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抗日老兵叶于良的故事

7月下旬的北平燥热难耐,西四大街上行人寥寥。

突然,“砰”“砰”两声枪响,随即警哨声大作。一辆黄包车斜在路边,车前站着一个大男孩,手里举着枪;车上的人身中两枪,气息全无。

举枪的男孩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旁边伸出一双手,一把将他拽进七拐八弯的胡同里……

那一年是1940年。刺客叫叶于良,只有18岁。车上的死者叫俞大纯,时任伪政府建设总署总务局局长。他所掌控的机构长期将中国的铜、铁资源输送给日本,供其制造大炮、子弹侵略中国。

虽已过去了75年,但那一幕依然不停闪回在叶于良的记忆中,不曾模糊。

“那是我第一次亲手杀人。我希望杀了他之后,战场上的中国士兵能少死几个。”年过九旬的叶于良端坐在沙发上,手指微微颤抖,枪管的灼热感仿佛还残留在指间。

1937年7月,北平志成中学放了暑假。15岁的叶于良兴冲冲赶到天津,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他要去叔叔家过暑假。两天后,叶于良见到了叔叔,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毁了他快乐的暑假。“良子,北平打起来了,你回不去了……”叔叔神色黯然。

这一天是7月8日,十多个小时前,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叶于良也随着叔婶借道上海坐船回福州老家避难。叶于良在福州第一中学借读,所有的课程都在讲抗日。每天听抗日报告、学抗日歌曲,参加黄埔军校教官教授的义勇军训练课……一个念头在叶于良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要回家,我要抗日!”

次年1月,仍在北平的父亲终于有了音信。攥着父亲辗转经香港汇来的一百块钱生活费,叶于良决定告别叔婶,回家!

从福州坐船到了天津,叶于良登上开往北平的火车。刚抓着门把手,他就被一个日本人狠踹了一脚,差点儿掉下车去。年轻气盛的叶于良正要上前理论,就被旁边的一位长者死死拽住,“孩子,忍忍吧!现在是日本人的天下,你惹不起!”

憋着一肚子气的叶于良回到北平,虽然家人尚在、学校尚存,但大街上到处是耀武扬威的日伪军——这里,已不是他记忆中的北平。

回到学校后,虽每天继续上学,但叶于良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期待着能有机会,释放出心中的憋闷与屈辱。

一天,一对兄妹找到叶于良,哥哥问:“你这么恨日本人,敢抗日吗?”

论起来,这对兄妹与叶于良沾点儿亲,他们的身世可不寻常,其祖父正是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

“我为什么不敢?!”叶于良一梗脖子,脱口而出。兄妹相视而笑,向叶于良伸出了手,这时,叶于良才知道他们已经加入了抗日组织。“连汉奸的后代都懂得抗击日寇,我当然可以做得更好!”叶于良紧紧握住这对兄妹的手。

1939年7月,又是一个暑假。叶于良不再盼着出游,而是乖乖待在家里,他在等一个人。

一天傍晚,那个人悄悄地来了。

来人叫李振英,个子高高的、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很低,左手背有一处伤痕,那是他炸日本人仓库时留下的。叶于良这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加入的组织竟是平津地区有名的学生抗日组织“抗日杀奸团”,李振英正是他的上线。

叶于良举起右手,一脸郑重,轻声念着:“抗日杀奸,报仇雪恨,同心同德,克敌致果。我自愿参加抗日杀奸团,严守组织秘密,违者愿受最严厉的制裁。”宣誓完毕,他按照要求,将写有誓言的纸条烧掉。

从这一刻起,17岁的叶于良投身抗日的洪流。

情报搜集、跟踪、爆破、用枪……接受一系列训练后,叶于良被派去调查伪政府商会会长邹泉荪。

叶于良的爷爷是晚清进士,父亲是律师,他所就读的志成中学有很多社会名流的子弟。邹泉荪的侄子正是叶于良的同班同学。凭着这层关系,叶于良很快查清了邹泉荪的家庭住址、上下班时间,选好了行刺和撤退的路线。可惜,邹泉荪的夫人做了替死鬼——行动失败。

叶于良来不及沮丧,因为不断又有新的任务。不久,抗日杀奸团根据叶于良提供的情报,成功刺杀了伪政府工务局局长舒壮怀,炸掉了日军军需仓库。

半年实习期满,表现突出的叶于良被调进行动组。刚到行动组,就接了个大任务。

1940年春的一个下午,李振英找到叶于良,低声说:“川岛做寿,我们去一下。”叶于良心领神会。

这一天,川岛芳子包下了位于六部口的新新戏院二层庆祝34岁生日。大戏开演,川岛芳子身着男士长袍马褂,戴着墨镜,前呼后拥而来,于二层正中落座。

川岛芳子带了十多个保镖,李振英和叶于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李振英决定等戏散场时趁乱刺杀。不料,川岛芳子只待了半小时就突然抽身离席。等两人追出戏院时,她已经乘车远去。“遗憾!这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如果她那时死了,许多抗日的人就能活。”时至今日,叶于良仍对没能成功刺杀川岛芳子而耿耿于怀。

7月7日,是烙印在北平人心头的一道疤。日本人却把这一天看作是胜利日。

1940年的7月7日,中山公园内举行“皇军圣战胜利三周年”庆祝会。台上,一人身着长衫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满口“皇军万岁”。此人正是号称北平伪报界“第一支笔”的《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

台下,李振英、叶于良等抗团成员隐藏在人群中,义愤填膺。行动组枪手冯运修按捺不住,低声说:“不如现在就把这个卖国贼毙了吧!”叶于良连忙摇头,低声说:“这里全是日本兵,不可白白送死,等他落单儿不迟。”

会后,叶于良负责后方接应,李振英与冯运修一路跟踪吴菊痴到了南新华街。正逢一支出殡的队伍,唢呐声、哭丧声一片,冯运修趁机紧追上前,对准吴菊痴的太阳穴就是两枪,随后,趁着夜幕迅速撤离。

次日,一份内部报告震动日伪高层:新民报编辑局局长吴菊痴被匪徒用枪击伤身死。

如今,这份报告的翻拍电子版仍保留在叶于良的电脑中。“吴菊痴的死激怒了日本军方,加紧了对抗团的侦破。他们还不知道我们这些‘匪徒’只是些十几二十岁的学生。”

