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纳税实务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从各种合法经济活动取得的所得征税的一种税收。
1.税收对象: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对象是我国境内的个人。
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个人以及无民族国籍的个人。
2.纳税义务人:“纳税义务人”是指应当向税务管理部门依法申报应纳税款并履行其他税收义务的纳税人。
3. 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分为七个级距,其税率分别为3%、10%、20%、25%、30%、35%、45%,适用不同的所得收入级距。
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应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x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5.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起征点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的综合所得累计超过个税起征点的个人,才需要缴纳相应的个税。
6.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不同的收入来源有不同的计税方法,如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
第二部分:增值税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是以货物和劳务等各种形式的经济交易为征税对象,按照货物和劳务在生产、加工、分配和流通环节中所增加的价值或者所接受的约定价值来计征税款的一种一般性税种。
1. 纳税人范围:增值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 一般纳税人:指境内单位和个人,就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及进口货物应纳税,且卷入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特定行业的单位个人,以及其他规定。
- 小规模纳税人:指境内单位和个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者进口货物的纳税总额不超过规定数额的,应当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管理的其他规定纳税人。
2. 纳税政策:定额征收是增值税的计税方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税率应纳税额为一定的比例计算的。
3. 开具发票:纳税人在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者从事进口货物等均应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4. 纳税申报:纳税人要依法履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义务,按规定提交各项报表和报告。
个人所得税知识点总结1.税收范围: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
2.纳税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包括自然人、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其中自然人是最主要的纳税义务人。
3.纳税年限:个人所得税以纳税年度为周期,纳税年度一般与日历年度一致。
4.税基计算: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指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额=收入额-减除费用-特定扣除项目。
其中,收入额包括各类所得的全年累计金额,减除费用是指在个人所得额中可以减去的费用,特定扣除项目是指在个人所得额中可以扣除的特定项目,比如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等。
5.税率和税额计算: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制,根据个人所得额不同,逐级递增地计算税率,税率分为7档,分别是3%、10%、20%、25%、30%、35%、45%。
根据税率和个人所得额计算出税额,税额=个人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6.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鼓励个人购房、创业等,个人所得税还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比如,对于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等有一定额度的扣除;对于小微企业的创业收入可以减免一定的所得税等。
7.税务申报和纳税期限: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申报并缴纳税款。
一般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属于年度所得税,需在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进行年度汇算清缴。
8.扣缴义务人和代扣代缴:对于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支付工资薪金和给予劳务报酬的,有扣缴义务,需根据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并及时上缴国家财政。
扣缴义务人在扣缴个人所得税后,应向纳税人开具相应的发票或凭证。
个税的知识点总结
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一定税率征收的税收。
以下是个人所得税的知识点总结:
1. 纳税人范围:个人所得税适用于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实际居住超过183天的个人;非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实际居住不满183天的个人。
2.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计算,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分为7个等级,税率逐级递增。
3. 免税额:每年确定一个免税额,低于该金额的个人所得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4. 所得分类:个人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
5. 扣除项目:个人可以享受一些扣除项目,如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可以减少相应的金额。
6. 纳税义务:个人需要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并按规定时间缴纳税款。
雇主也有义务代扣代缴员工的个人所得税。
7. 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等。
8. 税务登记:个人在取得收入后,需要到当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获取纳税人识别号。
9. 外籍人士个人所得税:对于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根据中国税法和双边税收协定的规定进行计算和缴纳。
总体来说,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按照收入水平递增征收的税收,涉及到纳税人范围、计算方法、免税额、扣除项目、纳税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应当了解相关的税法规定,及时申报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办税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个人所得税1. 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所得,按规定纳税的一种税种。
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分类征收,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体户、农民、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特许经营取得的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七项。
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 payable = 应纳税所得额 x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3.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要经劳动、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股息、红利等范围的所得和财产出租等范围的所得支付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在取得上述所得时应当在15日内办理纳税申报,汇缴纳税、申报征收管理。
4. 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与筹划: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包括居民个人在内的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等8项所得减免方式。
二、企业纳税1.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依法自其取得的所得额扣除允许的成本后,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企业所得税payable = 应纳税所得额x 适用税率。
2. 企业增值税:增值税是一种流转性税,主要对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部分征税。
增值税计算公式为:增值税 payable = 销售额 - 购进成本。
3. 企业税务管理: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税务局的规定,完成纳税申报、报税及纳税义务申报等程序,企业还应当按照规定保管税务资料,并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提供相关资料。
4. 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
三、税务报表申报1. 税务申报表:税务申报表是企业、个人在纳税期间向税务机关提交的申报资料,包括增值税税务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税务申报表、个人所得税税务申报表等。
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知识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一)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外籍个人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又包括“自然人性质的特殊主体”,如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二)纳税人分类及纳税义务——属人+属地【注意1】上述居住满1年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365天【注意2】在居住期间“临时离境”的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
【举例】加拿大留学生大山于2015年12月28日来中国留学,2016年7月暑假期间回国探亲20天,11月因事回国15天,2017年12月28日毕业后回国。
(1)2015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2)2016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3)2017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三)所得“来源”地【注意】所得来源地与所得支付地,两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我国个人所得税依据“所得来源地”判断经济活动的实质,征收个人所得税。
【举例】美国人汤姆被美国母公司派往中国子公司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业务指导,业务指导期间其工资由美国母公司发放。
其中所得来源地为中国,所得支付地为美国。
我国按照所得来源地来判断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1.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2.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3.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4.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5.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记忆提示】盯准“来源”二字。
