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地基承载力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91.95 KB
- 文档页数:10
塔吊天然基础计算书一、参数信息塔吊型号:JL5613,塔吊起升高度H=80.00m,塔吊倾覆力矩M=1930kN.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塔身宽度B=1.5m,起重:6T自重F1=800kN,基础承台厚度h=1.6m,最大起重荷载F2=60kN,基础承台宽度Bc=5.00m,钢筋级别:三级钢。
二、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当不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当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当考虑偏心矩较大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式中F──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它包括塔吊自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860.00kN;G──基础自重G=25.0×5×5×1.6=1000.00kN;Bc──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000m;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Bc×Bc×Bc/6=20.833m3;M──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矩和最大起重力矩,M=1930.00kN.m;e──偏心矩,e=M / (F + G)=1.0376 m,故e>承台宽度/6=0.833 m;a──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距离(m),按下式计算:a= Bc / 2 - M / (F + G)=1.4624m。
经过计算得到:有附着的压力设计值P=(860.000+1000.00)/5.0002=74.4kPa;偏心矩较大时压力设计值Pkmax=2×(860.000+1000.00)/(3×5.000×1.462 4)=169.584kPa。
三、地基承载力验算依据设计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500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3条。
计算公式如下: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N/m2);fak--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大于有附着时压力设计值Pmax=74.4kPa,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fa大于偏心矩较大时的压力设计值Pkmax=169.584 kPa,满足要求!四、基础受冲切承载力验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8.2.7条。
一. 参数信息QTZ-315塔吊天然基础的计算书塔吊型号:QTZ315,自重(包括压重)F1=250.00kN,最大起重荷载F2=30.00kN,塔吊倾覆力距M=315.40kN.m,塔吊起重高度H=28.00m,塔身宽度B=1.40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基础埋深D=1.30m,基础最小厚度h=1.30m,基础最小宽度Bc=5.00m,二. 基础最小尺寸计算基础的最小厚度取:H=1.30m基础的最小宽度取:Bc=5.00m三. 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当不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当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当考虑偏心距较大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式中F──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它包括塔吊自重,压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1.2×280=336.00kN;G──基础自重与基础上面的土的自重,G=1.2×(25.0×Bc×Bc×Hc+20.0×Bc×Bc×D) =1275.00kN;Bc──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00m;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Bc×Bc×Bc/6=20.83m3;M──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距和最大起重力距,M=1.4×315.40=441.56kN.m;a──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距离(m),按下式计算:a=5.00/2-441.56/(336.00+1275.00)=2.23m。
经过计算得到:无附着的最大压力设计值 Pmax=(336.00+1275.00)/5.002+441.56/20.83=85.63kPa无附着的最小压力设计值 Pmin=(336.00+1275.00)/5.002-441.56/20.83=43.25kPa有附着的压力设计值 P=(336.00+1275.00)/5.002=64.44kPa偏心距较大时压力设计值Pkmax=2×(336.00+1275.00)/(3×5.00×2.23)=96.50kPa四. 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地基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3条。
塔吊基座地基承载力计算说明(注意里面的错误)
以西侧塔吊为例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
根据勘察报告及塔吊平面布置图,塔吊基础标高位于22.62m ,埋深12.9m ,地层类别为④2砂质粉土-粘质粉土,承载力特征值ak f =170kPa ,如图所示: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2.4条,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尚应按下式修正:
3)0.5)a ak b d m f f r b r d ηη=+-+-((
塔吊基础宽取6.0m ,根据规范中表5.2.4承载力修正系数b η、d η分别取0.3、1.5,基
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r 取8kN/m 3(有效重度),基础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m r 取16.0kN/m 3。
1700.38(63) 1.516(12.90.5)475a f kN =+⨯⨯-+⨯⨯-=
塔吊基础所需承载力200kN ,故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这里在计算塔吊地基承载力过程中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塔吊处在基坑中央时,四周无堆载的情况下,不应该进行承载力的深度、宽度修正!
