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果糖编制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42790-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自发布以来已实施多年,由于低聚果糖在我国发展更新较快,某些指标、方法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规范行业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需要,对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低聚果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5年9月发文征集起草单位及资料,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通过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建议提出标准草稿,下发各起草工作组成员。
根据意见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文本讨论一稿,筛选可行的检测方法。
2016年5月-10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研讨会。
综合各方意见,组织完成低聚果糖含量方法比对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016年10~11月,对7家企业117份样品整理分发、组织测定,结果汇总分析后确定指标设置,经起草组内确认后,月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1 月提出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开展行业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本标准由(暂略)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略)。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的说明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2009的规定,在GB/T 23528-2009《低聚果糖》(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具体如下:1.范围描述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适用情况,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低聚果糖的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的规定。
低聚果糖与乳果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聚果糖和乳果糖都是常见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性成分,它们在人类健康和饮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低聚果糖是一种寡糖,主要存在于天然食材中,如洋葱、韭菜、大蒜等,可以被益生菌利用,对肠道有益,同时具有调节血糖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而乳果糖则主要存在于乳制品中,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低聚果糖和乳果糖的特点、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食品成分,并为食品工业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首先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大纲,并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的内容安排和重点讨论的内容。
最后将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提供读者一个清晰的阅读指引。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低聚果糖与乳果糖这两种功能性食品成分的特点、应用领域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两者的详细比较,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对这两种成分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推动功能性食品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
2.正文2.1 低聚果糖低聚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一些植物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由寡糖和多糖组成。
它在人体肠道内不被吸收,而是被益生菌利用作为能量来源,从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因此,低聚果糖被认为是一种益生元,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研究表明,低聚果糖对促进钙的吸收和提高骨密度有积极作用,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益处。
此外,低聚果糖还具有调节血糖、促进饱腹感、降低血脂和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对于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益处。
在食品工业中,低聚果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中,如益生菌饮料、营养饼干、膳食纤维添加剂等。
由于其良好的耐热性和耐酸性,低聚果糖也可以用于烘焙食品和乳制品中,丰富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
食品营养强化剂低聚果糖是以白砂糖、蔗糖为原料经来源于黑曲霉的酶或米曲霉的β-果糖基转移酶酶作用,经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或以菊苣为原料,经部分酶水解后提纯、干燥等工艺制得的蔗果三糖(GF2)至蔗果八糖(GF7)以及果果二糖(F2)至果果八糖(F8)的混合物。
2 结构式
按结构分为蔗-果型(G-F)低聚果糖和果-果型(F-F)低聚果糖。
分子结构分别如下:
蔗-果型(G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果-果型(F n)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示意图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3.3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用量依据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用量依据----摘自:腾超.功能性寡糖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123-128----摘自:黄婧,辛修锋.低聚异麦芽糖的安全性和法规[J].产业市场,2009,17(16):28-30低聚果糖:我国最早关于低聚果糖的法规为1990年国家轻工业部的行业标准《功能性低聚糖通用技术规则》,该标准在定义中说明:功能性低聚糖具有糖类的特性,可直接作为食品配料。
7年后,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实施,低聚果糖又可以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2006年,卫生部批准低聚果糖作为新资源食品。
随着低聚果糖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大,到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低聚果糖国家标准(GB/T23528-2009),在定义中明确——低聚果糖属于食品配料,正式取代了低聚果糖作为新资源食品这一身份。
所以说,低聚果糖仅能作为营养强化剂显然是非照常片面的。
低聚果糖是由蔗糖或菊苣、菊芋为原料生产的。
作为一种混合物,除功效成分低聚果糖本身外,也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这些非功效成分。
低聚果糖要想作为营养强化剂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在纯度上就必须达到更高的要求,普通低聚果糖(符合GB/T23528)中的大多数型号是不符合纯度要求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颁布的《婴儿配方食品和婴儿医用特殊目的食品标准》(CODEXSTAN72-1981)要求婴儿配方食品里不得添加蔗糖或果糖(除非特殊需要),以免危害果糖不耐症的婴儿。
