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岩溶面积为9.6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1%,是我国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地区。
以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分类作为基础,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1 基本概念1.1 地下水源地地下水源地是指在一个浅循环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资源富集,水质和水量能够满足一般生产和生活供水要求,补给保证程度可达到一定的保证率,地质环境条件、防污性能优良,适宜取水工程建设的地下水天然出露点或隐伏富水块段。
1.2 地下水源地的开发技术条件地下水源地的开发技术条件是指对地下水的勘查和开发工程技术方案选择及设计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地下水出露状态、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等。
2 地下水源地类型划分方案根据地下水出露的状态可将地下水源地划分为天然出露水源地和潜伏型水源地两大类。
2.1 天然出露的水源地分类2.1.1 地下河及天窗地下河及天窗是岩溶区最主要的天然出露的水源地类型,是指具有洞状的地下径流主干通道和集中排泄口的天然岩溶水径流系统,岩溶水沿地下径流的主干洞、管延伸地带,通过天窗、落水洞、溶井、地下河出口等出露地表。
基本特征是水流量大,可建成大型的供水水源地。
2.1.2 泉泉是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形式,是一种常见的天然出露的水源地类型。
它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下,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的天然露头。
由于含水层性质和赋水条件不同,泉的流量差异较大,但其流量相对稳定,水质优良,可成为良好的供水水源地。
2.1.3 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泉是指表层岩溶水赋存于表层岩溶带的溶隙和溶孔中的地下水,是表层岩溶水的天然露头。
其出露状态呈细小的股状流出或散流状渗出,是微小、零星分散的供水水源地。
浅谈广西岩溶地下水源地类型划分● 张华员(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西岩溶发育特征与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赋存条件进行研究,提出广西岩溶地下水源地类型划分方案,并对不同类型的岩溶水源地开发技术条件进行介绍。
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探讨张正国;黄凯;凌贤宗;吴卫熊【摘要】Karst regions account for about 51%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Guangxi.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karst regions is deteriorating due to frequent rainstorm, low forest coverage rate, weak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bility, population overload and unscientific farming etc.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 is subject to serious threate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oil erosion harnessing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Guangxi,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harnessing measures based on analysis of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in these regions.%广西岩溶区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1%,由于大暴雨频发、森林覆盖率低、植被恢复能力弱、人口超载以及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岩溶区生态环境日益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分析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岩溶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我区岩溶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岩溶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广西【作者】张正国;黄凯;凌贤宗;吴卫熊【作者单位】广西水利厅,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 研究背景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境内石灰岩分布很广,由于高温多雨,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全区110个县(市、区)中76个县区有岩溶分布,全区裸露型岩溶面积97 735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1%,覆盖型及埋藏型岩溶面积24 752 km2,约占全区面积的10%。
广西水资源利用上线分析
孙夏平;覃江林
【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
【年(卷),期】2024()3
【摘要】根据水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要等因素,充分衔接既有水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和成果,分析广西水资源利用上线,确定地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等控制目标,客观评价利用现状,并分区分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区,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
【总页数】5页(P43-46)
【作者】孙夏平;覃江林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分析
2.广西水资源近年来变化趋势及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分析
3.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分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4.滨海城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r——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来宾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发布时间:2008-11-1 21:31:16 | 发布:dajing | 分类:广西打井 | 评论:1 | 引用:0 | 浏览:来宾位于广西中部,面积约4364km,。
该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有广西最大河流红水河从中部穿过.区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极为发育,属广西石山干早贫困地区。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旱情频繁,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脆弱。
当地政府为解决干旱问题,虽修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但只是解决了红水河两岸和部份中型水库灌区的灌溉问题,干旱问题仍未予解决。
我们通过对该区进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资料分析,认为来宾的干旱属典型的岩溶干旱,虽然地表水缺乏,但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
只要合理地开发岩溶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辅之以恢复生态的措施,解决干早是可能的。
1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来宾在构造上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马蹄形盾地,南部靠近弧顶和前弧东翼①。
构造格局为加里东运动后形成的盖层褶皱和断裂。
红水河以北构造线近南北向,以宽缓的短轴褶皱为主,断裂次之,红水河以南构造复杂,褶皱轴向、断层走向和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其在南部边缘靠近山字型弧顶和前弧东翼,断裂发育,致使地层支离破碎。
全区出露地层以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主,南部有小面积的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出露。
上二叠统至三叠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在各向斜的核部。
下白奎统砂页岩呈角度不整合零星出露在南部和东部(图1)。