请大家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避免这种错误!。
TC5610-6塔吊基础的计算书依据《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
一. 参数信息塔吊型号:QTZ80(TC5610-6) 塔机自重标准值:Fk1=440.02kN 起重荷载标准值:Fqk=80.00kN 塔吊最大起重力矩:M=800.00kN.m 塔吊计算高度:H=100m 塔身宽度:B=1.6m非工作状态下塔身弯矩:M=1552kN.m 承台混凝土等级:C35钢筋级别:HRB400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75kPa承台宽度:Bc=5m 承台厚度:h=1m基础埋深:D=0.00m二. 荷载计算1. 自重荷载及起重荷载1) 塔机自重标准值F k1=440.02kN2) 基础以及覆土自重标准值G k=5×5×1×25=625kN承台受浮力:F lk=5×5×21.80×10=5450kN3) 起重荷载标准值F qk=80kN2. 风荷载计算1) 工作状态下塔机塔身截面对角线方向所受风荷载标准值a. 塔机所受风均布线荷载标准值 (Wo=0.2kN/m2)=0.8×1.49×1.95×1.73×0.2=0.80kN/m2=1.2×0.80×0.35×1.6=0.54kN/mb. 塔机所受风荷载水平合力标准值F vk =qsk×H=0.54×100=54.05kNc. 基础顶面风荷载产生的力矩标准值M sk=0.5F vk×H=0.5×54.05×100=2702.25kN.m2) 非工作状态下塔机塔身截面对角线方向所受风荷载标准值a. 塔机所受风均布线荷载标准值 (本地区 Wo=0.30kN/m2)=0.8×1.51×1.95×1.73×0.3=1.22kN/m2=1.2×1.22×0.35×1.6=0.82kN/mb. 塔机所受风荷载水平合力标准值F vk=q sk×H=0.82×100=82.16kNc. 基础顶面风荷载产生的力矩标准值M sk=0.5F vk×H=0.5×82.16×100=4107.79kN.m3. 塔机的倾覆力矩工作状态下,标准组合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 k=1552+0.9×(800+2702.25)=4704.03kN.m非工作状态下,标准组合的倾覆力矩标准值M k=1552+4107.79=5659.79kN.m三. 地基承载力计算依据《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第4.1.3条承载力计算。
塔吊基础计算一、天然基础塔吊在安装完毕后。
其下地基即承受塔吊基础传来的上部荷载,一是竖向荷载,包括塔吊重量F和基础重量G;另一部分是弯矩M,主要是风荷载和塔吊附加荷卸产生的弯矩。
塔吊基础受力,可简化成偏心受压的力学模型(图1),此时,基础边缘的接触压力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可以按下式计算:图1塔吊基础受力简图(天然地基)图1塔吊基础受力简图(天然地基)其中:F————塔吊工作状态的重量,单位KNG————基础自重,单位KNG=b×b×h×ρ,单位KNb×h———基础边长、厚度,单位mρ——————基础比重,取25KN/m3e————偏心距,单位me=M/(F+G)M————塔吊非工作状态下的倾覆力矩。
若计算出的P min<0,即基底出现拉力,由于基底和地基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此时基底接触压力将重新分布。
应按下式重新计算P maxF、M可由塔吊说明书中给出,将计算得出的最大接触压力P max和地质资料中给出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相比较,小于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即可满足要求。
二、桩基础对于有桩基础的塔吊,必须验算桩基础的承载力。
根据计算分析,在非工作状态下,塔吊大臂垂直于基础面对角线时最危险。
当以对角两根桩的连线为轴(图2—1),产生倾覆力矩时,将由单桩受力,此时桩的受力为最不利情况。
图2—1桩基础1、受力简图图2—2塔吊基础受力简图(桩基础)2、荷载计算当只受到倾覆力矩时:当只受到基础承台及塔吊重力时:3、单桩荷载最不利情况3、单桩最小荷载若计算出的P2<0,即桩将受到拉力,拉力为|P2|L———桩的中心距。
4、单桩承载力单桩的受压承载力由桩侧摩阻力共同承担的,单桩受压承载力为:单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桩侧摩阻力承担,单桩抗拔力为:R K2=U P∑q Si L i (2—6)其中:q p—————桩端承载力标准值,KP aA P—————桩身横截面面积,m2U—————桩身的周长,mPq Si—————桩身第I层土的摩阻力标准值,KP A kL i—————按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m将计算所得的P1和R K1相比较,|P2|和R K2相比较,若P1< R K1且|P2|< R K2则可满足要求。
塔吊地基承载力计算塔吊地基承载力是指塔吊地基能够承受的最大荷载。
塔吊地基是为了支撑塔吊的重量和工作时所产生的水平荷载而设置的基础设施。
塔吊地基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地基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周围环境的条件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塔吊地基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首先,进行土壤的工程地质勘察,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进行试验分析,得到土壤的物理力学指标,如黏性、粘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
了解土壤的类型和特性对地基承载力计算至关重要。
根据土壤的关键力学参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塔吊地基的承载力,其中较常用的方法有下述几种。
一、经验计算法:根据实际工程经验,结合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通过类似土壤基础表面破坏的静力分析方法,得到地基承载力的估计值。
根据塔吊的型号、高度、臂长等参数,确定塔吊的自重和工作时的水平荷载,再经过填方或排水处理后,根据设计规范中给出的土壤承载力公式计算地基的承载力。
二、试冲法:在地基中探孔并进行冲击试验,通过观察钻孔内土壤的位移和侧面的塌方情况,来判断地基的承载能力。
一般情况下,试冲点的拟采用与塔吊地基相同的孔径和深度。
三、加载试验法:在地基上加设“非均匀”压力,并通过监测其位移和变形来判断地基的支撑能力。
这是一种比较直接和准确的方法,但往往在实际工程中操作不便。
