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 格式:wps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五代十国简介展开全文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简介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本时期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形势更甚,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海军(交趾)逐渐独立,而静海军(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权力易手,国家不断分裂和重新统一,政权更替频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到979年,历时72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起因是唐朝的灭亡,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唐朝政权崩溃,大量地方割据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抬头。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而十国则是吴、南唐、南汉、吴越、楚、荆南、闽、楚、前蜀和后蜀这十个独立王国。
二、政治格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
割据势力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在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失去信仰和对中央政权不满等。
在这个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相互争斗,战争频繁,国家的统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由于文化交流的有限,每个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人民的疾苦。
三、文化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十分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底蕴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词作为文人表达情感和述说时事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李煜、李商隐、陆游等著名文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的创作了大量的杰作。
除了诗词,五代十国时期还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社会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
在政权割据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政权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税收制度。
尽管战乱频繁,经济交流受限,但各个地方仍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发展经济。
一些地方政权通过改革农田,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河流交通便利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虽然不如唐朝时期繁荣,但仍然有所发展。
五、对后世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摘要:一、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二、五代十国的顺口溜介绍1.梁唐晋汉周2.前蜀后蜀南北汉3.南唐南平曾为伴4.吴越、吴、闽、楚十国三、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正文: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混乱的时期,主要发生在公元907 年至979 年。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同时,在江南、岭南、河东等地,还存在着十个割据政权,被称为五代十国。
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可以概括性地描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这个顺口溜是:“梁唐晋汉周,前边都带后。
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这个顺口溜中提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
其中,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是五代,而前蜀、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吴越、吴、闽、楚这十个政权则被称为十国。
在这五个朝代中,后梁是五代十国的开始,由朱全忠建立。
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分别由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建立。
这五个朝代更替频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繁荣和活力。
在十个割据政权中,前蜀和后蜀分别由王建和王衍建立,南北汉则由刘隐、刘、刘玢、刘晟等刘氏家族成员先后统治。
南唐是由李昪建立的,南平则由高季兴建立。
吴越、吴、闽、楚则是由钱镠、杨渥、王审知、马殷等人割据的政权。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在于,这一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这一时期的割据政权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但充满活力的时期。
五代十国的顺口溜摘要:1.五代十国简介2.五代十国顺口溜详解3.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正文: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分为五代和十国。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则包括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和南唐。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顺口溜“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前后蜀”指的是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
前蜀建立于907年,后蜀则在934年建立。
两个蜀地政权在五代十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战乱和内乱,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北汉”是指南汉和北汉。
