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的观察法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33
第1篇引言社会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其方法论的多样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工具。
以下是对社会人类学方法的一些笔记摘抄,旨在梳理和总结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访谈。
1.1 田野工作的准备- 选择研究地点:根据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选择合适的研究地点。
- 建立联系: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获得参与和信任。
- 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
1.2 田野工作的实施- 参与观察:研究者通过直接参与社区活动,观察和记录社会行为。
- 访谈:与社区成员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访谈,收集定性数据。
- 收集资料:记录田野笔记、拍摄照片、录音等。
1.3 田野工作的结束-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撰写田野报告:总结研究过程和发现。
二、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社会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田野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融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以局内人的身份进行观察。
2.1 参与观察的特点-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界限模糊: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 动态性: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察内容和策略。
2.2 参与观察的应用- 文化研究:研究特定文化中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 社会变迁研究:观察和分析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三、访谈访谈是社会人类学中获取定性数据的重要手段,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其思想和行为。
3.1 访谈的类型- 结构化访谈:预先设定问题,控制访谈过程。
- 半结构化访谈:根据预先设定的问题,灵活调整访谈内容。
- 非结构化访谈:无固定问题,以自由交谈为主。
3.2 访谈的技巧- 建立信任关系: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 引导话题:根据受访者回答引导话题,深入探讨。
- 记录信息:准确记录访谈内容,包括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
四、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社会人类学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研究过去的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
2016/11/21民族志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看法,民族志既可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一.定义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中去,从其内部着手,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对象就既存民族志的实际内容看,民族志考察的对象类型,范围比固定化的“民族”远为宽泛而多变。
20世纪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民族志的对象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而非“民族”。
民族志中的“民族”实际上不再指民族(尤其是近代定义中的民族),而是观察者主动选择的方法论单元。
三.代表人物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故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
四.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中国史籍《春秋.左传》中的“蛮夷”传(偏重纪实的)、《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偏重想象的)。
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他的著作《史记》除讲了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许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内容。
中世纪的东方旅行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
民族志研究方法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观察与参与观察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是指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手段和方法。
民族志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
而要进行民族志研究,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收集,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首先,田野调查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中,通过实地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
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文化习俗等,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数据支持。
其次,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是民族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以便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研究者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民族志研究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
此外,参与观察也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中,通过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和仪式等,亲身感受和体验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通过参与观察,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特征,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资料和素材。
最后,比较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比较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为民族志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民族志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对各位研究者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和描述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田野调查:研究者前往特定的群体所在地,与参与者建立密切联系,观察并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这种德行调查有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2. 访谈:研究者通过面对面或书面的方式与参与者进行深入交流。
访谈的目的是获取更多个人经历、理解和观点,以及与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相关的信息。
3. 文化资料的收集: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宗教经书、传统故事、音乐、舞蹈、文物等文化资料来了解和分析所研究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传统和现代文化。
4. 数据分析和编写成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翻译、分析,并将研究结果编写成论文、书籍或报告等形式来呈现。
民族志方法注重对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进行深入理解和描绘,以及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它强调参与观察和与参与者亲密接触的重要性,以获得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深层次的信息。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一、民族志学民族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用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
民族志学家的特色是要对他们所研究的族群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灵。
(一)民族志中的指导概念 1,文化唯物论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团体中一切可观察现象的总和,包括行为、习俗及生活方式。
唯心论文化定义(认知定义):文化包含了想法、信仰和认知,以形成特定团体的特质。
民族志学家需要了解文化行为和知识以合适地描述文化和次文化。
文化诠释是民族志学家的主要贡献,文化诠释牵涉到研究者在社会团体现实观的架构下,描述所见闻的能力。
文化诠释奠定在仔细收集民族志的资料基础上,再加上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技巧、文化诠释以及各种基本概念共同形塑了民族志研究的本质。
2,整体观民族志学家研究时要以整体的观点来获得社会团体全面且完整的图像。
他们要尽可能的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团体。
这样的描述可能包括群体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
3,脉络化脉络化的资料牵涉到使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脉络化协助提供一种更全面和精确的资料。
4,内在观点内在观点,也就是内部人或当地人的现实观,是大多数民族志研究的重心。
内部人的现实观有助于了解和准确地描述状况和行为。
