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四 慢慢走 欣赏啊 文本17 边城(节选)学案 苏教版必修2练习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365.18 KB
- 文档页数:14
《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篇:《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教学教案一、专题内涵解说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我们忽聆泉听松,忽迷花倚石,不禁意荡心驰,目眩神迷。
文学鉴赏的核心就是美的探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熔化,重新奔涌,汇进我们的生命之流;通过富于灵性的美的发现,使文学作品这抔“美的息壤”,焕发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和“总借黛玉一双俊眼”。
第一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或细节美,第二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美或环境美,第三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的鉴赏方法。
2、学生运用提炼概括的鉴赏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
3、学生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三、专题内容解析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节选)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像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
《边城(节选)》学案【文本解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学习本文,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散文化的小说具有怎样的特点,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把握翠翠等人的性格特征;文中有大量的风俗和景物描写,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素养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文学形式。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鉴赏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鉴赏小说的艺术技巧,体会小说中的人性美。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著、、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是唯一一个能赖一汪清泉写实生命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相关背景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
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边城》最新同步教案《边城》教案16教学目标一学会专业的、探究性的阅读小说。
二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情,品味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写。
三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
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准确地解读人物,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教学思路这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的惊世“田园之作”,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
故事情节并不激烈,很多处有大段大段的民俗风情描写,教学时拟提示学生注意赏析。
课内一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方法课前布置任务,分组阅读,每组完成一个命题,由每组组长统筹,选合适的方式发言,每组至少两名组员上台发言。
任务:第一组阅读小说,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并负责介绍〈〈边城〉〉故事。
第二组阅读小说,品味风俗之美,向同学们介绍。
第三组阅读小说,体悟人情人性之美,向同学们介绍。
每组课堂发言时间十分钟左右。
教学资源图书馆网络及相关参考书籍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古城凤凰,有这样一条横幅标语欢迎您:“为了你的到来,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
”凤凰这座美丽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用心体会这座古城之美。
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美丽古城的向往之情。
二、学生活动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
一、组员一介绍本文故事情节。
二、组员二介绍〈〈边城〉〉故事情节。
三、组员三和四表演翠翠与傩送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这种方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表演更是兴趣盎然,如临其境。
请第二组的同学上台(风俗之美)第二组组长化身为湘西游旅游团长,请组员一展示胶片,分别为“端午节”“新年”“迎婚送亲”内容,吐词雅致,引人入胜。
请组员二谈自己湘西凤凰游感。
再请全组成员“划龙舟”,生一“擂鼓”、生一“捉鸭泅水”。
最后组长作结沈从文湘西小说特点,并致词“欢迎你到湘西来”这个命题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但学生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它完成的很完美。
文本17 边城(节选)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鉴赏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茶峒.( ) ②泅.水( ) ③睥.睨( ) ④蘸.酒( ) ⑤俨.然( ) ⑥悖.时( ) ⑦棕榈.( ) ⑧蚱蜢..( ) ⑨歇憩.( ) ⑩糍粑.( ) ⑪拮.据( ) ⑫踹.水( ) 答案 ①dònɡ ②qiú ③pì ④zhàn ⑤yǎn ⑥bèi ⑦lǘ ⑧zhà měnɡ ⑨qì ⑩bā ⑪jié ⑫chuài(2)多音字①说⎩⎪⎨⎪⎧ 游说.( )劝说.( ) ②吁⎩⎪⎨⎪⎧ 长吁.短叹( )呼吁.( ) ③扛⎩⎪⎨⎪⎧ 力能扛.鼎( )扛.着( )答案 ①shuì/shuō ②xū/yù ③ɡānɡ/ká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戍( )戌( )戊( ) (2)⎩⎪⎨⎪⎧ 绊( )畔( )拌( )答案 戍守/戌时/戊戌 绊脚石/河畔/搅拌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伶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拮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聪明,灵活。
(2)声音大而杂,喧闹。
(3)缺少钱,境况窘迫。
2.辨词填空作客·做客作客:寄居在别处。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折Y厂a「纟手倒() 厂淳池()拌嘴() V ■喧團()进宫() Y 嘎怒() 、心宽体胖()缜密()j 膜视() 「负隅() 『船缆()彳借然() 1包遊()1喂喂()稽V铛*3、识记形近字遵手() ~掂量() V 磷踪()Y 帖记() 1磷商()佛脚()'辱视() 做傷()端倪()僭悟()•大斯!()教谬()、霓虹() J 毎涩()边城(节选)学案唐星强 一、学习目标:1、熟记文中的基础知识2、认识文中表现出的纯朴的人性美,品味小说清丽、柔和、流畅的语言,了解翠翠这 个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3、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达方 式。
4、 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