【例题·判断题】(2017年)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正确答案』√【例题·单选题】(2017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取得所得的下列外籍个人中,不属于居民纳税人的是()。
中国税制必背知识点大一中国税制必背知识点税制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中国大一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税制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中国税制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税收分类根据征收主体不同,中国税制可以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
中央税主要由中央政府征收,包括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
地方税则由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如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居民个人按照其取得的各项收入,缴纳的一种税收。
根据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应当对其在境内和境外取得的各项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则按照国际税法的规定缴纳税款。
三、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依法缴纳的税费,征税对象为企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境内和境外的所得额中,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则按照国际税法的规定缴纳税款。
四、增值税增值税是指按照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计征的税。
在中国,增值税是国家重要的间接税种,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
根据增值税法规定,增值税具体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纳税人类型,税率也有不同的档次。
五、消费税消费税是按照特定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销售额或数量计征的税。
消费税适用于特定的消费品,如高档烟酒、汽车、珠宝首饰等。
根据消费税法规定,消费税可由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纳税人缴纳。
六、资源税资源税是指对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进行征收的税费。
资源税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税种,可以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来调节环境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节约型经济的发展。
七、关税关税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费。
中国对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税率的关税,以调整国内经济状况,保护国内产业和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
八、其他税种除了上述主要税种外,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税种,如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解读个人所得税是指针对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扣除应纳税所得额后的所得额,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要缴纳的税款。
为了确保个人所得税的税款能够准确、及时地被纳入国库,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进行法律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
一、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个人所得收入支付义务人在支付劳动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等各项所得时,应当扣缴或代扣个人所得税。
扣缴义务发生的对象主要是支付人,也就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条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等法人和其他组织;2.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单位;3. 个人经营的生产、经营所得;4. 从事个人承包经营、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所得;5. 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项目经营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润份额等。
二、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作用和意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纳税人在取得所得后即可筹措税款,确保个人所得税的及时缴纳,减少逃税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扣缴义务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自动、及时地搜集到具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另一方面也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方便了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实施对于纳税人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好处。
首先,扣缴义务可以避免延迟或拖欠纳税问题的发生,确保纳税人按时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可以帮助纳税人了解自己的纳税义务及纳税事项,并根据实际所得情况进行合理的税款申报。
三、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体的扣缴义务程序如下:1. 纳税义务人向支付人提供相关的身份、所得、扣除等信息;2. 支付人根据纳税义务人提供的信息计算扣缴金额;3. 支付人扣缴个人所得税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国库。
第五章第二节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知识点1:个人所得税基本内容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含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和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等。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对投资者个人或个人合伙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上述纳税人依据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分为:(1)居民个人(2)非居民个人1.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
【提示1】中国境内有住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住所≠住房=习惯性居住地)【提示2】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提示3】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
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满24小时的,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2.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183天的个人。
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3)纳税义务的其他规定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任一年度中有一次离境超过30天的,其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的连续年限重新起算。
2.所得来源的确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1)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2)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3)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4)转让中国境内的不动产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5)从中国境内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居民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税务常识知识点总结一、个人所得税1.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居民和非居民。
居民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83天的个人。
非居民指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83天的个人。
2.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包括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扣除其他费用后的金额。
适用税率是指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所得适用的税率。
速算扣除数是指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所得适用的速算扣除标准。
3.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包括纳税前的信息申报和纳税后的税款申报。
纳税前的信息申报是指纳税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要求及时向税务机关上报相关个人所得税信息。
纳税后的税款申报是指纳税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要求按期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并按时缴纳个人所得税。
4. 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和特定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和特定规定包括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定情形。
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是指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所得税予以减免。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定情形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定情形下,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予以特定规定。
二、增值税1. 增值税的税率和应税项目增值税的税率包括一般税率、低税率和零税率。
一般税率是指适用于一般货物和劳务的税率。
低税率是指适用于少数商品和劳务的税率。
零税率是指适用于出口货物和国际运输、邮政服务等的税率。
2. 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增值税的应税项目包括货物和劳务的销售、修理、加工、委托加工、租赁、无形资产转让、建筑安装和其他应税项目。
增值税的免税项目包括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性生活物资自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物保护和其他免税项目。
3. 增值税的纳税人和纳税申报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未超过规定标准的纳税人。
第七章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第一节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一.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种税。
约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此税。
