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464.50 KB
- 文档页数:11
新型肥料国内外研究现状世界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历经3次变革。
20世纪60年代之前,生产的化肥多为单质低浓度肥料;60至80年代,发达国家发展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最近20年,发达国家开始重点研究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料、功能性肥料,成为新型肥料研究与发展的热点。
1、缓/控释肥料缓/控释肥料最大的特点是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简化施肥技术,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肥料损失少,利用率高,环境友好。
世界各国都逐步认识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是研究新型缓/控释肥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以色列等发达国家都将研究重点有科学施肥技术转向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力求从改变化肥自身的特性来大幅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缓/控释肥料被誉为21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缓/控释肥料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包膜型缓/控释肥料主要是在肥料颗粒表层包被上控制养分释放的包膜材料,调节养分释放。
1957年,美国首先研究硫包尿素,1961年TVA在1~7k g/h 装置上进行了包硫尿素(SCU)小试,1978年在美建成10t/h SCU的示范生产厂。
此间,又进行了包硫氯化钾(SCK)、包硫磷酸二胺(SCP)的研究。
硫包尿素仍是当前美国主导产品。
美国也是第一个商品化生产树脂包膜肥料的国家。
1967年在加利弗尼亚生产出醇酸树脂包膜肥料Os mo co te,成为当今世界著名控释肥料品牌。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包膜控释肥料,70年代后,以研究热塑料型树脂聚稀烃包膜肥料为重点,简称POCF工艺,通过调节PE与EVA的比例,并以无机填料为开孔剂,可制得40天至360天释放期的薄膜控释肥料。
开发可降解的聚合物包膜材料及研究之具有不同养分释放模式的肥料代表了包膜肥的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等国也相继进行了包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尝试用聚合物、草炭、木质素、石蜡、无机营养材料等包裹尿素等,制成缓/控释肥料。
肥料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目录一、前言 (2)二、肥料市场现状及趋势 (3)三、花卉种植品种结构调整与优化 (5)四、花卉流通行业的竞争格局及趋势分析 (7)五、现代花卉产业阶段 (10)六、花卉行业的定义 (12)七、总结分析 (14)一、前言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花卉流通行业将加强标准化建设。
包括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物流标准等将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行业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花卉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农药市场的需求。
随着花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加,对农药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花卉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种植模式的改变也会对农药市场产生影响。
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药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政策的调整、法规的出台将直接影响农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企业的生存状况。
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世界各地根据各自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卉产区。
欧洲、北美和亚洲是全球花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花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
随着消费升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花卉流通渠道正在向多样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传统花卉批发商正积极转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销售渠道。
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也在积极布局,通过建设线上花卉交易平台、物流配送网络等,提高花卉流通效率。
二、肥料市场现状及趋势随着花卉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重要农资的肥料,其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尤为值得关注。
(一)肥料市场现状1、肥料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花卉种植业的繁荣,肥料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花卉种植中,肥料对于土壤改良、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肥料成为花卉农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肥料种类丰富市场上肥料的种类繁多,包括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肥料,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国内外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培
育具有促生和抗逆能力的益生菌,如植物生长促进菌、含氮固氮菌、溶磷菌等,有效提高
了微生物肥料的功效。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微生物肥料的配方和使用方式,提高了微生物肥
料的利用率和效果。
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的引入,也为微生物
肥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微生物肥料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微生物肥料主要通过土壤中微
生物的作用来提高土壤肥力,其效果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大。
不同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
下微生物肥料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
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
模应用中的推广和使用。
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方式和施用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确
保其在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对微生物肥料的基础研究,探索不同微生物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及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时机和方式等。
推动微生物肥料的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加强国际合作和
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技术,促进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发展。