南汉建立于917年,定都广州;北汉则建立于951年,定都太原。
两个汉地政权在南方和北方各自割据一方,但最终都灭亡于宋朝。
“南唐、南平曾为伴”指的是南唐和南平两个政权。
南唐建立于937年,是五代十国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政权,其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南平建立于924年,疆域较小,位于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则描绘了南方四国的景象。
吴越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浙江、福建等地;吴建立于902年,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闽建立于909年,疆域包括今福建等地;楚建立于907年,疆域包括今湖南、广东等地。
这四个政权在南方各自割据,战乱不断。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唐朝灭亡后的一段历史过渡,最终导致了宋朝的建立。
虽然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但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各地的政权互相竞争,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最终,宋朝的统一和繁荣,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的积累和铺垫。
总的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战乱的时期。
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一分钟读懂历史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北方地区于公元907年至960年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动荡、战火不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一、五代概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相继建立而迅速灭亡的朝代。
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梁、后唐和后晋。
后唐是五代中唯一一个统一北方的朝代,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实力最强的朝代。
后晋是五代中建都最南的朝代,也是五代中政治机构最完备的一个朝代。
后梁则是五代中在领土上最小的一个朝代。
二、十国概述十国指的是自称为“国”的十个政权,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闽、楚、前蜀复国、后蜀复国和昭德。
这些“国”大多是由少数族群在各地建立而来。
其中,前蜀和后蜀是唯一的两个在南方建立的“国”,南唐是唯一的一个称帝的“国”。
三、五代十国的重要事件1. 黄巢起义:起义发生于公元875年,黄巢主张“除四害”,即除去佛道儒释,并且反对中央政府的统治。
起义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毁灭,战乱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仍未平息。
2. 陈桥兵变:发生在公元998年,是北宋建立前的重要事件。
它导致后汉灭亡,为后来北宋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吴越争霸:南唐与吴国之间的较量,发生于公元902年到937年间。
南唐最后败于吴国的攻势。
四、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1. 画家:五代十国中的画家以赵佶、李唐和张择端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诗人:五代十国诗人大多创作了抒情诗,其中以李煜的“秋夜寄邱员外”和李商隐的“锦瑟”等诗作著名。
3. 瓷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唐宋之际”,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吐鲁番青釉瓷、定窑白瓷和汝窑瓷为代表。
五、总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对中国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动荡,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什么意思
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一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的分裂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
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统治集团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元朝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
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普遍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
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
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势力被《新五
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尚存而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
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国分别是哪五代哪⼗国五代⼗国简介 五代⼗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段⼤分裂时期。
这⼀称谓出⾃《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篡后周建⽴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国。
北宋建⽴后先后统⼀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
五代⼗国是哪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刘郭,梁唐晋汉周”。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个朝代。
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五代⼗国时期。
后梁实⾏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梁王朝⾃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称朱梁。
⼆、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世四帝,历时⼀⼗四年。
后唐是五代⼗国时期统治疆域最⼴的朝代。
“五代领域,⽆盛于此者”。