日军不知道的还有很多,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擅长爆炸、放火、刺杀的抗日杀奸团主要成员并非穷人,而是衣食无忧、出身显赫的名流子弟,甚至很多人的长辈就在伪政权中担任要职。例如刺杀吴菊痴的冯运修就来头不小,他的姨父是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治安总署督办、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

“冯运修长得瘦小,谁也想不到他是我们抗团里最厉害的枪手。”叶于良说到这里,神情怅然。这个仅年长他一岁的战友、伪军口中的“冯少爷”,最终壮烈牺牲,没能等到胜利的一天。

1940年8月,日本人封锁消息,由日军华北方面军特高课和北平日本宪兵队对抗团实施“8月大搜捕”,抗团的情报系统完全失灵。

8月6日深夜,叶于良刚进家门,就被日伪军警抓住。直到这时,叶于良的父母才知道自己养育的9个孩子中,竟然出了一个“抗日分子”!

与此同时,日本宪兵队包围了冯运修在受壁胡同甲12号的住所。冯运修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起床焚毁由他保管的抗团文件。此时,日伪军警破门而入,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冯运修寡不敌众,身中数枪,以身殉国,年仅19岁。

“8月大搜捕”中,包括李振英在内有四十余人被捕,北平抗日杀奸团大部分骨干入狱。

叶于良被判终身监禁,关进位于雍和宫的北平炮局监狱。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年轻的学生们也曾害怕,但他们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怕胜利不属于中国。他们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中国就一定可获新生。“胜利”的念头支撑着他们,顶住了一次次的过堂、用刑和威逼、利诱,没有一个人背叛组织投降日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人一字一字地念道。这是他心头的信念,这信念使这个文弱书生,变成了拥有钢铁意志的战士。

胜利的日子终于来了!

1945年9月2日,日军签署投降书。第二天,叶于良与四五百名幸存的爱国志士大步走出监狱。此时的北平已是初秋,阳光和煦。亲人们涌上前来,向他们张开温暖的双臂。

这一刻,叶于良和同伴们抬头挺胸,谁也没有哭。

1945年10月10日10时,平津地区受降大典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景山山顶军号长鸣,太和殿前礼炮山响。北平十余万市民从各处涌来,见证日军司令官根本博带领21名军官献刀投降。“中国万岁!”“中国万岁!”排山倒海的欢呼声,直冲天际。太和殿前,23岁的叶于良与幸存的抗团战友们比肩而立,泪洒胸襟……

讲到此处,老人显得有些疲惫,慢慢将老花镜推到光光的头顶,露出有些红肿的眼睛。他的脸很瘦削,双颊下凹,鼻梁挺直,依然显得风骨硬朗。“那些牺牲的同伴,他们并不是职业军人,但他们也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活着的我可以为他们证明……”

拿出一张照片,叶于良久久凝望。那是1939年他加入抗团后特地拍的,上面的他梳着当时流行的分头,穿着白色西装,眉眼清秀,书生意气。老人的目光划过照片中年轻的自己,口中喃喃:“抗日杀奸,报仇雪恨,同心同德,克敌致果……”

(精心整理)五二王悦听抗战老兵讲故事后的感想

听抗战老兵讲故事后的感想石寺镇中心小学五二班王悦辅导教师刘红霞贾仁敏 今天早上,我们到会议室听开展老兵刘月升老爷爷讲抗日战争的故事。我听完故事后感触很深。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个名叫林林的小孩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告诉林林,他的爸爸妈妈都去打小鬼子了,林林对爷爷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当打鬼子的英雄。”林林有一条大狗,名叫阿黄,从小和他玩到大,阿黄既聪明有强壮。 一天,林林带阿黄去钓鱼,他们回家的时候,林林不小心被一个东西给绊倒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满身是血的八路军战士。过了一会儿,八路军叔叔醒来了,他看见林林蹲在身边,就断断续续地对林林说道:“小朋友请你帮我把这个竹.....筒.....交给游.....游击大队,它很重要.....”说完八路军叔叔就闭上了眼睛。林林哭的很伤心。 第二天,林林和阿黄带着竹筒去找游击大队。突然,他看见前方有日本鬼子的巡逻队,他急忙把竹筒交给阿黄,让他去找爷爷,自己却留下来吸引小鬼子的注意力。日军发现了林林,便走过来,用枪指着林林说:“八路军在哪里?

”林林假装要告诉鬼子,趁机打了小鬼子一巴掌。鬼子恼羞成怒,对着林林一脚踢去,直到林林昏死过去。 后来,爷爷在阿黄的指引下找到了林林,并将竹筒送给了游击大队,八路军叔叔找到了林林,夸林林是个勇敢的孩子。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都叫林林是“小英雄。”这位小英雄就是刘月升老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深深的被震撼了。林林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勇敢,他聪明机智,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将情报保护得很好,不愧是一个小英雄。我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都是许许多多像林林一样的小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也要像林林那样,不能胆小怕事,做一个爱国的人。

老兵张贵斌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5篇

我们要时刻以老英雄张贵斌为标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整理了老兵张贵斌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5篇,欢迎借鉴参考。 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相关: 学习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代楷模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优秀心得体会5篇 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学习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时代楷模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优秀心得体会精选5篇 党员学习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如何开展学习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工作 ? 老兵张贵斌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务实作风。张贵斌同志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始终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体现出朴实纯粹的优良作风。回乡第一年,他被推选为乡生产社委员,生产社没条件生产,他就拿出全部复员费100元,买了3匹马和一辆大车为生产社增收。他任职村书记期间,事事做在先,一切为村民考量,处处为国家着想。他在信用社工作时,有困难户还不上贷款,就自己掏钱给还。到县农电局工作后,起早贪黑、顶着酷暑严寒立杆架线,点亮了乡里的万家灯火;工作的最后几年,他负责建设电力物资库,物资存放全靠他一个人记账,他始终认真负责、细致踏实,坚决把这个良心活干好。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单位,都要把岗位当成事业干,兢兢业业、亲力亲为,时时处处贡献出个人的全部力量。 老兵张贵斌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二 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甘于奉献、不计名利的精神品质。张贵斌同志始终保持朴实纯粹,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不务虚功、奋发进取。张贵斌作为战斗英雄,转业时不要求组织照顾,把去大城市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主动申请回到了老家农村,在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以来,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以往的功勋荣誉从不提及,连家人都不曾知晓。年,国鞍山供电公司制作建军90周年退役军人专题节目时,张贵斌在节目中说:“我们趴在战友的尸体后面战斗,我这个新兵活了下来,火线入了党。”仍然对战功只字未提。向张贵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切