2006年9月,卫生部办公厅给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关于低聚果糖使用问题的复函》中指出:低聚果糖作为新资源食品,可以用于除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外的其他食品中。
低聚果糖低聚果糖可以使糖尿病患者也能够服用的原因:是因为正常人的体内没有一种酶可以水解低聚果糖这种碳水化合物!所以它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低聚果糖Fructo oligosaccharide,FOS又称蔗果低聚糖,是由1~3个果糖基通过β(2—1)糖苷键与蔗糖中的果糖基结合生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等的混合物。
100克干重菊芋中约有60—70克菊粉,菊粉是通过线性的β—2,1—糖苷链连接的果聚糖,其末端为一蔗糖基。
故以菊芋粉为原料用菊糖内切酶水解作用,经精制最终可得低聚果糖浆。
低聚果糖是指2~5个果糖基为链节,以一个葡萄糖基为链的端基,以果糖基→果糖连接键为主体骨架连结形成的碳水化合物。
即是指1~4个果糖基以β-2,1键连接在蔗糖的D-果糖基上而形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蔗果五糖(GF4)和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
商品低聚果糖一般还含有少量蔗糖、果糖、葡萄糖。
(参考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标准中的定义)低聚果糖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
甜度为蔗糖的0.3-0.6倍。
既保持了蔗糖的纯正甜味性质,又比蔗糖甜味清爽。
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促进钙的吸收,调节血脂,免疫调节,抗龋齿等保健功能的新型甜味剂,被誉为继抗生素时代后最具潜力的新一代添加剂——促生物质;在法国被称为原生素(PPE),已在乳制品、乳酸菌饮料、固体饮料、糖果、饼干、面包、果冻、泠饮等多种食品中应用。
低聚果糖除具有一般功能性低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外,最引人注目的生理特性是它能明显改善肠道内微生物种群比例,它是肠内双歧杆菌的活化增殖因子,可减少和抑制肠内腐败物质的产生,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调节肠道内平衡;能促进微量元素铁、钙的吸收与利用,以防止骨质疏松症;可减少肝脏毒素,能在肠中生成抗癌的有机酸,有显著的防癌功能;且口味纯正香甜可口,具有类似脂肪的香味和爽口的滑腻感。
近几年低聚果糖的产品风靡日、欧、美等保健品市场。
低聚果糖原料
低聚果糖是一种新型的低甜度功能性寡糖,是由麦芽糊精、蔗糖、果糖等多种单糖分
子通过水解反应形成的,它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低聚果糖的原料主要是淀粉和蔗糖等,其中淀粉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糖,
它是植物体内主要的储藏能量的形式。
淀粉分子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组成,通过淀粉酶的作用,淀粉分子可以被分解成葡萄糖单元。
低聚果糖的制备过程中,淀粉通过酶法水解,得
到低聚糖和葡萄糖,再通过分离纯化和精制等多道工艺,得到低聚果糖。
低聚果糖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是蔗糖,蔗糖是一种重要的糖类,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的产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缩合反应形成
的二糖,它可以通过酸解、酶解等方式分解成单糖。
低聚果糖的主要原料淀粉和蔗糖,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来源。
其中淀粉可以从多
种植物中提取,如玉米、小麦、马铃薯等,这些植物储藏作物,富含淀粉,并且产量大,
适合进行规模化生产。
而蔗糖则来源于蔗糖蔗或甜菜,这两种作物产量高,可以全年进行
生产。
综合来看,低聚果糖的原料丰富多样,多种原料的选择也使得其生产成本下降。
同时,低聚果糖的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高压高温等极端条件,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具有广泛
的市场前景。
水苏糖与低聚果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是两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们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水苏糖是一种天然产生的糖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苔藓类植物以及一些真菌中。
低聚果糖是由水苏糖经过特殊酶解工艺制得的一种糖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水苏糖是一种非营养性糖类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渗透性,常用作食品工业中的保湿剂和润滑剂。
它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储存稳定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此外,水苏糖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食品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从而保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低聚果糖是一种寡糖,由水苏糖经过酶解反应得到。
与水苏糖相比,低聚果糖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和更好的稳定性,更适合用于食品工业中。
低聚果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低聚果糖制品生产,如低聚果糖糖浆、低聚果糖糖果等。
低聚果糖不仅可以增加食品的甜度,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钙吸收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
综上所述,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是两种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食品添加剂。
它们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味觉和质感,还能增加食品的保质期和安全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水苏糖和低聚果糖的广泛应用和研究有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改进。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说明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主要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重点。
下面是文章结构的一个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将概述研究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介绍水苏糖和低聚果糖的基本信息,并说明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别从水苏糖和低聚果糖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解析水苏糖的来源、特性、生理作用及应用领域等相关内容。