四、数值计算法:利用有限元或边界元方法,将地基土壤和塔吊的结构进行离散化,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地基的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建模工作,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或要求较高的项目。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考虑因素包括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地基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周围环境的条件等。
如果计算结果与设计要求相差较大,还应对地基进行加固或改造,以确保塔吊的安全使用。
在进行塔吊地基承载力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计算的依据应为权威的设计规范或标准,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在进行计算前要充分了解土壤的特性和地基的情况,推荐进行试验分析,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建吊车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外击的耐力量额:对应外击强度的量额=耐力量额的百分率。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说明:f=fk+ηby(b-3)+ndyo(d-0.5)1、fk--垫层底面处软弱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kN/m2)2、ηb、ηd--分别为基础宽度和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3、b--基础宽度(m)4、d一-基础埋置深度(m)5、γ一基底下底重度(kN/m3)6、γ0一_基底上底平均重度(kN/m3)7、按照控制轴线引|出测量塔吊基础的位置线和基础开挖的边线,施工时按控制线进行施工。
基础开挖时放坡按1:0.5放坡。
一、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1)原位试验法(in-situtestingmethod):是一种通过现场直接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包括(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等,其中以载荷试验法为最可靠的基本的原位测试法。
(2)理论公式法(theoreticalequationmethod):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理论公式确定承载力的方法。
(3)规范表格法(codetablemethod):是根据室内试验指标、现场测试指标或野外鉴别指标,通过查规范所列表格得到承载力的方法。
规范不同(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规范),其承载力不会完全相同,应用时需注意各自的使用条件。
(4)当地经验法(localempiricalmethod):是一种基于地区的使用经验,进行类比判断确定承载力的方法,它是一种宏观辅助方法。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2、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f a=fak+ηbγ(b-3)+ηdγm(d-0.5)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 取值;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矩形板式基础计算书计算依据: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一、塔机属性二、塔机荷载塔机竖向荷载简图1、塔机自身荷载标准值塔身自重G0(kN)400起重臂自重G1(kN) 60。
7起重臂重心至塔身中心距离R G1(m)29小车和吊钩自重G2(kN) 3.5最大起重荷载Q max(kN) 60最大起重荷载至塔身中心相应的最大距离R Qmax(m) 32、风荷载标准值ωk(kN/m2)3、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标准值4、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设计值三、基础验算矩形板式基础布置图基础布置基础长l(m) 6 基础宽b(m) 6 基础高度h(m) 1.35基础参数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5 基础混凝土自重γc(kN/m3)25 基础上部覆土厚度h’(m)0 基础上部覆土的重度γ’(kN/m3)19基础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标准值:G k=blhγc=6×6×1。
35×25=1215kN基础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设计值:G=1。
2G k=1.2×1215=1458k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平行基础边长方向受力:M k'’=G1R G1+G2R Qmax-G3R G3-G4R G4+0。
9×(M2+0.5F vk H/1。
2)=60。
7×29+3.5×3-34。
6×6-183×12+0.9×(1134+0。
5×21。
42×45/1.2)=749.26kN·mF vk’’=F vk/1.2=21。
42/1.2=17。
85k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平行基础边长方向受力:M’’=1.2×(G1R G1+G2R Qmax—G3R G3—G4R G4)+1。
4×0.9×(M2+0。
塔吊基础计算QTZ63塔吊天然基础的计算书参数信息:塔吊型号为QTZ63,自重(包括压重)为F1=450.80kN,最大起重荷载为F2=60.00kN,塔吊倾覆力距为M=630.00kN.m,塔吊起重高度为70.00m,塔身宽度为B=1.5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基础埋深为D=5.00m,基础最小厚度为h=1.35m,基础最小宽度为Bc=5.00m。
基础最小尺寸计算:基础的最小厚度为H=1.35m,基础的最小宽度为Bc=5.00m。