新型肥料调研报告新型肥料调研报告一、引言新型肥料是指相对于传统肥料而言,在肥料的制备、使用、运输、施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肥料产品。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肥料的使用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发和推广新型肥料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新型肥料进行调研,了解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现有新型肥料的种类和特点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新型肥料,其中包括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植物保护剂兼肥料、控释肥料等。
这些新型肥料相对于传统肥料来说具备以下特点:1)环境友好:新型肥料在制备过程中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施用时能够减少氮磷等养分的流失,对土壤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高效性:新型肥料通常含有一定的微生物菌群和植物激素等活性物质,能够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增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3)可持续性:新型肥料可以与土壤有机质结合,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有助于农田长期的可持续利用。
三、新型肥料的应用现状目前,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应用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在中国,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传统肥料的使用仍是主流。
新型肥料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存在一些市场推广难题。
此外,新型肥料的生产和标准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型肥料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未来新型肥料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化和环保化:新型肥料在制备和施用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2)功能化和高效化:新型肥料的研发将更加注重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通过激发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提供其他功能物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3)智能化和数字化:新型肥料与传感技术相结合,通过监测土壤养分和作物需求等数据,实现精准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结论与建议新型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肥料。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途径、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进行综述。
国内外的微生物肥料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的筛选和开发、对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
国内研究则主要包括对微生物菌剂的筛选和鉴定、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性研究等。
国内外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筛选、鉴定和应用性研究。
筛选方法主要有传统筛选和分子筛选两种方法。
传统筛选即通过培养基和生理生化指标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而分子筛选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鉴定方法主要有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应用性研究则是对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然后,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主要是以菌剂的形式添加到土壤或种子表面,通过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的结合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微生物肥料具有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环境等优点。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广泛。
未来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展望主要包括菌种研发、应用技术研究和市场推广三个方面。
菌种研发是未来微生物肥料发展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筛选出适合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作物需求的菌种。
应用技术研究则是对微生物肥料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索和改进。
市场推广则是将微生物肥料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未来的发展展望主要是优化菌种研发、提高应用技术、推动市场应用等方面。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将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况新型肥料是指相对于传统肥料而言,具有更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的肥料产品。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新型肥料市场逐渐崛起。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新型肥料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24年,中国新型肥料市场规模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其中,有机肥料占据了新型肥料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市场规模占比超过70%。
此外,微生物肥料、水溶肥料和复合肥料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三、发展趋势1.环保要求推动新型肥料市场增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肥料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而新型肥料具有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特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青睐。
2.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升级:新型肥料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
在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技术和产品。
比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等优点。
3.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新型肥料行业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新型肥料不仅仅是提供营养给农作物,还要与农药、农机、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
四、面临的挑战1.技术难题:新型肥料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相对较多。
2.渠道建设:新型肥料行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传统肥料的使用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渠道建设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知和接受度。
