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斑面积测量仪对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的研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39.50 KB
- 文档页数:9
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摘要】本文针对水稻病虫害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性及前人研究成果。
随后分析了当前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病虫害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化学防治技术的进展以及遗传改良及抗性育种。
结合以上内容,本文展望了水稻病虫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改进措施和重点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稻生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研究现状、改进措施、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遗传改良、抗性育种、展望、重点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性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病虫害则是限制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虫害会导致水稻叶片变黄、枯萎,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进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病虫害还会导致水稻产量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
除了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外,病虫害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研究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控面临更大的挑战。
加强水稻病虫害研究,提高防控技术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水稻病虫害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前人研究成果前人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病害方面,前人研究表明水稻的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稻瘿病、稻糠疽病等,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些病害,前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防治方法,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选用抗病优质品种等。
在虫害方面,前人研究发现水稻的主要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疫等,这些虫害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病虫害的威胁经常会给水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目前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措施。
1.水稻病害水稻病害是指影响水稻生长繁殖的各种病菌所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目前,病害主要包括赤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熱病等。
赤霉病:这是一种由赤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生育期间出现。
潜伏期一至两周,常带来高温和大雨的时期发作。
其症状与黄中箭稻种极为相似,有明显的枯皮斑块,全株褐色或黄色鞘的以及被霉菌覆盖的小穗。
稻瘟病: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和轻度的稻谷质量下降。
不同的病菌会导致不同的症状,总的来说,病叶呈现灰色,受菌处发黑,长出的叶子外侧游离的区域呈现绿色活动,最后整叶变成黄色、枯萎、丧失生长能力。
白叶枯病:这是由特殊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常常影响水稻生长和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其症状也比较明显,叶子变白、脱落,花序变短、变窄,穗缩小。
稻熱病:这是由稻矮缩病毒所引起的病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损害非常严重。
其症状包括外观萎缩、但是收復增加、穗小、穀缺少,在田間可見穀逐漸成熟,田面上的植株卻在萎縮。
水稻虫害是指影响水稻生长和发展的种类繁多的昆虫或其他害虫,这些害虫常常会导致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
目前,虫害主要包括绿飞虱、稻飞虱、瘤螟、稻螟、稻草螟等。
绿飞虱:这是主要的虫害之一,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性很高,可引起卷叶、早衰和减产。
其成虫、蛹以及卵都是绿色的,并且长得比较小,很难被人们识别。
常常引起的危害是打入绿色部位的水分,导致虫害时产生的排泄物。
稻飞虱:这是一种小型昆虫,最初发现于水稻田中,很难被发现。
它的成虫很难识别,颜色比较深,呈黑色。
在水稻田中,它以叶片为食,会在水稻田中寄生很长时间,并呈现很强的寿命。
瘤螟:这是水稻中的另一种虫害,是一种小型的蓝色昆虫。
瘤螟的卵会在水稻花丝上产生,并在拉拢处孵化。
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重要因素。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水稻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还可能导致粮食质量下降,对农民经济收入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在当前情况下,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亟待加强和深入,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新的技术发展策略,并展望技术的应用前景,对于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目前水稻病虫害的状况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技术应用前景,评价已有技术的效果,并提出衡量指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阐述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有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希望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水稻病虫害现状分析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其生长环境较为潮湿,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这些病虫害会导致水稻叶片变黄、枯萎,甚至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水稻病虫害每年造成我国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水稻病虫害的现状分析中,不仅要考虑到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还需要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病虫害的传播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水稻病虫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针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手段。
