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呼吸衰竭病例分析
病史回顾
患者是一名65岁男性,因呼吸困难和氧饱和度下降入院。
他有高血压病史,
长期吸烟,过去几周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和咳嗽症状。
最近三天内患者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空气不足,同时伴有胸痛和咯血。
入院时患者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
(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pH 值下降。
体格检查
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呼吸音减弱,双肺闻及湿啰音。
胸部X光显示双肺散在斑片状浸润影,右肺下叶实变明显。
诊断与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引起的呼吸衰竭,病原学检查显示为细菌感染。
患者立即接受氧疗、抗
生素治疗和呼吸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肺部影像学表现。
随访与预后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呼吸困难症状逐渐缓解,血气分析结果逐渐改善。
在院内
多学科团队的协同治疗下,患者逐渐康复出院。
在出院后,患者需长期随访并戒烟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复发风险。
结论
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患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
基础上。
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同时,患者也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呼吸衰竭病例分析目录一、病例基本信息介绍 (1)1. 患者基本信息 (1)2. 病情概况及诊断过程 (2)二、呼吸衰竭类型分析 (3)1. 急性呼吸衰竭 (4)(1)病因分析 (6)(2)临床表现及评估 (7)(3)治疗方法与效果 (8)2. 慢性呼吸衰竭 (8)(1)病因分析 (10)(2)病程特点与分期表现 (11)(3)治疗策略及效果评估 (12)三、相关并发症探讨 (12)1. 多器官功能衰竭及风险分析 (14)2. 心率失常与心血管功能评估 (15)3. 肾功能障碍及预防策略 (16)四、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18)一、病例基本信息介绍男性,72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伴呼吸困难1周”入院。
患者自诉近期有受凉史,未予特殊处理。
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以深呼吸及活动时明显,休息后症状可稍缓解,但仍有反复发作。
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呼吸衰竭”收入我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达180100mmHg,未规律服药治疗;糖尿病病史5年,目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10年,未规范治疗。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090mmHg。
急性病容,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湿性啰音,无杂音,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1. 患者基本信息男性,7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30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
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30年,每年冬季易发作,持续数月。
近1周来,患者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明显,伴有发热、咳嗽加剧,咳黄色黏液脓痰,无咯血。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自诉血糖控制尚可。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10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3080mmHg。
急性病容,右肺可闻及湿性啰音,无杂音。
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高血压病;型糖尿病。
2. 病情概况及诊断过程男性,68岁,因“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发热1周”入院。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措施一、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呼吸衰竭指肺功能受损导致氧合和/或二氧化碳清除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机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需要。
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呼吸困难、发绀、意识改变等症状。
1.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感到上气急促、喘息或是无法深吸出气。
这是由于肺通气能力减弱所致,肺泡内残留应激性增高引起通气-灌流比例失调所致。
2. 发绀:发绀是因为组织缺少充足含氧的血液而导致的口唇、舌头等部位出现发紫色。
当人体组织缺乏新鲜的含有充分氧量的血液时,在局部会出现暗淡或蓝紫色。
3. 意识改变:低氧血症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造成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状态改变甚至昏迷。
这是因为大脑对氧气的需求非常高,缺氧会直接影响脑部正常功能。
4. 头痛和乏力:缺氧会引起头痛和乏力的感觉。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脑部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减慢以及能量供应不足所致。
5. 心率增快和呼吸加速:当机体出现低氧血症时,心率和呼吸频率会相应增加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这是机体在应对低氧情况下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
6. 咳嗽:呼吸衰竭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这是由于肺泡中的积液或分泌物刺激引起的。
如果咳嗽伴有大量黏液或血丝,则可能表示并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二、呼吸衰竭的处理措施呼吸衰竭属于严重、危急的医学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处理呼吸衰竭的措施:1. 氧气治疗:将患者置于高浓度氧气环境中,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吸氧面罩、鼻导管甚至是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
2. 病因治疗:针对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例如,对于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 支持性护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护理,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等。
在处理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4. 康复运动:适度的康复运动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肌力,并促进患者康复。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动脉血气分析常被用于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760mmHg),静息状态呼吸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等因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的标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来呼吸功能正常,由于各种迅速发展的病变或突发原因,如呼吸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病变、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有毒气体以及神经中枢和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氧或合并CO2潴留,呼吸功能突然衰竭,机体来不及代偿,如不能及时诊断和尽早有效地予以抢救,常危及生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在进行氧疗和改善通气功能以前,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要清除或吸出口腔,鼻腔,咽喉部的过多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要预防呕吐物反流至气管。