3.宣传推广:新型肥料行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五、发展建议1.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型肥料行业的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随着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肥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的活性代谢产物,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等特点。
本文将对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1.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微生物肥料源自于土壤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资源,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具有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菌株,如固氮菌、溶磷菌、溶钾菌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利用其活性代谢产物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2.技术手段的提升: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技术也进行了改进。
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方法,包括传统发酵、固态发酵、液体发酵等不同工艺,使得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更加规模化和工业化。
3.效果的验证和推广: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明,微生物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例如,部分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适应干旱或盐碱环境。
这些实验证明了微生物肥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肥料的展望:1.定制化配方的研发: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存在差异,微生物肥料的研发需要将其与不同作物的需求相结合。
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不同作物开展微生物菌株的优选和定制化配方的设计,实现对特定作物的最优化种植。
2.生态农业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在生态农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可以结合有机肥、生物修复等技术,构建生态农业系统。
微生物肥料可以发挥其优势,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高效制剂的开发:微生物肥料的存储和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存活率低、存储稳定性差等。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开发高效制剂,如微生物菌剂的凝胶包埋、微生物菌种的固定化等,以提高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效果和存储稳定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肥料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重视,肥料制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当前,全球肥料制造行业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新兴经济体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
特别是在亚洲、非洲等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肥料需求的上升。
在产品结构方面,传统的化学肥料如氮肥、磷肥和钾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等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
这些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农民和市场的青睐。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肥料制造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各国也有众多的本土企业在区域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不过,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肥料制造行业正朝着高效、环保、精准的方向发展。
研发更加高效的肥料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肥料的精准施用和智能化管理,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政策环境方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肥料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加强对肥料质量和环保标准的监管,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然而,肥料制造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肥料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等价格不稳定,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较大压力。
其次是环保压力。
肥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再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摘要】我国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肥料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土壤贫化等问题。
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肥料的使用现状,然后探讨了我国新型肥料的研发现状及种类与特点。
接着介绍了新型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部分指出了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型肥料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肥料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1. 引言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肥料的使用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肥料使用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达到数千万吨。
肥料的使用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肥料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肥料过度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农作物吸收不良,影响土壤质量,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二是肥料种类单一,品质参差不齐,导致使用效果不佳。
三是肥料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对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改善农产品质量。
新型肥料的应用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新型肥料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科学配方和研究,新型肥料能够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养分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农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新型肥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肥料使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造成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
