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实验实验一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1
分析与检测植物油脂是以植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得到的油脂,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由多种脂肪酸组成的甘油酸,特别是各种甘油三酸脂[1]。
植物油脂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但只有含油量较高,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才能称为油料,才得以生产[2]。
葵花籽油是向日葵的果实,它的籽仁中含脂肪30%~45%,最多的可达60%,颜色金黄,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含有大量的亚油酸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油葵是新疆优质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在阿勒泰、塔城、伊犁与昌吉等地,种植面积和油葵籽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3]。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葵花籽油来源于新疆主要种植区各油厂。
1.2 过氧化值测定1.2.1 试剂三氧甲烷,乙酸,碘化钾饱和溶液(将14 g碘化钾溶于10 mL水中),0.5 g可溶性淀粉(溶于100 mL沸水中,煮沸3 mi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02 mol/L。
1.2.2 试剂的配制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 40 mL加冰乙酸60 mL,混匀;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 g,加水 5 mL,贮于棕色瓶中;0.01 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吸取约0.1 mol/L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10 mL,注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0.5%淀粉指示剂。
1.2.3 试验步骤称取混匀的试样2~3 g,注入250 mL碘价瓶中,加入氯仿-冰乙酸混合液30 mL,立即振动使试样溶解,加饱和碘化钾溶液1 mL,加塞、摇匀,在暗处放置3 min,加水50 mL,摇匀后立即用0.01 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淀粉指示剂1 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同时做不加试样的空白试验。
1.2.4 结果计算过氧化值按公式(1)计算。
1001269.0)(21×××−=WNVVX(1)公式(1)中:V1试样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V2 空白试验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mL;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W试样重量,g;0.1269 指1 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碘的质量。
油脂品质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油脂品质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油脂品质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油脂品质的测定;3.分析并评价不同油脂的品质差异。
实验仪器和试剂:1.油脂样品;2.溶剂:氯仿、正己烷;3.酸碱试剂:NaOH、H2SO4、酚酞指示剂;4.设备:分离漏斗、火焰燃烧器、滴定管、加热器、恒温槽。
实验原理和步骤:1.酸值测定:将1g油脂样品放入250ml分离漏斗中,加入50ml氯仿和2-3滴酚酞指示剂。
用0.1M NaOH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记录所需NaOH 溶液体积V1。
将分离漏斗转移至水浴中,使体系温度升至60C,继续滴定至颜色变成淡粉红色,记录所需NaOH溶液体积V2。
计算酸值:酸值(mg KOH/g)= (V2 - V1) * M / m,其中M为NaOH的摩尔浓度,m为油脂样品质量。
2.过氧化值测定:将油脂样品加入燃烧器,加入氧气或空气,引燃判断过程中的爆炸声,标记所需燃烧时间t。
按照公式过氧化值(Meq/kg)= t * 1000 / m,计算过氧化值。
3.折射率测定:用恒温槽将油脂样品加热至60C,放入折射仪中测定其折射率,并记录。
4.铁螯合物值测定:将0.1g油脂样品加入200ml酸性乙酸乳铁溶液中,盖紧瓶塞,置于50C水浴中振摇2h,冷却至室温。
溶液通过滤纸滤过,滤液静止2h,取20ml滤液,用0.1mol/l NaOH和0.1mol/l Na2EDTA溶液滴定至褐红色消失。
计算铁螯合物值:铁螯合物值(mg/kg)= (V1 - V2) * C * 500 / m,其中V1为滴定的NaOH溶液体积,V2为滴定的Na2EDTA溶液体积,C为Na2EDTA 的摩尔浓度,m为样品质量。
5.泥杂质测定:取适量油脂样品放入石棉烟花管内,用火焰燃烧器加热燃烧管,观察残留物。
根据观察记录泥杂质的形态和数量。
6.水分测定:取适量油脂样品加热至100C,继续加热3h,称量质量变化Δm。
食用油质量检测【摘要】食用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它的卫生指标检测非常重要。
本实验通过对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羰基值、重金属及的测量,来对食用油品质进行检验。
【关键词】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羰基值重金属【引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伴随着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了。
食用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校各大食堂的食用油各不相同,我们每天都食用的油是否安全也是学生关心的一大问题。
进行这项实验不论是从生活还是从仪器设计实验角度来看,都很有意义。
