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 格式:docx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5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 )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
因为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幼儿时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幼师行业紧缺人才,可能很多人想立志成为一名幼师,付出自己的努力。
但却发现幼师这个专业比较难找,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其实幼师也称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不但包含了幼师,所学范围要比幼师要广一些。
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去作幼师;还可以去一些亲子机构,早教中心发展,另外还可以自主创业。
同时男幼师也是比较稀少的,同时很多幼儿园需要男性来教学,所以男幼师可能会容易找到工作。
人类社会为了延续和生存。
学前教育将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就是最早的教育。
由于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对未来生产者的要求也不同,造成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及发展水平的同。
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发展低下,学前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化,主要以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主,靠口头传授和机械的模仿。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前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扩大了,除了生活照料和身体养护外,还比较重视品行教育和训练。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和生产工序的分解,妇女、儿童、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到工厂,工人不能离开机器,为此出现了专门看管学前儿童的机构或场所。
这是最早出现的幼教机构,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主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的学前教育,在素质教育战略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二战以前,只有很少的国家会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而二战后各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逐步加强,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制定或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二战后发展趋势阶段Analysis 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鄄cation in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Wang ShaonanAbstract As a base of basic education,the beginning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the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strategic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The dire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primary education.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only a few countries bring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governments attaches to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many states bring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develop or refine a series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it worth exploring and learning for us.Key words pre-primary education;second world war;the develop tendency;stage1二战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1876年建立起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日本学前教育从此拉开序幕。
国内外幼儿语言发展的文献研究一、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的发展趋势2000年3月,英国教育、就业部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3~5岁)的国家课程指南,其中与语言相对应的领域为“交流、语言和读写”,包括:1.语言交流(交流的方式方法、倾听、词汇、表达);2.语词思维;3.在字母和读音之间建立联系;4.阅读;5.写作;6.书写。
在语言课程实施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交流思想,观念和情感,并与成人及同伴建立人际关系;2.在每一学习领域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融入对交流、语言和读写能力的培养;3.创造机会,分享或欣赏各种韵律、音乐、歌曲、诗歌、故事和非小说题材大图书;4.创造机会,将语言与歌曲和律动中的身体动作相联系,与角色游戏和实践经验相联系;5.设计一种环境,利用其中的标志符号、布告和书籍来强调语言的重要性;6.给幼儿机会观察成人书写并让他们自己尝试;7.通过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对话为幼儿提供机会发展口头语言;8.创设条件使幼儿认识英语之外的语言和书写系统,以及其他交流沟通系统如手势等;9.尽早发现并解决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任何困难阻碍等。
①美国也非常重视幼儿语言的发展。
目前,美国已经有20多个州制定了语言发展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
其中部分州的语言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语言和读写目标:运用语言进行有效地交流,同时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个体,并从读写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信息。
新泽西州(幼儿园教与学的期望:质量标准):语言艺术和读写:期望1:儿童倾听环境中的声音,指示和谈话,并给予反应;期望2:儿童用自己的第一语言、英语或手势语,针对各种目的和不同的听众,进行有效地交流;期望3:儿童表现出初步的读的技能(对印刷物的意识;发展书的知识和对书的喜爱;语音意识)。
路易斯安那州(针对四岁幼儿的课程标准):语言和读写:1听:发展和扩展听的技能;2说:通过说来交流经验、想法和感受;3读:参与能够促进萌发阅读技能的活动;4写:参与能够促进萌发书写技能的活动。
总第415-416期 2019·7A/8A3︼|百家论坛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王雅婧 王任梅收稿日期:2019-06-15作者简介:王雅婧,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硕士研究生;王任梅,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前课程几经改进和修订,历经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经验发展向个性发展的嬗变,最终形成了以环境为依托进行教育的特质。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主要有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和凸显家园合作意识的鲜明特点。
探究日本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领域的革新与现实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前课程;课程改革;日本教育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003-00619世纪60年代,身处变革时代的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自上而下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通过文化上的“文明开化”、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富国强兵”等手段,日本迅速跻身强国之列。