而新型肥料的绿色、环保特点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新型肥料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微生物肥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肥料,其通过利用微生物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增强植物抗逆性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微生物肥料主要包括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发酵肥和微生物菌剂三大类。
生物有机肥是通过将有机物质进行腐熟发酵,形成稳定的有机质,并且具有微生物活性的一种肥料。
微生物发酵肥是通过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高品质的有机质,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肥效。
微生物菌剂则是直接利用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种,如产氮菌、磷解葡菌等,来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和抗逆性。
2.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方法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定量分析、酶活性测定、肥料效应试验等几种常见方法。
微生物定量分析是通过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来评价微生物肥料的效果。
酶活性测定则是通过检测土壤中的酶活性来评价微生物肥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肥料效应试验则是通过田间试验或者盆栽试验来评价微生物肥料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 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在国内,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对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通过优化原料配比和发酵条件,提高微生物肥料的品质和效果。
也有一些研究着重于微生物肥料的机理研究,探讨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具体促进作用和作用机制。
1. 发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未来的微生物肥料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于微生物的功能特性和应用价值,包括寻找新的微生物菌株、发掘微生物菌种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只有深入挖掘微生物资源,才能为微生物肥料的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2. 优化微生物肥料的配方和工艺微生物肥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对微生物肥料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大国,肥料的使用量也相对较高。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急需推动新型肥料的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和新型肥料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1. 使用量大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肥料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我国每年化肥使用量超过50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
化肥主要用于作为农业基础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结构单一我国肥料使用以化学肥料为主,而有机肥料的使用占比较低。
化学肥料虽然能够迅速供应植物所需的养分,但长期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有机肥料的推广和使用愈发显得迫切。
3. 利用效率低目前我国肥料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部分养分无法被农作物充分吸收和利用。
造成了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贫瘠、环境污染等问题。
4. 绿色、有机肥料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这需要土壤里的有机成分也在逐步增加,因此对绿色、有机肥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新型肥料的发展1. 有机肥料的推广我国政府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通过购买补贴、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以减少对化学肥料的过度依赖,保护土壤环境。
2. 高效肥料的研发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高效肥料的研发投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通过合理的施用方法和技术,使植物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养分,减少养分流失。
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微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改良土壤的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活性等多种作用。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4. 生物质肥料的利用生物质肥料具有原料广泛、品种多样、效果显著等特点,适应了当前环保、资源化等发展要求,因此生物质肥料的利用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1. 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微生物肥料最早起源于古老的亚洲农业文化,现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评估微生物肥料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据最新的调查,世界各地正在使用数百种不同的微生物肥料,包括细菌、真菌和蓝藻等。
微生物肥料的使用范围广泛,具体应用方式有:(1)固氮细菌肥料:在土壤中大量繁殖,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态氮,使作物得到充足的氮肥,提高产量。
(3)有机肥料发酵剂:选择有效菌种,将废弃的有机物发酵,增加机体微生物质量和活性,还原有机物质的分子量,提高有机肥料的有效性。
(4)土壤调理菌肥料:选择适当的利生菌种,改善土壤结构,修复土壤,增加土壤保水性、通气性和保肥性,提高作物产量。
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近年来,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微生物菌剂的筛选和应用研究:国内外学者通过筛选不同的微生物菌株,确定了一些具有很好的肥效和生物防治功效的菌剂。
例如,在番茄生长过程中应用固氮细菌Pseudomonas sp.对番茄生长和生物防治起到了显著的促进效果,同时还显著地增加了番茄的产量。
(2)微生物的混合应用研究: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混合使用,以提高其肥效和生物防治效果。
日本研究人员可以肺杆菌菌株和Bacillus菌株混合应用,以促进水稻生长和提高稻谷品质。
(3)微生物菌株的基因工程改良: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株,以增强其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功效。
例如,通过基因改良,增强了一株叶枯病菌的生物防治能力,减少了其对作物的危害。
