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8课《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萧乾的资料,搜集有关的民俗文化,结合批注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乾qián 钳qián 招徕lái 铁铉xuàn囿yòu 隔阂hé饽饽bōbo 商贩fàn吹嘘xū吆喝yāohe 钹bó饽荠bíqí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招徕:招揽。
第十八课吆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2.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
[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北京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北京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北京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
课堂实录一、读课文、赏吆喝【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品析本文的内容】①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A、现在,就让我们也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
刚才同学们说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顾客)那么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顾他的生意?B、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
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可不,想唱好还真不容易,他们是怎么唱的?C、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原音重现”,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浓浓的京味儿!(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儿”)——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
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
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板书:民俗风情] 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②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A、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吆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吆喝》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吆喝的艺术特点,培养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吆喝的魅力,体会民间文化的独特韵味。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艺术魅力。
学会欣赏和运用吆喝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吆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吆喝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吆喝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吆喝》的艺术特点,如吆喝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
(2)学生举例说明吆喝语言的特点。
4.小组讨论你认为吆喝的魅力在哪里?你能否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5.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要求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
6.课后作业以“吆喝的魅力”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吆喝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运用吆喝语言进行创意表达,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5.教师在点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提高了课堂氛围。
6.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1.课文《吆喝》2.吆喝录音或视频3.生活场景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word1 / 1吆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 问题导学。
1.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第18 课《吆喝》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1.教材内容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讲,却大有文章,在慢慢的追忆语调中显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品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包蕴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专门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会作者精湛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存词语,把握词的读音、意义。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讲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点特色和专门的越魅力,明白得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奉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明白得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讲教法1.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要紧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思路、理念: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形舍得花时刻,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咨询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会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习“招徕”“铁铉”“秫秸杆”等生字词;2、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内在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看视频,听录音,模仿等方式感受京城特色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4.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字音招徕(1ai) 铁铉(xuan) 囿于(you)隔阂(he) 饽饽(bo) 秫秸(shujie1)商贩(fan) 吹嘘(xu) 吆喝(yaohe)小钹(bo) 荸荠(bi qi)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入一提到北京,我们总想到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想到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想到蜿蜒盘旋的长城,想到激动人心的北京奥运会。
而今天,我们要跟着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去看一看华丽外衣之下,市井生活中的老北京。
三、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1999),生于北京。
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
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
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等。
吆喝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2)课文也是按照“引入”(第l~3段),“介绍叙述”(第4~10段)、“评论”(第11 --14段)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2.作者介绍了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地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四、小结(结合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设计作业完成配套练习1-3题布置教学反思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3.悟吆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萧乾在《城杂忆》之九<游乐街》中写道:“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听见拉洋片儿的吆喊:.脱昂昂、脱昂昂,地打着铜锣的是耍猴儿或变戏法儿的。
”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介绍各种吆喝声的过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更值得一提”能够表现出作者提到吆喝时的一种自豪及喜悦的心情。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更喜欢”表现出作者对朴素的吆喝的衷情与喜爱。
“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第18课吆喝》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
【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卖豆腐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18 吆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
(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二、自学释疑: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qí) 秫秸秆...(shújiēɡǎn)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
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训练操作:(一)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吆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1.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
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
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
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
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
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
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
”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二、训练达标。
1.萧乾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ái)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饽饽(bō) 秫秸(shú jiē)
商贩(fàn) 吹嘘(xū) 吆喝(yāo hē)
小钹(bō) 荸荠(bí qí
3.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三、拓展延伸: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
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
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
救工作做点贡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