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doc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发展。
下面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简史。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制作乐器。
这些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骨笛、石鼓等,用来伴奏舞蹈和各种仪式。
这个时期的音乐属于简单的自然节奏,没有固定的音高。
2.古代社会(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古代社会,中国的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周朝时期,乐舞成为宗族巫师和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乐舞有固定的音阶系统,以及各种乐器的组合。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用来祭祀、宴会和娱乐。
3.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成为统治阶级文化权力的象征。
乐舞的形式更加复杂,更加讲究礼仪和规范。
汉朝时期,《乐府诗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唐朝时期,音乐达到了顶峰,丝竹乐队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
4.帝国时期(公元1840年-1911年)进入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提倡学习西洋音乐,并将西方音乐的元素融入中国音乐当中。
这个时期的音乐出现了“乐府派”和“轻音乐派”两个流派。
5.新文化运动时期(1911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西方音乐理论,呼吁创造独立的中国音乐。
冼星海、聂耳等人提倡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6.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200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进一步与全球音乐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民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并参与国际音乐舞台的演出。
中国音乐的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史一、宫廷音乐分类:1、六代之乐(也叫:六代乐舞):(1)黄帝:《云门大卷》;(2)尧:《咸池》;(3)舜:《大韶》(《九韶》《韶》);(4)夏:《大夏》;(5)商:《大濩》;(6)周初:《大武》。
2、颂乐:颂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色,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
3、雅乐:(1)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
(2)雅乐分大雅与小雅。
(3)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4、房中乐:宫廷音乐的一种。
起于周代。
大型的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
房中乐用于宴享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它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5、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上述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鞻氏”掌管。
它用于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小舞:为规模较小的乐舞,有帗舞、羽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她们有乐师掌教。
7、宗教性音乐:天旱求雨时用的《雩》,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
二、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齐、魏、秦、王、陈、豳等十五国的民谣,尤其是以周人中心地域的郑、卫、宋、齐等为代表,这些流行于黄河流域广阔地区的民谣被士大夫简称为“郑卫之音”,代表北方的民歌。
这些民谣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
三、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全套共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镈钟1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
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钮钟有可能用于定调。
这套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中国音乐史先秦原古音乐起源说:1异性求爱说2语言抑扬说3模仿自然说4巫术说5劳动起源说古乐器: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村,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竖吹方式,有8000年历史,前后出土18支,比欧洲早2000年,性质优良,能吹出两个8度,是中国最早世界最早能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音乐史。
古歌:声乐最早追溯到涂山氏之歌(禹的妻子)2000多年历史古乐舞:六代乐舞,用于祭祀。
黄帝云门祭天图腾为云,尧咸池祭地,舜韶乐祭四望孔子评尽善尽美,夏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祭先妣女祖先求雨,周大武祭考男祖先武王伐纣孔子评尽美而不尽善。
西周礼乐制度乐悬乐舞。
乐悬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政治内涵,等级制度,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力,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规格乐悬王4诸侯3士大夫2士1,乐舞王8佾诸侯6士大夫4士2一佾8人。
音乐机构大司乐来自中国最早的音乐最早的音乐教育,音乐演出,音乐行政的机构,最多达到1400人,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教育对象以贵族子弟为主,教育内容乐德乐舞乐语,教育方式循序渐进,教育形式大小雅,教育目的为巩固周朝统治服务。
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发展水平,培养了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后来“文化下移”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祭祀与宴乐,民间音乐收集在宫廷,四夷即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乐器分类:八音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它按制造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此名称始见于周代,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金钟铃,石磬,土埙缶,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竽笙,竹箫笛管。
古乐器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共65件,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是世界十大考古器之一,一套2500公斤。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1.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依据是()2.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是(),它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
3.据《列子·汤问》记载,歌手()的歌声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十分难忘的印象。
4. 《》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出现于舜时期,孔子曾给予其“尽善尽美”的高度评价。
5.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6. ()是汉代相和歌常用之调式,被称为“相和三调”。
7.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 《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9. 琴曲《》相传原为东晋时期桓伊的一首笛曲《三调弄》,后由唐朝时期琴家颜师古将该笛曲改编而成为琴曲。
10. 《》是我国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又被改编成琴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11.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琴家(),该曲刊印于我国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之中。
12.与“聂政刺韩王”故事有关的琴曲是《》。
13.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
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校长。
14.《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
15.1915年发表的钢琴曲《》是目前所能够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作者是赵元任。
16.《牧童短笛》的曲作者是()。
17.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的曲作者是()。
18.《》是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的成名作。
19.《渔光曲》的曲作者是()。
20.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游击队歌》作者是()。
1.六代乐舞中,反映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是《》。
2. 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儒家音乐代表人物是()。
3.汉代音乐家()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4. 西晋律学家()在乐律上的成就是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
5. 《拨面》是()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戏之一。
6. 宋代词体歌曲《扬州慢》和《杏花天影》的曲作者是()。
7. 《春莺啭》是唐代作曲家()秉承唐高宗之意而作的,后曾传往日本。
8. 琴曲《离骚》的作者是晚唐琴人(),该曲是作者根据诗人屈原的同名诗歌创作而成的一首大型琴曲。
9. 《乐书》共200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作者是()。
10. 《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作者是南宋的()。
11.南宋律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12.元代()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是《唱论》。
13.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
14.()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15.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作者是()。
16.()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17.《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曲作者是()18.刘天华一生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即:()19.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爱国主义要求的代表性的学堂乐歌有:《》、《》等等。
20.《到敌人后方去》的曲作者是()。
简答1. 简述曾候乙墓编钟出土的音乐文化意义。
答: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
编钟的总音域达到5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钟上还刻有许多错金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音乐文化。
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这说明了三分损益律较早就运用在了我国古代的音乐实践中。
2. 姜夔与宋代的词调音乐。
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的音乐才能在宋词创作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
宋词也称曲子,是由民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歌词是长短句。
宋代曲子之盛,涌现出了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的大量词家,在社会上形成了写词唱曲的风气,一些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姜夔少年即以诗词闻名,词中始终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思。
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忧郁凄凉是其主要风格。
姜夔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还曾对古乐调进行考证。
姜夔在音乐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歌曲的创作,现存《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作品,是我们唯一见到的能真实反映宋代词乐原貌的歌曲,价值十分珍贵。
该书是词曲专集,共收录了十七首词曲,整体看来,姜夔的歌曲词曲结合紧密,音乐委婉动听,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显示了姜夔高超的作词、作曲技巧。
其中《扬州慢》、《杏花天影》等代表作堪称歌曲中的杰作,至今仍在广为传唱。
3. 介绍合唱曲《海韵》。
答:歌曲。
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
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
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
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三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不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
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4. 简述诗经。
答:《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都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有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有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5.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未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提出,“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
许多知识分子也自动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
一时间各式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
主要内容有:(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祖国歌》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文心编)、《陆战》、《行军》等。
( 3 )积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
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琛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等。
( 4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民主精神,如《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
《缠足苦》(沈心工)《天足乐》(冰兰编)等。
(1分)( 5 )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民主思想的,如《格致》《地球》《运动会》、《文明婚》等。
( 6 )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勉学》(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6. 萧友梅的贡献。
答: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
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
回国后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
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
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
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
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
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
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 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等。
② 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
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