17名老兵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 我更想上阵杀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17名老兵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我更想上阵杀敌 导语:17名老兵在宁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其实我更想上阵杀敌坦克教练教出200多人但“其实我更想上阵杀敌” “教了那么多人用坦克,其实我还是最 17名老兵在宁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其实我更想上阵杀敌 坦克教练教出200多人 但“其实我更想上阵杀敌” “教了那么多人用坦克,其实我还是最想上前线参加战斗。”91岁的冯宗尧老人回忆起抗战时期发生的事,重复最多的便是这句话。70年前,冯宗尧与班里150个同学接到上级命令,奔赴印度,入伍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并被分到战车第七营,成为了一名坦克教练。“当年我才21岁,但是我在班里是开坦克用坦克最好的,营长一眼相中了我,让我教同志们用坦克,营里200多人都是我手把手教的。” 冯宗尧1924年4月生于江苏宜兴,虽然已有91岁高龄,但满头银丝的老人思维很是清晰,精神也相当矍铄,不仅对当年抗战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还不时向记者发问一些军事知识,“你们知道一个坦克里有多少人么?至少要有5个人,一个车长、一个主驾驶、一个副驾驶、一个机枪手、一个炮手。而要培养其中任何一个兵种,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打仗很辛苦,但别人不知道成为一名优秀的坦克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年中国太缺人,优秀的人才很少,有人说文盲都去打仗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能去打好仗,而不是一味的蛮干。”作为一名坦克教练,冯老在云南边界的部队里一待便是两年,除了一个营里的200多名战友成功出师,其他战壕里的同志也慕名而来向冯宗尧学习。“即便不能上战场拼杀,我也要为部队做贡献,为胜利 生活常识分享

记抗战老兵先进事迹

记抗战老兵先进事迹 时光荏苒,七十年弹指一挥已是盛世;沉烽静柝,民族危亡关头的呐喊在历史中回响。讲起中国被侵略的历史,老人嗓门陡然低沉了下去,“虽然打赢了,但是战争太残酷,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受伤了,缺了胳膊少了腿的,太受罪了!” 根据老人的描述,我们查找资料,找到了将军书写的《县委英勇不屈反扫荡、军民携手同仇敌忾打日寇-----“五一”反扫荡中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文中对此段的描述。“1942年9月,县委决定用“掏窝子”的办法抓捕大汉奸堤南村伪新民会主任吴志荣,此人心狠手辣,一贯仇视抗日军民,欠下了累累血债。有一天,通过可靠情报,游击队员,趁着夜色翻过敌人岗楼、壕堑,来到了伪新民会院内。一伙喝得醉醺醺正猜拳行令的汉奸迷迷糊糊成了俘虏,吴志荣试图负隅顽抗,被我游击队员当场击毙”。 老人讲,日寇为了长期统治冀中一带,计划把沧石公路修成铁路。敌人白天修,我们晚上破坏,大修大破,小修小破,沿路的电线都割断了,路基弄烂了。 老人还给我们讲述了当时发生在小营战斗中的故事。关于此次战斗,将军的手稿中是这样描述的:1944年4月,县游击大队组织各区游击小队,准备休整训练几天。队伍刚刚在小营村集结,鬼子便得知了消息。“鬼子趁着深夜出动了1个日军小队、3个伪军中队共有160多人,从县城出发,分三路向小营村扑来。”驻守在村西的一区游击

小队最先发现敌情,并鸣枪报警,“接着村北、村西、村东都相继发现了敌人。” 弄明白鬼子的意图后,县游击大队徐大队长和樊政委决定变被动为主动,诱敌深入,包围这股敌人。“我们边打边撤,鬼子则横冲直撞,钻进了我们事先设好的包围圈。”一声令下,战士奋起,四面八方一阵冲杀,敌人顿时乱成一团,“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 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不仅击毙了日军小队长木下等,还打死和俘虏了90多名伪军,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如今,这些昔日的战场英雄已卸甲归田,但他们身上的那股热血和中国魂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寻访抗战老兵》演讲稿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顾园园 2015年9月3日,首都北京,胜利日大阅兵。由300名抗战老兵组成的第一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嘹亮的军歌,花白的头发,道道深刻的皱纹,抬手!敬礼!他们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民族记忆。 这样的老兵,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我采访了70位。我的家乡宿迁是全国十九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片土地上曾走出去许许多多英雄儿女。70年过去了,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为了追寻英雄的足迹、重走英雄路,我们在今年5月策划了“不能忘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走访70位健在的宿迁抗战老兵。 采访过程中,我脑中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因为老兵们大多已经90多岁,身体都不太好,他们的人数每天都在变,每天都在减少。5月6日我采访到1位96岁的抗战老兵,见面时,他躺在床上,耳朵完全聋了,我用了最大的音量搭上手舞足蹈的比划与他沟通了一个多小时,结果一无所获,老人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天,我对自己说,算了吧,过几天我再来看他,也许过几天他的状况会好些。结果,四天后老人家属打来电话说老人走了,我匆匆赶过去只来得及在他的葬礼上看一眼他的遗像。那天我心里充满悔恨,因为那一刻我