一、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1.水稻病虫害的种类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条斑病、褐飞虱、稻瘟病、稻飞虱、稻飞虱等多种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在水稻生产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与病虫害类型、发生季节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褐飞虱主要在水稻生长期内出现,对水稻叶片造成直接危害;而稻瘟病多在气温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对水稻的穗部造成危害。
3.现有的防治措施目前,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两种方法。
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迅速杀死病虫害,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生物防治相比之下更加环保,但在防治效果和成本上还存在不足。
二、改进措施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手段,及时了解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农药残留。
3.开发抗病虫害品种通过选择育种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法,培育出对水稻病虫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加强农业文明种植加强水稻种植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提高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5.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水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
在研究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开发抗病虫害品种、加强农业文明种植、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
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生产形成严重威胁,损害水稻产量及品质,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稳定。
近年来,随着水稻病虫害的发展,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调查识别、防治预防技术、病虫害的生态学研究、病虫害的综合治理等方面加以介绍,分析水稻病虫害研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首先,病虫害调查识别是病虫害诊断的基础。
近年来,结合风险识别技术、遥感监测技术以及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建立了早期预警防治体系,非常有效地实现了水稻病虫害信息采集中心的建立,给农业技术员及农民提供了准确及及时的病虫害调查和诊断信息。
其次,防治预防技术是维持稳定的水稻产量的重要保障。
近几年,在研究防治预防技术的过程中,选择性农药技术、有机农药种植技术、电磁场防治技术和加强营养肥料的管理技术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显示出新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
第三,病虫害的生态学研究是病虫害防控科学化、规范化处理的基础。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水稻病虫害的生态环境因素,充分理解和分析了病虫害的成因机理及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防治方案,促进了对抗病虫害的可持续防治策略。
最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是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
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行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利用病虫害与其他环境及土壤因素差异,调整田间管理措施,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监测及预警,明确病虫害的发生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形成更有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针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及控管,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进一步强化病虫害的早期调查,构建总体的防治预警系统;(2)加强开发应用新型防治技术,推进应用和推广;(3)深入研究病虫害的生态特征,研究防治技术;(4)积极推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次数及药剂筛选试验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而言,防治病虫害是保障水稻产量和收益的关键。
面对病虫害的威胁,农民需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
为了总结和研究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次数及药剂筛选试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期提高农民们的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分析。
一、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次数的研究为了寻找最佳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次数,我们对不同区域的水稻田进行了调查和实验。
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生长期内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以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飞虱为主要危害因素。
针对这些病虫害,我们开展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预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经过一系列试验,我们发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田间效果较好,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明显。
在化学防治方面,我们尝试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农药,发现以三唑酮类、噻唑锰锌类、多菌灵类农药为主的防治效果较好。
结合生物防治措施,采用昆虫捕捉器、拮抗菌等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综合管理,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建议农民们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综合防治策略,选择合适的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二、药剂筛选试验的研究为了找到对水稻病虫害有效的农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药剂筛选试验。
通过对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农药进行田间试验和效果观察,我们筛选出了对水稻病虫害具有很好防治效果的药剂。
在水稻病害方面,我们发现三唑酮类和多菌灵类农药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有着显著的防治效果。
