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安徽卷) 解析版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0 KB
- 文档页数:7
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安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1、试题紧扣2012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化学试题秉承往年的命题传统,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第13题、25题等体现《考试说明》上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如质量数、核磁共振氢谱等;体现样题的变化,如13题与样题例6(新增加的内容)相近,试题结构、试题难度与往年非常相近。
第I卷试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离子共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反应热、电化学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等。
第II卷注重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分别针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元素化合物、有机框图推断、化学实验、工艺流程进行重点考查。
3、试题结合了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技新成果,有时代气息如7、26、27、28题等,试卷整体以中档试题为主,试卷总体难度约0.69左右。
7、【答案】:B【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要么放热、要么吸热,A项错误;Na+与、HCOO-中含有共价键,B项正确;储氢过程HCO-3、HCOO-与Na+均形成离子键,酸根HCO-3中H2被氧化为H2O,NaHCO3被还原为HCOONa,C项错误;D项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错误,若是标准状况下,则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
9、【答案】D【解析】。
由于硫为液态,因此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达平衡前容器内压强逐渐变小,分离出硫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无影响,即A、B错误;根据平衡移动原理知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催化剂无关,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平衡常数的知识及平衡的移动。
11、【答案】D【解析】断开K2,闭合K1时,装置为电解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表明石墨为阳极,铜为阴极,(若铜为阳极,则铜溶解),反应为2Cl-+2H2O 通电H2↑+2OH-+Cl2↑,因此石墨电极处产生Cl2,在铜电极处产生H2,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使c(OH-)>c(H+),溶液变红,(两极产生的气体收集在装置中可作断开K1、闭合K2时的反应的物质),故A、B两项均错误;断开K1、闭合K2时,为原电池反应,铜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为H2-2e-+2OH-===2H2O,而石墨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Cl2+2e-===2Cl-,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综综合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生命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起解题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32 Pb 2071.某同学以新鲜洋葱磷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齐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2. 蛙的神经远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腊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 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 、1/9B 、1/16C 、4/81D 、1/8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 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生命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起解题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32 Pb 2071.某同学以新鲜洋葱磷片叶内表皮为不同处理和染色齐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子核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2. 蛙的神经远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腊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B、1/16C、4/81D、1/8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l C l2 N 14 O 16 Mg 24 S 32 C1 35 5 Fe 56 Cu 64 Zn 65 Br 8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顼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答案:A解析:此题为基础题,B答案在考前多个试题里面都出现过,因为除了氯气外,其它的如臭氧都可以将其氧化得到碘单质。
C答案应该是碘单质,D答案不能排除硫酸根的干扰。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B答案解析:此题为基础题。
A答案应该为75%,C中油脂不为高分子化合物,这个选项也在考前多个试题里出现D答案光导纤维为二氧化硅,合成纤维为有机材料,这个选项多个试题也出现,从前面两个题看来,还是没什么创新,或者考前已经被很多老师抓住题了。
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总数为N 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 N A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 N AD.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N A答案:D解析:此题为基础题,尤其C选项平时学生练习过多次,估计每位参加高考的学生至少做个3-4次。
D选项因为是常温常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状态有关系。
6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 , 正确的一项是A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答案】A【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 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 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 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 错误。
【考点】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关系: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中却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 4NO 3、Na 2O 2是离子化合物,但在NH 4NO 3、Na 2O 2中除了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共价键。
2.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但不一定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即共价键既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又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H 4NO 3、Na 2O 2、NaOH 是离子化合物,但含有离子键的同时还含有共价键。
【点评】:本题把化学键和化合物的类型熔合成一体,考查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键、极性分子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本题基础性较强,重点特出。
7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3Al ++3OH-=Al(OH)3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a(OH) 2 +23CO -=CaCO 3 ↓ + 2OH -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l 2 + 2OH -=Cl O - + Cl -+ H 2O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 + 6 H += 23Fe + + 3H 2 ↑【答案】C【解析】A 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 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 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考点】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时,关键抓住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的拆分是否准确、是否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是否守恒等;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全国卷)解析版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答案解析】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3OH-=Al(OH)3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 2 +=CaCO3 ↓ + 2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 +2=Cl+ + H2O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 + 6 = 2+ 3H2 ↑【答案解析】C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 H2O(g) CO2(g)+ H2(g) △H <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 增加压强B 降低温度C 增大CO 的浓度D 更换催化剂【答案解析】BCO(g)+ H2O(g)CO2(g)+ H2(g) 是一个气体总体积不发生改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A错误;反应式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B正确;增大CO 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 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D错误。
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 A+B→X (△H >0)△ X→C(△H <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答案解析】D由反应A+B →C(△H <0)分两步进行△ A+B→X (△H >0)△ X→C(△H <0)可以看出,A+B →C(△H <0)是放热反应,A和B 的能量之和C,由△ A+B→X (△H >0)可知这步反应是吸热反应,X→C(△H <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B;A+B的能量大于C,X 的能量大于C,答案:D。
第13章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什么是分子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_________ A、10-5m B、10-6m C、10-10m D、10-12m 分子到底有多小 C 通常情况下,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29个空气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些空气分子,要用80多年。