“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灭⼆,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被封晋王,建⽴前晋,从此割据河东。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后梁,晋国成为北⽅最⼤的割据势⼒,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去世,⼦李存勖即晋王位。
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有些政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只是一股割据势力,而且也不止15个政权。
所谓五代十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大致来说,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这是主流;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北汉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
15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
以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为主要脉络,把五代十国分成5个阶段。
第一阶段(891年—907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907年—936年)——后梁与后唐:软硬兼施第三阶段(936—951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后周:柴荣遗恨第五阶段(960年—979年)——强势的北宋:收拾旧山河一、891年—907年:山雨欲来安史之乱过后,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宦官专政与党争成为痼疾。
唐帝国走上了狂澜难挽的下坡路。
由于安史之乱严重摧毁了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所以战乱过后的唐帝国非常依赖南方的赋税收入,这也是帝国成功续命的一颗救心丸。
不幸的是,窝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唐末的黄巢之乱又破坏了南方的经济命脉。
南北两地接连遭到重创,唐帝国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按照通行的说法,五代十国的起讫时间是907年到960年,即上自朱温灭唐,下至赵匡胤建宋。
如果不以外在形式为划分依据,而是以15个政权的实际建立时间为划分标准,五代十国的时间就得向上推到891年——前蜀建立,向下延伸到979年——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
(这也是范文澜的划分方式)五代十国的头是怎么开的呢?这得说到唐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唐帝国早就成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烂摊子。
唐昭宗意识到王权之所以式微,与中央军力量过于薄弱有莫大关联,登基初期咬牙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10万人的中央军。
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师南下,讨伐割据西川的一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又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期具体指什么
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十国是什么时期
1五代是哪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
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
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
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
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
2十国是哪十国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
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
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五代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1 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温2 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3 后晋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4 后汉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刘知远5 后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2.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朝代/政权都城/首府统治年代开国君主1 吴国广陵(今江苏扬州)892年——937年太祖杨行密2 南唐金陵(金江苏南京)937年——975年烈祖李昪3 前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891年——925年高祖王建4 后蜀成都925年——965年高祖孟知祥5 闽国长乐府(今福建福州)893年——945年太祖王审知6 楚国(南楚)长沙府(今湖南长沙)896年——951年武穆王马殷(无庙号)7 南汉兴王府(今广东广州)905年——971年高祖刘䶮8 南平(荆南)江陵府(湖北荆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无庙号)9 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钱镠10 北汉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刘崇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序号政权名称都城/首府称号/地位姓名统治时间1 赵国镇州(今河北正定)赵王王镕883年-921年2 北平国定州(今河北定州东)北平王王处直907年—921年王都921年—929年3 晋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晋王李克用891年—908年李存勗908年—923年4 岐国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岐王李茂贞907年—923年5 定难夏州(今陕西靖边北)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思谏895年—908年李彝昌908年-909年定难节度使、朔方王李仁福909年-933年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彝超933年-935年李彝殷935年-967年李光睿967年-978年6 卢龙、燕国幽州(今北京)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刘守光907年—913年7 殷国建州(今福建建瓯)皇帝王延政943年—945年8 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武平节度使刘言950年—953年王逵953年—956年周行逢956年—962年周保权962年—963年9 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挥使、清源节度使留从效945年—962年清源节度使、泉漳留守留绍镃962年—962年清源节度使张汉思962年—963年陈洪进963年—978年10 朔方(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朔方节度使、颍川郡王韩逊900年—914年朔方节度留后、灵武节度使韩洙914年—928年朔方节度留后韩澄928年—929年朔方节度使康福929年—932年朔方节度留后张希崇932年—939年陈留王、朔方节度使冯晖939年—952年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留后冯继业952年—?