二、基础知识梳理1、识记字音茶咽( ) 髒酒(迥水() 傩送(牛畛( )( ) 小筆() 碧溪唱( ) 俨然() 欺傷() f字( )喧團()镇竿( ) 隅里( ) 怏快()歇憩()睨着( )楼耙()氽着()2、识记多音字S 泊V r 厂据Y 1V.V-买犊还珠:流苏: 拮据: 怏怏: 百无聊赖: 喧圍:5、 分辨词义 处治•处置处治:指处分,惩治,如“对那些民愤极大的腐败分子,要从严从快加以处治”。
处置:① 表示处4、词语释理,如“这事务必须妥善处置”。
②指发落、惩治,如“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些该死的东西”。
乖巧•灵巧相同点:都是形容词,都用来形容人的美好。
不同点:“乖巧”着重指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如:“小萝卜头是个乖巧的孩子。
” “灵巧”着重指灵活而巧妙,偏指人的动作性。
如“她是一个灵巧的女孩,不久就织出了一件漂亮的毛衣。
”应和•附和相同点:都是动词。
指人对事物或他人的应答。
不同点:“应和”偏指声音、行动等相呼应,是个中性词。
如:“她一边做作业,一边应和着妈妈的问话。
”“附和”指(言行)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如:“他喜欢附和别人,尤其是领导,很没有主见。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背景,感受作品独特的乡土风情和自然风光。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体会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爱。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以翠翠、傩送、黄狗等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乡土画卷。
3. 情节结构解析:小说情节紧凑,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为核心,穿插了家族矛盾、民间风俗等元素。
4. 语言风格品味:沈从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朴实无华,却又充满诗意,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悲剧美和人性美,以及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人物、情节为例,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利用创意写作法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节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分享学习心得。
4. 深入剖析:教师引导启发,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体会悲剧美和人性美。
5. 创意写作:以“我心中的边城”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口语表达:分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反馈: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
2012届高一语文专题四第19课《边城(节选)》应用体验之旅教案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傩.送(nuó) 茶峒.(tónɡ)泅.水(qiú)荫.处(yìn)B.氽.着(tǔn) 鞶.鼓(pán) 粗鄙.(bǐ) 欺侮.(wǔ)C.喧阗.(tián) 镇筸.(ɡān) 糍粑..(cíbā) 眺.望(t iào) D.埋.怨(mán) 敞.坪(chǎnɡ) 拮据.(jū) 强横.(hènɡ)解析:A项,“峒”读dònɡ。
答案:A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壤悖时歇憩怏怏不乐B.竞赛棕榈呼吁安份守己C.睨视干燥损害拔山涉水D.蚱蜢缴纳赋予涣然一新解析:B项,份—分;C项,拔—跋;D项,涣—焕。
答案:A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________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
②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________字眼。
③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________的名字。
A.警告粗鄙生疏B.警告卑鄙生僻C.警示卑鄙生疏D.警示粗鄙生僻解析:“警告”,提醒,使警惕。
“警示”,警告,启示。
“粗鄙”,粗俗。
“卑鄙”,语言、行动恶劣,不道德。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疏远,不亲近。
“生僻”,指不常出现的事物。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边城》中的翠翠在成熟,她的胡思乱想还不能为这些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所理解。
B.我最喜欢《围城》,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有妙趣横生的语言以及出奇制胜....的形象比喻。
C.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大量地吃绿豆能预防癌症、治疗高血压,这只是某个人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不能轻信。
《边城》教学设计江苏省仪征中学仇丹青【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特点。
2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水墨湘西的风景美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和纯真质朴的爱情美。
3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结合人性美的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梭罗曾言: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远方——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思想家梭罗有他的远方——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诗人海子有他的远方——面朝着大海,永远春暖花开。
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又有怎样的诗与远方?那么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文本解读(一)初读感受1“边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明确】“美”与“爱”。
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言:“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2.你认为,《边城》中的“爱”与“美”体现在哪些方面?【预设】风俗美、爱情美、人情美(二)一个节日:梳理全文情节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节日,分别在哪些段落?分别用了哪些叙述方式?【明确】端午又快来了(§8)——眼前端午(顺叙)还是两年前的事(§14)——两年前端午(插叙)上年一个端午(§50)——年前端午(插叙)端午又来了(§80)——回到眼前端午(顺叙)2.端午节边城人们的习俗是什么?【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捉鸭子、划龙舟【板书】一个节日(风俗美)3翠翠的三个端午节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明确】两年前的端午——遇到傩送上年的端午——遇到天保今年端午——看新嫁娘出嫁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感受到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边城》(节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边慧华设计指导思想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
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
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
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
