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182.49 KB
- 文档页数:7
含油气系统的评价近年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已经成为有效预测和发现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
较全面的分析了含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1.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及现状1972年Dow.M.G首次提出Oil System(石油系统)概念,基于油—油和油—源对比,将威利斯顿盆地中由蒸发岩封盖层与其它系统分隔开的一套油源岩和一群储集岩归入一个生—储油系统。
随后三十多年里,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开始迅速发展和应用,从经典含油气系统发展到适合我国油气田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发展阶段:(1)理论诞生阶段(1972~1994年):此阶段主要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诞生阶段,讨论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划分和命名,可归纳为三种意见:L.B.Ma-goon等(1994)认为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命名应考虑烃源岩和主要储集岩,强调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可靠性;De-maison和Huiringa(1991)强调,应根据油气系统的因素、运移排烃方式和油气圈闭方式对油气系统进行分,并根据三者定性指标组合而命名,强调油气系统中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数量和驱动性质;Penodon(1992)则主张,应根据盆地主要类型把油气系统划分为大陆裂谷、地台和造山带三种基本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系统的构造成因控制作用。
(2)发展和应用阶段(1995—现在):特别是国内的发展。
赵文智等(2000)等对含油气系统(成油系统、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针对中国大陆叠合含油气盆地的特征,赵文智等(2003)提出了复合与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深化了对简单含油气系统的认识。
何登发等(2000)、赵文智等(2003)针对我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特征,提出并总结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理论。
张庆春等(2003)对含油气系统模拟进行了阐述。
2.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对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涵盖物探、地化和地质等多方面的技术,主要有:(1)油气源对比方法。
特别是近20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3)成藏动力学,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结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盖和上覆岩层)和地质作用(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强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系,揭示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一般由正常压实带、异常高压带、异常低压带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统,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一、中国油气矿产资源的状况1.油气资源自然状况(1)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1993年全国二次油气资源评价基础上,2000年以来,三大油公司先后对各自探区部分盆地重新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根据阶段成果的汇总,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
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
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2)油气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盆地根据石油可采资源量的分析,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五大盆地,共有石油可采资源114.4亿吨,占陆上总资源量的87.3%。
海上石油资源分布在渤海为9.2亿吨,占海域的48.7%。
而天然气资源量主要分布在陆上中西部和海域的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东海、莺歌海六大盆地,共有天然气可采资源为8.8万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总资源的62.8%,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气指出了勘查的主攻方向。
2.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现状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近海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共放置石油天然气探矿权区块1000余个,勘查面积320多万平方千米。
采矿权660多个区块,开采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
在23个含油气盆地中累计发现了580多个油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5亿吨,180多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5万亿方,建成了大庆、胜利等25个油气生产基地。
2003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7亿吨,已连续10年列世界第五位。
天然气年产量341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十八位。
总的看来,我国油气勘查开发程度也不均,石油高于天然气,东部高于西部,陆上高于海上;勘探难度增大,发现大油气田的几率减小;勘查对象的地表地下条件越来越复杂,已开发的主力油气田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稳产难度大。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从油藏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油藏工程学的定义油藏工程学是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集、开采和管理等问题的学科,是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
油藏工程学涉及到地质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交叉学科广的学科。
二、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已经开始兴起。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夫德雷克用手工钻机在自家庭院里钻出了第一口油井,这标志着石油工业的诞生。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藏工程学也逐渐形成。
20世纪初,美国的油藏工程学家开始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储集和开采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藏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值模拟等方法得以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油藏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从传统的油气藏开发向非常规油气开发、CO2地质封存等领域发展。
三、油藏工程学的现状目前,全球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深水、极端环境、复杂构造等领域,对油藏工程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油藏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油气藏的储集特征、油气运移规律、油气藏的评价和管理、油气开采技术等方面。
在油气藏的储集特征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采样等手段,对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储集方式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气藏储集特征的理论和方法。
在油气运移规律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油气在地下的运移规律,为油气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油气藏的评价和管理方面,油藏工程学家通过地震勘探、测井、采样等手段,对油气藏的储量、产能、采收率等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油气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
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
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
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4基于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成藏特点迥异,生储盖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1.5基于输导体系划分的成藏模式断层、砂体及不整合输导通道在空间上交互配置,横向、纵向运移方向复杂交错,聚油圈闭所处构造位置各不相同,其它成藏要素在各油藏成藏背景下的控藏作用差异较大,很多学者或偏重运移通道、或侧重运移方向、或注重输导体系与其它成藏要素的耦合,总结出了以下不同的成藏模式。
油气工程现状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近年来,油气工程行业一直是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油气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本报告将从行业现状出发,分析油气工程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五至十年的行业前景进行预测。
一、油气工程行业现状分析1.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态势: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油气仍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2. 资源压力加大:随着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油气工程行业面临着快速开发新资源的挑战。
同时,地质条件和环境限制等因素也使得油气勘探更加困难。