3. 展望未来微生物肥料领域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对不同种类农作物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微生物肥料对特定农作物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功能菌对不同种类农作物的促进作用和作用机制。
(2)开发新的微生物肥料制备技术:目前微生物肥料制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不同生产商的技术存在差异。
新型肥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新型肥料的研究现状(一)缓/控释肥料研究现状缓释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48年美国的K.G.Clart 等人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缓释缩合肥料;1961年美国Tw L在1~7 kg/h装置上开展了包硫尿素试验,并将SCU命名为释放肥料;1964年美国ADM公司以二聚环戊二烯和丙三醇酯共聚生产包膜复合物,商品名Osmocotc,目前SCU、Osmocote仍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包膜肥料;美国Messman Henry以脲甲醛树脂、磷酸为原料,经螺杆挤压制成一种缓释复合化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Fanl.S.等人的“非等温控释循环动力学”研究和“控释系统数学模型”为肥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日本Chisso.Asahi肥料有限公司以聚烯烃等热塑树脂为包膜材料,产品有包膜的NP、NK和NPK复合肥料,松丸恒夫研究表明包膜肥能减少旱地氮肥溶淋损失;在德国,有些科学家用龙虾壳中提取的壳聚糖来制备包膜肥料;Selas等人将Zn SO4和EDTD加入粒状尿素中,用松香脂和Ca3(PO4)2包裹,并做了田间试验;荷兰相关研究所开发了一种以菊粉、甘油、土豆淀粉与肥料为原料,经过捏合制成生物可降解的包囊肥;捷克Glaser等人研究了脲醛树脂包膜尿素,养分释放速率可通过改变包膜剂粒度和包膜层厚度来调节:印度Karak介绍了以印度栋树仁提取物及虫胶包膜尿素:M.M.Hanafi等以天然橡胶作为包膜材料制得缓释肥料,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
因此,国际上缓控释肥料主要以美、英、德、日等国为主,其中美国、日本和西欧约有39家缓释肥料生产企业,年产量约50万t,但是其产量仅仅相当于化肥用量的1%。
由于缓释肥料成本高和制作工艺复杂,因此价格很高,主要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如园林、草坪和蔬菜生产等。
为了加大缓释肥料的广泛应用,各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高效、价格便宜和无污染的缓释品种。
我国缓释肥的研究已经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化肥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化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帮助农作物实现高产高质的目标。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逐渐加深,化肥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化肥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化肥行业的现状。
当前,全球化肥行业处于整合期。
化肥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状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幅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化肥行业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
中国化肥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外,化肥市场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价格波动、市场竞争激烈等。
在全球范围内,化肥行业正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不断加深,化肥行业也面临着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化肥企业开始研发和推广新型的绿色环保化肥。
比如有机肥、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制剂等。
这些新型肥料可以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化肥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来优化化肥生产和管理过程。
例如,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精确调整化肥的用量和施用时间,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另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化肥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人为的操作错误。
此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对化肥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前环境下,化肥行业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一方面,化肥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工艺和技术,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另一方面,化肥企业还可以探索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的有机肥料和其他农业用品。
最后,化肥行业的国际合作和产业链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化肥企业之间的合作愈发频繁。
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微生物肥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提高土壤养分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
国内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的进展和展望进行综述。
一、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物质并释放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一种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养分利用率: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氮、磷、钾等养分,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2. 抑制土壤病原菌:一些微生物肥料中的益生菌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土壤病害发生的几率。
3. 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产生植物生长素等植物生长促进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4. 改善土壤结构: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二、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在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种类的筛选和应用:国内研究人员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筛选出了一些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微生物,并将其应用于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中。
(2)微生物肥料的制备工艺:国内研究人员针对微生物肥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微生物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国内一些农业生产基地已经开始尝试微生物肥料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微生物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国外一些农业生产发达国家已经将微生物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研究。