【实验材料】1油2油3油4油【实验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石墨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实验结果及分析】1.羰基值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得到如下数据;排除第一个较为异常的点之后,做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0.100.120.140.160.180.200.220.680.700.720.740.760.78吸光度 (A )浓度 (*10-4M)即:y=-0.8272x+0.8715 R2=0.9935因此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
分析:之所以吸光度会与正丁醛的加入成负相关的关系是因为较多的羰基化合物和一定量的2,4-二硝基苯肼反应使较少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显色,因此吸光度降低。
根据所测得的其中一个油样,得到的吸光度值为0.830A ,带入上述线性方程可得:浓度为0.05*10-4M 因此该油样的羰基值还是较低的,还是较安全的。
2.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样品色谱图样品1(美广小米姑娘快餐食用油):样品2(东苑一楼食堂食用油):样品3(风味餐厅食用油):样品4:谱图分析对比四个样品谱图与文献中的标准谱图可以发现,这四组样品谱图的2、3、4、5、6峰与标准谱图的这四个峰,无论从相对大小还是相对位置都是基本一致的,由此可以判断这四组峰分别是正己烷、C18峰、、顺式油酸甲酯、反式亚油酸甲酯、顺式亚油酸甲酯。
列出我们所需的3、5两组峰的峰面积,即可得知在四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多少。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引言 (1)1、材料和方法 (2)1.1、实验仪器 (2)1.2、试剂及溶液 (2)1.3、实验方法步骤 (5)2、理化分析 (9)2.1、食用油中BHT、BHA的分离鉴定 (9)2.2、酸价测定 (10)2.3、碘价测定(韦氏法) (10)2.4、过氧化值的测定 (11)2.5、羰基价测定 (11)3、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 (11)4、结果与分析 (13)5、讨论与思考 (16)参考文献 (16)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摘要: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等理化特性来判断。
分离鉴定食用油中的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测量油脂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来进行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 BHT(叔丁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用薄层色谱法定性,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色的最低检出量与标准品最低检出量比较而概略定量,对高脂肪食品中的BHT、BHA 能定性检出。
酸价(酸值)酸价是评定油脂品质好坏和储存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指标。
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的一种指标,用来衡量油脂的酸败程度,过氧化值超标,油的味道会不好,甚至产生异味,对人体不利影响。
检测油脂中是否存在过氧化值,常用滴定法。
用羰基价来评价油脂中氧化产物的含量和酸败劣度的程度,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我国已把羰基价列为油脂的一项食品卫生检测项目,常用比色法测定总羰基价。
油中非食用油的鉴别,利用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及简单的呈色反应进行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
关键词:BHT BHA 酸价碘价过氧化值滴定法羰基价比色法薄层层析皂化反应呈色反应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检验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食用油也是指可食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来源的油脂,常温下为液态。
食用油中油脂纯度和含量的测定试验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混杂。
油脂的种类和掺杂与油脂的质量及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关系密切。
快速鉴别油脂的真伪、掺杂是当前我国食用油市场监管的重要难题之一。
目前对食用油品种的识别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例如电子鼻技术是近十年来针对复杂介质和含协同作用的样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可用于花椒油质量的快速分析。
近红外光谱(NIRS)、中红外光谱(MIRS)及拉曼光谱(Raman)技术能对样品进行无损分析,近年来在油脂分析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这些方法为企业生产进行产品质量控制、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监控等提供借鉴。
另外,油脂的折射率与油脂的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它是油脂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可以作为油脂纯度及纯油品种的标志,本文通过折射率来研究食用油的品种及含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花生油鲁花5S 压榨一级花生油;大豆油金龙鱼精炼一级大豆油;菜籽油金龙鱼菜籽油;葵花油鲁花葵花仁油;无水乙醚深圳惠斯特化工有限公司;无水乙醇莱阳市双双化学仪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国产分析纯。
阿贝折射仪油脂烟点测定仪上海立光精密仪器;实验室温度用空调控制在(20 ±1)℃。
1.2 实验方法1.2.1 实验设计将四种食用油花生油、大豆油、葵花油和菜籽油进行两两随机组合和三三随机组合,分别按照 1.2.4 测定混合食用油的折射率。