3. 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度降低。
不可否认,油气工程行业在开采、运输和燃烧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油气工程需要逐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4. 技术进步带来新机遇: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油气工程行业在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水平钻探、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深海开采技术的应用都为油气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油气工程未来五至十年发展趋势预测1. 能源结构调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能源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
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油气工程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新兴能源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减少对传统油气资源的依赖。
2.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未来五至十年,油气工程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
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提高效率、安全和环保指标。
3. 多元化开发模式:由于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的限制,未来油气工程行业将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包括陆地、浅海、深海等不同开采手段将相互结合,以更好地满足能源需求。
4. 国际合作加强:油气工程是全球性的行业,各国在资源开采、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合作。
国际合作将推动全球油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油气资源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以及未来的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一、油气资源勘探成果1. 传统油气资源勘探成果传统的油气资源勘探主要集中在陆上和近海地区,通过钻探技术获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这些勘探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供给。
2. 深水和极地油气资源勘探成果近年来,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深水和极地地区的勘探成果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先进的海洋技术和设备,如深水钻探平台和潜水器械,人类能够探索更深海域的油气资源,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3. 新能源资源勘探成果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新能源资源的勘探成果也日益丰富。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的利用,为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二、油气资源勘探前景展望1. 深水和极地油气勘探前景展望深水和极地油气勘探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风险较高,但由于储量相对丰富,仍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未来,随着勘探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深水和极地油气勘探将在能源供给上扮演重要角色。
2. 新能源资源勘探前景展望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新能源资源的勘探前景十分广阔。
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成为可持续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
3. 智能化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勘探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降低勘探成本和环境风险。
结语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未来能源供给的关键所在。
深水和极地油气资源的勘探潜力仍然巨大,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渐成为主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勘探效率。
通过持续创新和合作,我们有信心充分利用油气资源勘探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发展——以盆地后期改造认识为例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油田行业发展态势尤为迅猛,油气勘探技术也在飞速更新。
然而当前石油供需矛盾的增长,对油气勘探提出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想使我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不断提升,有必要推动我国油气勘探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通过对我国油气成藏理论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研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盆地后期改造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打牢基础,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气成藏;盆地剥蚀;后期改造;现状与未来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oilfield industry is particularly rapid, and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rapidly updat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oil supply and demand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oil and gas supp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strengthening of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data 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a'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ory,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sin, hop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 work.Key word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asin denudation; Post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1前言石油被视为工业血液,具有不可再生性。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综述摘要: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目前石油地质邻域的研究热点、难点。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提出过程,类型划分,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
主要从盆地动力学、流体输导系统、流体动力学、排烃动力学和油气充注历史分析五方面内容作了分别论述。
最后,就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主要技术――盆地模拟技术,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成藏动力学系统流体输导系统液体动力学充注历史目前,随着勘探开发的逐渐深入,对油藏地质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将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上了工作日程,用以揭示油气藏形成机理,建立油气藏形成模式,由过去单一静态的定性研究方法转向整体、全面、综合、动态分析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定量化研究体制,着重机理性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套新的油气藏研究与预测方法。
一、概念的提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即从有关成藏动力条件和油气藏成因的动态机制角度来探讨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它是从含油气系统发展而来,许多石油地质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特点及其类型划分1.特点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从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构造、沉积动态演化与油气的形成、运聚的动力学系统角度,研究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我国学者适时地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地质状况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它弥补了含油气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强调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过程与机理。
2.类型划分李筱瑾[1]认为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控制的盆地构造-沉积旋回是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础,根据动力学特征或封闭条件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可以划分为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根据压力特征,可分为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和低(负)压成藏动力学系统;根据油源特征,又可划分为自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它源成藏动力学系统和混源成藏动力学系统。