二.个人所得税基本法律依据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第三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6年起施行。
2008年2月18 日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三.个人所得税的特点1、税基广阔2、稳定经济3、调节收入第二节个人所得税基本法律知识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为以取得应税所得的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投资者和外籍个人、港澳台同胞等。
按照“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把纳税义务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两类,分别承担不同的纳税义务。
“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纳税人只要具各其一,即可被判定为我国的居民纳税人。
如果两个标准都不具各,则为非居民纳税人。
(一)居民纳税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应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解释:所谓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所说的习惯性居住是指个人因学习、工作、探亲等原因消除之后,没有理由在其他地方继续居留时,所要回到的地方,而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
所谓在境内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天。
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天数。
所谓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天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天的离境。
个人所得税知识点总结6篇篇1一、引言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居民和非居民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直接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对个人所得税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广大纳税人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相关政策。
二、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1. 纳税人: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且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2. 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
3. 税率:采用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税率越高。
三、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总收入- 允许扣除的费用- 允许减计的金额。
2.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四、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1.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
2. 税收优惠:对部分收入如离退休工资、失业保险金、抚恤金、救济金等给予税收减免。
3. 其他优惠: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对个人捐赠的税收减免等。
五、个人所得税申报与缴纳1. 申报方式: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纸质申报表等途径进行申报。
2. 缴纳方式:支持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
3. 申报时间:每年度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完成年度汇算清缴。
六、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1. 税务部门负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2. 纳税人应依法申报并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得偷税漏税。
3. 税务部门会对纳税人进行稽查,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处罚。
七、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与作用1. 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 引导消费与投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可以引导纳税人更加理性地消费与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例题·教材例2-3】某居民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2000元。
请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算该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
【解析】
(1)应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收入额)=2000-800=1200(元)
(2)应预扣预缴税额=1200×20%=240(元)。
【例题·教材例2-7】2019年3月,某外商投资企业雇员丽莎(非居民个人)取得薪金收入30000元、劳务报酬收入15000元、稿酬收入12000元。
请计算丽莎3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析】(1)薪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30000-5000)×20%-1410=3590(元)
【例题·教材例2-13】刘某于2019年2月将其在某地的两套房中的一套转让给叶某,取得不含税转让收入2200000元。
该套住房购进时的原价为1800000元,转让时支付有关税费120000元。
请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算刘某转让住房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
(1)应纳税所得额=2200000-1800000-120000=280000(元)(2)应纳税额=280000×20%=56000(元)。
税务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个人所得税1. 纳税人范围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在境内取得的各项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无论户口在何处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83天的个人。
非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没有住所但取得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
2. 计税依据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个人的综合所得额。
综合所得额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总额减除法定的各种扣除后的余额。
3. 扣除标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各种扣除标准,包括起征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
纳税人可以依据这些扣除标准来减少应纳税额。
4. 税率和税收起征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3%、10%、20%、25%、30%、35%、45%。
对不同综合所得额的部分,按照相应的税率计算。
税收起征点则是规定了一定的金额,低于这个金额的综合所得额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5. 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纳税人需要在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年度申报。
根据自己的所得情况填写纳税申报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缴纳个人所得税。
6. 税前扣除在计算综合所得额时,个人可以依法享受一些税前扣除的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商业健康保险等。
二、企业所得税1. 纳税人范围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经营取得的企业所得,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率缴纳的税收。
纳税人包括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
2. 税前所得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依据是企业所得的收入和成本,即税前所得。
税前所得的计算依据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
3. 税前优惠企业可以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前优惠政策进行减免税负,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小巨人企业、免征暂时亏损、投资重大环保、免征资本利得税等。
4. 税率和税收起征点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为3%、15%和25%,根据企业的纳税情况来确定适用的税率。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讲解: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知识点一、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1.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
提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投资者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3.我国既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又行使居民管辖权,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两个部分
4.我国按照住所和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将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居民纳税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
具体划分见下表:
纳税人
类别
承担的纳税义务判定标准
(1)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
其所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无
论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中国境外任何地方,都
要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
住所标准和居住时间标准只要具备一个就成为
居民纳税人:①住所标准:“在中国境内有住
所”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
境内习惯性居住;②居住时间标准:“在中国境
内居住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即公历1
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
365日。
(2)非
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
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非居民纳税的判定条件是以下两条必须同时具
备:(1)在我国无住所;(2)在我国不居住或居
住不满1年
提示:在计算居住天数时,对临时离境应视同在华居住,不扣减其在华居住的天数。
"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
二、扣缴义务人
凡支付应纳税所得的单位或个人,都是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
提示:扣缴义务人在向纳税人支付各项应纳税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除外)时,必须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