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庙赋节选【北宋】苏轼骈体文
- 格式:ppt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5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不能退默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卒于京师。
英宗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敕官府备船载苏洵之柩回四川。
苏轼兄弟选择水路,自汴水、入淮河,沿江而上,经江陵人蜀,护丧回家。
当他们路经屈原的故乡秭归的时候,瞻仰了香炉坪的屈原庙。
屈原庙建成于唐朝元和年间。
历代屡有废兴。
庙的周围,崇山峻岭,清溪蜿蜒,景色颇为壮观。
苏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遥望远方的重山叠嶂,联想到屈原坎坷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屈原庙赋》。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骚体赋。
所谓骚体,也就是楚辞体。
秦汉以后,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形成了骚体和散体两大支流。
或者叫骚体赋和散体赋两大支流。
秦汉以后的骚体赋,形式上与楚辞并无区别,可是,骚体赋逐渐洗去了楚辞的地方色彩,也不再具有战国时期楚文化那种雄奇瑰丽、气象万千的气魄。
骚体赋的本质是诗,以抒情为主。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