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
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
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
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
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文本17 边城(节选)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鉴赏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茶峒.( ) ②泅.水( ) ③睥.睨( ) ④蘸.酒( ) ⑤俨.然( ) ⑥悖.时( ) ⑦棕榈.( ) ⑧蚱蜢..( ) ⑨歇憩.( ) ⑩糍粑.( ) ⑪拮.据( ) ⑫踹.水( ) 答案 ①dònɡ ②qiú ③pì ④zhàn ⑤yǎn ⑥bèi ⑦lǘ ⑧zhà měnɡ ⑨qì ⑩bā ⑪jié ⑫chuài(2)多音字①说⎩⎪⎨⎪⎧ 游说.( )劝说.( ) ②吁⎩⎪⎨⎪⎧ 长吁.短叹( )呼吁.( ) ③扛⎩⎪⎨⎪⎧ 力能扛.鼎( )扛.着( )答案 ①shuì/shuō ②xū/yù ③ɡānɡ/ká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戍( )戌( )戊( ) (2)⎩⎪⎨⎪⎧ 绊( )畔( )拌( )答案 戍守/戌时/戊戌 绊脚石/河畔/搅拌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伶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拮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聪明,灵活。
(2)声音大而杂,喧闹。
(3)缺少钱,境况窘迫。
2.辨词填空作客·做客作客:寄居在别处。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同样是“客”,但“作客”与“做客”享受的待遇不同,内心感受也不一样。
“作客”或四处漂泊,或寄人篱下。
而“做客”无论是应邀光临还是主动拜访,一般都会受到款待和礼遇,宾主在良好的氛围中相处,不会产生如“作客”的失落感。
①这些内地作家________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②卡拉金娜邀请尼古拉到莫斯科去________。
答案①作客②做客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沈从文名句(1)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3)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4)我宁愿是一个最渺小的人,心怀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失去梦想和愿望的最伟大之人。
(5)这个世界,只爱爱你的人,才不会受伤。
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爱上爱你的人?上帝总是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玩笑,看着我们一大群人,又哭又笑。
(6)要想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先学会放弃眼前的那些利益,这样才能获取长远的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7)青春意味着一种灵魂内战的胜利,意味着勇敢向前战胜畏惧退缩,意味着渴望冒险压倒安逸平淡。
(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9)一些年之后,我要跟你去山下人迹稀少的小镇生活。
清晨爬到高山巅顶,下山去集市买蔬菜水果,烹煮打扫。
午后读一本书。
晚上在杏花树下喝酒,聊天,直到月色和露水清凉。
在梦中,行至岩凤尾蕨茂盛的空空山谷,鸟声清脆,树上种子崩裂……一起在树下疲累而眠。
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文集《鸭子》开始,出版了70余部作品集,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二、背景展示沈从文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边城》节选部分写翠翠与傩送相识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情节,在图中①②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2)《边城》节选部分细腻逼真地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什么样的主题?结合文章内容,在图中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看龙舟翠翠巧遇傩送②翠翠巧遇天保③人性淳朴、爱情淳美1.从第三部分一、二段来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民风淳朴、地点僻远、环境太平、极具地域特色的如桃花源一样优美的生活环境。
2.小说为什么刻画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了铺垫。
(2)边城的端午节又极具地域色彩,给人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3.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形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挨了翠翠的骂,他没有介意,仍派人把翠翠送回去。
(2)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的”“悖时砍脑壳的”)、羞涩(“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3)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4.“大鱼来咬了你”这样的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有着怎样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鱼来咬了你”这样的话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鱼”的反复出现,有如下深度解读:“鱼”成了爱情的象征物。
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来咬了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
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久久缠绕着翠翠,傩送的一句“大鱼来咬了你”在翠翠的心中扎下了根,使她魂牵梦萦,难以解脱。
“大鱼来咬了你”这样的话反复出现的作用: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②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情感倾向愈加明朗化;③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矛盾中展示人物性格,让读者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
5.简要分析爷爷与翠翠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2)翠翠关心爷爷。
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了翠翠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3)祖孙二人现在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
如爷爷不能准确理解翠翠的心思。
6.简要概括爷爷与乡邻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爷爷与乡邻之间是非常纯朴的友好关系。
(1)爷爷与“老熟人”:“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2)爷爷与过渡人:过渡人要给钱,爷爷却不肯收,但他还是领了这份情。
(3)爷爷与顺顺:顺顺慷慨大方地送鸭子、粽子给爷爷。
7.作者为什么要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2)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湘西人的这些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3)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抒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