1. 加强微生物肥料种类和功能的研究: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发掘更多的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改善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种类。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微生物为主要活性成分,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生物有机肥料,是一种经过科学发酵制成的高效肥料。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的进展和展望出发,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微生物肥料根据活性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功能,可以分为固氮菌肥、磷酸菌肥、枯草芽孢杆菌肥、硝化细菌肥和枯草芽孢菌肥等。
这些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发挥较好的营养促生作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固氮菌肥主要包括根瘤菌肥和自由生活固氮菌肥,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态氮,从而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源。
磷酸菌肥则通过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效磷,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枯草芽孢杆菌肥主要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的产孢囊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作物产量。
硝化细菌肥和枯草芽孢菌肥则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硝化过程,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利用效率,从而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氮源。
二、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1.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微生物肥料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效果方面。
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工艺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主要从菌种筛选、发酵工艺、添加剂配方、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在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不同的土壤、气候和作物条件下,对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效果进行研究,以探索微生物肥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应用方法和用量。
当前,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改良、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微生物肥料的配方和配套技术、微生物肥料的市场应用等方面。
在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改良方面,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对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资源进行筛选,结合基因工程技术,挖掘和改良高效微生物菌种,以提高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效率和功效。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1. 引言1.1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肥料使用量大,但存在着使用不科学、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业肥料使用量约为2.5亿吨,居世界前列。
主要使用的肥料类型包括化肥、有机肥及生物肥料等。
由于缺乏合理的施肥技术和管理,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肥料市场面临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需要引入新型肥料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新型肥料包括缓释肥、复合肥、微生物肥料等,其具有施用方便、肥效持久、安全环保等优势。
加强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促进肥料使用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字数:250】1.2 新型肥料的发展新型肥料的发展是当前农业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肥料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肥料可以根据其成分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等。
与传统肥料相比,新型肥料具有诸多优势:一是营养含量高,可以满足作物全生长期的养分需要;二是利用率高,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浪费;三是环保性好,能够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四是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为推动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努力。
一方面,加大对新型肥料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新型肥料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对新型肥料的认知和接受度。
未来,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促进肥料使用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主要肥料类型及使用现状我国的主要肥料类型包括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及展望1.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不同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一定固氮、腐解矿物质、解磷等功能。
相比化肥,微生物肥料对土壤和环境都更友好。
在中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农业界和科研界的重视。
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对土壤进行调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目前,国内的微生物肥料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固氮菌肥料、磷解菌肥料、微生物有机肥等。
国外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同样也在不断深入。
在国外,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具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对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还可以对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培育出对土壤有益的微生物菌种,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目前,国外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对土壤矿质元素的促进作用、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降解作用等方面。