才明白,这些老人已经等了70年了,每一天他们都在辛苦地与生命抗争。他们等不起!我真的怕来不及…… 通过走访,我才知道,就在宿迁这座小城还生活着1000余名抗战老兵,他们都享受民政上给予的抗战老兵待遇,但他们很少提过去,更多的只是对如今平静生活的珍惜,和对信仰的不放弃。 老兵张道干,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带着一身伤回到家乡,妻子已经去世,没有子女,他就一人守着过去的家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年届九旬的老兵,念念不忘的却是找回自己丢失了70年的党员身份。原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张道干所在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的党员关系因此丢失了。采访中,我问老人:“党员身份就那么重要吗?”张道干没有停顿,甚至是有些着急地说:“没了党员身份就意味着我失去组织了,没有向导了,所以我一定要找回我的党员身份!”。带着这份信念,张道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次次地外出寻找当初的证明人,期间他被骗过,在外地迷路过,但他始终不放弃。最终,因为我们的报道他被关注了,上了央视《等着我》节目,找到了当年的入党证明人之一杨美田。在现场,张道干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3块珍藏了70年的银元交给杨美田,那一刻,老人流着泪说:“终于,有地方收我的党费了!”。 老兵郭孝云,原籍安徽,十几岁背井离乡,仗打完了,他带着军功章回家,父母却都已不在了。“我离开家那一天,父母颤颤巍巍地挥着手,叮嘱我早点回来。我不敢回头看,后来却再也没能见到他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3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核心提示 他16岁参加鲁南抗日部队,从此走进枪林弹雨之中;17岁经历“鲁南事变”,浴血奋战数日才突出重围;19岁调入军工厂,制造、改进地雷、手榴弹……他就是今年已9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黄xx。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战士,走进他记忆里的炮火硝烟之中。 不愿偷生赴国难 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南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鲁南事变”的小县城——苍山县(现改名兰陵县)。这里是抗日老战士黄xx的家乡。 1924年2月,黄xx出生在苍山县的一个农家。家里只有两间草屋和几亩靠天收的山坡地,由于家里穷,他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

走进校门。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哥哥艰难度日。8岁时,他得了一种在当时很难治的黑热病。由于脾脏肿大压迫腹腔,他连路都走不成,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但均无疗效。 眼瞅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找到了“神婆”。有两个村子的“神婆”都说,这孩子活不成了。再后来,路过村子的一个八路军卫生员告诉他母亲一个治病方子。母亲按照方子把用醋泡过的乌鸡蛋蛋清和罗面时散落的飞面掺和在一起,贴到他的脑门上,没想到贴了几次他的病情居然好了起来。 1940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每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全村人都跑出去躲避。可有一次乡亲们没有来得及撤离,黄xx 亲眼见到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抓鸡赶猪抢女人,我家的两间草房也被烧了。”黄xx说,“鬼子杀人比杀鸡还容易。我想,与其这样等着被鬼子杀害,还不如参加队伍跟鬼子干!” 1940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司令部驻扎村里,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黄xx第一个报名参军。 浴血奋战突重围 走进部队,也意味着走进了枪林弹雨之中。黄xx至今还记得当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邵舍福口述汪岚整理 班级:国复142班学号:14837217 人物资料:姓名及出生年月:邵舍福(邵德富),男,1921年10月14日。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杨街道下邵村人,1939年腊月他代替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邵李福被国民党抽壮丁走上抗日前线,时年18岁。邵舍福“高小”(小学)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当过上士文书,当时陶柳任师长,张选铭任连长。后被编入第88军,军长为方先觉。有“抗日英雄”的徽章。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邵舍福所在的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收编,思家心切的邵舍福选择了回家。 时代背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一、 邵舍福听力不好,先今交流需要用纸笔。据邵舍福说,他当兵是在国民党28军,具体职务是28军62师184团3营9连上士文书,连长是张选铭,师长是陶柳。后来,是在88军,军长是方先觉,抗战胜利后,从安徽安庆回家。 据资料介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编制调整时,国民革命军28军隶属第10集团军,陶广任军长。下辖:第16师,章亮基任师长;第62师,陶柳任师长。该军整编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奉命在罗店以南、蕴藻浜、大场镇、广陈镇等地阻击日军。 在此次会战中,该军伤亡惨重,后撤至嘉兴地区休整补充。在此期间,该军新增编第192师,胡达任师长。1939年冬至1941年,该军先后参加了1939年的冬季攻势作战和1941年的第2次长沙会战。1942年初,该军隶属第23集团军时,第25军第52师改隶该军。同年5月至9月底,该军参加了浙赣路会战,奉命在浙赣路以北新登、建德、寿昌一带打击日军。此次会战后,该军驻守在安徽歙县整训。1945年9月,该军第62师改隶第88军,第70军第80师改隶该军。 邵舍福一家原本是本分的务农家庭,他能写会算,在上世纪30年代的武义已经算是个知识分子了。家庭的平静在1939年的一天被打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当时,在武义一带,第一批、第二批年轻人去部队的时候,都像现在参军一样,戴红花去的。到了第三批的时候,就改成了抓壮丁形式。邵舍福的哥哥被部队抽了壮丁,要去抗击日军,邵舍福的哥哥已经结婚了,大嫂为此终日痛哭。这个时候身材消瘦的邵舍福站了出来:“让我代替大哥吧!我能行!” 邵舍福就这样加入了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奔赴了抗日战场。在经历了浙赣会战的种种惨烈战役,作为文书的邵舍福活了下来。“有一次在南昌打仗,我们的军队只有破烂的步枪,连炮火支援都没有。日军炮火漫山遍野地炸,当时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迎着炮火冲上去。有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可是却没有爆炸,我真是运气太好了。” “我去的时候,只有18岁,个子小,部队还嫌我太小。”邵舍福老人说,“在江西南昌,我们经历了一次大仗。我是步兵,打大仗的时候,没有炮,部队真的是没办法打仗的。”“别人最怕的就是炮弹袭来,我不怕。有一次,一个这么大的炮弹就落在我身边,还好没有爆炸。“现在时代好啊,像我们那时候天上到处是飞机嗡嗡的声音,老百姓都缩着头不敢出门,一枚炮弹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今天……”“那时候当兵条件十分艰苦,每月7块钱的生活费,其中2.5元是草鞋费。大冬天的雪已经快厚到膝盖,我们上身穿着棉袄,下身却是短裤、草鞋,脚冻得发黑,很多士兵都冻死了。”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活动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596-48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活动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 活动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活动的意义和背景: XX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老兵是新中国建立的功臣,他们不求回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们不用在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我们需要了解、关爱这一群体,让爱驻夕阳。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抗战故事,通过故事走进他们、学习他们,并将他们故事广泛传颂,影响更多青年,从而加强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组织弘毅党员先锋实践队通过走访山东省枣庄、临沂、海阳、甘