这些农药不仅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而且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参考。
我们也强调了在使用农药时,要按照农药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防范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损害。
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受到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围绕水稻病虫害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展开探讨。
首先介绍了水稻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等;然后分析了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指出其严重影响了我国水稻的生产能力。
接着总结了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建议,包括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抗病虫品种等;最后展望了水稻病虫害研究的未来发展,强调了对水稻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病虫害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研究现状、改进措施、产量影响、未来发展、研究意义、水稻、目前研究、未来方向、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
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多种病原微生物和昆虫,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它们会导致水稻叶片枯萎、稻谷减产、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气候变暖和农药抗性的出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水稻病虫害的主要类型以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我们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当前水稻病虫害研究现状的了解,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提供参考。
深入研究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水稻病虫害的意义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病虫害是限制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收入。
研究水稻病虫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程度和传播规律,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带来的损失,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研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稻病虫害广泛存在,如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其中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农药,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加剧了防治难度。
研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外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研究背景完】1.2 研究目的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
探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完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农业从业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00字】2. 正文2.1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现状分析不足时的提示,谢谢!水稻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防治技术:化学农药一直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喷洒化学农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
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方式。
例如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敌虫来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水稻主要病虫对中稻产量影响及防治效益试验报告武宁县植保植检站为了了解水稻主要病虫害对中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效益,根据省植保植检局的安排,我站在中稻上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试验条件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防治对象为水稻病虫害,包括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作物为杂交一晚水稻,品种为“II优航2号”。
1.2环境条件试验安排在武宁县澧溪镇上菁村四组刘遵林责任田中,试验田属单季稻区,上茬为空闲田,稻田为红沙泥田,各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及水肥管理条件一致,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符。
2.试验设计和安排2.1试验安排①常规防治区:所有病虫按病虫测报防治;②完全不防治区:所有病虫均不防治;③不防治稻飞虱区:稻飞虱不防治,其它病虫均防治;④不防治稻纵卷叶螟区:稻纵卷叶螟不防治,其它病虫均防治;⑤不防治螟虫区:螟虫不防治,其它病虫均防治;⑥不防治纹枯病区:纹枯病不防治,其它病虫均防治;⑦不防治稻瘟病区:稻瘟病不防治,其它病虫均防治。
2.2小区面积、重复与排列试验设7个处理(小区),不设重复,常规防治区面积为666.7平方米,其余小区面积均为66.7平方米,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间作田埂隔开。
2.3 施药方法2.3.1施药器械和方法试验采用工农—16型背负手摇喷雾器,喷雾器喷头为切向离心式整体单喷头,孔径1.3㎜,喷雾工作压力为3-4㎏/c ㎡。
亩对水45公斤均匀喷施。
2.3.2施药时间和次数(1)第一次秧田超级送嫁药:5月17日(移栽前3天)打药预防一代二化螟、稻飞虱、叶瘟;(2)第二次打药:6月10日打药防治一代二化螟;(3)第三次打药: 6月24日打药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预防叶瘟。
(4)第四次打药:7月20日打药防治三代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
(5)第五次打药:8月5日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穗瘟病。