接着,探讨低聚果糖的定义、提取方法、保健功能以及现有研究进展等内容。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水苏糖和低聚果糖进行综合评述,并总结它们的特点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两种糖的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备案号:229127S-2018 有效期至:2021 年10月31日Q/ZMKD 中民康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蜂蜜松花粉片Q/ZMKD0020S-2018229127S-20182018 11 01 2021 10 31**蜂蜜松花粉片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低聚果糖、蜂蜜、松花粉为原料,经调配、干燥、粉碎、制粒、整粒、压片、包装等工艺方法制成的蜂蜜松花粉片(压片糖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应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的测定GB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73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糖果GB 23350 限制食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23528 低聚果糖SB/T 10347 糖果压片糖果GB 3163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花粉GB 149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检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23号(2009)《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技术要求原料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和国家动植物检验检疫、生产经营许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Oligo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肠道的重要性:肠道,是人体器官中,与外界接触面积第二大的器官(最大的是肺),除了具有消化与吸收营养的功能之外,还是人体中免疫系统抵御外来致病原的重要屏障。
其中:A、人体中的营养90%靠肠道吸收;B、人体中99%的毒素、84%的致病菌是从肠道进入;C、人体中必需的130多种维生素是靠肠道有益菌合成;D、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的功能好,除了能不断吸收营养,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力,同时,还能发挥肠道自身的免疫作用;E、在肠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肠道有益菌群(双歧杆菌),能够阻止致病菌的入侵,是生物屏障中的中坚力量。
双歧杆菌对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维持正常排便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F、事实上,很多因素(滥用抗生素、细菌污染、饮食不洁、过度劳累等)都会使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双歧杆菌在种类、数量、活力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导致致病菌得不到制约而大量繁殖,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肠道问题。
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现代医学证实,人体内微生态系统与健康有密切联系,微生态达到平衡时,有益菌占上风,它在我们人的肠道功能有:A、防止肠内腐败,抑制有毒物质的产生;B、在体内合成B1、B2、等B族维生素;C、制造有机酸,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D、抑制病原菌的增殖,能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E、预防致癌物质的产生,分解致癌物质;F、促进蛋白质及钙、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G、膳食纤维能吸附胆汁酸、胆固醇变异原等有机分子,抑制总胆固醇(TC)浓度升高,降低胆酸及其盐类的合成与吸收,降低人体血浆和肝脏胆固醇水平,防治冠状动脉硬化、胆石症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H、预防和治疗肠炎、慢性腹泻;三、服用“肠动力”(Oligo)后有什么生理现象?“肠动力”(Oligo)的肠道护理过程是您可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的。
首次服用后约4个小时,您会觉得肚子有反应,并伴随有趣的生理现象──频频放屁。
低聚果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建关于编撰低聚果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格式及参考(模板word )(模版型)【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核心提示:1、本报告为模板/范文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主管部门 (1)1.1.6项目投资规模 (2)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2.3.1促进我国低聚果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2.4.1政策可行性 (10)2.4.2市场可行性 (10)2.4.3技术可行性 (11)2.4.4管理可行性 (11)2.4.5财务可行性 (11)2.5低聚果糖项目发展概况 (12)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2)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12)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3)2.5.4低聚果糖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13)2.6分析结论 (13)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5)3.1市场调查 (15)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15)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5)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6)3.1.4替代产品调查 (16)3.1.5产品价格调查 (16)3.1.6国外市场调查 (17)3.2市场预测 (17)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17)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8)3.2.3价格预测 (18)3.3市场推销战略 (18)3.3.1推销方式 (19)3.3.2推销措施 (19)3.3.3促销价格制度 (19)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20)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3.4.1产品方案 (20)3.4.2建设规模 (20)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21)3.6市场分析结论 (21)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2)4.1地理位置选择 (22)4.2区域投资环境 (23)4.2.1区域地理位置 (23)4.2.2区域概况 (23)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24)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24)4.2.5区域资源概况 (24)4.2.6区域经济建设 (25)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25)4.3.1基础设施建设 (25)4.3.2产业发展概况 (26)4.3.3园区发展方向 (27)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28)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29)5.1总图布置原则 (29)5.2土建方案 (29)5.2.1总体规划方案 (29)5.2.2土建工程方案 (30)5.3主要建设内容 (31)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2)5.4.1给排水 (32)5.4.2供电 (33)5.5道路设计 (35)5.6总图运输方案 (36)5.7土地利用情况 (36)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36)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36)第六章产品方案 (38)6.1产品方案 (38)6.2产品性能优势 (38)6.3产品执行标准 (38)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38)6.5产品工艺流程 (39)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39)6.5.2产品工艺流程 (39)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39)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40)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40)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40)6.8仓储方案 (40)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1)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1)7.2主要设备选型 (41)7.2.1设备选型原则 (42)7.2.2主要设备明细 (43)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44)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44)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4)8.2.1能源消耗种类 (44)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4)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5)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5)8.4.1项目能耗分析 (45)8.4.2国家能耗指标 (46)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6)8.5.1工业节能 (46)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47)8.5.3节水措施 (47)8.5.4建筑节能 (48)8.5.5企业节能管理 (49)8.6结论 (4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0)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0)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0)9.1.2设计原则 (50)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1)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1)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1)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2)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3)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3)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4)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56)9.5绿化方案 (56)9.6消防措施 (56)9.6.1设计依据 (56)9.6.2防范措施 (57)9.6.3消防管理 (58)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59)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9)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0)10.1 编制依据 (60)10.2概况 (60)10.3 劳动安全 (60)10.3.1工程消防 (60)10.3.2防火防爆设计 (61)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61)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61)10.3.5抗震设防措施 (62)10.4劳动卫生 (62)10.4.1工业卫生设施 (62)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63)10.4.3个人卫生 (63)10.4.4照明 (63)10.4.5噪声 (63)10.4.6防烫伤 (63)10.4.7个人防护 (64)10.4.8安全教育 (64)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5)11.1组织机构 (65)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65)11.3人力资源管理 (66)11.4劳动定员 (66)11.5福利待遇 (67)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68)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68)12.2 建设工期 (68)12.3实施进度安排 (6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9)13.1投资估算依据 (69)13.2建设投资估算 (69)13.3流动资金估算 (70)13.4资金筹措 (70)13.5项目投资总额 (70)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3)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74)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4)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4)14.1.2产品成本 (75)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76)14.2财务评价 (76)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6)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7)14.2.3不确定性分析 (77)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80)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2)15.1项目风险因素 (82)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2)15.1.2技术风险 (82)15.1.3市场风险 (82)15.1.4资金管理风险 (83)15.2风险规避对策 (83)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83)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3)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3)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4)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85)16.1招标管理 (85)16.2招标依据 (85)16.3招标范围 (85)16.4招标方式 (86)16.5招标程序 (86)16.6评标程序 (87)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7)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7)16.9合同备案 (87)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89)17.1结论 (89)17.2建议 (89)附表 (90)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90)附表2 总成本表 (91)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2)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3)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5)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6)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7)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8)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9)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01)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2)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4)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6)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08) (112)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低聚果糖天然存在于洋姜、香蕉等多种植物中,主要由在蔗糖(GF)的果糖残基上通过β(2→1)糖苷键连接1~3个果糖基(F)所形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 3)和蔗果五糖(GF4)组成。
低聚果糖组成清楚、功效确切、量效关系明确,被公认为第三代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