肃会宁等地的老兵及老兵后代,为老兵送去关爱和敬意,倾听他们的抗战故事,并考察、学习当地的红色文化,瞻仰红色历史遗迹,传承红色精神,共创中国梦。 二、活动主题 关爱抗战老兵?传承红色精神 三、走访地点简介 山东枣庄。 枣庄是中共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以微山湖为根据地的“微湖大队”、“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武装,一直是防抗敌人侵略的重要武装部队,抗战期间涌现出了大批抗日战争英雄,目前有很多抗日英雄后代在那里生活。 山东临沂。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沂蒙百姓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活动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712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活 动报告通用范本

抗战70周年关爱抗战老兵寻访实践活 动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活动的意义和背景: XX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老兵是新中国建立的功臣,他们不求回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们不用在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我们需要了解、关爱这一群体,让爱驻夕阳。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抗战故事,通过故事走进他们、学习他们,并将他们故事广泛传颂,影响更多青年,从而加强

抗战老兵

叶植进 姓名:叶植进 性别:男籍贯:广东丰顺 出生年月:1921年 现住址:广东省丰顺县口铺村 军校学历:黄埔军校6分校18期3总队步科原属部队军衔军职:(需要志愿者跟进了解) 故事经历:从小丧父。1944年入伍。(临时记录:抗战经历不清,71军、195师、207师是老人谈及的几个番号,战斗只记得四平。但与四平相关的部队有十个师,难辨归属!我们将71军及207师的几位官长写给老人,似乎都无印象。结合老人谈及越南,只能估计在52军195师服役,但来东北的线路又与史实不符。老人有芷江受降纪念章,又似207师。)后来回乡务农。 曾巽德

姓名:曾巽德 性别:男出生年月:93岁(生于1920年) 籍贯:广东梅州现居地:广东蕉岭新铺镇同福村人 军校学历:黄埔第十七期第六分校,分在第十七总队第四大队第十五中队步科,(总队长曾天节,中队长戴明廉)。 故事经历:1337年在同声公学教书(17岁),教了两学期,觉得对教书并无兴趣,想去广州学手艺。1937年10月从家里出发,经梅县、兴宁、紫金、在惠州遭日机轰炸,躲在防空洞中,第二天听到鬼子已经快打进惠州城,从城西离开。到达广州后,日军就要攻打广州,广州已施紧急疏散令,人心已乱,只有走去西江(广西容县)。1939年夏天,来到韶关,听说秋天黄埔军校在梅县招生,回到梅县报考军校。考到黄埔第十七期第六分校,分在第十七总队第四大队第十五中队步科,(总队长曾天节,中队长戴明廉)。毕业后,分派到肇清师管区粤保暂二军任准尉连附,(军长邹洪)。曾老不想做个三等军人,故告假回家,回去听到把兄张毅夫为国捐躯,更是铁了心想上前线,得知同村曾粤汉将军部队(新20师师长)驻扎在湘阴关王桥,投奔。1942年元旦到新20师任特务连少尉连附,部队在新墙河与日军对峙(期间调任防毒中尉军官)。第四次长沙会战,在安仁县九如山跟日军交战,任特务连上尉连长,后任师部少校参谋,在茶陵给日本飞机炸伤左大腿。长沙失守后在郴州南边一带防守。抗战胜利后部队到郴州受降,后到江西临川整训,新20师番号取消后调到第四军。 张其宇

歌颂抗战老兵的文章_写抗战老兵的作文(最新)

相关热词搜索:歌颂抗战老兵的文章,歌颂抗战老兵的对联,歌颂退伍老兵文章, 一个严冬的早晨,凛冽的风夹着雪花,仿佛一只恶狼凶猛地呼啸着,雪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的脸上,天气好冷啊! 我站在公共汽车站的车棚里,风雪吹得我睁不开眼睛,我缩着脖子焦急地等着。“车怎么还不来?要迟到了。”我边朝着远处张望着,边跺脚取暖。 终于等来了一辆!“哧——”,车门开了,我迫不及待地挤上了车,找了个舒适的座位坐下来。我刚坐下,看见前边的座位没人坐,有一位解放军叔叔站在旁边的窗口旁。他衣帽整齐,尽管穿了很多,但脸还是冻得发紫。一位好心的老大爷请他坐下,他却推辞不坐。我很纳闷,心想:这个大叔真奇怪,有座位都不做。不管他了,我把头扭向车窗,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大街上缩着脑袋骑车上班的人,觉得坐在车里可真舒服啊! 又过了一站,车停了,解放军叔叔下了车。猛然,一阵冷风吹进了车厢,雪花也随着飘了进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往前面窗口一看,啊!原来玻璃碎了一个大洞。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那位解放军叔叔望去,他正逆着风雪走在人行道上,衣服后粘了一团雪冻成的冰渣儿。顿时,一切都明白了。 此时此刻,我觉得心里暖暖的,很感动。那位解放军叔叔为了把温暖留给他人,自己用身体挡住了风雪严寒。我猛地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别人,自己像个小战士似的,直着身子挡住了那个玻璃洞。顿时,车厢里的人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我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雪不停地下着,风不停地刮着,虽然我的后背凉飕飕的,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冷了,身体倒像充满了无限温暖。 时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各大媒体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进行了多方面的历史追寻,让我们对那段血与火的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加了我们对于亲历那段历史的抗战老兵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 抗战老兵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人。抗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在历经磨难后浴火重生,摆脱了列强的欺辱,脱离了内部的战乱,建立起崭新的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征程。而抗战老兵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在他们的青年或者少年时期,遭遇了空前的国难,但年少的他们没有犹疑地参加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中,他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的担当,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奋争,见证了侵略者的残忍与猖狂,见证了中国军民的顽强与坚忍。有人否定这段历史,掩盖侵略者的罪行,有人戏说这段历史,歪曲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史观的表现。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抹杀也不容篡改。这些历经战火的老兵就是历史的铁证,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没有人比他们感受更加深刻,他们的经历向世界表明了一

