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37.11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5000多年的文明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因此。
尽管城市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步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从十八世纪开始,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进了既有城市的扩展,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
工业技术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 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6.8%。
就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为1亿人左右,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为1.5一1.8亿人。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
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农业。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并没有对城市发展造成显著影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生产所依赖的能源和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集中劳力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如繁衍后代、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等。
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另外,城市还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中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其次,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蛮族社会,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等。
这些城市具有中央集权的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到了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城市国家的形态,如雅典、斯巴达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是由城镇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他们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权力。
到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则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上,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贸易,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城市是知识、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政治上,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城市的产生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制衡和分散,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同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还对人类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探讨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下的城市体系形成1. 农耕文明与城市形成在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前提。
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们从游牧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生活,大规模农业的兴起导致了人口集中和社会分工的产生,从而催生了城市的诞生。
2.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商业贸易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代丝绸之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都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3. 政治中心与城市建设一些城市往往因为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而得到发展。
如古代的首都罗马、京都、北京等,都是在政治、军事、行政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进而引领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影响1.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和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扩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
2. 经济发展与城市等级划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划分。
一线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二线城市如上海、巴黎、香港等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
3. 人口迁徙与城市扩张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体系得以扩张。
一些小城市不断吸引人口向其聚集,逐渐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而一些中等城市则成为大城市,城市形态之间开始形成明显的层级结构。
三、社会因素对城市体系的塑造1. 社会流动与城市发展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集聚地,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这种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机会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更多人前往。
2. 文化多样与城市特色城市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吸纳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1)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②而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特征:①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②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复杂性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知识清单一、城市的定义与特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要素高度集中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高密度的人口聚居城市往往拥有大量的人口,人们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生活和工作。
这种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
2、多元化的经济活动城市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中心,更是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的聚集地。
商业、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各类经济活动蓬勃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而高效的经济体系。
3、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给排水等系统。
这些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运行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得城市能够高效地运转。
4、丰富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城市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带来了多样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观。
各种文化活动、娱乐设施、教育机构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城市的形成原因城市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理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形成至关重要。
例如,靠近河流、海洋的地区,便于交通和贸易,有利于城市的兴起。
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从而吸引人口聚集,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2、经济因素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农产品,这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市和城镇。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集中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3、政治因素政治中心往往能够吸引人口和资源的聚集。
古代的都城,现代的首都,通常会因为政治权力的集中而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
4、军事因素战略要地往往会建立军事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据点可能发展为城市,以保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5、宗教因素宗教圣地常常吸引信徒前来朝拜和定居,围绕宗教场所逐渐形成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古代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以政治和军事职能为主。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首先,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和水源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更为丰富,于是人们倾向于将生产活动集中在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农业聚集点。
随着人口和生产力的增加,部分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另外,交通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交通的便利可以加速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工商业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城市得以迅速扩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和流动密切相关。
人口的聚集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华的市区。
人口的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城市的人口聚集还带来了城市的社会化和分工,人们以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在城市中分工合作,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村落或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政治和行政的变化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作为政治和行政的中心,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
文化的变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分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的集聚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分析进行探讨,提供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举例来说,河流的存在使得城市可以顺应水运的需求,并带来了贸易和交流的机会。
比如中国的杭州市,几条河流交汇于城市中心,这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另外,气候条件也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居住和定居,因为农业生产更加丰富,而农业则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
举例来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地处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二、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人文地理因素也对城市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历史文化和交通网络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首先,人口分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关系着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
一般来说,人口稠密的区域更容易形成大城市,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举例来说,印度的孟买市被认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为城市的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其次,历史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会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例如,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其拥有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和时尚中心。
最后,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
便捷的交通系统可以促进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相反,缺乏交通网络的城市则可能因此受制于发展。
例如,中国的拉萨市地处高原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交通不便,直接影响了其经济的繁荣程度。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演进的产物,是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结果。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地理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面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分工,经济生活逐渐发展起来,人类居住在一块区域中形成了聚居点,从而形成了村落。
到了封建社会,农民有了剩余劳动,城市得以发展起来。
城市的发展对分工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中的经济中心,具有集散货物、交易、流通、储蓄、服务等功能。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在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需要交换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场所。
到了工业社会,城市成为了工业化的中心,工厂、工人、商家等都集中在城市中,城市日益变得繁荣起来。
再次,政治因素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通常作为地方政治的中心,分布有行政、司法、政策决策等机构。
政治的中心化使得城市日益繁荣发展。
城市中政府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行政服务等,使城市发展起来。
此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场所,各种文化艺术在城市中得以传播,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反过来影
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起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村落到城市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则为城市注入了创新的力量。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变化演进,这也是城市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之一、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