二、微生物肥料研究存在的问题1.目前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价还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微生物肥料具有多种功能,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具体表现仍需进一步详细研究。
2.微生物肥料在生产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待解决。
比如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研发还较为薄弱,微生物肥料的制备技术还有待提高。
3.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问题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不同土壤和作物的适应性、应用方法和用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三、未来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展望1.加强对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态功能和代谢途径,为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提供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理论指导。
2.加强对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研发。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和筛选更多种类的有益微生物,并进行有效组合和配比,提高复合微生物制剂的产品质量。
新型肥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型肥料的定义新型肥料是指选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新工艺制备的具有新功能的肥料(张夫道,2005)。
目前新型肥料还没有完善的分类体系,按照新型肥料的组成和性质,新型肥料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多功能肥料。
我国新型肥料的发展进程见图1(夏循峰等,2011)。
1缓/控释肥料1.1缓控释肥的定义国际肥料协会对缓释和控释的定义为:缓释和控释肥料是那些所含养分形式在施肥后能缓慢被作物吸收与利用的肥料;所含养分比速效肥(例如硝铵、尿素、氯化钾)更长效的肥料。
美国作物营养陇会(AAPFCO)对缓释和控制释放肥料的定义为:所含养分比速效肥具有更长肥效的肥料(翟军海等,2002)。
1.2缓控释肥评判标准欧洲标准委员会(LEN)对缓/控释肥料所作的规定为:在25℃水浸提的条件下,肥料养分的释放要符合以下条件:肥料中的养分在24h内的释放率不超过15%,在28d之内的养分释放率不超过75%;在标明的释放期内,至少有75%的养分释放出来(TRENKEL M E。
1997;李卫牛等,2008;TRENKEL M E,石兀亮等,译。
2002)。
2007年,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与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山东金正大集团共同起草、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正式施行。
根据该标准的规定,在温度25℃时,(1)肥料中的有效养分在24h内的释放率不大于15%;(2)在28d内的养分释放率不超过75% ;(3 )在规定时间内,养分释放率不低于80%。
1. 3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1. 3.1国外研究进展在20世纪30~40年代,各种含氮有机化合物(化合成缓释氮素产品,如CDU,IBDU,UF)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之后的60、70年代,对颗粒肥料进行包裹形成包囊肥料(包膜肥料)的技术开始广泛兴起,一般认为1961年美国的TVA研制成功的硫衣尿素是包膜肥料研究的开端,但由于硫磺抗水性不够,缓释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采用沥青或石蜡进行一次包膜,增强了膜的抗水性,提高了缓释性能,经过近30年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新型肥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型肥料的定义新型肥料是指选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新工艺制备的具有新功能的肥料(张夫道,2005)。
目前新型肥料还没有完善的分类体系,按照新型肥料的组成和性质,新型肥料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缓/控释肥料、商品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多功能肥料。
我国新型肥料的发展进程见图1(夏循峰等,2011)。
1缓/控释肥料1.1缓控释肥的定义国际肥料协会对缓释和控释的定义为:缓释和控释肥料是那些所含养分形式在施肥后能缓慢被作物吸收与利用的肥料;所含养分比速效肥(例如硝铵、尿素、氯化钾)更长效的肥料。
美国作物营养陇会(AAPFCO)对缓释和控制释放肥料的定义为:所含养分比速效肥具有更长肥效的肥料(翟军海等,2002)。
1.2缓控释肥评判标准欧洲标准委员会(LEN)对缓/控释肥料所作的规定为:在25℃水浸提的条件下,肥料养分的释放要符合以下条件:肥料中的养分在24h内的释放率不超过15%,在28d之内的养分释放率不超过75%;在标明的释放期内,至少有75%的养分释放出来(TRENKEL M E。
1997;李卫牛等,2008;TRENKEL M E,石兀亮等,译。
2002)。
2007年,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与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山东金正大集团共同起草、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正式施行。
根据该标准的规定,在温度25℃时,(1)肥料中的有效养分在24h内的释放率不大于15%;(2)在28d内的养分释放率不超过75% ;(3 )在规定时间内,养分释放率不低于80%。
1. 3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1. 3.1国外研究进展在20世纪30~40年代,各种含氮有机化合物(化合成缓释氮素产品,如CDU,IBDU,UF)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之后的60、70年代,对颗粒肥料进行包裹形成包囊肥料(包膜肥料)的技术开始广泛兴起,一般认为1961年美国的TVA研制成功的硫衣尿素是包膜肥料研究的开端,但由于硫磺抗水性不够,缓释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采用沥青或石蜡进行一次包膜,增强了膜的抗水性,提高了缓释性能,经过近30年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Boller和Graver在1961年申清了主张使用环氧/聚酷系统树脂包膜复合肥料的专利,专利申清者是美国的ADM公司,Sierra Chemical Company采用这些专利,注册商标名称为“Osmocote TM”;并很快变为“The Foundation for Plant Nutrition TM”的控释肥料,“Osmocote TM”的商标于1993年被美国The Scotts Miracle-Gro Company购买。
Stans前ry等人在1964年申清的专利中描述了使用沥青和微品石蜡(23wt%)和CaCO3包裹(NH4)2SO4而成的缓释肥料。
1966年美国杜邦公司提出用甲醛气体与尿素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缩合,制备脉甲醛包膜尿素。
196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生产的醇酸树脂包膜肥料(Osmocote),醇酸树脂包膜肥料是双环戊二烯和甘油酷的共聚物,养分的释放可以通过改变膜的成分或膜的厚度来控制。
1974年日本窒素公司在美国申清的专利中详细介绍了生产聚烯烃包衣肥料的方法,并开发了商品名称为“Meister TM”的控释肥料,1987年Moor发明了“耐磨控释肥料”的方法,他们利用水溶性的含氨基的肥料作为核心,利用氨基的亲核作用和一些含亲电基团的化合物反应结合。
形成聚合物包膜层。
1988年以色列的Blank使用一些高粘性不饱和油和低粘性不饱和油,用转动盘设备进行反应交接成膜随后日本的Fujita在1991年以聚乙烯基醋酸纤维素为主要材料开发可降解膜;1992年美国的Thompson等人使用氯化聚偏二乙烯橡胶作为主要包膜材料,并开发为现在的“Osmocate TM”的控释肥料。
Detrick于1993年、1994年和1999年开发了使用聚合二甘醇3,4-三乙酸胺多元等聚合物或化合物包裹硫衣尿素的方法和设备,使用这些技术生产的控释肥料包括“Polyon TM”和“TriKote TM”等品牌。
