上的执行标准来监督自己的生产、销售,确保能按照国家要求、高标准的生产和服务,铸造国内茶叶品牌,推动中国茶叶茶文化走向世界。
湖北昀和生态观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茶叶产品生产执行标准
一、无公害茶园建设,包括无公害茶园的园地选择、茶园管理和茶园铺草1)无公害茶园: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地
域,周边地域环境优良,植被丰富,与交通干线、工厂、城镇等污染源保持一定距离。
2)茶园管理:无公害茶园除草要求以物理措施(耕作)为主,少用、慎用除草剂,
有机茶园杜绝使用化学除草剂。
3)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是一项传统的经济、实用栽培技术。
通常用稻草、麦杆、
山草等草料铺在茶树行间。
二、投产茶园管理技术
(一)施肥(“一基三追多次喷”)
1、施肥时期:基肥于每年秋季(10-11月)进行。
第一次追肥在春季茶叶开采前15-20天进行,
第二次在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
第三次在夏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
每次施肥结合中耕除草。
2、施肥量:一般亩产干茶100公斤的茶园,基肥施用量为菜籽饼100公斤
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或高温堆肥1000公斤;追肥施用量为速效氮肥50公斤,按春、夏、秋4:3:3比例施入。
3、施肥方法:①根际施肥。
在树冠下行间开15—20厘米深的条沟,施入肥料后覆土。
②根外追肥。
宜选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在树冠叶面均匀喷洒。
常用肥料浓度:尿素0.3%--0.5%;过磷酸钙0.5%--1.0%;硫酸钾0.5%--1.0%。
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5天停止使用。
(二)修剪
1、轻修剪:每年开春后进行一次,剪去树冠面3—5厘米的枝叶,低山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2、深修剪:每隔2—3年进行一次,在春茶结束后剪去树冠面以下10—15厘米的细弱枝叶层。
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
3、重修剪:适用于栽植10年以上的茶树,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剪去1/2或1/3,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4、台刈:用台刈机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5厘米左右处全部刈去,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5、边缘修剪:每年在两茶行之间用修边机修出20—30厘米的操作通道。
(三)病虫草害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赤星病、小绿叶蝉等病虫。
②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保持行间通风透光,减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③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④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①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象甲等害虫危害。
②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杀虫灯诱杀。
③利用机械或人工防除杂草。
3、生物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即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如鱼藤酮、苦参碱、等。
4、化学防治:①茶园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按照全县推广使用的药剂进行防治。
②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树
1、重修剪
①修剪对象:树冠分枝生长衰弱,芽梢稀少,对夹叶发生早鸡爪枝多,单产低;树冠未衰老,但枝条生长高低不一,分枝密度稀;受病虫危害,部分枝干有苔藓、地衣,影响枝干生长;生长势差而又没有形成采摘面的茶丛。
②修剪时期: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
③修剪方法:剪去树冠的1/3—1/2,即距地面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
2、台刈
①对象:树龄大,树势非常衰老,主干灰白,叶片秃光,苔藓、地衣丛生,或已经进行过几次重修剪的茶树;主干高大,分枝极少,篷脚空虚的茶丛;树冠低矮,篷高不到1尺,枝条细弱稀少;骨干枝病虫危害严重,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树。
