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处理2015
- 格式:ppt
- 大小:17.10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一)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
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
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
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
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由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障碍对个体的情绪、思维和日常生活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诱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通常发生在个体经历过生命威胁、身体伤害、自然灾害、战争、重大事故或其他极端心理创伤后。
PTSD常常表现出多种症状,可能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交功能、工作表现和自我感知。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PTSD通常源自以下几种因素:创伤经历:与暴力、战争、自然灾害及其他极端事件相关的经历可能是PTSD的重要诱因。
心理易感性:有些人可能由于早期生活经历或遗传因素,对心理创伤更为敏感。
社会支持: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可能导致个体在经历创伤后更容易发展为PTSD。
生物因素: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与PTSD有关,特别是与焦虑和压力反应相关的激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PTSD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四类,包括侵入性回忆、避免反应、负面变化和生理反应。
1. 侵入性回忆这类症状包括:常常回忆起创伤事件,无法摆脱这些记忆。
做恶梦,内容涉及创伤事件。
遇到与创伤有关的事物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或出汗。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对这段经历的強烈思考,感觉像是在重新经历事件。
2. 避免反应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以下行为:尽量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
避免讨论与创伤相关的话题。
难以感受愉快情绪,对生活缺乏兴趣。
感觉与他人疏远,难以建立情感联系。
3. 负面变化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负面的情绪,例如愧疚、羞耻或绝望感。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认为自己或者他人处于危险之中。
突然的情绪波动,易怒或攻击性强。
4. 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通常表现在:提高对潜在危险信号的警觉,时刻保持警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心理干预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暴力袭击、性侵犯等。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的发生。
PTSD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
因此,了解 PTSD 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1、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导致 PTSD 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创伤事件越严重、越具有生命威胁性,越容易引发 PTSD。
例如,经历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极端事件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PTSD。
2、个体的易感性个体的易感性也是影响 PTSD 发生的关键因素。
易感性包括遗传因素、人格特质、早年生活经历等。
研究表明,具有某些遗传基因变异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创伤后出现心理障碍。
此外,性格内向、敏感、神经质、低自尊等人格特质的人,以及早年经历过虐待、忽视、家庭功能失调等不良生活事件的人,在遭遇创伤时也更有可能发展为 PTSD。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和数量对 PTSD 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人、朋友、同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创伤事件,降低 PTSD 的发生风险。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或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会增加个体患上 PTSD 的可能性。
4、认知评价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也会影响 PTSD 的发展。
如果个体将创伤事件视为无法应对、无法控制、对自身生命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那么他们更容易出现 PTSD 症状。
相反,如果个体能够以更积极、更理性的方式看待创伤事件,认为自己有能力从创伤中恢复,那么他们患上 PTSD 的风险就会相对较低。
5、创伤后的恢复环境创伤后的恢复环境包括身体的康复状况、生活环境的稳定性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
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
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
简而言之: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
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
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
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
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
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
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形成和发展】许多人经历了创伤性和应激性事件后,会在接下来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出一些PTSD的症状。
可提供的数据显示8%的男性和20%的女性会持续发展PTSD,大约有30%的这些个体会表现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
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出现(在这之前的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delay onset )。
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technological disaster)、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诊断治疗摘要灾难性事件往往会使人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威胁生命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组有特征性和持续存在的症状群。
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和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的事件是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先决条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有闯入(intrusions)体验、回避(avoidance)和警觉性增高三大核心症状。
依据症状标准、严重程度和病程等对求助者给以诊断,并通过帮助求助者调整情绪、认知,以及配合适当的药物和技术治疗等方式帮助求助者实现心理平衡状态。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这些灾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
人们在面对这些灾难性事件时,往往会出现应激障碍,我们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delayed psychogenic reaction),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
患者常出现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
1 病因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的惨死、深受酷刑等)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应激源常引起患者极度的恐惧、紧张害怕、无助感等。
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在遭受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其心理应激的“重建和再度平衡”机制失调的结果。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而只有部分人最后成为PTSD。
存在精神障碍家族史、早期或童年的心理创伤(如遭受性虐待、10岁前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既往曾患心理疾病以及创伤性事件前后存在负性事件、家庭困难、躯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易发生PTSD。
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是指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对自身或他人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后,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无助、恐慌等消极情绪,并对个体的生活和心理产生长期的影响。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包括回忆或重现创伤事件、避免相关刺激、负性情感和情绪调节障碍等。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一、心理创伤的特征与表现心理创伤通常是由灾难、事故、战争、暴力、虐待等巨大威胁性事件引起的。
个体在面对这些事件时,会感受到巨大的恐惧、绝望和无助,甚至可能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创伤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 闪回和重现:个体可能会出现对创伤事件的不断回忆和重现,这些回忆可能是在白天的噩梦、恶劣的情绪或触发事件下。
这些闪回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同时也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2. 避免刺激:为了避免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触发,个体可能会主动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地点、人物或事物。
他们可能会努力回避任何能够唤起冲击回忆和情感的刺激。
3. 情感调节障碍: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对负性情感的无法适度调节。
他们可能常常体验到焦虑、恐惧、愤怒和绝望等情绪,并难以从这些情绪中解脱出来。
有时,他们可能会变得冷漠、麻木或情感迟钝。
4. 社交问题:心理创伤会给个体的社交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闪回,个体可能会出现对他人的猜疑、敌意、冷漠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与人交往的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心理创伤的一种常见后遗症,可以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个体经历了或目睹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并且这些事件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
2. 个体经历了创伤事件后,出现了创伤后应激症状,如回忆、避免、情感调节障碍等。
3. 这些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
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曝光疗法等,帮助个体应对和处理创伤事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与治疗1. 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经历或目击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后产生。
症状表现为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警觉性增高及过度唤醒。
本手册旨在为医护人员和家属提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与治疗指导。
2. 护理评估在护理评估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创伤经历、症状表现、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至关重要。
此外,评估患者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及资源,以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3. 护理目标护理目标主要包括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应对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4. 护理措施4.1 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建立信任关系。
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
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帮助其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积极寻求治疗。
4.2 症状缓解根据患者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如:对于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的患者,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等方法;对于警觉性增高的患者,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的刺激。
4.3 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参加康复锻炼,提高身体功能。
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等。
4.4 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包括:症状识别、护理技巧、治疗配合及心理调适等。
5. 治疗配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综合干预等。
医护人员需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护理评价在护理评价过程中,关注患者症状的减轻程度、生活质量的改善、心理康复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