96岁抗战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

96岁抗战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日军的忍耐与坚毅 内容摘要:年轻时,曾住在西湖边上的大宅子 里,而现他却蜗居在12平方米的房改房中。但比 起个人的苦难,老人更愿意讲诉战争之酷、救亡 之艰。“死人不会说话”,他说,活着哪怕一天, 就要替死去的战友说话。 天气晴好时,杭州老人钱青会到西湖边走走。小时候他家就在西湖边上,足足1600平米的宅子,站在楼上望,“湖水就像地面一样”,船只贴着房子滑过。 现在,他96岁,蜗居在4公里外一处12平方米的房改房。 湖山还是那一片湖山,昔时少年却已老迈,消逝的是光阴,残破的是命运。 其实人生也有过另外一种可能——如果1949年,他没有选择留在大陆,按照他那些去了台湾的黄埔同学的说法,以他的出身和8年抗战经历,“至少也是个中将”。而留下的他,沦为阶下囚。 整整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他身边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白发苍苍,独对孤灯,人生如梦,总有醒时”。直到2011年,一位作家在网络上公开了他的信息,最多时每天一百多个电话、雪片般的书信纷至沓来,有的

甚至来自英国、德国、日本。年轻的孩子们对他说得最多的是:我们想知道真实的历史。 深藏的记忆终于等来迟到的倾听者。比起个人的苦难,老人更愿意讲诉战争之酷、救亡之艰。 “死人不会说话”,他说,活着哪怕一天,就要替死去的战友说话。 耄耋老人的年轻粉丝 上午九时四十分,正是大学里课间休息的时间点,一个叫“青果会”的QQ群开始活跃起来。“早上给爷爷打电话没人接,爷爷会去哪呢?” 这是一个80后女孩建立的粉丝群,年龄最小的90后,最大的50后。他们所“粉”的不是演艺明星,而是一位清贫的杭州老人。老人名叫钱青,他的粉丝自称“青果”。 现年96岁的钱青是一名国军抗战老兵,参加过诸多重要战役。解放战争爆发前,他自愿离开前线去杭州军械仓库当管理,并在1949年把库藏献给解放军。 也是那一年,钱青做出让他后来百感交集的选择,在李济深劝说下,他没有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现实却与愿望背离,憧憬新生活的他被以“反革命”之名劳动改造,此后近30年失去自由的日子,妻离子散,无尽辛酸。

坚守民族记忆,致敬抗战老兵,弘扬抗战精神

坚守民族记忆,致敬抗战老兵,弘扬抗战精神时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各大媒体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进行了多方面的历史追寻,让我们对那段血与火的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加了我们对于亲历那段历史的抗战老兵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 抗战老兵是抗战历史的见证人。抗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在历经磨难后浴火重生,摆脱了列强的欺辱,脱离了内部的战乱,建立起崭新的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征程。而抗战老兵们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在他们的青年或者少年时期,遭遇了空前的国难,但年少的他们没有犹疑地参加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中,他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的担当,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奋争,见证了侵略者的残忍与猖狂,见证了中国军民的顽强与坚忍。有人否定这段历史,掩盖侵略者的罪行,有人戏说这段历史,歪曲英雄的形象,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史观的表现。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法抹杀也不容篡改。这些历经战火的老兵就是历史的铁证,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没有人比他们感受更加深刻,他们的经历向世界表明了一

个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国人民以贫弱的国力,薄弱的军力历经十四年的抗争,以巨大的代价赢得了这志胜利。 抗战老兵是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典型承载者。他们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是因为一代代人的努力创造和忠心的保护。每一个时代都会赋予人们当代的责任。当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当年的抗战老兵们勇敢地担当起了时代的重任,走向战场,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生死存亡的考验,显现出了他们的英雄本色。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辱偷生,但他们没有,以积贫积弱的国力对抗强敌,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他们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爱。让他们在苦难中不退缩,在生死决择时不含糊,在战斗中不畏惧。他们来源于人民群众中,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正如他们所说的“这样的祖国值得我守护,这样的人民值得我牺牲。”他们有钢铁一样坚韧的民族气节。抗战老兵们经历过生死考验,经历过失去战友,经历过征战的困难与艰辛,面对强敌,他们没有动摇信念,没有对胜利失去信心,保持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数的战士牺牲了,留存至今的抗战老兵更加稀少,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深切地感受

抗战阅兵老兵事迹

抗战阅兵老兵事迹_抗战阅兵老兵方阵 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10个徒步方队将由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组成。当年的英雄儿女立下赫赫战功,为民族解放付出贡献,值得永远铭记和尊重。 1.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 这是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后的第一个受阅方队,其荣誉旗帜包括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长城中队、郯城战斗模范连、青口十八勇士、马石山十勇士、回民支队、晋察冀军区等。 1941年9月,为掩护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机关、游击队与百姓突围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奉命阻击日军,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最后面对绝壁,他们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2.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 这一英模方队的荣誉旗帜包括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百战百胜第三营、刺杀优胜连、横扫边区十一连、八路军第115师等。 在平型关战役中,5连当时担任师的前卫,在战斗中击毙敌人上百名,烧毁敌军汽车20余辆。有猛子之称的连长曾宪生,接连刺死10余个鬼子后体力不支,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 该方队的荣誉旗帜包括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无坚不摧、刺刀见红、同心同德气夺敌胆、伏击团、老虎营、山东军区等。 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隶属于第14集团军。1940年8月,8连所在的一纵队二十五团担负破袭正太路的任务。日寇8月21日夜由小队长登木率50余人意图偷袭二十五团指挥部,双方相距只有十米远,陷入白刃战,日军剩下不到10人仓惶溃逃。

【范文】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 忆 核心提示 他16岁参加鲁南抗日部队,从此走进枪林弹雨之中;17岁经历“鲁南事变”,浴血奋战数日才突出重围;19岁调入军工厂,制造、改进地雷、手榴弹……他就是今年已9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黄xx。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战士,走进他记忆里的炮火硝烟之中。 不愿偷生赴国难 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南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鲁南事变”的小县城——苍山县(现改名兰陵县)。这里是抗日老战士黄xx的家乡。 1924年2月,黄xx出生在苍山县的一个农家。家里只有两间草屋和几亩靠天收的山坡地,由于家里穷,他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走进校门。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哥哥艰难度日。8岁时,他得了一种在当时很难治的黑热病。由于脾脏肿大压迫腹腔,他连路都走不成,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但均无疗效。 眼瞅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找到了“神婆”。有两个村子的“神婆”都说,这孩子活不成了。再后来,路过村子的一个八路军卫生员告诉他母亲一个治病方子。母亲按照