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行变革以外,日本更是格外重视教育行业,不仅出台了新的幼儿园规程,还对一系列课程实行了变革。
一、战后日本学前课程的发展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
借助教育的职能带动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是日本政府一贯的做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并由美国接管,随后在教育领域展开新的改革。
日本一改战前效忠统治者、追求武士道精神、盲目服从的封建军国主义思想,转以文明包容的民主主义教育观[1]。
1945年5月,文部省依据欧美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在出台的《新教育方针》中阐述了“任何学科的任何教材”理念,指出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视为处事的原则,最终必将形成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和态度[2]。
1947年文部省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的基础上,规定幼儿园是在文部省管辖之下的“学校”的一种,是正规的、具备官方认可的教育场所。
学前教育管理1(精选5篇)第一篇:学前教育管理1《学前教育管理》填空题1、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前教育行政体制和2、现代管理的实质是对的管理。
3、按不同的工作内容横向展开的是类计划。
P594、具体是指管理者能够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几个部下的问题。
5、组织的6、授权原则包括目标授权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能界限原则和原则。
P1347、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
8、管理方格理论横坐标表示对生产工作的关心,纵坐标表示对9、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属于。
10、实施绝对评价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确定。
名词解释1、形象文化P1482、学前教育规划 P262第二篇: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管理》作业班级:2010级学前教育专科姓名:学号:请你对你单位教职工队伍整体状况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你单位队伍发展的建立。
答:一、我园教职工队伍整体状况分析我园在云南省临沧市中心,现有教职工41人,专职英语教师1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取得专科学历7人,本科学历9人。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推进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幼儿园发展强盛的心脏起搏器。
有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推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是幼儿园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我园教师队伍的建立(一)建立健全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1、简洁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幼儿园一切活动的保障。
如何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这就必须在建立简洁有效的管理机构上下功夫,使管理与制度相衔接,人与事挂钩,评议与激励相结合。
为此,我园设立园长室、教务处、教科研室管理日常事务,园长室负责日常事务的安排、协调工作,思想教育与培训,教务处负责业务培训,教科研室负责校本研修,激励与提高。
这几个部门既分工又协作,确保我园每一项活动均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是严格队伍建设的前提。
建立并健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人、管理人、培养人、激励人。
日本的学前教育日本位于欧亚大陆东侧,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领土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等四个大岛及附近的许多小岛(3900多个)所组成,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亿,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
从历史文化形成来看,日本深受佛教、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其历史进程中,其具体形态却是依据日本的国情而演变的,有日本自身的特征。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迅速崛起,实现现代化,令世界大为震惊。
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归根结底是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拥有一大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当今的日本教育堪称世界一流,中小学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日本是亚洲的一个从封建主义弱国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典型。
1868年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废除了幕府统治,把政权归还天皇。
明治维新运动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以后。
在这之前虽然曾有学者提出过开设"慈育馆"、"游戏场"之类的婴儿、幼儿保育设施的设想和建议,但并没有得以实现。
当时,一般富有的家庭都是请家庭教师到家里来给孩子进行入学前的教育,而普通平民子女的学前教育则主要是依赖"寺子屋"来进行。
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福泽谕吉(1834-1901):日本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他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回国后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译活动,为传播西方文化,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在从历史沿革、教育现状、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下英国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历史沿革二战前日本的学前教育,(一)《幼儿园令》与学前教育制度的确立。
1926年4月2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幼儿园令》及实施规则。
学前比较教育自考题模拟3(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智力发展属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年龄为______SSS_SINGLE_SELA 0~2岁B 2~7岁C 7~12岁D 12~15岁分值: 1答案:B[考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解析] 皮亚杰把儿童智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婴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
2.皮亚杰将儿童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称为______SSS_SINGLE_SELA 顺应B 平衡C 同化D 成熟分值: 1答案:C[考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解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化”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稳定状态。
3.根据海伊斯科普课程理论,幼儿通过听、摸、尝、闻来认识物体属于______ SSS_SINGLE_SELA 主动学习方面的关键经验B 语言运用方面的关键经验C 经验和表征方面的关键经验D 发展逻辑推理的关键经验分值: 1答案:C[考点]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组织[解析] 经验和表征方面的关键经验:通过听、摸、尝、闻来认识物体;模仿动作;用不同的笔绘画等。
4.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______SSS_SINGLE_SELA 同化B 图式C 顺应D 平衡分值: 1答案:B[考点]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解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化”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把外界现实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稳定状态。