2.3.3药剂种类及用量(1)防治二化螟、三化螟:亩用40%三唑磷(螟施净)乳油80毫升;(2)防治稻纵卷叶螟: 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毫升(三代)、200毫升(二代);(3)防治稻飞虱: 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4)防治纹枯病: 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5)防治稻瘟病: 亩用75%三环唑(瘟失顿)可湿性粉剂40克。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研究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其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预测和管理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成为了当前水稻种植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水稻遭受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叶枯病、纹枯病、孟山都菌病、螟虫、稻飞虱等,这些病虫害会对水稻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造成危害,从而导致水稻出现生长不良、萎黄、凋零等现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稻病虫害预测方法为了有效地防控水稻病虫害,研究者们利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和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因素预测法通过对水稻生长环境因素的观测和分析,如气温、降雨、日照等因素,推算出水稻生长的病虫害危险期,以便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
2.传统经验预测法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农民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可以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病虫害种类等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和判断。
3.生态学预测法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和生长与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信息,来预测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三、水稻病虫害管理方法除了预测病虫害之外,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保障水稻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管理方法。
1.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出现的病虫害,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管理,其中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方法,通过引种天敌或者增加种植多样性等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数量和影响。
2.农业管理方法适当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
比如,合理施肥、保证土壤水分、注意旁作物的选择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风险。
3.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通过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免疫力、选择适宜的栽培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风险。
虫斑面积测量仪对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的研究分析摘要: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场所,作物产量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与叶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
使用浙江托普仪器的YMJ-C型虫斑面积测量仪可以很方便的测出植物虫斑叶面积,指导农林业生产。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肛500万t。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0klLm2次.其中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2.5%。
近年来水稻病虫在全国的发生特点表现为:一、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
重走病虫暴发强度大。
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二、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
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务纹叶枯病、水稻细茵性务斑病、稻曲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三、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
2004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
近年来.随着粮食种植效益的提高.早稻面积将继续回升.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有利;部分地区部分高产、优质但易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
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虫斑面积测量仪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hmz,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近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
近年来,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稻谷产量仍然维持在粮食总产最的40%左右(见图1)。
水稻的稳产、高产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虫斑面积测量仪监测情况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为害水稻的有害生物很多,据记载水稻病害有61种,水稻害虫有78种【l】。
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0万~500万t。
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病毒病等病害,及稻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叶蝉等虫害是在中国普遍发生的、对产量有明显影响的主要病虫害。
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对水稻生产为害最为严重。
利用虫斑面积测量仪随时监测虫斑面积,随时掌握病害结果很重要。
虫斑面积测量仪1中国主要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状况1.1发生面积在2000--2003年问,全国主要水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8500万Innz次(见图2A),其中虫害明显重于病害。
在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面积占全国水稻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72.5%。
4年下均(见图2B),稻飞虱占总发生面积的18%,稻纵卷叶螟17%,二化螟17%,三化螟9%,稻瘟病6%,纹枯病16%,白叶枯病1%,其他病虫占16%。
虫斑面积测量仪监测数据虫斑面积测量仪监测情况2、为害损失以1999年的植保统计数据【≈为例,分析主要病虫害如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自叶枯病、稻蝗、稻黏虫对中国水稻生产造成为害情况。
因病虫为害造成潜在损失最大的是纹枯病,近688万t:其次依次为稻飞虱、二化螟、稻瘟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稻蝗、稻黏虫,分别为532、466、415、354、324、26,20,4.9万t。
经防治,实际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仍然是纹枯病近137万t,其次依次为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稻蝗、稻黏虫,分别为75、62、52、33、32、7 7、3.8、1.0万t。