塔吊基础承载力计算: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002)第5.2条承载力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当不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为:当考虑附着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为:当考虑偏心距较大时的基础设计值计算公式为:其中,F为塔吊作用于基础的竖向力,包括塔吊自重、压重和最大起重荷载,F=1.2×510.8=612.96kN;G为基础自重与基础上面的土的自重,G=1.2×(25.0×Bc×Bc×Hc+20.0×Bc×Bc×D) =4012.50kN;Bc为基础底面的宽度,取Bc=5.00m;W为基础底面的抵抗矩,W=Bc×Bc×Bc/6=20.83m3;M为倾覆力矩,包括风荷载产生的力距和最大起重力距,M=1.4×630.00=882.00kN.m;a为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距离(m),按下式计算:a=5.00/2-882.00/(612.96+4012.50)=2.31m。
经过计算得到:无附着的最大压力设计值为Pmax=(612.96+4012.50)/5.002+882.00/20.83=227.35kPa;无附着的最小压力设计值为Pmin=(612.96+4012.50)/5.002-882.00/20.83=142.68kPa;有附着的压力设计值为P=(612.96+4012.50)/5.002=185.02kPa;偏心距较大时压力设计值为Pkmax=2×(612.96+4012.50)/(3×5.00×2.31)=267.06kPa。
天然基础计算一、参数信息塔吊型号:QTZ40,塔吊起升高度H=100.00m,塔吊倾覆力矩M=400.00kN.m,混凝土强度等级:C40,塔身宽度B=1.60m,基础以上土的厚度D:=2.50m,自重F1=342.00kN,基础承台厚度h=1.50m,最大起重荷载F2=40.00kN,基础承台宽度Bc=6.00m,钢筋级别:II级钢。
二、基础最小尺寸计算(内容固定不变)1.最小厚度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7.7条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根据塔吊基础对基础的最大压力和最大拔力,按照下式进行抗冲切计算:(7.7.1-2)其中: F──塔吊基础对基脚的最大压力和最大拔力;其它参数参照规范。
η──应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其中较小值,取0.00;(7.7.1-2)(7.7.1-3)η1--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η2--临界截面周长与板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mm时,取βh=1.0;当h≥2000mm时,取βh=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6.70MPa;σpc,m--临界截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其值宜控制在1.0-3.5N/mm2范围内,取2500.00;u m--临界截面的周长: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 o/2处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这里取(塔身宽度+h o)×4=9.60m;h o--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配筋方向的截面有效高度的平均值;βs--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的比值,βs不宜大于4;当βs<2时,取βs=2;当面积为圆形时,取βs=2;这里取βs=2;αs--板柱结构中柱类型的影响系数:对中性,取αs=40;对边柱,取αs=30;对角柱,取αs=20. 塔吊计算都按照中性柱取值,取αs=40 。
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计计计计计
1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JGJ/T187-2009 2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GB50010-2010
3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GB50007-2011
矩矩矩矩矩矩
矩矩矩矩矩矩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1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2矩矩矩矩矩矩矩ωk(kN/m2)
3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4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矩矩矩矩矩矩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G k=blhγc=6×6×1.35×25=1215kN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G=1.2G k=1.2×1215=1458kN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M k''=G1R G1+G2R Qmax-G3R G3-G4R G4+0.9×(M2+0.5F vk H/1.2)
=60.7×29+3.5×3-34.6×6-183×12+0.9×(1134+0.5×21.42×45/1.2)
=749.26kN·m
F vk''=F vk/1.2=21.42/1.2=17.85kN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M''=1.2×(G1R G1+G2R Qmax-G3R G3-G4R G4)+1.4×0.9×(M2+0.5F vk H/1.2) =1.2×60.7×29+3.5×3-34.6×6-183×12)+1.4×0.9×(1134+0.5×21.42×45/1.2) =1175.53kN·m
F v''=F v/1.2=29.99/1.2=24.99kN
计计计计计计l/b=6/6=1≤1.1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W x=lb2/6=6×62/6=36m3
W y=bl2/6=6×62/6=36m3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X计Y计计计计计计计计M kx=M k b/(b2+l2)0.5=821.56×6/(62+62)0.5=580.93kN·m
