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案教学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为工业化起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接第六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
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复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何用到类型二字,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大革命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2024年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造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和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三大改造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社会制度变革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吗?这样的改造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知识讲解详细阐述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经济困难和国际环境。
分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具体过程,通过时间线、图表等方式展示改造的阶段性成果。
探讨三大改造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的改造案例,如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改造的实际情况。
邀请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互动探究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例如:三大改造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整理出探究结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三大改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5篇)第一篇: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制作人:房立德2009.03.03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目标: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三、[教法、学法]学法指导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③组合作[课时]1课时四、[学习新课]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三大改造的形式1、时间:_______---________2、农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2)、高潮:_______年3、手工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4、资本主义工商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2)、高潮:_______年(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五、课堂检测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
教案: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和背景。
2.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掌握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4.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解析:什么是三大改造?•解释“三大改造”的概念及其来源。
•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讲解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 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人民民主法治建设•理解人民民主法治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探讨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4. 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探讨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分析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背景和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三大改造的重要性和意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四、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活动。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书面回答问题或写一篇短文,以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三大改造的项目,如设计一个海报、制作一个PPT或模拟一个辩论等,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兴趣。
2.概念解析:讲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和背景。
3.经济体制改革:讲解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4.政治体制改革:介绍人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
5.文化体制改革: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大改造历史教案设计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三大改造》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三大改造》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二)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
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初中历史三大改造教案年级:初中主题:三大改造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
2.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2.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新编历史教科书》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并了解三大改造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分析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设计小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理解。
2. 整理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探讨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 检查作业要求和时间。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内容。
2. 强调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内容、过程和历史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第2单元第5课主备人:审核人:
第1课时课型新课
课题三大改造课时
总 1课时授课人
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
2、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
课前自学
自学活动:
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并标注出:
1、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
2、农业改造的形式、道路、原则、推广方法。
3、手工业改造的背景、方式。
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方式、创举。
自学质疑: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
3. 这一变化有何重大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调整了生产关系,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三、深度构建
依据课本中的单元知识结构,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课堂拓学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
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但几年后国家就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为了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
C.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D.为了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生纱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由贫穷实现国家富强
D. 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大改造教案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为工业化起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接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
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时至今日已经有了30多个春秋。
在这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并以此为鉴更好当下的深化改革服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
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众人拾柴火焰高——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展示:土改后的相关材料。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设问: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改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成功。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影响生产的发展。
教师:土改后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土地买卖,农民因各种原因被迫出卖分得的土地;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高利贷重新出现,月息5%—10%,债主全部是中农。
这些因素使得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既然“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让我们想办法解决一下。
展示: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
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教师: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展示: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教师: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们参加农业合作社,品尝到了甜头,欣喜若狂的心情。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不容易呀,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成功。
过渡:当时广大农村和城市里的还有很多的手工业者,他们也很贫困。
这些手工业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既然也是因为大家各干各的,才导致大家都受穷,那能不能采取和农业一样的方法来帮助手工业者?情境创设:甲和乙是两个铁匠,生产农具。
甲生产的农具质量好,但人手缺少,产量不高,乙生产的质量差,但人手充足,产量高,两家都挣不到钱。
请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让甲和乙双赢。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测试题,再身临其境的当一回周瑜,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对手工业会采取什么改造方式呢?学生:把两家铁匠联合起来,互相弥补,互相合作,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教师:国家对手工业也采取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果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
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真是“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股份制改造之雏形——公私合营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总结: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
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功大于过——评三大改造教师: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步入正确的轨道。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调整。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
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第5课三大改造一、众人拾柴火焰高——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二、股份制改造之雏形——公私合营三、功大于过——评三大改造八、教学反思三大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举,它的基本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课前指导布置调查计划,如内容,方式,对象。
以突破本课难点。
鼓励学生调查要多样性,不要受教材束缚。
分组合作。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次意义。
改造的重要性和它的历史现实意义非常值得思考。
分析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如三大改造的实质),讲解过多,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深刻。
2.在教学中,创新意识不够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做到大胆实践,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