对于痰多,痰黏稠,但神志尚清者要鼓励咳痰,协助拍背,翻身,多饮水,使用祛痰药物使痰稀释。
使用鼻导管经口或鼻腔吸引,不仅可以及时清除分泌物,同时还刺激了鼻咽部咳嗽反射感受器,利于排痰。
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①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并将口打开;②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异物;③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则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3种方法,即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后两者属于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通道最可靠的方法。
伴有支气管痉挛者,可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若疗效不佳,可加用胆碱受体阻断剂,超声雾化吸入。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因素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均可影响通气不足,乃致呼吸停止,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发作发生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2001年3月-2002年5月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0例患者进行抢救。
结果8例患者脱离危险,经进一步治疗康复,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
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
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
呼吸肌麻痹患者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
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10~12次/分。
有效肺泡通气量呈下降趋势,呼吸困难多表现为浅快,出现三凹征,当出现呼吸肌疲劳后,呼吸速度变慢,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当血氧饱和度80%时(PaO26.67kPa)出现紫绀,紫绀为缺氧的典型表现,以唇、口周、甲床等处明显。
高碳酸血症时可出现四肢温暖、皮肤潮红、口唇樱桃红色,但并不反映循环改善,须加以区别。
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
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乳头水肿等。
临床血气分析诊断呼吸衰竭诊断标准、酸碱失衡分析及治疗分析血气分析是通过测定人体血液的PH值和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主要指CO2、02)评估机体是否存在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是抢救危重病人和术中监护的重要指标之一。
住院诊断标准判断呼吸衰竭(-)氧合指标: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02)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90^100mmHgoPaO2<60mmHg呼吸衰竭PaO2<40mmHg重度缺氧PaO2<20mmHg危及生命Note:但是需要注意的是PaO2正常值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根据年龄的计算公式为PaO2=100mmHg-(年龄*0.33)+/-5mmHg。
换句话说,80岁的老年人正常氧分压可低至69mmHg o血氧饱和度(SaO2):表示血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
正常人动脉SaO2为95%-98%,如低于90%可确定有低氧血症存在。
Note: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ao2作为判断机体是否缺氧并不敏感,原因是由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呈S形(如下图)的特性,当PaO2已有明显下降(60mmHg)时,SaO2仅呈现较轻度的缺氧(90%)o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二氧化碳指标(PaC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可作为肺泡通气量的指标。
正常值为35-45mmHg,平均值为40mmHgoPaCO2<35mmHg:低碳酸血症PaCO2>45mmHg:高碳酸血症PaCO2>50mmHg:提示存在呼吸衰竭Note:通常静脉血Pa∞2较动脉血高5^7mmHg,可用来判断动脉血气分析是不是错采了静脉血。
根据Pac)2、SaO2和PaCO2水平判断有无呼吸衰竭PaO2低于60mmHg定义为呼吸衰竭,SaO2低于94%则提示缺氧。
若同时PaCO2正常或下降,表明肺换气功能障碍,为I型呼吸衰竭;♦若PaCo2大于50mmHg即存在二氧化碳潴留,表明肺通气功能障碍,∏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刘杨;薛华【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医治的效果。
方法使用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该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使用一般诊治方法,实验组在其基础上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方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PaO2增加以及PaCO2减少优于对照组。
结论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方法医治,效果理想。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s 60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tudie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eneral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group.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increase of PaO2 and the decrease of PaCO2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is treated by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04【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作者】刘杨;薛华【作者单位】150036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150036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作者单位:150036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慢阻肺病具有发病时间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10临床研究51人体一旦患上呼吸衰竭综合征,会对身体的部分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呼吸衰竭发生时会引起发生低氧血症以及高碳酸血症,这些病症能够对身体的所有系统代谢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系统功能或者人体组织结构。