Goertz等人2000年的专利中描述了环戊二烯同一些醇酸树脂(比如亚麻油、大豆油)聚合成膜生产树脂包膜肥料的方法。
2001年日本Hirano等人通过在聚乙烯材料中添加填充剂的办法,发明了具有“S”型释放特性的热塑性聚烯烃包膜尿素的生产方法,该研究成果标志着聚合物包膜肥料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Geiger等人利用多元醇与肥料氮素中的氮基结合,然后用异氰酸盐与多元醇反应成膜,之后包裹有机蜡,这样的方法使包膜肥料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包膜肥料的大量应用成为可能,该专利由Agrium所有,该公司开发的“ESN TM”就是使用这项技术生产的。
(夏循峰等,2011)1.3.2国内研究进展我国缓控释肥料的探索阶段处于20世纪60年代至“十五”计划以前我国在1971年研制出脲甲醛肥料UF。
1974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化工研究所合作率先以钙镁磷肥、石蜡、沥青包膜碳铵为原料研制成长效包膜碳酸氢铵,研究表明,施用长效包膜碳酸氢铵可使水稻氮素利用率达74%,小麦达63%,分别优于日本的硫衣尿素(SCU)和异丁叉二脲(IBDu)。
1985年郑州大学工学院许秀成等人利用钙镁磷肥包裹尿素,以氮磷泥浆为粘结剂,制得具有适度缓效的包裹型复合肥料。
1985年北京市园科所与化工所共同开发酚醛树脂包膜颗粒复合肥料。
1991年孙以中提出了用部分酸化的磷矿粉作为包裹材料的新思路。
1993年北京化工大学研制出将废旧泡沫塑料溶解在有机苯溶剂中,再加入无机填充物,制成有机高分了聚合物包膜复合肥料。
2004年,兰州大学研究了吸水保水性缓释肥料的制备,以内烯酸、内烯酞胺为卞要原料,凹凸棒土、高岭土和腐植酸为添加材料合成而成。
我国缓释肥料的发展概况见表2。
(夏循峰等,2011)缓释肥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今天经历了探索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和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三个阶段。
2 生物肥料2.1生物肥料的定义生物肥料,即指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又称微生物接种剂〔洲自是由具有特殊效能的微生物经过发酵(人下培制)而成的,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后,或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或能话化土壤中的养分,改善植物的营养环境,或在微生物的生命话动过程中,产生活性物质,刺激植物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制品。
2.2生物肥料的种类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的种类较多,按照制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放线菌肥料(如抗生菌肥料)、真菌类肥料(如菌根真菌);按其作用机理分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自生或联合共生类)、解磷菌类肥料、硅酸盐菌类肥料;按其制品内含分为弟一的微生物肥料和复合(或复混)微生物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料又有菌、菌复合,也有菌和各种添加剂复合的。
2.3生物肥料的作用与功效生物肥料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如各种固氮菌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索来源,解磷解钾菌肥料可以将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溶解出来,增加土壤中磷(P),钾(K)元素的来源。
另外,生物肥料还能促进作物的生长,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各种生物肥施入土壤中,都能产生不同的生长激索,刺激作物的生长,如“5406”放线菌生物肥,不但有拮抗病原菌防病壮菌的作用,还能分泌细胞分裂索促进作物的生长。
真菌类的生物肥不仅在协助作物吸收磷、锌及铜等矿质元素方面有很强的作用,还能增强作物的吸水、保水,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作用。
由于生物肥料能制造和协助作物吸收利用多种营养元素,因此对农产品的品质有很大的改善,可以改变因施化肥产生的“瓜不香,果不甜,茶无味”的现状,使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2.4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2.4.1 国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根瘤菌剂是最旱研发的产品,已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
美国、澳大利亚、新酉兰、口木、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及非洲的一此国家,至少有70多个国家研究、生产和应用显科根瘤菌,不仅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应用的显科植物种类也口益繁多。
在美国、巴酉等大显种植的主要国家,根瘤菌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
澳大利亚、新酉兰等国家对显科牧草的接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的其他显科作物也逐步扩大适宜的根瘤菌接种应用范围。
世界各国一直在研究与豆科作物及其品种相匹配的优良根瘤菌生产用菌株,根瘤菌剂产品在稳步提高。
少数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后,逐步认识到加强根瘤菌肥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以强化产品的监督管理。
除根瘤菌以外,固氮细菌、解磷细菌和解钾细菌等的研究下作也在不断地深入,许多国家在其它一此有益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下作。
前苏联及东欧一此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所用的菌种为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
他们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英格兰及印度的研究固氮菌的下作者证实,这类细菌能分泌生长物质和一种抗真菌的抗生索,能促进种子发芽和作物根部的生长;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此国家对固氮细菌和解磷细菌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各异,对其作用还有相当大的争议。
但在固氮螺菌与禾木科作物联合共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许多国家作为接种剂使用、总结20年来世界上一此国家的田间试验数抓表明,固氮螺菌接种在土壤和气候不同的地区可以提高作物的产录,在60%~70%的试验中可增产5%~30%。
它们促进生长的主要机制是能生产能促进作物生长的物质,能促进根毛的密度和长度以及侧根出现的频率和根的表面积。
2.4.2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研究与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旱研究应用的是根瘤菌制剂,代表和奠基人有张宪武先生、陈华癸院士和樊庆笙先生等。
50年代是早期发展的时期,开始研究应用了包括根瘤菌在内的固氮菌、溶磷细菌、硅酸盐细菌等细菌肥料;60年代则主要推广应用了“5406”放线菌抗生菌肥料;70-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由土壤真菌制成的泡囊—丛枝菌根(AM菌根)。
这3次不稳定的起伏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无保证、产品质量无标准和行业无监管,以致每次发展的时间都不长。
90年代以来,在总结我国微生物肥料几十年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历史经验后,微生物肥料研制单位相继推出联合固氮菌肥、硅酸盐菌剂、光合细菌菌剂、PGPR制剂和有机物料(秸秆)腐热剂等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品种,它们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作物废弃物、城市垃圾的腐热和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女全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加上这类产品的生产成木低,耗能小,不污染环境,所以口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