国外幼儿社会教育资料汇总一、美国:1921 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 的成立,便意味着“社会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
1983 年,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将社会学科确定为课程的一个领域,认定它的目标来自民主社会公民的性质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其内容来自于社会学科和其他学科,能反映儿童个体、社会和文化的经验。
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国会在1992 年通过的《2000 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该法案认可并要求发展全国教育标准,以提高全国教育质量。
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功地将制定社会课程标准纳入了全国的教改议程之中,并于1994 年推出了《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这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课程标准(从幼儿园至 12 年级)。
社会课程类型——社会科学课程。
美国社会科学课程是促进儿童公民能力获得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它运用 10 个“主题轴”(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利、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为基本构架,整合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以及人文学科、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适当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
社会科学课程所要探索、阅读、讨论和获得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核心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
虽然它们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但相似点都是关注理解和揭示人类的行为和关系。
在学前阶段,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幼儿的多元文化生活。
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类型、文化庆祝和民族遗产等,提供给幼儿必要的技能、知识,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纳以及对别人的积极认识,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的、独立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合作。
第一章总则一、幼儿园教育的宗旨根据幼儿期的特点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宗旨。
为此,教师应建立起和幼儿充分的信赖关系,和幼儿一道,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点,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让幼儿在安定的情绪状态下充分展现自己,才能获得促进发展的必要体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主体活动,开展与幼儿特点相适应的生活。
2、作为幼儿自发活动的游戏,是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因此要以游戏为中心进行指导,综合实现第二章规定的各项培养目标。
3、幼儿的发展,是身心各方面相互关连通过各种经历实现的。
另外,幼儿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指导。
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是幼儿期乃至整个一生人格形成的基础时期,为此,应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宗旨,通过幼儿园的生活,使幼儿园教育达到如下目标。
1、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态度,打好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2、培养对他人的友爱和信赖,以启迪自主协同的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对自然界以及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心,以启迪丰富的情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兴趣和关心,以养成幼儿积极听说的态度和对语言的感受力。
5、通过多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性知识,丰富创造性。
三、教育课程的编制幼儿园必须依据法令及此教育要领的要求,制定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适合地区和本园实际的课程。
l、通过幼儿园生活的全部,综合达成第二章要求的各项目标,因此必须考虑教育时间、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发展的过程等,制定具体目标和组织内容。
同时,在组织和编制教育课程时,还应考虑从入园到小学的总体性培养计划,使孩子拥有充实的幼儿园生活。
2、幼儿园的教学周数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少于39周。
3、幼儿园一天的教学时数以4小时为准。
但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及季节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章教学目标及内容本章所示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幼儿期成人所期望的情感、意志、态度,内容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指导事项.这些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综合起来看,有与身心健康有关的领域“健康”,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领域“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有关的领域“环境”,有关语言获得的领域“语言”以及有关感性知识的和表现有关的领域“表现”等五方面。
各领域的要求,必须让幼儿通过幼儿园的生活,积累各种体验,保持各领域相互联系的情况下逐步达到。
内容则应通过具体活动,综合指导。
必要时,可以根据各领域的要求增加切实而具体的教育内容,但要慎重行事,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
健康此领域主要着眼于培养健康的身心,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能力。
1、目标(1)让幼儿在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感。
(2)让幼儿的身体充分活动,并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3)掌握健康、安全地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态度。
2、内容(l)加强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接触,使之在活动中有安全感。
(2)通过各种游戏,充分活动身体。
(3)让幼儿主动参加户外游戏。
(4)让幼儿积极、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
(5)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
(6)保持清洁卫生,能自己穿脱衣服、吃饭、大小便等。
(7)熟悉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自己整理生活场所。
(8)注意自己的健康,积极预防疾病。
(9)让幼儿使得危险场所、危险游戏以及应付灾害的办法,在行动中树立安全意识。
3、注意事项(l)应当认识到身心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其它小朋友的友好相处中体味自己的存在感和充实感,促进身心健全发展。
(2)让幼儿在生活中从事适合兴趣与能力的活动,体味活动本身的快乐和培养他们重视自己身体的意识。
但要防止不适合幼儿能力的超负荷运动训练。
人际关系此领域着眼于培养与他人友好相处所必要的独立性,以及和他人交往的能力。
l、目标(1)体验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依靠自己的力量活动的充实感。
(2)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建立友爱和信赖。
(3)养成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2、内容(1)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友好相处。
(2)独立思考、自主活动。
(3)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4)在同小朋友的交往中共同感受喜忧。
(5)能表达自己所想,并能领会别人的意思。
(6)让幼儿感受和小朋友游戏、工作的快乐。
(7)让幼儿知道在与别人相处时哪些不能说、哪些不能做。
