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ppt
- 格式:ppt
- 大小:586.00 KB
- 文档页数:32
学习文章----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判断牛蕙莉1998年,《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标志着上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制定,二期课改正式开始。
在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试验的基础上,2004年秋季,上海市所有小学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5年秋季所有初中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6年秋季高中也将全面推行二期课改。
至此,上海二期课改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
在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声音涌动。
此时此刻,关心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们不禁要问:二期课改到底发展得怎样了?二期课改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如何让二期课改走得更好?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进二期课改之际,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理性到底如何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或者说,我们立基在哪里反思和回答上述问题?这里首先遇到的就是方法论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上海的课程改革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不那么强烈,至少,上海的课程改革没有“轻视知识”之类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就一帆风顺。
其实,了解上海课程改革的同志就知道,认为上海二期课改“方向有问题”、“应向全国靠拢”、“远不如一期课改”、“将使上海将成为孤岛”、“赶快停止”之类的说法亦时有耳闻。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的二期课改产生了不少冲击,上海的二期课改并非风平浪静,而是经常性地处在浪尖。
要对众说纷纭的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化的判断不利于二期课改的发展,判断二期课改的发展需要常识,如基于既定的目标作出分析,也需要理性,特别是深入、科学的调查和有关变革的理论知识。
(一)基于目标每一项课程改革只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使命,只能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一项课程改革只能对它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当我们走在二期课改的路上的时候,当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稿)》所确定的课改目标,这些目标是对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的一般参照系,或者说,对二期课改判断最一般的标准就是看二期课改是否达到它所设定的目标,对二期课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承诺不是判断二期课改成效与进展的标准,期待二期课改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二期课改也是不公平的,这对所有二期课改的决策者和参与者都是不公正的。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厥轩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
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
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荟集了全国范围的几百名专家学者。
在2001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
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
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
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比如2002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
“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提高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特制定本课程方案。
二、设计理念1. 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紧密联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体系1. 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在本市的有效实施。
2. 地方课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 学校课程:鼓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4. 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
五、课程设置1. 小学课程:(1)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
(2)四年级至六年级:在三年级课程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 初中课程:(1)七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课程。
(2)八年级:在七年级课程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九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做好准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解读标题:《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深入解读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方案旨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中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原则: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体现地方特色。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1.课程体系: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基础,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学科。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1.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的60%。
(1)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2)地方课程:根据上海市实际情况,开设德育、体育、艺术等学科。
2.选择性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课程。
3.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包括学科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等课程。
四、课程评价与保障1.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等。
五、特色与创新1.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发展个性特长: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3.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体现地方特色: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总结: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为核心,注重实践与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中生。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