方子把用醋泡过的乌鸡蛋蛋清和罗面时散落的飞面掺和在一起,贴到他的脑门上,没想到贴了几次他的病情居然好了起来。 1940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每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全村人都跑出去躲避。可有一次乡亲们没有来得及撤 “抓鸡赶猪抢女人,离,黄xx亲眼见到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 我家的两间草房也被烧了。”黄xx说,“鬼子杀人比杀鸡还容易。我想,与其这样等着被鬼子杀害,还不如参加队伍跟鬼子干!” 940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司令部驻扎村里,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黄xx第一个报名参军。 浴血奋战突重围 走进部队,也意味着走进了枪林弹雨之中。黄xx至今还记得当年那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 那是1941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黄xx和战友们刚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饺子,村头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鬼子想趁过年把我们‘包饺子’。战友们丢下饭碗紧急转移。我们接连翻了3个山头才甩掉了后面的日军。”黄xx回忆说,“到了天黑后,部队隐藏到一个小村子里,靠老乡帮助,一人吃了一个小红薯算是过了这个年。” 在之后的时间里,黄xx跟着部队在山区里打游击。埋地雷、炸汽车、拆铁路,他参加过多次战斗。黄xx说,铁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核心提示 他16岁参加鲁南抗日部队,从此走进枪林弹雨之中;17岁经历“鲁南事变”,浴血奋战数日才突出重围;19岁调入军工厂,制造、改进地雷、手榴弹……他就是今年已9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黄xx。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战士,走进他记忆里的炮火硝烟之中。 不愿偷生赴国难 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南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鲁南事变”的小县城——苍山县(现改名兰陵县)。这里是抗日老战士黄xx的家乡。 1924年2月,黄xx出生在苍山县的一个农家。家里只有两间草屋和几亩靠天收的山坡地,由于家里穷,他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走进校门。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哥哥艰难度日。8岁时,他得了一种在当时很难治的黑热病。由于脾脏肿大压迫腹腔,他连路都走不成,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但均无疗效。眼瞅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找到了“神婆”。有两个村子的“神婆”都说,这孩子活不成了。再后来,路过村子的一个八路军卫生员告诉他母亲一个治病方子。母亲按照方子把用醋泡过的乌鸡蛋蛋清和罗面时散落的飞面掺和在一起,贴到他的脑门上,没想到贴了几次他的病情居然好了起来。 1940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每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全村人都跑出去躲避。可有一次乡亲们没有来得及撤离,黄xx亲眼见到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

“抓鸡赶猪抢女人,我家的两间草房也被烧了。”黄xx说,“鬼子杀人比杀鸡还容易。我想,与其这样等着被鬼子杀害,还不如参加队伍跟鬼子干!” 1940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司令部驻扎村里,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黄xx第一个报名参军。 浴血奋战突重围 走进部队,也意味着走进了枪林弹雨之中。黄xx至今还记得当年那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 那是1941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黄xx和战友们刚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饺子,村头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鬼子想趁过年把我们‘包饺子’。战友们丢下饭碗紧急转移。我们接连翻了3个山头才甩掉了后面的日军。”黄xx回忆说,“到了天黑后,部队隐藏到一个小村子里,靠老乡帮助,一人吃了一个小红薯算是过了这个年。”在之后的时间里,黄xx跟着部队在山区里打游击。埋地雷、炸汽车、拆铁路,他参加过多次战斗。黄xx说,铁道游击队属于鲁南军区司令部领导,他所在部队经常配合游击队行动。 “鲁南事变”,是黄xx经历的又一次残酷战斗。1941年4月25日,国民党顽固派经充分预谋,乘鲁南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春季反击日军“扫荡”之际,出动整编师团的军队,并纠集地方土顽xx多人,大举进攻鲁南军区所在地苍山县。“4月25日天刚亮,县城四周就枪声大作。我们刚从西城门撤出,敌人就进了东城门。出西城门就是一条长沟,沟的北边是山头,敌人早已埋伏在那里。我们刚一出城,敌人的机枪子弹像雨点儿一样射来,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沟里。”黄xx说,“我当时给鲁南军区司令部军工科科长黄华(建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当通信员,他带着我顺着沟底的北沿跑,穿过了敌人第一道封锁。”

抗日老兵故事系列---叶于良

抗日老兵叶于良的故事 7月下旬的北平燥热难耐,西四大街上行人寥寥。 突然,“砰”“砰”两声枪响,随即警哨声大作。一辆黄包车斜在路边,车前站着一个大男孩,手里举着枪;车上的人身中两枪,气息全无。 举枪的男孩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旁边伸出一双手,一把将他拽进七拐八弯的胡同里…… 那一年是1940年。刺客叫叶于良,只有18岁。车上的死者叫俞大纯,时任伪政府建设总署总务局局长。他所掌控的机构长期将中国的铜、铁资源输送给日本,供其制造大炮、子弹侵略中国。 虽已过去了75年,但那一幕依然不停闪回在叶于良的记忆中,不曾模糊。 “那是我第一次亲手杀人。我希望杀了他之后,战场上的中国士兵能少死几个。”年过九旬的叶于良端坐在沙发上,手指微微颤抖,枪管的灼热感仿佛还残留在指间。 1937年7月,北平志成中学放了暑假。15岁的叶于良兴冲冲赶到天津,登上开往南京的火车,他要去叔叔家过暑假。两天后,叶于良见到了叔叔,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毁了他快乐的暑假。“良子,北平打起来了,你回不去了……”叔叔神色黯然。 这一天是7月8日,十多个小时前,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叶于良也随着叔婶借道上海坐船回福州老家避难。叶于良在福州第一中学借读,所有的课程都在讲抗日。每天听抗日报告、学抗日歌曲,参加黄埔军校教官教授的义勇军训练课……一个念头在叶于良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要回家,我要抗日!” 次年1月,仍在北平的父亲终于有了音信。攥着父亲辗转经香港汇来的一百块钱生活费,叶于良决定告别叔婶,回家! 从福州坐船到了天津,叶于良登上开往北平的火车。刚抓着门把手,他就被一个日本人狠踹了一脚,差点儿掉下车去。年轻气盛的叶于良正要上前理论,就被旁边的一位长者死死拽住,“孩子,忍忍吧!现在是日本人的天下,你惹不起!” 憋着一肚子气的叶于良回到北平,虽然家人尚在、学校尚存,但大街上到处是耀武扬威的日伪军——这里,已不是他记忆中的北平。 回到学校后,虽每天继续上学,但叶于良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期待着能有机会,释放出心中的憋闷与屈辱。