年西平王、灵州知州裴济?年—1002年国名首都年代开国者末任君主灭亡者仇池王国仇池296~371 杨茂搜杨纂前秦帝国丘汉帝国江夏303~304 丘沈丘沈晋帝国成汉帝国成都304~347 武帝李雄李势晋帝国汉赵帝国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304~329 光文帝刘渊摄政太子刘熙后赵帝国前燕帝国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幽帝慕容暐前秦帝国芒荡汉帝国马兰山309~309 刘芒荡刘芒荡晋帝国略阳公国略阳310~319 蒲洪蒲洪晋帝国胡楚公国竟陵312~319 胡亢杜曾晋帝国虚除秦王国陇右316~320 虚除权渠虚除权渠汉赵帝国辽西公国令支318~338 段末秠段辽前燕帝国後赵帝国襄国-邺城319~351 明帝石勒石祇冉魏帝国前凉王国姑臧320~376 成王张茂张天锡前秦帝国句渠秦王国阴密320~320 句渠知句渠知汉赵帝国陈凉王国上邽322~323 陈安陈安汉赵帝国後辽东公国平郭333~336 慕容仁慕容仁前燕帝国侯子光帝国杜南山337~337 侯子光侯子光後赵帝国范贲帝国成都347~349 范贲范贲晋帝国黄韬帝国豫章348~348 黄韬黄韬晋帝国冉魏帝国邺城350~352 冉闵冉智前燕帝国段齐王国广固350~356 段龛段龛前燕帝国前秦帝国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350~394 惠武帝符洪(蒲洪) 符崇西秦王国刘显帝国襄国351~352 刘显刘显冉魏帝国张秦王国宜秋352~352 张琚张琚前秦帝国段勤帝国绎幕352~352 段勤段勤前燕帝国安国王国鲁口352~354 王午吕护前燕帝国苏林帝国无极352~352 苏林苏林前燕帝国刘晋王国平阳353~353 刘康刘康前秦帝国北成都王国南郑365~366 司马勋司马勋晋帝国弘汉王国广汉370~370 李弘李弘晋帝国张蜀王国绵竹374~374 张育张育晋帝国後燕帝国中山384~409 武成帝慕容垂高云北燕帝国北燕帝国龙城409-431 冯跋昭成帝冯宏北魏帝国西燕帝国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384~394 慕容泓慕容永後燕帝国後秦帝国北地-长安384~417 武昭帝姚苌姚泓晋帝国鲜于赵王国行唐385~385 鲜于乞翟成後燕帝国西秦王国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後秦帝国度支山-枹罕-南安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乞伏暮末胡夏帝国後凉帝国姑臧386~403 懿武帝吕光吕隆後秦帝国後匈奴王国西平387~? 康宁? ?翟魏帝国黎阳-滑台388~392 翟辽翟钊後燕帝国刘黎帝国皇丘389~389 刘黎刘黎晋帝国魏揭飞王国杏城郊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冲天王魏揭飞後秦帝国法长帝国白狼城390~390 法长法长後燕帝国窦秦王国野人堡393~393 窦冲窦冲後秦帝国南凉王国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景王秃发褥襢西秦王国北凉王国张掖-姑臧397~439 段业沮渠牧犍北魏帝国南燕帝国滑台-广固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慕容超晋帝国南乌桓王国南皮398~399 张超张超北魏帝国广秦王国乞活堡399~399 符广符广南燕帝国西凉王国酒泉-敦煌400~421 武宣王李暠李恂北凉王国张翘王国行唐402~402 张翘张翘北魏帝国王始帝国泰山403~403 王始王始南燕帝国桓楚帝国建康-江陵-涢县403~405 武悼帝桓玄桓振晋帝国谯蜀王国成都405~413 谯纵谯纵晋帝国胡夏帝国统万-上邽-平凉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赫连定吐谷浑汗国曹龙汗国蒲子413~413 曹龙曹龙北魏帝国北晋王国河西414~414 司马顺宰司马顺宰北魏帝国率善王国上党-河内415~416 白亚栗斯刘虎北魏帝国曹弘汗国平阳416~416 曹弘曹弘後秦帝国洮阳公国洮阳417~419 彭利和彭利和北凉王国。
古代历史知识点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以及十国,包括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吴、南楚、南平、吴越和荆南。
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权更迭和民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代十国时期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晋,这个时期的标志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灭亡,唐朝的灭亡以及南方地区的独立政权的出现。
后晋在915年建立,是五代时期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先后在五代时期崛起和灭亡,而十国则是建立在北方政权瓦解后形成的南方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主要源于唐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导致各地军阀和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争夺统治权。
这个时期的战争频繁且激烈,各方势力之间相互攻伐,形成了多方面的军事对抗。
北方政权的灭亡也为南方地区的独立政权提供了条件。
在这个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十国。
这些南方政权往往建立在地方士族的基础之上,他们分别建立了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吴、南楚、南平、吴越和荆南十个政权。
这些政权与北方政权不同,在它们的统治下,南方地区相对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也有所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和人员流动,大量人口逃亡,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势力的割据,各地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呈现多样性,南方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与北方地区有所不同。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也促使社会与文化风气的变革。
