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说课稿(苏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明白课文大意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包蕴的道理,能讲出自己的明白得[学习重点难点]在明白得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材分析]一、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专门多人不顾实际情形,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如此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赶忙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赶忙从刻下记号的地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因此是找不到的,这那么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顽固,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成效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嘲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这两那么寓言故事篇幅都专门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专门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生疏。
«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显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显现。
现在又显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
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爱好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查阅课外资料,把握文学常识提示:①预备往常学过的一两那么寓言并能口述出来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2、课前须把握的字词与句式⑴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并讲明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⑵翻译以下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选6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篇1《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今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讨论读懂,读通每句话。
1、同学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讨论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索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留意比较熟悉“之”的不同意思。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把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5分钟)2.揭题: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同学先读通课文。
2.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材分析:《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自学:1. 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
2. 准备1-2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
3.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
大庆市第五十中学语文(七上)导学稿二、课前准备:1、关于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搜集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如:龟兔赛跑守株待兔。
故事经过:道理:3、填空:《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家;《刻舟求剑》选自《》,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的门客们合编的。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买履.者()自度.其足()宁信度.()遂.不得履.()()涉.江者()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三、朗读课文,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1、郑人有欲买履者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四、学习《郑人买履》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买履.者自度.其足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吾忘持度.市罢.遂.不得履宁.信度何不试之以.足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解释下列虚词:其: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之: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讨论问题:①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③这则寓言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五、学习《刻舟求剑》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2、解释下列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是吾剑之所从坠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讨论问题:①“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六、总结反思:比较阅读两则寓言:1、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2、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3、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七.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履()度()坐()至之()操()吾忘持度()及()反()宁()2、通假字坐,反,3.(1)郑人有欲买履者。
四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两则》教案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的射箭能手。
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2、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识字、写字、写词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课题:《古代寓言二则》课型:新授执笔:cys
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时间:2011年9月20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培养利用书中注释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培养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思想意识,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问题。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本课难点: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预习·导学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郑人买履.()②自度.其足()③吾忘持度.()
④宁.信度()⑤遂.不得履()⑥遽契
..其舟()()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郑人买履》
①自度.其足( ) ②置之其坐.()③至之.市()
④忘操.之()⑤吾忘持度.()⑥反.归取之.()( )
⑦及.反()⑧遂.不得履()⑨何不以.足试之.()()
⑩宁.信度() 11无.自信也()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郑人买履》选自《》。
韩非,时人,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派代表。
②《刻舟求剑》选自《》,该书是国末秦相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内容以、思想为主。
4、理解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此句是问句,又是句。
意思是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此句意思是?
这句话以委婉的语气批评了求剑者。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三、研读文本: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课内阅读
阅读《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②反归取之。
(同)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欲买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句子。
①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
②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5、写出含有“履”字的成语3个。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本课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舟求剑》里掉宝剑的人愚蠢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3、完成练习:
阅读《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
②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译文:
3、寓言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刻舟求剑”无疑是愚蠢的行为,求剑者“蠢”在哪里?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