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21世纪 (10)[20页]
- 格式:ppt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20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又称法社会学。
由于学科内支派繁多,对它尚无确切的定义。
基本信息•中文名:法律社会学•背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又名:法社会学•对象:研究法律的实行和效果发展历史法律社会学主要是从法学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后,因受4种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学界内形成了法律“社会学派”。
这4种思潮是:①历史主义。
强调追溯法律思想和立法制度的历史根源,认为法律发展的模式是各种社会势力行动的意外产物。
代表人物有英国法学家和法律历史学家H.J.S.梅恩、美国法律史学家和法哲学家O.W.霍姆斯等。
②工具主义。
号召将社会知识与法律结合起来,研究什么是法律及实际上法律在起什么作用。
代表人物有英国法学家J.边沁、德国法学家R.von耶林和美国法学家R.庞德。
③反形式主义。
贬低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鼓励人们充分认识行动的非理性动机、人对社会支持的依赖和自身具有活力的社会制度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法学家E.埃尔利希。
④多元主义。
认为法律不仅存在于正式的政府机构之中,还存在于习俗、社会组织、群体生活的现实规定之中。
代表人物有埃尔利希。
这4种思潮的法学家都感到有必要越出传统的法学界限,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学问题。
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M.韦伯、美国的E.A.罗斯和W.G.萨姆纳等社会学家有关法律、犯罪和惩罚问题的大量论述,促进了法学中的社会学派的形成,推动了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英国的H.斯宾塞、奥地利的L.龚普洛维奇、法国的G.塔尔德和美国的L.F.沃德等社会学家分别从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研究法律和解释法律现象,被称为早期社会法学的代表人物和法律社会学的奠基人。
法社会学的理念价值与方法摘要:19世纪末法社会学兴起于欧洲,20世纪初兴盛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国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自产生之初,法社会学就以其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独特的方法论得到各国学者的青睐,吹起一股法社会学之风。
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是法学与社会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西方许多国家又把这门学科称为“法律与社会”,或“法律与社会科学”。
关键词:法社会学;社会;法律;方法论前言法社会学是以法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横跨法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边缘学科。
法社会学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门比较发达、比较繁荣的学科。
据考证,“法律社会学”这一名称的创立要归功于昂齐洛蒂的《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佛罗伦萨,1892)一书。
1893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第一部巨著《社会劳动分工轮》中运用“社会连带关系”的原理分析了法的不同类型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开创了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社会传统。
一、法社会学的产生与理念法社会学的产生在西方是与本世纪欧美社会的矛盾演化密切相关的。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的过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着结构性调整与改良,各种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开,并要求得到法律的表现和确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后已经确立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法律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动摇;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深刻变化又使国家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控制作用大大加强,从而使法律的社会功能在不断地扩张。
面对这种情势,在欧美社会于19世纪取代古典自然法学说而成为主潮的分析法学及其变种概念法学,仅只以对既定实在法律规范进行逻辑操作能事,已无法解决上述这些矛盾并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因此新方法的采用即必不可免。
作为新兴学科而具有鲜明的经验科学指向的社会学方法,便被选择为进行这种知识转轨的便捷工具。
法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埃利希(EugenEndich,1862—1922)首先提出法的科学这一概念时,是为了打破营营于注释演绎实在法规范的概念法学的樊篱,试图建立一门以事实观念为基础,以经验认识为内容的关于法的独立学科。
法社会学1、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即个人在法律方面的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体被动学习社会法律文化和主动对社会法律文化的选择和调适的统一过程,实质上是由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合格的“法律人”的过程。
法律的社会化,指法律从以个人为本位到以社会为本位的过程和趋势,是一个法学的概念。
2、“活法”“活法”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通行的规则,它不依靠国家而存在,法律规则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否则不可能实现。
3、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某些个人或某类人活动的专门化,是从人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种类方面对人口的划分,是社会的横向构成。
社会分工是社会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从劳动的分裂和对立的观点来理解社会分工,杜尔克姆从社会各部门的相互依存性和对整体社会的从属性(从社会高度联系的角度)来把握社会分工。
4、家长制⑴概念:家长制是一种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它是生产力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的次级群体中也广泛存在。
⑵优点:可以弥补正式结构的科层制管理方式不足,能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成员的忠诚,满足成员个人的感情需要,有助于成员个人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⑶缺点:组织内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任人唯亲、因人设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行动中的法”书本上的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和实现,强调法与国家的联系。
行动中的法的观点强调了英美法系国家法律和法律运作的一些特点和法学家们思维方式和特征。
(法官选法,司法权优先).6、非诉解纷方式又称“审判外(诉讼外或判决外)解纷方式”“法院外解纷方式”“代替性解纷方式”。
狭义的非诉解纷方式,限定在非诉讼非仲裁的解纷方式,将仲裁和行政机关的准司法排除在外。
广义的非诉解纷方式,包括当事人借助第三者的中介达成的自行协商和解、传统的和解、当代行政机关和各种专门设立的解纷机构所进行的种种裁定、决定等等。
非诉解纷方式与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相互衔接和互补。
法社会学考点精析第一章一、法律社会学的概念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
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宏观角度:法律社会学是要研究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2、微观角度:把法律的实施看作是社会博弈。
3、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纠正。
法律形式主义虽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
4、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如女权主义、同性恋问题,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做法如对待安乐死的态度问题,我们仅仅通过概念(注释)法学的角度都很难理解这些问题。
只有把部门法的边界打破,把学科的边界打破,问题才能达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
学术界一般认为主要有:①从社会的整体出发研究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效能;②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法律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③对一切与法律现象有关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研究;④研究社会的立法制度、立法条件和立法基础,以及法律实施的社会、经济效果。
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法律的实际作用比法律的抽象内容更重要,主张通过考察法律与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寻求更有效的立法和司法手段,设计出一套对法律现象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法则,为修改、补充旧法,制订、实施新法,进行司法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参考方案。
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不应局限于法律手段,而应重视综合治理。
三、研究法律社会学的意义第一,法律社会学着重研究法律的实行,而法律的实行正是当前法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第二,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它将有助于法学研究中贯彻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
第三,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变目前法学领域中注释法学占有优势的局面。
第二章1、非国家的法:2、行动中的法一、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与社会学模式◎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严格依法进行,是法律逻辑的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