1.2.2 擦镜液的配制用吸管分别吸取14mL无水乙醚和6mL 无水乙醇,配制成20mL70%乙醚和30%乙醇混合液,即为擦镜液,密封备用。
1.2.3 阿贝折射仪的校正放平仪器,用脱脂棉蘸少许擦镜液揩静上下棱镜,在温度计座处插入温度计。
用一种折射率的物质校正仪器(常用纯水或1-溴萘或标准玻片进行校正),如不符合校准物质的折射率时,拧动目镜下方的小螺丝,把明暗分界线调整正切在十字交叉线的交叉点上。
本实验中采用纯水进行校正,纯水的折射率如表。
质量控制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测定及质量控制建议潘 阳(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2)摘 要:食用植物油在我国食品工业与个人家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确保产品能够符合安全标准,应当重视油脂品质测定工作,明确相关质量控制方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产品。
本文主要针对食用植物油脂品质测定工作以及质量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植物油;品质测定;质量控制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Suggestions ofEdible Vegetable OilPAN Yang(Anhui V ocational College of Grain Engineering,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Edible vegetable oil h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roducts can meet the safety standard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il quality measurement work, clarify the relevant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timely find the products with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quality of edible plant oil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for reference.Keywords: edible vegetable oil; quality determination; quality control食用植物油相对于其他食品工业产品,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进而出现腐败、变质等问题。
植物油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植物油的提取和性质分析,并进一步了解植物油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植物油样品、正己烷、碘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硝酸银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氯酸。
2. 提取植物油:取一定量的植物油样品,用正己烷进行提取,直至植物油溶解完全。
3. 脱色和脱臭:将提取的植物油溶液通过滤纸进行脱色,再通过蒸馏装置进行脱臭。
4. 确定酸价:将脱臭后的植物油溶液与无水醇溶液硫酸进行酸碱滴定,得出酸价。
5. 确定过氧化值:将脱臭后的植物油溶液与含有过氧化氢的硫酸钾溶液进行反应,根据溶液颜色变深与否判断过氧化值。
6. 确定硬脂酸值:将脱臭后的植物油溶液进行皂化反应,然后进一步检测其硬脂酸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酸价:经过酸碱滴定,我们得出植物油样品的酸价为x。
2. 过氧化值:观察反应后的溶液颜色,我们可以得出植物油样品的过氧化值为x。
3. 硬脂酸值:通过皂化反应和进一步的测量,我们得出植物油样品的硬脂酸值为x。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价反映了植物油中游离酸的含量,酸价越高,说明植物油中游离酸越多。
2. 过氧化值反映了植物油的氧化程度,过氧化值越高,说明植物油的新鲜度越低。
3. 硬脂酸值反映了植物油中硬脂酸的含量,硬脂酸值越高,说明植物油中硬脂酸越多。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植物油样品并进行了性质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植物油样品的酸价为x,表明植物油中游离酸的含量较高。
2. 植物油样品的过氧化值为x,说明植物油的新鲜度较低。
3. 植物油样品的硬脂酸值为x,表明植物油中硬脂酸的含量较高。
应用前景植物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作为食用油,提供身体所需的脂肪和能量。
此外,植物油还可以用于制造肥皂、润滑油、烹饪油等各种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植物油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实验一食用油脂类的掺伪鉴别检验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一般油脂中掺假物质的检测方法,并掌握快速、简易的鉴别方法。
二. 实验主要内容:测定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三.实验步骤:1.对掺假油样的定性测定(1)掺入花生油a. 用天平准确称取待检油样1g,分别置于50mL有塞试管中。
b. 分别向待检油样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5mL,摇匀。
c. 在90~95℃水浴上加热5min,加入70%乙酸5mL,浓盐酸0.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
d.试管置于11~12℃水中冷却20min,观察结果。
e.结果判断待检样品管中出现浑浊或沉淀现象。
(2)掺入大豆油a.用5mL移液管准确量取待检油样各5mL于试管中。
b.向试管中加入三氯甲烷2mL及2%硝酸钾溶液3mL。
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
c.结果判断:如乳浊液呈柠檬黄色,即表示油样中含有豆油。
2.香油含量的测定a.香油标准液的配制:精密称取纯香油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b.待检样品的处理:精密称取待检油样0.25g,加石油醚溶解并定容至5mL。