由于政权的更迭和割据,人们对政治的不满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进行了许多批判和反思。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苦难,也表达了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向往。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虽然充满了战乱和政治动荡,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五代十国顺口溜五代十国历史顺口溜是梁唐晋汉周,前边都带后。
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
五代十国的开始是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东京。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
公元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废掉唐哀宗李柷禅位,建梁国,后人称“后梁”。
公元923年,“后梁”为后唐武力灭亡。
后唐开始于公元923年,开国皇帝李存勖,后人称“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被后晋高祖石敬瑭所灭。
后晋,公元936年,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借助契丹军队攻入开封建国,后人称“后晋”。
947年,晋少帝石重瑞被契丹人俘虏,后晋灭亡。
后汉,公元947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借后晋灭亡的机会,在太原建国,后入住开封,定国号为汉,后人称“后汉”。
950年,刘知远儿子汉隐帝刘承祐被叛军所杀,后汉灭亡。
后周,后汉大将郭威所建。
后汉隐帝想除掉手下的有兵权的人,郭威是他最后的目标。
杀掉两郭威全家,然而不成想,郭威反攻入开封,灭后汉。
郭威开始还拥立两个小儿当皇帝,但马上迫使其禅位给自己,后人称“后周”。
并将皇位传给两自己的义子柴荣,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不久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称帝,建立宋王朝,后周遂灭。
五代结束。
除却以上五个朝代外,中国大陆还有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汉、南平、马楚以及北汉十个小的区域政权。
这些区域政权先后被中原王朝征服。
979年,赵光义亲征太原,北汉灭亡,十国也彻底结束。
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国”分别是什么?五代⼗国,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
五代⼗国的历史应该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伤元⽓,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党争和宦官,⽽且经济也受到重创。
⽽之后的黄巢起义更是给满⽬疮痍的⼤唐雪上加霜。
前蜀888年,唐昭宗继位,为了维护皇权,唐昭宗组建了⼀⽀兵⼒10万⼈的中央军,讨伐割据西川的⼀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
讨伐西川的军队被王建夺权。
王建夺权后杀死主帅,并在891年切断西川与中央联系,⾃⽴门户,这就是第⼀个国,后来这个政权改成蜀,史称前蜀。
吴国黄巢残部在秦宗权的带领下计划攻打淮南,这时,杨兴密开始在淮南崭露头⾓,并逐渐控制淮南。
秦宗权旧部孙儒叛逃投靠朱温。
孙儒被命为淮南节度使。
杨兴密不⽢⼼到⼿的淮南被他⼈夺⾛,于是杀死孙儒,892年中央被迫任命杨兴密为淮南节度使,后封其为吴王,于是第⼆国建⽴。
闽国893年,割据福建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后来其弟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这就是第三国。
吴越国因在当初黄巢之乱中战功显赫的钱鏐,⼀路⾼升,逐渐控制浙西。
同年,中央任命钱鏐为镇海军节度使,后⼜封为吴越王,第四国建⽴。
楚国孙儒被杨⾏密击败,残部转战湖南,后来,马殷成为新的主事⼈,逐渐占据了湖南全境。
3年之后,也就是896年,割据湖南的马殷被朝廷任命为潭州刺史。
马殷后来被封为楚王,所以这个政权被称为楚国。
这是第五国。
南汉九年后,⼀直在岭南苦⼼经营的刘⽒家族的刘隐被朝廷任命为清海节度使,这个政权的当权者后来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这是第六国。
在南⽅⾃⽴为王的阶段内,中国北⽅晋王李克⽤、梁王朱温、⽼牌军阀岐王李茂贞、在李克⽤和朱温辗转腾挪的燕王刘仁恭逐渐成势。
后梁907年,朱温篡唐,强迫唐朝末代皇帝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第⼀代政权建⽴。
荆南朱温称帝同年,任命部将⾼季兴出任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简介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口诀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发生在公元907年至960年之间。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则包括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有一个口诀可以帮助记忆: 五代顺序:梁唐晋汉周,前后共五朝。
十国名称:前蜀后蜀,南北两唐,吴越闽楚,南平北汉。
这个口诀简单明了,便于记忆五代十国的名称和顺序。
通过这个口诀,可以快速回顾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权。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
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沙陀三王朝:沙陀,西突厥别部。
唐贞观年间,居今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以境内有大碛,故号“沙陀突厥”。
宪宗时,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处盐州。
其子赤心被赐姓名李国昌。
其孙克用以镇压黄巢起义军,被封为“晋王”。
公元923年,克用子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
936年,沙陀人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
947年,后晋沙陀人刘知远又在开封建立后汉。
因后唐、后汉、后晋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故史称“沙陀三王朝”。
后梁(907-923年)朱全忠建,都开封。
朱全忠原名朱温,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
降唐后改名全忠,建梁后又名朱晃,是为梁太祖。
由于荒淫残暴,被其子所杀。
后被后唐所灭。
后唐(923-936年)李存勗建,都洛阳。
李存勗原为沙陀族人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后袭父之职。
灭梁后在洛阳即帝位,是为唐庄宗。
其养子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吏治较好。
但明宗死后,诸子争权,发生内乱,被石敬瑭所灭。
后晋(936-947年)石敬瑭建,都开封。
石敬瑭原为唐明宗时太原节度使。
936年,曾乘后唐内乱之际,以甘当儿皇帝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
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灭。