抗战老兵采访稿

抗战老兵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一| 我们在山西的候马、降州一带,开始和日本兵接火,我们这个营在第一线。我正式成为一线救护站负责人。本来有两个护理,团里支持一个担架排(二三十个人)、一个医生。救护战在连部后这、营部附近树底下插一个十字旗,备下止痛、止血药、止血带、夹板、绷带。那年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换了单衣,先开始接到命令,团部发来相关的物资和支援的人手,营长在开会时就交待了救护站的位置和相关的安排及作战时间。我就在营部附近设了救护站待命。当时所有的药都是国产的西药,没有美械美药。 第一次是拂晓时分,我们部队开始攻击。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迫击炮支援,只有机枪。第六连步兵开始进攻日本人的阵地。救护站离第一线有三百米左右,不光打枪听得清楚,子弹嗖嗖地往身边飞,我们都找了地方边掩护边工作。我们进攻时日本人不出来,只是叫援兵。拂晓作战到中午,日本人的援兵到了,受伤几人,没有死亡。第一次作战没有太多的伤亡。 日本人的援军到了以后反击得非常凶,团里无法顶住,撤到附近的高地,在高地上打得很凶。我的救护站也跟着撤到山头,离第一线还是三两百米。这个时候日本人和我们开

始打得十分激烈。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一打就是排炮打,一条线来回扫着打。部队伤亡很大,连着一两个月冲杀声、肉搏声、枪炮声听得清清楚楚。营部一吹冲锋号,兄弟们带着刺刀往前冲。四川兵的喊声特别清楚,“格老子的往前冲啊”。重伤的一般只能抬下来,轻伤的扶下来。腿上受伤的把绑腿剪开,手上受伤的剪军衣,然后止血、消毒、止痛。一面包扎一面开伤票,让到后方医院入院。填了伤票,止血包扎后轻伤的指个方向,赶紧让他走到团救护站,重伤的抬到团求助站,一级一级往后送。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飞机也很凶,在地上都能看到日本人的脸清清楚楚,往地面扔炸弹、打机关枪,一点也没有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我们也往天上打枪,但没有打下来的。 冲锋战是吹号的,肉搏战就没吹号了,和日本人拼到一起,看谁刺死谁。叫骂、哭喊声就在不远的地方,一群人绞成一团,兄弟们都没什么说的,所有人都拿勇气在上面打,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打死的埋都没有法子埋,就丢到那里的也有。好多报阵亡的连抚恤也没有,都是陷命沙场的。山头战打得十分惨烈,救护站只有两个医生在救护,有时一天三十个人,有时一天二十个人,反正来了人赶紧救,然后送团部,团部治不了再往师部送。日本人一定要歼灭我们,我们始终不让它歼灭我们,就是轮流拉锯战。团里没有粮了,买不到,只好到地方去征粮。老百姓也苦,没吃的,有的也会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抗战烽火铸人生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抗战烽火铸人生 自幼参军打日寇 月28日上午,市干休所家属院一栋平房内,今年89岁的刘xx老人把记者带进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 26年8月,刘xx出生在xx省xx市xx县大石柏村一户农家。姊妹8人中,他排行老七。由于生活艰难,他在出生后差一点儿被送给别人。屋漏偏逢连阴雨,他4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一群孩子,靠租种姑母家的一亩半地过活。刘xx在村里私塾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在家,每天捡柴、拾粪,帮助母亲种地。可地少人多,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糠皮、豆皮加野菜蒸出的窝窝头都算是好东西。 “七七”事变后,日军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不久便占领了北平、天津。刘xx的家靠近大路,他经常见到败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再后来,他也见到了八路军的队伍。八路军东奔西跑打鬼子,而且自己的3个哥哥都相继参加了八路军,刘xx的心里也萌发了参加八路军的想法。 38年春季,由共产党领导的xx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由地下转为公开。当时,八路军冀南抗日行政公署也驻扎在xx 县。12岁的刘xx闻讯后便来到县城,由此成为县抗日战委会游击大队的一名战士。“我不算最小的,队伍里还有9岁的女娃哩。那时候,我们那一带是半个村半个村的人参加八

路军,我还回到村子带了几个人来到队伍上呢。”刘xx说。 “那时候敌强我弱,华北大平原上除了村庄部队无处隐蔽,因此一有敌情就要转移。”刘xx说,“我那时年纪小,行军时跟不上队伍,有时候边走边打盹,经常是部队宿营很久后我才赶上,为此在行军中丢了好几回,但我都找到了部队。一次我撵上部队后,首长说我年纪太小,让我回家,可我坚决不离开队伍。” “到部队几个月后,我逐渐适应了行军打仗,就被调到冀南行署,在文教处当通讯员。”刘xx说,“当时部队以打游击为主,在邢济路一带袭扰日军。鬼子沿路修碉堡、挖壕沟,加强封锁。鬼子在白天修路、建炮楼,我们就在夜里破坏。后来鬼子夜里沿路挂上煤油气灯,防止我们通过和破坏公路,我们就先打灭灯后再动手。就这样反反复复,我们共端掉了一二十个碉堡,消灭日伪军500多人,俘获600多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巩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枪林弹雨突重围 回忆当年的战斗故事,刘xx老人说最难忘的是“四二九”突围战。 那是1942年4月29日,3万多日军对邢济路南北的两个根据地实行了大合围。冀南行署和军区领导机关在邢济路北的武城县被日军包围后,16岁的刘xx跟着部队半夜向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