比如人体发生呼吸衰竭时会对人体中枢神经有着重大影响,人体大脑对空气中氧气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一旦缺氧长达4~5分钟,大脑细胞就会有很大程度损害,而人体大脑的脑细胞的损害是无法恢复的。
1 调查对象以及方法1.1 调查对象现以2008年元旦开始一直到次年的8月底为止,山东省医院监护病房中所收治的一共1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他们需要在患者监护病房内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治疗呼吸衰竭,除此之外这些患有呼吸衰竭的患者的治疗还可以通过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呼吸机以及利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
调查对象中进入到患者重症监护室确诊为呼吸衰竭的患者;这些患者都在进行呼吸衰竭治疗时是利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或者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三者其中之一。
由于部分接收了外科手术或者使用了镇静药物来对呼吸进行了抑制后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则不被纳入到调查研究对象之中。
1.2 调查方法通过研究包含的有被调查患者的性别、进入到患者重症监护室时的年龄、胎龄以及出生时重量等等来研究患者患有呼吸衰竭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对患者的SNAPPE —II 的评分等等也被纳入到调查内容之中。
患者患有呼吸衰竭,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肺表面活性物质、CO 的使用状况,利用辅助呼吸方法、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以及时间等等。
除此之外要了解患者在接收治疗的过程中,有没有其它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与治疗杨立慧莱州市朱桥中心卫生院 山东省莱州市 261400【摘 要】呼吸衰竭即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人体内部肺通气或者肺有严重的换气功能障碍,进而使得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基本的气体交换功能都无法维持的状况,进而导致缺氧并且内部二氧化碳无法排除体外,最终在身体内部导致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变化,还有就是表现出与改变的病理生理状况相对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升治疗呼吸衰竭的办法。
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3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以及临床表现。
结果:63例患者在治疗之后ph与pao2显著提高,paco2与hr显著降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应用无创通气对呼吸衰竭进行治疗具有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治疗效果显著等特点,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首选办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无创通气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05-01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肺换气和通气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损伤,并引起患者的代谢与生理功能出现明显的异常[1]。
现将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3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63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67.3岁。
其中咯痰、咳嗽51例,发热12例,63例患者均出现肺部哮鸣音。
所有患者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经患者鼻或面罩进行通气治疗,使用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
开始时设置吸气压为
5-8cmh2o,之后逐渐提升至12-24cmh2o,将吸气频率设定为每分钟15-25次,将呼气压设定为4-8cmh2o,将氧浓度氧流量设定为每分钟5-8l,一日进行3次,每次持续3-6小时。
当患者的病情好转之后,逐步将参数下调,并且逐渐将通气时间缩短,延长呼吸机的停机时间,最终不再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对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漏气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对患者的血气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63例患者在临床使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后,治愈38例,占60.3%;好转17例,占27.0%;8例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控制,后改为有创通气进行治疗,占12.7%。
患者的总治愈率为873%。
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提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的肺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并且患者在治疗后心率明显下降,见表1。
3讨论慢性呼吸衰竭是在患者原有慢性肺部疾病基础之上出现的呼吸功能障碍逐步增重,并且由代偿发展成为失代偿,患者表现缺氧或和并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并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与代谢
紊乱的综合征[3]。
患者在临床上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就是pao2的减少和paco2的增高[4],尤其是对于危重病症的患者,病死率十分高。
患者表现为单纯的低氧为ⅰ型呼吸衰竭,表现为低氧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为ⅱ型呼吸衰竭。
使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是在没有经过气管插管的情况之下,增加患者肺泡量通气的治疗办法。
在改善患者通气的同时,提升pao2,减少paco2。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在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显示:pao2显著提升,paco2显著减少,心率(hr)明显下降,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患者的肺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使用无创通气对呼吸衰竭进行治疗方便、快速,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表1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时间 ph pao2(mmhg) paco2(mmhg) hr(bmp)治疗前 7.28±0.071 39.46±8.69 46.79±20.08 129±31治疗后 7.40±0.068 90.16±25.28 36.48±9.69 86±10参考文献
[1]张俊波.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21例临床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05-1606
[2]冯学威,高欢,李钰,等.无创正压同期治疗老年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3).
[3]霍敏琴,陈亚利,杨梅.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5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88-3389
[4]abou-shala n,meduri gu.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crit care med,2001,24(5):7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