②台刈时期:为避免春茶过多地减产,一般在春茶采完后进行。
③台刈方法:离地面5—10厘米处剪去上部所有枝条。
台刈的切口要求不破裂,最好向阳倾斜,光滑清洁,剪后用波尔多液冲洗伤面。
(二)改园
1、补植缺丛:并小块为大块,并零星为成片,改丛栽为条栽,将坡地改成等高条植茶
园。
2、改土治水:全园深翻30—50厘米,结合增施有机肥料,挑培客土;实行茶行铺草;
整修沟渠道路。
㈢改植换种必须按照建设新茶园的要求,选用良种,建好园地。
在建园过程中,要彻底挖除拣净原有茶树根系,并采取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四、鲜叶采摘及管理技术
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掐采和抓采。
3、发芽整齐,生长势好,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推广机采。
采茶机应使用无铅
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不得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盛装鲜叶;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
5、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不得紧压和用脚踩踏,减少机械损伤,防止鲜叶变质。
6、采摘后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并及时验收,摊放在洁净的地面,防止鲜叶发热变红。
五、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1、改善茶厂环境。
茶叶加工属食品范畴,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
茶叶加工厂要与公路、城镇、垃圾堆(场)、公厕等污染源间隔一定的距离。
2、对茶叶加工人员进行体检。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从业人员必须体检合格,并取得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
3、合理选择加工机械。
加工机械必须符合无公害茶叶加工要求,不能给茶叶带来金属污染,也不能给茶叶带来润滑油、煤气和烟气污染。
4、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
炉灶处设灰坑,避免燃料、灰尘污染茶叶。
烟囱设在室外。
5、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
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
不应使用盛装过其他物品的食品袋包装茶叶。
重复包装茶叶的布袋使用前应清洗干净。
6、宜建立规范的茶叶加工厂,逐步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六、优质炒青绿茶初制技术
(一)长炒青的品质要求
外形条索紧直、匀整、有锋苗、不断碎,干茶色泽翠绿鲜润,净度好;内质香高持久,
最好带有熟板栗香,纯正;汤色清澈,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忌苦涩味;叶底嫩绿明亮,忌红梗红叶、焦斑、生叶及闷黄叶。
(二)加工技术
鲜叶在加工前应适当摊青,摊厚15—20厘米,每1—2小时轻翻一次。
待叶质柔软有弹性,叶边卷曲,体积缩小,即可加工。
杀青
1、杀青的方法:
分复干机和滚筒机两种,操作方法见下表:
2、杀青的程度:叶子暗绿水分少,茎梗弯曲断不了,香气显露青气消,两手捏起软条条。
达到上述标准,说明杀青掌握适度。
3、杀青叶处理:杀青后应立即通风散热,防止堆积闷黄或红变,滚筒杀青机可在出口处安装鼓风机或电扇吹叶散热。
揉捻
1、揉捻的技术原则:⑴嫩叶冷揉,老叶热揉。
⑵加压轻—重—轻。
⑶老叶重压长揉,嫩叶轻压短揉。
⑷投叶量适当。
投叶过多,翻动困难,揉不紧,揉不匀,松、扁、碎多;太少则摩擦力减弱,翻动不匀,扁条碎片多。
2、揉捻的方法:绿茶揉捻一般采用中小型揉捻机。
其投叶量及压力调节见下表:
不同揉捻机的投叶量
揉捻时间与压力调节
3、揉捻的程度:揉捻叶外形要求“五要五不要”:一要条索,不要叶片;二要园条,不要扁条;三要直条,不要弯条;四要紧条,不要松条;五要整条,不要碎条。
感官掌握:嫩叶不断碎,老叶不松泡,揉盘湿润而不流汁太多,手捏叶子有汁溢出,松手后茶团不散。
4、揉捻效果审评:扁条:加压过早或过大,叶量过多;碎条:加压过早或过大,转速过快,时间过长,叶量过多;弯条:解块不匀,叶量过多;松条:加压过迟或不足,揉时过短,叶量过多。
干燥
干燥分二青、三青、辉锅3道工序。
⑴二青:主要是散发水分,有烘干设备的最好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烘的程度是手捏不粘,稍感触手,尚可成团,松手能散。
⑵炒三青:主要是做形,一般采用复干机,程度是叶子发硬,有触手感,略有弹性。
⑶辉锅:主要是继续整形,蒸发水分,达到足干。
多采用复干机,技术上要掌握三条:一是滚筒内叶子要放满,转动时有少量滚出为度;二是温度不能太高;三是时间宜略长,与低温相适应,一般需炒100分钟。
二青、三青、辉锅之间必须进行摊凉“回潮”,使水分得到重新分布,便于做型和干匀干燥工艺操作方法
干燥工艺
复干机三青
复干机辉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