M ky=M k l/(b2+l2)0.5=821.56×6/(62+62)0.5=580.93kN·m
1矩矩矩矩矩矩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P kmin=(F k+G k)/A-M kx/W x-M ky/W y
=(741.8+1215)/36-580.93/36-580.93/36=22.08kPa≥0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2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P kmin=22.08kPa
P kmax=(F k+G k)/A+M kx/W x+M ky/W y
=(741.8+1215)/36+580.93/36+580.93/36=86.63kPa
3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P k=(F k+G k)/(lb)=(741.8+1215)/(6×6)=54.36kN/m2
4矩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1)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f a=f ak+ηbγ(b-3)+ηdγm(d-0.5)
=150.00+2.00×19.00×(6.00-3)+3.00×19.00×(20.00-0.5)=1375.50kPa
(2)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P k=54.36kPa≤f a=1375.5kPa
计计计计计
(3)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P kmax=86.63kPa≤1.2f a=1.2×1375.5=1650.6kPa
计计计计计
5矩矩矩矩矩矩矩
计计计计计计计h0=h-δ=1350-(50+22/2)=1289mm
X计计计计计计计
P xmin=γ(F k/A-(M k''+F vk''h)/W x)=1.35×(741.800/36.000-(749.263+17.850×1.350)/36.000) =-1.184kN/m2
P xmax=γ(F k/A+(M k''+F vk''h)/W x)=1.35×(741.800/36.000+(749.263+17.850×1.350)/36.000 )=56.819kN/m2
计计P xmin=0,计计计计计计
P1x=((b+B)/2)P xmax/b=((6.000+1.700)/2)×56.819/6.000=36.459kN/m2
P ymin=γ(F k/A-(M k''+F vk''h)/W y)=1.35×(741.800/36.000-(749.263+17.850×1.350)/36.000) =-1.184kN/m2
P ymax=γ(F k/A+(M k''+F vk''h)/W y)=1.35×(741.800/36.000+(749.263+17.850×1.350)/36.000 )=56.819kN/m2
计计P ymin=0,计计计计计计
P1y=((l+B)/2)P ymax/l=((6.000+1.700)/2)×56.819/6.000=36.459kN/m2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p x=(P xmax+P1x)/2=(56.82+36.46)/2=46.64kN/m2
p y=(P ymax+P1y)/2=(56.82+36.46)/2=46.64kPa
计计计计计计计
V x=|p x|(b-B)l/2=46.64×(6-1.7)×6/2=601.64kN
V y=|p y|(l-B)b/2=46.64×(6-1.7)×6/2=601.64kN
X计计计计计计
h0/l=1289/6000=0.21≤4
0.25βc f c lh0=0.25×1×16.7×6000×1289=32289.45kN≥V x=601.64kN
计计计计计
Y计计计计计计
h0/b=1289/6000=0.21≤4
0.25βc f c bh0=0.25×1×16.7×6000×1289=32289.45kN≥V y=601.64kN
计计计计计
矩矩矩矩矩矩矩矩
1矩矩矩矩矩矩矩
M计=(b-B)2p x l/8=(6-1.7)2×46.64×6/8=646.76kN·m
计计Y计计计计
M计=(l-B)2p y b/8=(6-1.7)2×46.64×6/8=646.76kN·m
2矩矩矩矩矩矩矩
(1)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αS1=|M计|/(α1f c bh02)=646.76×106/(1×16.7×6000×12892)=0.004
ζ1=1-(1-2αS1)0.5=1-(1-2×0.004)0.5=0.004
γS1=1-ζ1/2=1-0.004/2=0.998
A S1=|M计|/(γS1h0f y1)=646.76×106/(0.998×1289×360)=1396mm2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1=max(1396计ρbh0)=max(1396计0.0015×6000×1289)=11601mm2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 s1'=13790mm2≥A1=11601mm2
计计计计计
(2)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αS2=|M计|/(α1f c lh02)=646.76×106/(1×16.7×6000×12892)=0.004
ζ2=1-(1-2αS2)0.5=1-(1-2×0.004)0.5=0.004
γS2=1-ζ2/2=1-0.004/2=0.998
A S2=|M计|/(γS2h0f y2)=646.76×106/(0.998×1289×360)=1396mm2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2=max(1396计ρlh0)=max(1396计0.0015×6000×1289)=11601mm2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 S2'=13790mm2≥A2=11601mm2
计计计计计
(3)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 S3'=13790mm2≥0.5A S1'=0.5×13790=6895mm2
计计计计计
(4)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A S4'=13790mm2≥0.5A S2'=0.5×13790=6895mm2
计计计计计
(5)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Φ10@500计
矩矩矩矩矩矩矩
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