如果考虑到上述病虫害在中国发生面积大小,则如图3所示,单位面积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病害如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要远远大于虫害,虫害中造成实际损失最大是螟虫为害,如三化螟和二化螟。
正是由于病虫蚕食水稻叶片,导致粮食减产,利用虫斑面积测量仪监测叶片虫斑病害大小变得越来越重要。
发生特点2.1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重犬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
2,1 1水稻螟虫是危害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80年代危害曾一度下降,90年代后期以来受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气象条件及农药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成为对中国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
主要表现为:一、发生危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
1995--2003年间全国二化螟、三化螟年均发生面积2140万hrn2次,防治面积2760万hm2次,年均自然损失稻谷71亿妇,分别比1991)---1995年均值增加了43%、72%和125%;二、发生期提早,主害代数增加。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由原来的一代重发型变为一代、三代重发型;三化螟则由三代重发型发展成为部分稻区二代、三代、四代连续重发;三是蛾蜂期拉长,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加大。
2 1.1稻纵卷叶螟于2003年在中国大部稻区严重发生,发生面积为在华南北部、江南大部、西南东部大发生,表现为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盛蛾期长,为历史上发生最重的一年。
湖南省一代以湘南、湘中南部大发生,二代全省大发生。
江西省全省重发生,其中一代发生量、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鄂东南、江汉平原局部;皖南、沿江和江淮部分地区:浙江临海沿海稻区;江苏沿江、苏南稻区;渝东南部、东北部稻区大发生至特大发生。
2.1.2稻瘟病近年来在中国西南、东北稻区及部分感病品种上呈偏重流行态势,老病区和感病品种普遍发病,具有点多面广、发病品种多、为害重的特点。
四川省截止2005年7月5日,全省已在133个县发生稻瘟病20.4万hrn2,发生面积是1996--2004年同期的1.8N63倍,发病程度沩全省近lO年来最重的一年,部分地区为近20年来最重的一年。
江西省全省早稻发生面积40万hm2,防治面积86.7万hm2。
发病时间早、发生面积广、为害重,为2000年以来之最。
叶瘟全省57各县发病,占全省的64%,其中30多个县出现叶瘟“坐兜”;赣中部分县因穗瘟造成数千亩成灾,数百亩绝收。
2.1-3稻匕虱(主要包括褐飞虱和自背飞虱)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其发生面积不断扩大,1991年发生最为严重,发生面积高达2320万hm2,同时暴发频率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1995年间,平均每3年就有2年发生为害加重的现象。
1996年以后,发生特点有一种的新变化势头。
研究表明稻飞虱在中国海南、广东、』。
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地区常年均不能越冬,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国外【3】。
稻飞虱主害代是迁入代直接危害成灾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早中稻以白背飞虱为主。
2005年总体表现为迁入早,峰次多,发生量大的特点。
2.1.4水稻纹枯病在中国以长江流域一带及其以南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自从在中国被发现为害以来,历经60余年。
20世纪50年代(包括此前)零星发生,60年代平缓扩展,70年代迅猛蔓延,80年代暴发成灾,90年代猖獗为害,21世纪以米有所回落。
水稻纹枯病在南方稻K发病比较普遍,发病面积比例已超过50%阻上,大多数种植水稻的省(自治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数量在年度间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
2.2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衄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b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
1998年以来,在江苏省发生呈上升趋势。
2000年首次在苏北流行成灾。
2000--2003年在江苏省的发生面积从43.3万hm2发展至113.3万hmz,病株率5%~25%,重病田达50%以上甚至绝收。
该病近年来在浙江、安徽等省逐年回升加重,并局部流行。
稻曲病大部旱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区为K江流域、江南大部稻区,易感品种发生偏重。
另外,稻瘿纹在华南、江南南部丘陵或山区中等发生,发生范围有进一步向北扩展的趋势。
细菌性条斑病在华南、东南沿海及江南部分稻区中等发生;2.3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如水稻螟虫主要发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华南稻区:二化螟在江淮、长江流域、江南、西南、北方稻区发生。
三化螟在长江流域沿江、华南稻区发生。
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和华南、西南稻区发生:稻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及北方、西南稻区发生。
水稻纹枯病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江淮、西南和北方稻区发生。
稻瘟病在西南稻区、华南和江南部分山区及东北部分稻区发生。
3原因分析种群剧烈增长和控制失效是生物灾害的形成的两个基本要素f4】。
影响中国主要病虫发生的外部因素包括气象因素、耕种因素和防治凶素等。
3.1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生危害全球气候变暖。
过去20年是近百年甚至万年以来的最暖时期。
一般地,陆地表面比海洋表面增温快,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增温快,冬季比夏季增濡明显。
在中围主要稻区,近几十年明显出现冬暖(40年米每10年冬季增温0.42℃)、秋热秋长、春旱,稻螟的活动期延艮,世代数增加,越冬成活率提高,有利于种群增长【5J。
如湖南省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多早,90年代则洪涝频繁.降水空问分布不均更加突出,前涝(3—7月)后旱(7—11月),北涝(湘北洪涝)南旱(湘南干旱)以及早涝同年的特点更加明显,导致病虫越冬基数大。
3.2水稻耕作制度近年来,中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双季稻面积缩小,单季稻面积扩大,单双季稻混栽及多种栽培方式共存,以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宏观生态环境是有利的,但从微观上给害虫提供了大量的适生环境,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多,为稻害虫尤其是水稻螟虫提供了新的取食、活动、栖息和越冬场所,有利于害虫栖息,产卵和繁殖,导致螟虫数量回升以至暴发。
如近年来,稻田免耕直播小麦、油菜等面积扩大,其中越冬幼虫成活率一般上升2~3倍。
少数条件下更高。
单季稻区北移,面积扩大,对_二化螟发生有利,这在东北十分明显。
譬播、早插,为越冬幼虫增加早春食料来源。
春玉米、甘蔗、茭白等非稻作寄主面积扩大和插花种植,更有利于二化螟种群的繁衍。
近年来,由于氮肥的过量使用,纹枯病的发生形势一直比较严重。
3.3水稻品种的影响如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推的杂交稻品种粗杆大穗、叶茂、色浓、分蘖多、组织疏松、髓腔空隙大、维管束间距大、硅素含量低、淀粉含量高、可溶性糖多,且多为籼稻,最适于二化螟的钻蛀取食和生长发育;常规稻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偏晚熟,全季生育期延长,十分有利于稻螟幼虫的生长发育成熟化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