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激励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9
管理学基础激励管理学基础-激励第八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意义(一)激励的定义心理学中的动机是指人们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紧张。
管理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发被管理者的需求,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激励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内在驱动性,其二是自觉自愿性。
(二)激励的四个要素1.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2.动机3.外部刺激4.行为二、激励的作用(一)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二)开发员工潜能(三)留住优秀人才(四)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五)它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激励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企业目标上来(七)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激励过程模型激励的过程模式表现为:在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管理者产生了未满足的需要,当实现这种未满足的欲望越来越强,从而造成心理与生理的高度紧张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并产生实现这种目标的动机;由动机驱使被管理者采取努力实现上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实现,需要满足,紧张心理消除,激励过程完成。
第二节激励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1)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宰自然,积极改造自然。
(2)社会属性:就其本质而言,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3)思维属性: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属性便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活动。
(二)西方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和“功利人”。
“经济人”假说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该假设认为,人是经济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和物质生活的满足。
“经济人”假说的思想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相一致,即:(1)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有可能,便会逃避工作。
(2)因为人类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给他们以胁迫、控制、监督和惩罚的威胁,迫使他们朝着组织的目标努力。
国开作业《管理学基础》管理实训第十章企业激励方法调查参考077国开作业《管理学基础》管理实训第十章企业激励方法调查参考077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方法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以及其对员工工作动力和绩效的影响。
调查对象:企业员工调查范围: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员工调查问题:1.你所在企业采用的主要激励方法有哪些?2.这些激励方法对你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绩效有何影响?3.你认为企业在激励员工方面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4.你认为最能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是什么?调查结果:经过对多个企业员工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包括:-薪酬激励:通过工资、奖金、提成等形式给予员工经济回报,以激励他们的努力工作。
-晋升激励: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让员工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以激励他们持续努力。
-奖励激励:通过奖励措施,如员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旅游等来激励员工的积极工作表现。
-培训激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并将其融入到工作中。
2.这些激励方法对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薪酬激励:员工能够通过更高的薪资回报来保持工作动力,同时有更高的绩效表现。
-晋升激励:员工看到自己的晋升机会,会更加努力工作,提升绩效水平,争取晋升的机会。
-奖励激励:员工被奖励后,会感到荣誉和自豪,对工作更加投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
-培训激励:通过培训,员工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提高绩效。
3.名企业员工认为-激励措施不够创新:一些企业往往只停留在传统的薪酬和晋升激励上,缺乏激励方式的创新。
-缺乏个性化激励:不同员工有不同的激励需求,但企业往往给出一种适用于所有员工的激励方式。
-缺乏有效沟通与反馈:员工需要得到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工作要求,同时需要定期的反馈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员工认为最能有效激励他们的方法是:-个性化激励: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定制激励方式,使其更加高效。
学习情境八一、选择题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 )A需求层次 B激励程度 C精神状态 D主导需求2.比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A生理和自尊的需要 B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要 D安全和自我表现实现的需要3.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A自尊需要 B情感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不是4.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棍,声称有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500金,但没有人去尝试。
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A500金的效价太低 B居民对完成要求的期望很低C居民对得到报酬的期望很低 D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敢尝试5.当一位30~40岁的科研工作者显示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时,作为该科研人员的(注意,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适当奖励)()A高额奖金 B配备最好的研究条件 C提职 D精神奖励(如评为劳模)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各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用品的需要,称为()A社会性需要 B自然性需要 C精神需要 D物质需要7.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会需要8.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9.按照双因素理论,下述哪一种因素属于激励因素()A奖金 B上下级关系 C工作内容的吸引力 D工作的保障10.从期望理论中,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A目标效价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B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C存在着负效价,应引起领导者注意D应把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进行优化组合1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得如下结论()A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其行为主要受主导需求的作用B越是低层次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C任何人都具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各层次的需求强度相等D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越大12.关于社会人基本假设,正确的是()A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B根本上说,人是由经济需求而引起工作动机C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D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上司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无关13.一个尊重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那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14.以下那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D一个安排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15.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作用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16.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范本《管理学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如何合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对《管理学基础》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管理学基础》让我更加明确了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组织和协调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管理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各个组织的各个环节。
一个好的管理者能够合理地调配和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的效益最大化。
通过学习《管理学基础》,我对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其次,学习《管理学基础》让我对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括很多原则和方法。
例如,企业管理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它们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而管理方法则包括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各种管理原则和方法,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今后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为我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奠定了基础。
再次,学习《管理学基础》让我更加了解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学科,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依靠人的智慧和劳动来创造价值的过程。
学习《管理学基础》让我对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例如,我学习了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团队建设、激励与激励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对我今后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学习《管理学基础》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管理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框架。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它还涉及到管理者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组织对社会的责任。
第十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过程与激励模式所谓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动机是人们付出努力或精力去满足某一需要或达到某一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的根源是人内心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是因人的一种或多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动机驱使人们向满足需要的目标前进,以消除或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驱使下向目标努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了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
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这就是激励过程。
可见,激励实质上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基础,利用各种目标激发动机,驱使和诱导行为,促使目标实现,提高需要满足程度的连续心理和行为过程。
人们满足需要的目标,并非每次都能实现。
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就会产生挫折感。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对挫折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当个人遇到挫折时,他可能会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也可能会采取消极防范的态度。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防范态度有撤退,攻击、取代,补偿,抑制、退化、投射、文饰、反向、表同、固执等。
总之,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是不能持续下去的,自身会采取某种防范措施,以缓解或减轻这种紧张状态。
二、激励的作用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状态,虽不具有可以直接观察的外部形态,但可以通过行为的表现及效果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由于人们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激励程度和激励水平,所以,激励水平越高,人们的行为表现就越积极,行为效果也就越大。
揭阳电大管理学基础科(本科)综合作业(四)年级专业学号姓名评分一、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属于( C )。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需要激励理论C.内容型激励理论 D.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2.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 B )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激励因素 B.保健因素 C.成效因素 D.效价因素3.根据佛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一般说来,效价越高,期望值越大,激励的水平就越( A )。
A.高 B.低 C.一般 D.无法判断4.波特—劳勒模式是以( C )为基础引申出的一个实际上更为完善的激励模式。
A.公平理论 B.强化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5.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B )。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C.将工作布置下去 D.将信息传递给别人6.( B )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C.非语言沟通 D.电子媒介沟通7.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沟通方式是( C )。
A.工具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正式沟通 D.感情式沟通8.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上级认为自已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将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已头上,引起下级不满。
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D )。
A.协调不够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地位差异9.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 A )。
A.使用反馈技巧B.营造一种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气氛C.鼓励使用多元沟通渠道D.全方位地开发并使用正式的渠道10.在冲突发生后,管理者可以召集冲突的双方,通过开会等方式,让双方开诚布公地交流,积极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意见。
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是( C )。
A.建立联络小组 B.强制解决 C.协调解决 D.树立更高目标11.在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