思考:分子与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
观察与思考 把10ml水和10ml酒精倒在一块,观察它们总体积变化情况。
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观察与思考 思考: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观察实验 现象归纳 讨论:空气瓶中颜色 说明了什么?二氧化氮瓶中颜色 说明了什么? 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它们彼此进入对方 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变深 变浅 观察实验 观察与思考二:液体之间的扩散现象 开始时 10天后 30天后 现象归纳 讨论:水的颜色说明了什么? 硫酸铜溶液颜色 说明了什么? 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硫酸铜溶液与水接触后,它们彼此进入对方 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开始时 10天后 30天后 变深 变浅 铅块 金块 实验前 金块 铅块 叠放在一起 金块 铅块 五年后 彼此进入对方一毫米 存放煤的墙角,几年后墙壁表面有一层厚厚的黑色印迹。
实例 固体之间发生扩散现象 把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过了5年,铅片和金片就结合在一起了,切开后发现铅和金相互渗透了约1mm深。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哪些共同现象? 3、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思考: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归纳 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生命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起解题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32 Pb 2071.某同学以新鲜洋葱磷片叶内表皮为不同处理和染色齐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子核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2. 蛙的神经远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腊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 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B、1/16C、4/81D、1/8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生命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起解题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32 Pb 2071.某同学以新鲜洋葱磷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齐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2. 蛙的神经远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腊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3.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B.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4.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 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A、1/9B、1/16C、4/81D、1/8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 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 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6.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6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 , 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A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错误;CO2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是非极性分子;NaOH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错误。
【考点】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关系: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中却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4NO3、Na2O2是离子化合物,但在NH4NO3、Na2O2中除了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共价键。
2.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但不一定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即共价键既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又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NH4NO3、Na2O2、NaOH是离子化合物,但含有离子键的同时还含有共价键。
【点评】:本题把化学键和化合物的类型熔合成一体,考查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键、极性分子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本题基础性较强,重点特出。
7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3OH-=Al(OH)3 ↓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a(OH) 2 +=CaCO3 ↓ + 2 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l2 + 2=Cl + + H2O 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 2Fe + 6=2 + 3H2 ↑ 【答案】C 【解析】A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考点】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时,关键抓住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的拆分是否准确、是否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是否守恒等;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2012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部分(安徽卷)解析版【试卷总评】1、试题紧扣2012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化学试题秉承往年的命题传统,稳
中求变、稳中求新,第13题、25题等体现《考试说明》上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如质量数、核
磁共振氢谱等;体现样题的变化,如13题与样题例6(新增加的内容)相近,试题结构、试
题难度与往年非常相近。
第I卷试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离子共存、化学实验基本
操作、反应热、电化学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等。
第II卷注重基本原理、基本理
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分别针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元素化合物、有机框图推断、
化学实验、工艺流程进行重点考查。
3、试题结合了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技新成果,有时代气息如7、26、27、28题等,试卷整体以中档试题为主,试卷总体难度约0.69左右。
7、【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要么放热、要么吸热,A项错误;Na+与
、HCOO-中含有共价键,B项正确;储氢过程HCO-3、HCOO-与Na+均形成离子键,酸根HCO-
3
中H2被氧化为H2O,NaHCO3被还原为HCOONa,C项错误;D项没有说明气体所处的状态,错误,若是标准状况下,则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的有关
知识。
9、【答案】D
【解析】。
由于硫为液态,因此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达平衡前容器内压强逐渐变小,分离出硫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无影响,即A、B错误;根据平衡移动原理知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C错误;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催化剂无关,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平衡常数的知识及平衡的移动。
11、【答案】D
【解析】断开K2,闭合K1时,装置为电解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表明石墨为阳极,铜为阴
极,(若铜为阳极,则铜溶解),反应为2Cl-+2H2O 通电
H2↑+2OH-+Cl2↑,因此石墨电
极处产生Cl2,在铜电极处产生H2,附近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使c(OH-)>c(H+),溶液变红,(两极产生的气体收集在装置中可作断开K1、闭合K2时的反应的物质),故A、B两项均错误;断开
K1、闭合K2时,为原电池反应,铜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为H2-2e-+2OH-===2H2O,而石墨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Cl2+2e-===2Cl-,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是对书本知识的改编,考查原电池及电解池工作原理,旨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5. 【答案】⑴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HOOCCH 2CH 2COOH ⑵碳碳叁键、羟基 1,4-丁二醇
⑶
⑷n HOOCCH 2CH 2COOH +
n HOCH 2CH 2CH 2CH 2OH 一定条件
C -(CH 2)2--O -(CH 2)4-O O
O
n +2nH 2O
[或n HOOCCH 2CH 2COOH +
n HOCH 2CH 2CH 2CH 2OH 一定条件
C -(CH 2)2--O -(CH 2)4-O O
O n HO H +(2n -1)H 2O]
⑸ac
【考点定位】本题以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为情境,考查炔烃、酸、醇、酯等组成性质及其转化,涉及有机物的命名、结构简式、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多个有机化学热点和重点知识。
能力层面上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准确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化学术语表达的能力。
26.【答案】⑴SO2、N2碎瓷片(或沸石)将生成的SO2全部赶出
⑶向滴定管注入少量NaOH标准液,倾斜转动滴定管润洗整个滴定⑵SO2+H2O2=2H++SO2-
4
管内壁,然后将润洗液从下端尖嘴处放出,重复操作2~3次⑷无影响⑸0.64V/w
【考点定位】本题属工业流程题。
以食品中的亚硫酸盐含量的测定为问题情境,通过简明的实验流程图,将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方案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7. 【答案】⑴K= c(SO 42-
)/c(CO 32-
)
⑵ Na 2CO 3 Na 2CO 3溶液中c (CO 2-
3)大
⑶全部为2PbCO 3·P b (O H )2 PbCO 3与2PbCO 3·P b (O H )2的混合物
⑷①
②同意 若全部为PbCO 3,26.7 mg 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为22.3m g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