岩溶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
地下水运移方向和排泄场所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貌控制。
全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红水河从中部由西向东斜切褶皱和断裂而过。
两岸的峰丛山地和宽阔的谷地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红水河的一级支流穿流谷地中,向中部红水河汇集.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受构造和地表水系的控制,地下水以顺层运动为主,从南北两端分别沿北东、南西向构造线运移,最终排向红水河。
2岩溶地下水富集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广西山字型,在山字型盾地,构造较简单,岩层较完整,地下水的富集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富水性;南部靠近弧顶和前弧东翼,地下水富集与构造密切相关。
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机制及修复方案设计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岩石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貌,特点是地下水循环发育,水质易受到污染。
本文将探讨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的机制以及相应的修复方案设计。
一、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机制1. 溶蚀作用导致的污染:岩溶地区通常含有丰富的溶解性物质,如钙、镁、铁等。
当地下水经过溶洞和地下溶蚀通道流动时,会与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物质的沉淀和溶解。
溶解物质会引起地下水中质量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水质污染。
2. 地下水与表层污染物的交互作用:岩溶地区地下水层和地表水层之间通常存在盛行河流和地下河流。
这种水系的存在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当地表水受到污染时,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系统传播到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层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3. 地下水抽取和排放活动:岩溶地区通常是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区,地下水的抽取和排放活动频繁。
然而,这些活动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
例如,过量的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不稳定的地下水层暴露在污染物的影响下,从而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
二、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设计1. 污染源控制: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污染源。
通过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控制岩溶地区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化工、矿山等污染源的监测和惩罚。
只有通过源头治理,才能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
2.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岩溶地区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
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控制防治土地退化和污染源的非点源排放。
3. 修复技术应用:对已经发生地下水污染的岩溶地区,应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
例如,采用渗透补给技术,在地下溶洞和含水层之间建立起界面,使得地下水系统得到修复。
此外,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结合,通过微生物降解、吸附、氧化还原等过程去除污染物。
4. 社会参与和教育宣传: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使其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并主动参与到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中。
广西地下水资源简介一、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斜坡与东南沿海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区内高温多雨、山多河川多、岩溶广布、平原较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
广西各地年降水量一般在940,2452mm之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550mm。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70,80,集中于4,8月。
广西生物资源丰富。
粮食作物以稻谷和玉米为主,还有薯类、小麦、杂粮、大豆。
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是国家的重要蔗糖基地之一,其它经济作物如花生、烤烟、蚕茧、水果等,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野生动物物种929种,其中149种被42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植物有8000多种。
森林面积8.17×10km,森林覆盖率34.5,。
桂西峰丛洼地、桂中峰丛洼地、峰林谷地、桂西南峰丛峰林谷地这些严重缺水地区,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深度大、植被不发育,不易修建水利工程,这些地区往往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劣,多为贫困地区。
广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桂林山水、北海银滩等闻名世界。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广西地处南华准地台西南部。
准地台基底主要由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变质碎屑岩组成,主要分布于桂北、桂南、桂东南。
泥盆系—中三迭统构成盖层,其中,下泥盆统和中三迭统为海相碎屑岩,其余则为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类岩层,主要分布于桂中至桂西南。
上三迭统、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砂泥岩红层则分布在桂东南、桂南等的多内陆盆地中。
第四系松散土层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河流谷地和桂中岩2溶平原。
总沉积厚度8万余米,分布面积21万多km。
2广西有侵入岩体2140多个,面积2万余km,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广西地下水分为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等四种地下水类型。
含水岩类划分成松散岩类、红层钙质砾岩类、红层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等八个含水岩组。
岩溶地貌对环境与资源的作用岩溶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形类型,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的,能够对环境和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文环境、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对岩溶地貌的作用进行探讨。
1. 水文环境岩溶地区以疏水性强、地下水循环迅速的特点而著名。
岩溶地貌中的溶洞、溶沟和湖泊等地下和地表水体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周边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例如,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地区就依托岩溶地貌发育的漓江和深潭景区,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但是,岩溶地貌也存在着一定的水环境问题。
由于地层中的岩石多为碳酸盐岩,容易发生溶蚀,导致地下水质量不稳定。
一些乡村的饮用水中含有较高的溶解物质,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岩溶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 生态环境岩溶地貌的特殊地表和地下形态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
溶洞中独特的湿度、温度和气体组成等条件,为一些特殊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洞和浙江温州市的溪南等地,发现了多个珍稀物种,其中包括特有的蝙蝠、蟾蜍和圣地亚哥血蜱等。