赵靖舟[2]等将成藏动力系统依据压力系统、成藏性质、油气藏相态类型、运移方式、流体势、运移动力(或成藏动力)和沉积相等,总结出10多种划分方法。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刘新月;赵德力;郑斌;余培湘;张仲培;晏银华【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01(015)003【摘要】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划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为以Tisso有机生油理论、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原理及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为代表.第三阶段(80年代-现在)以油藏描述、盆地模拟、储层地球化学、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代表.从地温场与地压场、成藏史、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盆地模拟等5个方面讨论了油气成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总页数】5页(P10-14)【作者】刘新月;赵德力;郑斌;余培湘;张仲培;晏银华【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00;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00;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西斜坡地区油溶释放气成藏条件及特征分析 [J], 王言英;李永军2.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油、气成藏和潜力分析 [J], 滕吉文;马学英;董兴朋;杨辉;宋鹏汉3.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4.页岩气成藏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四川盆地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为例 [J], 吴建发;吴娟;刘文平;周政;罗超;吴伟;李小佳;邓宾5.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 [J], 赵贤正;蒋有录;金凤鸣;刘华;杨德相;王鑫;赵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进展摘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
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
油气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时,称工业性油气藏,否则称非工业性油气藏。
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及工艺技术水平。
关键词:三个阶段;来源;运移;进展1、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第一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
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理论”,进行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
(2)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断地下油、气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促使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1.2 第二阶段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主要表现在:(1)有机地球化学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2)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集体系。
油气成藏条件主要包括油源、储集空间、封盖层和构造。
储集空间是指油气储集的空隙和裂缝等空间。
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岩石微孔等。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储存油气。
孔隙的形成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物理孔隙是指由于岩石破碎、溶解或侵蚀形成的空隙,化学孔隙是指由于水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形成的空隙。
裂缝则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隙。
岩石微孔是指由于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缝,形成的微小空隙。
储集空间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盖层是指位于油气储集体系上方的密封岩层,可以阻止油气从储集层向上逸散。
封盖层主要由泥岩、盐岩和非透水的火山岩等构成。
泥岩是常见的封盖岩,因其细粒、高含水量和低透水性,可以有效地封闭油气。
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构造是指地质上的断裂和褶皱等地壳运动形成的现象。
构造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改变油气储集体系的形态和分布。
常见的构造包括隆起构造、凹陷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隆起构造是指地壳上升形成的凸起,常见于造山带和构造抬升区。
凹陷构造则是指地壳下降形成的凹陷,常见于沉积盆地和地台。
断裂构造则是指地壳断裂形成的裂隙,常见于边缘地带和断裂带。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
油气生成是指有机质经过热解作用生成油气的过程。
油气的生成与地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的过程。
油气的运移主要依靠渗流和扩散等物理过程,主要受到岩石渗透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储集体系的过程。
油气聚集主要依靠构造陷落和油气性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油源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生成的油气类型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可以生成不同程度的干气和湿气。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Ξ王大成1,李子甲2,滕兆宇3,张留柱4(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
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输导体系;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TE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7—02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圈闭[1]。
近年,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
不论是在划分油藏的输导类型方面研究还是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们依然面临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各种挑战。
现就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论述。
1 近年输导体系理论研究概况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油藏的空间展布形态是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的结果,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它决定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向,并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控制着油气成藏。
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7年,谢泰俊等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2]。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为了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内地,沉积岩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富集层位,因此研究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首先,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孔隙特征和储层特性是关键领域之一。
孔隙是油气储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孔隙类型、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参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储集与运移规律。
目前,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发现,孔隙类型多样化,主要有溶蚀孔、裂缝孔和颗粒孔等,其中溶蚀孔是重要的储层类型,对于油气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科学家们通过对储层孔隙度的研究,发现沉积环境、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对于孔隙度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新的发现为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地层构造与动力学研究也是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地层构造是沉积岩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研究地层构造对于准确预测和评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对内地沉积岩地层构造的研究发现,古构造对于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古构造发挥了控制油气生成、富集和运移的重要作用。
此外,内地沉积岩的动力学研究也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内地沉积岩的剪切强度、应力场特征等动力学参数,揭示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与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相关的新技术与方法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
在井外地震勘探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方法,如井外地震剖面解释方法、岩石物理方法等,有效改善了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脱胎于传统地震勘探的地震属性技术和层析成像技术等也加速了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这些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为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渠道,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