(8)让幼儿懂得与小朋友相处中公共规则的重要。
(9)爱护公用的玩具和用具,并能大家共用。
(10)教育幼儿同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保持亲近感。
3、注意事项(1)应当注意在和教师的信赖关系中确立自我生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使幼儿作用于周围世界时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尝试错误中,体验用自己的力量行动的充实感,在幼儿主动活动的前提下教师提供适切的帮助指导。
(2)通过集体活动和其它幼儿及周围的人充分接触,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意志,通过共同感受这种快乐,体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意义和乐趣。
另外,通过日常生活感受亲情以及培养幼儿重视亲情。
环境此领域主要着眼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各种社会现象的积极态度以及幼儿在其环境中生活的能力。
1、目标让幼儿熟悉周围环境,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兴趣与关心。
让幼儿主动和外部环境打交道,并在相处中珍惜这种环境的存在。
(3)在观察、思考和处理周围事物现象的过程中,丰富对事物性质与数量的感觉。
2、内容(l)在接触大自然的活动中,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宏大、美丽和奥妙。
(2)让幼儿了解随季节变化而引起的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3)引导幼儿关心大自然及周围事物,并充分利用他们进行游戏。
(4)引导幼儿亲近周围的动植物,并照顾、爱护它们。
(5)让幼儿爱惜周围的物品。
(6)学会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游戏,并积极想办法、动脑筋。
(7)关心玩具和用具结构、构造。
(8)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图形。
(9)拥有对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信息与设施的兴趣与关心。
(1O)通过幼儿园内外的仪式或活动让幼儿亲近国旗。
3、注意事项(1)通过对周围现象与动植物的认识过程养成人的主动意识,并对自然界产生亲近、敬畏和珍惜生命的感情,培养公共道德意识和探究心。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亲自体验自然来养成对数量的认识、兴趣和关心。
语言此领域主要是让幼儿把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倾听对方说话的意识和态度,并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1、目标(1)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体会相互交往的乐趣。
(2)努力听别人谈话或讲故事,并愿意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所想到的。
(3)幼儿逐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后,引导他们多接触画册和故事,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2、内容(1)认真和抱有兴趣地和老师、小朋友交谈、讲故事。
(2)将自己所做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所感受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3)能将自己想做的、希望别人替自己做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能用语言请教自己不懂的。
(4)注意倾听他人谈话,并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讲明白。
(5)能分辨清生活中必要的语言,并会使用。
(6)遇到别人时,能热情打招呼。
(7)在生活中能感受语言的美好与使用语言的乐趣。
(8)通过各种活动丰富语言印象和增加词汇量。
(9)提高幼儿欣赏画册的能力,体验倾听和想象时的乐趣。
(10)关心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标记和文字。
3、注意事项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必须注意下面几点:(1)在与教师和其它幼儿的交往中,充分体验互相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快乐。
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以及看画册、听故事等来丰富语言印象。
在这各场合,教师所用的语言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因为对文字的系统指导是从小学开始,幼儿园虽没有直接的识字与书写教学,但要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去感受文字、关心文字。
表现此领域主要是培养幼儿丰富的感性,以及表现自己所感受的和所想的东西的欲望,丰富幼儿的创造性。
l、目标(1)提高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审美能力,培养丰富的感受性。
(2)努力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表现自己所感受的和自己所思考的东西。
(3)使幼儿在生活中喜欢把形象摆弄得丰富多彩,并愿意进行多种多样的表现活动。
2、内容(1)让幼儿感受并喜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色彩、形象、触摸感受和动作等。
(2)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美好的或触动自己内心的事件,丰富感性印象。
(3)让幼儿相互交流对各种事情的感受,从而体验其中的乐趣。
(4)把所感受的、思考的东西用声音、动作等加以表现,或自由地描画、制作。
(5)让幼儿接触各种素材并想办法利用此素材来游玩。
(6)让幼儿欣赏音乐,体味唱歌、使用简单的节奏乐器的快乐。
(7)喜欢画画和制作手工作品,并在游戏中用来作为玩具或装饰。
(8)让幼儿用动作或语言表现自己的想象,并从中体验表演游戏的乐趣。
3、注意事项(1)幼儿丰富的感性是通过接触生活中美的、好的以及印象深刻的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幼儿相互表达感受培养出来的。
(2)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身心的不断发展,各种意愿的表达能力也逐步增长,为此,应提供充分的环境,提供各种适切的玩具和材料。
(3)让幼儿真实、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当避免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技能指导。
第三章制定指导计划时的注意事项幼儿园教育应通过幼儿自主的活动达到目标。
因此,在幼儿期开展符合其特点的适切指导时,应当制定协调、有组织的发展指导计划。
一、一般的注意事项1、制定幼儿园指导计划,必须考虑符合幼儿生活的特点,制定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和获得必要的体验的具体计划。
2、制定幼儿园指导计划,应按如下要求明确给出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设置适合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环境开展活动。
(l)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应考虑幼儿园生活、幼儿发展的特点,季节变化情况和幼儿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确定,应有利于启发幼儿的兴趣、进取心,技能与技巧。
(2)幼儿园环境的营造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必要的体验。
此时,幼儿的活动方式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经常调整环境,以促进幼儿成长。
(3)幼儿进行的具体活动,随生活的变化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改变,为了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展开各种活动,教师要经常留意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
3、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从进入幼儿园的最初时期起,不论和别人一起玩或和老师接触,首先要让幼儿有安定感和亲近感。
直到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一起游戏为止。
老师要充分考虑,开展适应各个时期的活动,帮助幼儿适应环境。
4、幼儿的活动虽然是在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形式中展开的,但不管什么形式,都应该充分满足幼儿的爱好和需求,教师并要为此提供适切的帮助。
5、幼儿的生活是以家庭为主渐渐扩大到社区社会的。
因此,要注意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
只有同家庭、社区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6、幼儿园具体的周计划与每天的休息时间安排要与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或月计划等较长时间的计划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