此外,岩溶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一般较高,土地多为坡地和丘陵,有助于维持水土流失的稳定性。
这些山坡地上的植被能够起到拦截雨水、保护土壤和保持水源的作用,对于当地的防灾减灾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资源利用岩溶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也为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机会。
碳酸盐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铀、铜、铅、锌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同时,岩溶地质还常常伴随着丰富的石灰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水泥和化工原料等重要的工业原料。
此外,岩溶地区的地下洞穴和溶洞景观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中国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和贺龙山等地,利用其独特的岩溶地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的支柱。
综上所述,岩溶地貌对环境与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文环境中的地下水资源和水质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生态环境中的特殊地表形态和森林覆盖率有助于维持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资源利用方面,岩溶地貌中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广西隆林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探讨杨灿宁 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摘 要】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约3551km2。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4.9~20.4°C。
具有南冷北暖,山顶冷、谷地暖,垂直温差显著的特点。
区内岩溶地貌以高基座的峰丛及小规模的洼地、谷地呈链状排列,岩溶层状发育,属广西大石山干早贫困地区。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富水性特征 岩溶地下水 富集规律 开发利用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约3551km2。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4.9~20.4°C。
具有南冷北暖,山顶冷、谷地暖,垂直温差显著的特点。
有南盘江从北部穿过. 区内岩溶地貌以高基座的峰丛及小规模的洼地、谷地呈链状排列,岩溶层状发育,属广西大石山干早贫困地区。
我们通过对该县进行1:10水文地质调查与资料分析,认为隆林县的干旱属典型的岩溶干旱,虽然地表水缺乏,但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
只要合理地开发岩溶地下水资源,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辅之以恢复生态的措施,解决干早是可能的。
1. 区域地质构造隆林县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西段南侧,经初期构造运动产生,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形成演变的构造形迹,组成了隆林县东西向构造展布,北东向构造穿插为主要特点的构造格架。
根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组合特征及成生联系等的综合分析,隆林县有纬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
2.水文地质特征2.1含水岩组富水性特征2.2.1纯碳酸盐岩岩组富水性特征带状分布于隆林北部的安然背斜;中部的克长背斜,马雄背斜,南部的蛇场背斜两翼,东部的隆或背斜内。
分布面积1020km2,占隆林县面积的28.72%。
主要地层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地层,属于均匀状碳酸盐岩。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该岩组岩溶中等~强烈发育,地下河管道特征明显,微地貌发育良好,地下水赋运移于裂隙溶洞之中。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作为中国地理条件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在地理、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和条件,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财富。
然而,在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岩溶地区总是处于艰难的平衡之中。
为此,岩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一、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岩溶学是从19 世纪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在欧洲和美洲进行的。
20 世纪初,中国的岩溶学研究也开始了。
1956 年,中国科学院的叶柏林和黄宗中两位研究员第一次考察了贵州龙洞、自贡大佛等岩溶地区。
这次考察,标志着中国岩溶研究的开始。
之后,很多学者逐渐加入到岩溶研究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岩溶科学体系。
我国岩溶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岩溶学研究会的时期。
1959 年,中国岩溶学会在国内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岩溶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岩溶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考古、储油、水利以及地质学等。
这个时期的岩溶学研究,主要还是在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解和描述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态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后的时期。
1989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时期,岩溶研究逐渐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化,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水文、水质、植被和土壤等。
凭借着丰富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者们对于岩溶科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国内岩溶学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第三阶段是研究方法更新后的时期。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岩溶科学研究向更加深入、专业化的方向转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研究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快的方式,如遥感、GIS 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全面、精准,触角也伸向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虽然我国岩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岩溶地貌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引言: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溶蚀作用为主要形成机制。
在中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涵盖了大片土地。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水文循环等。
岩溶地貌的发育需要长期的水文作用,特别是溶蚀作用在岩层中的作用。
水文循环是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雨水经过岩石的渗透和溶解作用,会加速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特点: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其中,水环境是岩溶地区的核心要素。
溶洞、地下河流等水体是岩溶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
此外,岩溶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珍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资源对于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是岩溶地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许多地方的水源受到了农业和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质严重受损。
