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单元写作、测试同步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52 KB
- 文档页数:6
拟行路难(其四)本课话题—-抗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慨?只是隐忍不敢说话而已。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感情的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而“不敢言”却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刘伟是一个自信、勇敢和直面困难的人。
他十岁时,因为一次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消沉,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加入了国家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训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国家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牌和银牌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可是祸不单行,他得上了一种病,导致他不得不放弃他热爱的游泳事业.也许我们认为生命对刘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刘伟又一次站起来了,学习钢琴又成为他另一个人生目标。
通过刻苦的学习,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的钢琴弹奏水平就达到了专业七级水平。
刘伟是一个平凡的人、朴实的人,但他生命的轨迹却是不寻常的,他为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斯威特切尼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纽曼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zhí zhú)鲍.照(Bào)酌.酒(zhuó)踯躅..(2)多音字塞错误!难错误!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绝错误!(2)安错误!(3)举错误!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各自东西南北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2)酌酒以自宽.(形容词作动词,宽解)(3)举杯断绝歌.路难(名词作动词,歌唱)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错误!来越为后人重视主要著有《鲍参军集》作品错误!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钿委地泪沾衣君王掩面。
万般情思缥缈在雨雾里,何处寻觅长生殿?黄叶,残月,断肠雨,难食烟火的思念洒遍黄泉,挑尽孤灯未成眠,衣带渐宽,研墨,提笔,铺宣纸,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倾.国(qīnɡ)回眸.(móu)霓.裳(ní)粉黛.(dài)B.鼙.鼓(pí)千乘.(shènɡ)萦纡.(yú)姊.妹(zǐ)C.驭.气(yù)仙袂.(mèi)凝睇.(dì)花钿.(diàn)D.人寰.(huán)参差.(cī)临邛.(qiónɡ)踌.踖(chóu)解析:B项,“纡”读yū。
答案:B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钟鼓初长夜..光彩生门户 B.迟迟C.遂教方士殷勤..多仙子..觅 D.其中绰约解析: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可怜。
B项,古义,缓慢悠长;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
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项,古今相同,都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轻盈的样子”。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遂.令天下父母心遂:于是B.为.感君王辗转思为:为了C.犹.似霓裳羽衣舞犹:还D.云鬓半偏新.睡觉新:刚刚解析:B项中的“为”意为“因为”。
答案:B4.名句默写。
(1)姊妹弟兄皆烈士,。
,六宫粉黛无颜色。
2018-2019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②“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④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我们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瑰宝。
这一单元所选的篇目,无一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欣赏到的是屈原的《湘夫人》。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篇,通过对湘水女神的描绘,展现了屈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楚国现实的悲愤。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屈原的情感,读来感人至深。
紧随其后的,是李白的《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李白的诗歌风格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歌不仅有形式美,而且有内涵美,给人以无尽的启示。
再接下来,我们将看到欧阳修的《秋声赋》。
这是一篇以秋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秋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
欧阳修的散文充满了韵律和节奏感,读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成章。
我们将接触到苏轼的《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领悟。
苏轼的散文以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著称,读来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一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篇目,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韵律、节奏、平仄、对仗等;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
理解古代诗歌所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思想。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单元写作写诗——提炼主旨写人论事要想写好诗,一定要读古人诗歌。
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诗歌的种类较多,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有今体诗(自由诗)。
学写哪一种诗呢,近体诗要求严格,讲究对仗、押韵,讲究字数整齐;今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
怎样写诗?先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把学到的欣赏技巧反用在写作中,创作出自己的诗作。
写作诗歌要讲究“提炼主旨,写人论事”的技巧。
具体而言就是:(1)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提炼主题,要有鲜明的形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平常我们写作文,强调的总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
在写诗歌时,我们同样应该如此。
对于自己真实的感受,要着眼于写出具体的形象,用形象体现思想主旨,确立诗歌的灵魂。
例如该单元就以“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为中心,热情讴歌了诗人们高尚的爱国情操。
(2)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或事进行构思和立意,抒发真实的感情。
人总是有感情的,而诗歌是最要抒情的文学形式。
因为诗歌常常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优美的诗篇也总是产生在感情激荡的时候。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夸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无尽的爱情遗恨,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行为。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借助自己的身世遭际,抒发自己仕途上的哀怨、悲伤。
陆游的《书愤》通过叙述现实境遇与昔日战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就是诗人感情的喷发,当我们为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一物而动情之时,抓住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将自己的这种感情赋予诗歌之中,或歌颂,或讽劝,或揭露,强烈的感情就是写好诗歌的基础。
一、课内素材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
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
后自沉汨罗江而死。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
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应用话题这则素材比较经典,应用较广,历来为广大考生首选,在历届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应用者。
可以应用到“爱国”“气节”“勇气”“个性”“情操”等诸多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变换陈述角度,突出特色,自然融入话题中。
2.《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抒情叙事诗。
诗人借民间流传和典型化的唐朝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象征人民群众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不能实现的、平等真挚的爱情理想。
应用话题“强国与误国”“爱与恨”“为己为公”“遗恨”“为情而生”。
3.《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
应用话题“鞠躬尽瘁”“爱国”“壮志难酬”“孔明”。
4.《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诗歌的灵魂。
在《书愤》中陆游抒发了自己一心报国却因投降派把持朝政而空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应用话题“分与合”“愿望”“人生艰难”“痴情不改”。
二、课外素材大爱无私,爱心奉献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地震发生,震后,中国红十字会立即在网上呼吁全国人民捐款救灾,短短一天的时间,因网上捐款太多,造成网络瘫痪。
2.李嘉诚:捐款已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九日电(记者陈国华)十九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
李嘉诚再捐1亿用于灾区教育,总捐款额达1.3亿。
3.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四川汶川的重大地震,牵动着港人的心灵,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1.仿照下面一节小诗,另写一节句式相同、意思相关的诗句。
不一定……声色俱厉的,不一定真理在手;沉默寡言的,不一定心中无数。
示例名气最大的,不一定实力最强;默默无闻的,不一定乏善可陈。
(或:开会坐中间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权威;偏居一隅的,不一定无所作为。
)2.阅读下列诗歌,续写后面的内容。
感谢汪国真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示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枝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单元测试(总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凝脂.(zhī)闲暇.(xiá)绰.约(chuò)马嵬.(wéi)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C.千载.(zǎi)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庑.门(wǔ)答案 C解析簟应读dià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C.慷概黄鹂频繁链接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答案 B解析A.嵋—眉;C.概—慨;D.州—洲。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A.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B.与佳期..兮夕张佳期:好的日期C.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D.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多次答案 B解析佳:佳人,期:约会。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清淡、婉丽的诗风。
答案 B解析应为评价鲍照的诗。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答案 A解析“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__________,才下眉头,____________。
答案(1)在地愿为连理枝此恨绵绵无绝期(2)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3)直挂云帆济沧海(4)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6)深巷明朝卖杏花(7)此情无计可消除却上心头三、阅读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7~8题。
(8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7.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8.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可,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9题。
(8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①。
注①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
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9.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这三个词概括力强,含意丰厚,流露出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了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