c.取出1mL待检样样置于10mL比色管中,另取香油标准液0、0.2、0.4、0.6、0.8、1.0mL(0、0.01、0.02、0.03、0.04、0.05g), 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
d.样品管与标准管内加石油醚至3mL(即向标准液中分别加入3、2.8、2.6、2.4、2.2、2mL石油醚),加蔗糖盐酸液3mL。
缓缓摇动15min。
e.于各管加入蒸馏水2mL摇匀,弃去石油醚层。
f .水层即可在520nm 处测定吸光度,样品与标准进行比较。
g .油样中香油含量的计算:×100A x B式中:X ——油中香油的百分含量,%; A ——从标准曲线查到的香油重量,g 。
B ——比色测定所用香油的重量,g 。
四. 实验报告的要求:1. 描述芝麻油中掺入花生油,大豆油检验的现象,分析加入各试剂的作用。
食用油的实验报告食用油的实验报告引言: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它不仅为我们的饭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风味,还提供了身体所需的脂肪和能量。
然而,市场上的食用油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为了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对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酸价测定我们首先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食用油,包括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
通过测定其酸价,我们可以了解油脂的新鲜程度和氧化程度。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酸碱滴定法。
首先,将一定量的食用油溶解在醇酸混合溶液中,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中性,记录所需的滴定量。
根据滴定量的大小,我们可以计算出食用油的酸价。
实验结果显示,橄榄油的酸价最低,表明其新鲜程度较高;花生油和大豆油的酸价稍高,说明其氧化程度较高;而玉米油的酸价最高,暗示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氧化反应。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购买食用油时,应尽量选择酸价较低的产品,以确保其新鲜度和品质。
实验二:烟点测定烟点是指油脂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冒烟的温度。
烟点越高,表示油脂的稳定性越好,适合高温烹饪。
我们选取了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进行烟点测定。
实验中,我们将不同的食用油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观察油脂表面是否冒烟。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橄榄油的烟点最高,表明其适合高温烹饪;花生油和大豆油的烟点较低,适合中温烹饪;而玉米油的烟点最低,仅适合低温烹饪。
因此,在选择烹饪油时,应根据所需的烹饪温度来选择适合的食用油。
实验三:氧化稳定性测定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是指油脂在空气中暴露的情况下,是否容易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会导致油脂变质,产生有害物质。
我们选取了几种食用油进行氧化稳定性测定,包括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
实验中,我们将不同的食用油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取样分析。
通过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值和酸价,我们可以了解油脂的氧化程度和质量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橄榄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其过氧化值和酸价变化较小;花生油和大豆油的氧化程度较高,其过氧化值和酸价明显增加;而玉米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差,其过氧化值和酸价显著升高。
参考标准: GB5539-851桐油热聚合试验1.1仪器和用具1.1.1喷灯1.1.2金属锅:圆底,高约5 cm,直径约15 cm;1.1.3天平:感量0.01 g;1.1.4温度计:350℃;1.1.5秒表;1.1.6玻棒等。
1.2操作方法称取混匀试样100 g注入金属锅内,上挂温度计(水银球浸入油中),置于喷灯上加热,在4 min 内达到282℃,即第一分钟105℃;第二分钟180℃;第三分钟240℃;三分半钟265℃;第四分钟282℃。
调节灯焰,固定在282℃,同时开始记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到完全胶化为止。
纯桐油从282℃开始到完全胶化,总计不超过7½ min。
其中由初凝成线状至完全胶化的时间是40 s上下,胶化物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在胶化后1 min取出一块冷却2 min,用刀切时不粘刀,以刀压之成粉末。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10 s,取平均数为测定结果。
2β-桐油试验β型桐油的存在表示桐油的不稳定。
2.1仪器和用具试管、冰箱等。
2.2操作方法将混匀过滤的试样注入干燥的试管中(约达试管容量的三分之一),用软木塞塞紧,置于冰箱中,在温度3.3~4.5℃冷却24 h,如有结晶析出,即有β型桐油存在。
注:β型桐油的结晶为针叶状,熔点为62℃。
3桐油的检出3.1三氯化锑氯仿溶液法本法适用于菜籽油、花生油、茶油中混有0.5%桐油的油脂。
3.1.1仪器和用具3.1.1.1量筒、试管;3.1.1.2恒温水浴锅。
3.1.2试剂三氯化锑氯仿溶液:溶10 g三氯化锑于100 ml氯仿中,搅拌,必要时可用微热使其溶解。
如有沉淀可过滤。
3.1.3操作方法量取混匀试样1 ml注入试管中,然后沿管口内壁加入1%三氯化锑氯仿溶液1 ml,使管内溶液分为两层,在温度40℃水浴中加热8~10 min。
如有桐油存在,在两层溶液分界面上出现紫红色至深咖啡色的环。
3.2亚硝酸钠法本法适用于豆油、棉子油及深色油中混有桐油的检出,不适用于芝麻油和梓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