此外,大规模的采矿活动也对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岩溶地貌保护的重要性:岩溶地貌的保护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保护岩溶地貌可以保护这些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保护岩溶地貌的水环境,可以维护周边地区的水源安全。
岩溶地貌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禁过度开发和污染。
其次,加强采矿活动的监管,防止矿山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此外,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游憩区等,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论:岩溶地貌的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虽然广西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但由于其地质地貌构造特殊以及时空分布失衡,从而导致广西水质型缺水尤为显著、工程型缺水和石漠化严峻、旱涝灾害频繁出现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更好的开发利用广西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则提出了大量建设水源林区、加快兴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脚步、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合理调蓄、对岩溶地下水的开发要适当等诸多有效措施,从而更好的将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的总储量是28124亿立方米,我国每个人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仅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人口数量的日益剧增,水资源被高度开发,到21世纪中期我国将面临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严重缺水等方面。
1广西水资源所面临的形势
据统计资料显示,广西省水资源的总储量(其涵盖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为1880亿立方米,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21立方米,其水资源储量位于全国第5位。
由于整个广西位于季风气候区,加上大气环境和起伏的地形影响,从而导致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夏涝冬干、春秋易旱、平原少山区多、西少东多等特点。
据相关资料显示,广西发生旱涝灾害极为频繁,几乎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
一般情况下,桂中地区春旱秋旱兼而有之,桂东地区则秋旱相对多于春旱,桂西地区则春旱相对多于秋旱。
56.8万hm 是其每年的平均受害面积。
一般桂西和桂中的岩溶地区是主要的受旱地区。
广西岩溶地区由于其春季降雨量相对较少,再加上水利工程有限,从而导致大部分水田改种旱作,甚至将其丢弃荒废。
岩溶地区的涝灾也是相当严峻的,地下地表双层水文网是岩溶地区较易发生涝灾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中小雨,则地表水几乎会全部漏失,从而引起旱灾发生。
然而在暴雨期间,由于洪水量较大,地下河或岩溶管道排泄不畅,由此导致谷地、岩溶洼地滞洪成涝。
由此可见,夏季和秋季是岩溶地区经常出现旱涝交替发生的季节。
作为我国典型岩溶地区之一,广西碳酸盐岩分布相当广泛,其出露面积在广西的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达百分之四十之多,人口数量超过2100万,由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比较少并且呈分散分布,所以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再加上该地区存在土地贫瘠、水源缺乏等问题,导致该地区粮食单产量非常低。
该地区还存在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2水资源供需矛盾
在广西岩溶地区存在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
(1)工程型缺水严重,虽然广西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水利工程,并且其有效库容量非常大,但由于其工程点存在分布不均、缺乏骨干水利工程的特点,使得其供水保证率难以提升;
(2)水质型缺水越来越突出,广西污水量排放巨大,然而其达标排放量还不足总排放量的二十分之一。
广西地区的造纸厂、淀粉厂、化工厂以及大量的糖厂绝大部分的污水都未曾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中,从而导致大部分河水被严重污染,引起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严峻;
(3)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当,从而加剧了供需矛盾,广西工业用水循环率仅仅不到30%,漫灌是其农田的主要灌溉方式,其渠系利用系数不足0.5,人们的生活用水存在严重的浪费,落后的管理方法,从而引起相关地区出现管理型缺水。
3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应策略
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有:
(1)对岩溶地下水要进行适量开发利用,提升地下水在总的水资源利用中所占比例。
广西地下水资源储量庞大,其可被开发利用的岩溶地下水资源相当可观,但当前对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较少,仅仅只占可采岩溶水量的17.1%,这就充分说明眼下的岩溶水资源还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利用。
(2)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调蓄,以便于促进其有效库容量的增加,在广西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会通过管道及岩溶裂隙相互转化,并且具体的转化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在洪水期地表水主要通过岩溶管道进行倒灌,对地下含水层具有很好的补给作用,而在枯水期,地下水对于地表水具有很好的补给作用,成为地表径流,对地表水与地下水予以合理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库容量。
(3)对地下河予以积极的开发利用,广西岩溶地区的地下河的数量是比较多,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能够满足相关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高峰从洼地中打深孔到地下河面,以便于有效解决大石山区的人畜饮水及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4)积极开展水柜集雨灌溉工程,由于该地区的地表径流比较少,修建地表水库具有较大难度,并且耕地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远距离的输水难以实现,通过修建滴头水柜的方式开展集雨灌溉,具有收效快、成本低的优点。
(5)积极开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以便于实现以电治贫,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广西地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电力工业的潜力巨大,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对于促进西部山区的脱贫致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灌溉、防洪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6)建设水源林区,森林作为天然的水库,其能够将大量的降水转化为缓慢排泄的地下径流,森林的这种贮水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下游的洪灾,并且在雨水较少时,能够将水分缓慢释放,对于枯水流量的增大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积极开展水源林区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7)强化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加大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并要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在岩溶地区积极开展砌墙保土及生态林的建设工作,以便于对岩溶的石漠化予以有效的控制。
另一方面,需要做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予以合理规划。
4结束语
广西岩溶地区由于地形特殊,导致其存在比较严重的水资源问题,本文就主要对其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耀华.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人民珠江,2013(5).
[2]光耀华.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