契丹从开封北撤后,刘知远乘机建汉。
后汉(947-951年)刘知远建,都开封。
知远原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后入主开封,是为汉高祖。
后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所灭。
后周(951-959年)郭威建,都开封。
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复姓柴氏,是为周世宗柴荣。
柴荣曾选贤任能,整饬吏治,招民垦荒,均定田租,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
另外,又率兵攻蜀,取得秦、凤、成、阶四州之地;亲征南唐,取得江北淮南大片之地;又大举伐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960年,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十国兴亡
吴杨行密所建,都扬州。
行密曾任唐淮南节度使,后被昭宗封为吴王。
908年,其子杨隆演建吴国。
937年,权臣徐温养子徐知诰废吴帝自立,吴国亡。
南唐徐知诰建,都金陵。
南唐建立后,知诰改名李。
此后的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均工书画,并好填词。
975年被北宋所灭。
吴越唐镇海节度使钱镠建,都杭州。
唐亡后,钱镠称帝,建吴越国,978年被北宋所灭。
楚唐潭州刺史马殷建,都长沙。
后梁建国后,曾封马殷为楚王。
马殷死后,诸子争权。
951年,被南唐所灭。
前蜀王建建,都成都。
王建于唐末割据成都。
唐亡,建立蜀国,史称前蜀。
925年,被后唐所灭。
后蜀孟知祥建,都成都。
知祥原为后唐大臣。
925年率兵灭前蜀,被任西川节度使。
932年,知祥杀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称帝建蜀,史称后蜀。
965年,被北宋所灭。
南汉唐岭南节度使刘隐建,都广州。
刘隐及以后的南汉诸帝均荒淫残暴,故政局混乱,吏
治腐败。
971年,被北宋所灭。
荆南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建,都江陵。
仅有荆州一地,是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963年,被北宋所灭。
闽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建,都福州。
审知死后,继位诸君均荒淫残暴,内政不休。
945年,被南唐所灭。
北汉后汉刘知远之弟刘崇建,都太原。
郭威灭汉后,刘崇割据河东,建国号汉,史称北汉。
979年,被北宋所灭。
朱温:即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
唐乾符四年(877)参加黄巢起义。
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同州防御使。
中和二年(882)叛变降唐,被任为河中行营诏讨副使,赐名权忠。
次年,为宣抚节度使。
中和四年与李克用等联兵镇压黄巢起义。
天复元年(901)进封为梁王,成为割据势力,与李克用父子长期混战。
天祐四年(907),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名梁,史称后梁。
乾化二年(912),为其子友珪所杀。
长乐老:即冯道,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
字可道,今河北沧州西人。
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李克用为掌书记。
后唐庄宗以之为翰林学士,后任相。
后晋时,冯道为首相,奉石敬瑭命献徽号于契丹。
后晋废枢密使,权归中书,大小政事均由冯道处理。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他为太傅。
历后汉、后周两朝,皆为太师。
他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
晚年自称“长乐老”。
后周世宗:即柴荣,后周皇帝。
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郭威养子。
公元954——959年在位。
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军阀混战破坏了社会生产。
后周世宗继位后,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
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形势,使后周不断强大,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五代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代十国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情况和北方比较来说,是发达的。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1)、自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较高,在此基础上发展,当然就会显得发达些。
(2)、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也没有受到契丹统治者的杀掠,故所受破坏较少,便利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北方战乱频仍,不少人民或西迁西蜀,或南迁江南,交流了北方的生产技术的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以来的陈硕贞、袁晁、方清、裘甫等起义都爆发于南方。
黄巢大起义也给南方地主豪强以沉重打击,削弱了它们的统治。
由于南方具有这些有利条件,在劳动人员的辛勤劳动下,便出现了南方经济的上升。
经过五代,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2,周世宗改革有哪些措施?
(1)在经济方面首先,鼓励开垦荒地,把中原无主荒地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办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
其次,均定赋税,减轻租税,颁发均田图,下令免首以前农民所欠两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
第三,兴修水利,,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再次,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使国家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
(2)在政治方面,,改善吏治,并能听取群臣的意见。
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留心政治,纳谏如流,生活上注意节俭,以身作则,裁减后宫,停办不急之务,禁止地方官进贡。
⑶ 在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简选步骑诸军,精锐者升为上军,羸弱者淘汰,武艺出众者选为“殿前诸班”革除了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
中央禁军强有力控制地方藩镇,有利于国家安定。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一字王:辽代王爵有以古国名一个字为封号的,如赵王、魏王等,地位尊贵,高于用二字为封号的混同郡王、兰陵郡王之类。
道宗太康五年(1079)规定,惟王子可封一字王。
金、元仅亲王能封一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