当地人的观点也许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却能帮助田野调查者了解社会成员从事工作的原因。
5,外在观点外在观点是外人的、社会科学的现实观点。
一个好的民族志学家需要同时具备内在和外在两种观点。
6,无主观判断的方向无主观判断的方向需要民族志学家保留有关既有文化行为的个人价值批判。
民族志学家在探讨另一个文化时必须摒除对陌生行为的价值评判,但又不能完全中立。
我们都是所属文化的产物。
我们有个人的信仰、偏见和喜好。
社会化已经深植人心。
但民族志学家却能借由详述和尝试公平地看待另一个文化来消除许多明显的偏见。
7,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文化间的多样性指的是两个文化间的差异,而文化内的多样性是指一个文化内次文化间的差异。
民族志研究方法范文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档案研究。
田野调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记录民族群体行为和活动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习俗、信仰和社会组织。
研究员需要准备好在田野中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以获取充足的信息。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群体中,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深度访谈是用来获取民族群体个人经历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通过与个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观念和经验。
深度访谈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以便有效地引导被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档案研究是通过检索和分析历史文献、报纸、文件和其他记录来理解民族群体的过去和现在。
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和诠释这些文献资料。
除了上述主要方法外,民族志研究还应用了许多其他方法和技术来获取信息和数据,如问卷调查、网络观察、实验研究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大量的民众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行为。
网络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和交流来了解民族群体的信息流动和文化特征。
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民族群体的行为和反应,以验证和研究特定的假设和现象。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注意伦理问题,尊重民族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和利益。
特别是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中,研究者需要与被研究者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权益。
总之,民族志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档案研究等多种形式。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要注意保护被研究者的权益和隐私,遵守伦理规范。
通过运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参考。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获取详细的数据和素材。
2. 档案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档案记录、宗教文书、法律法规等文献资料,以及收集和整理各种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来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3. 口述历史研究:通过采访研究对象的老一辈人员,收集并记录下他们关于历史、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回忆和经验,从而了解研究对象的口头传统。
4. 论述分析:对于已有的学术文献、理论观点、研究成果等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构建理论框架。
5. 统计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并进行数量化处理,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规律和变化。
6. 对比研究:将不同民族、地区或时期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差异和相似之处,以揭示不同因素对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
7. 实证研究:尝试设计实验或采用观察法、实地考察和调查等方法,以验证假设或理论观点,通过现场观察和实践活动来验证和验证研究假设。
总之,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考察、分析和研究工具和方法,以全面地了解和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情况。
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方法是研究和探讨民族的性格、文化、习俗、传统等问题的一种学科方法。
它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深入了解和观察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得出关于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结论。
民族志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证性,它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具体、可靠的数据和证据。
下面将介绍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一些常用的调查方法。
一、民族志研究的步骤1. 问题提出: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目标。
这个步骤是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所要调查的问题和研究的范围,确立科学的研究目标。
2.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文献、采访和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
这一步骤是为了获取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3. 田野调查:这是民族志研究的核心环节,通过实地走访、观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田野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是获取真实、详实数据的最佳途径。
4. 数据处理:将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有关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结论。
数据处理需要运用统计学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
5. 结果呈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编辑,形成书籍、论文、报告等形式,将研究成果传递给其他学者和社会大众,以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二、常用的调查方法1. 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仪式等,以收集直观的观察数据。
实地观察是了解民族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
2. 访谈调查:采访民族的代表人物、群众和专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访谈调查可以获取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3. 实物收集:收集和保留民族的文物器物,如传统服饰、工艺品、乐器等。
实物收集可以直观地反映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4. 录音录像:通过录音和录像的方式,记录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多媒体信息。
录音录像可以使研究者更加真实地了解和感受民族的音乐艺术和表演形式。
质性研究法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和田野调查等;定量研究包括问卷法,实验法等等。
质性方法包括哪些方法民族志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
作为一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要求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景化的描绘,探究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民族志是很多方法的集合,包括参与式观察法(后面会讲到),图像收集,访谈等等方法。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
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
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
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民族志是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因为社会中存在多种文明的共存,如果想要研究其他文明,抛弃自身看法与成见是很困难的。
因此,民族志需要到所研究的地方上居住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学会当地的语言,为了沟通的方便。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摆脱因为当局者的歪曲导致的资料不真实的问题。
参与式观察法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
参与式观察可以保证研究者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现场,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老师这个身份就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
一边教授学生,一边观察学生的言行。
参与式观察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体情境的考量,对参与者行为的关注和对被观察者理性的尊重。
民族志研究方法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 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