日本批准FOS为保健食品,美国FDA批准FOS为GRAS食品配料,列入膳食纤维源,确定为膳食补充剂在市场销售,中国卫生部指定机构证实,FOS是一种功能性食品配料。
FOS已在全世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FOS是一种理想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同时又是理想的双歧因子,食用后不被人体直接吸收而直达大肠,在大肠中被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利用。
大量人体和动物试验表明,每天摄入适量FOS,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增殖可达10~100倍,同时生成对人体有益的乳酸、醋酸、丙酸、丁酸等有机酸,从而产生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生理功效,如纤体养颜、排毒降火、缓解便秘、促进食物中钙、铁的吸收、减少胆固醇等…产品特点以天然食物为原料完全的短链低聚果糖加工性能良好口味纯正质量稳定可靠生理功能显著增加肠道内的有益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有效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润肠通便,防止便秘促进人体对钙等矿物质的吸收,可预防骨质疏松不影响人体的血糖水平,降低胆固醇低卡路里,不会导致发胖低甜度,甜度可低至蔗糖的30%极难被人体直接吸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安全性低聚果糖的化学结构明确生理功能已为众多专业研究人士证实全世界已有500多种产品使用低聚果糖低聚果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引入日本,日本已立法认可低聚果糖为食品低聚果糖是FDA认可的GRAS级别的食品配料,安全性高低聚果糖在中国已被确认为一种功能性食品配料,现正被广泛应可帮助儿童防蛀牙儿童蛀牙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据调查,我国5岁儿童患龋齿率约76.5%,6岁孩子乳齿的蛀牙率高达88%。
低聚果糖营养成分表
低聚果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组成的低聚糖,其营养成分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蔗糖和其他简单糖。
以下是低聚果糖的一般营养成分表(以每100克为单位):
能量:384千卡
蛋白质:0克
脂肪:0克
碳水化合物:99.7克
纤维:0克
糖类:97.8克
维生素C:0毫克
钙:0毫克
铁:0毫克
钠:0毫克
请注意,以上数值为一般参考值,具体数值可能因不同品牌或制备方式而有所差异。
在购买低聚果糖产品时,最好查看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以获取准确的数值。
此外,低聚果糖的摄入量应谨慎控制,以免过度摄入导致不适或其他健康问题。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编号-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自发布以来已实施多年,由于低聚果糖在我国发展更新较快,某些指标、方法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规范行业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需要,对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低聚果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5年9月发文征集起草单位及资料,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通过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建议提出标准草稿,下发各起草工作组成员。
根据意见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文本讨论一稿,筛选可行的检测方法。
2016年5月-10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研讨会。
综合各方意见,组织完成低聚果糖含量方法比对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016年10~11月,对7家企业117份样品整理分发、组织测定,结果汇总分析后确定指标设置,经起草组内确认后,月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1 月提出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开展行业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由(暂略)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略)。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的说明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的规定,在GB/T 23528-2009《低聚果糖》(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具体如下:
1.范围
描述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适用情况,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低聚果糖的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描述了本标准中引用的标准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聚合度的定义,便于对低聚果糖各物质成分名称、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描述。
聚合度定义与GRAS相关公告(GRN No. 537、GRN No. 392)一致,定义为果糖基和葡萄糖基的数目之和。
2)调整了低聚果糖定义,从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的角度对“低聚果糖”进行了定义。
随着试验分析技术的进步,实际检测和近年研究发现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还存在β(2→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具有功能的同分异构体,因此由原标准定义中的“β(2→1)糖苷键”调整为统称的“β-糖苷键”。
低聚果糖存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末端带有葡萄糖基,一种不带有葡萄糖基,因此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增加“末端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3~9,或不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2~9”的描述。
删除“属于食品配料”的描述,增加“注:可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3)原标准中“低聚果糖总含量”调整为“低聚果糖含量”。
依据对低聚果糖的定义,增加相应的蔗-果型(GFn)、果-果型(FFn)的描述。
该定义包含了蔗糖来源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低聚果糖各物质。
4.名称、分子式、结构式
增加对低聚果糖分子式、结构式的描述,依据低聚果糖的定义相应描述。
5.产品分类
按生产原料及工艺分为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分别从原料和生产工艺角度加以定义,定义参照新食品添加剂公告(2009年第11号、2012年第6号、2013年第8号)并适当调整。
删除了按结构分类,将其调整到低聚果糖的结构式中区分。
按形态分为液体产品和固体产品,与原标准一致。
6.要求
感官要求
由文字描述调整为表格形式,描述内容无明显变化,根据产品实际进行描述。
增加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存在结晶析出的情况说明。
理化要求
——结合样品征集情况,为丰富行业产品种类,增加F80、F75和F85型产品类型。
——原标准液体产品干物质50型≤%,其他≤%。
根据征集样品结果,50型液体产品干物质要求可以达到与它型号液体产品一致要求统一到75%。
——根据产品跟踪分析,存在产品货架期pH降低情况,按控制的成品,接近保质期(低聚果糖含量等其他指标合格情况)时已下降至甚至以下,特别是征集样品中液体
类型产品。
因此,pH值调整为。
——电导灰分修订为灰分,指标不变。
——色度非安全指标,也非国际标准中要求,但反映产品一定质量。
发现在保质期内产品色度会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变大,如果作为终端产品在贮藏期间色度出现超标情况。
结合样品普查结果,指标调整为。
——透光率指标维持不变。
食品安全要求
即原标准中的“卫生要求”;根据成分性质接近于淀粉糖类,产品安全要求主要符合GB15203《食品安全标准淀粉糖》的规定。
7.试验方法
低聚果糖含量测定
原标准方法主要适用于蔗糖来源(蔗果三~六糖);植物来源组分复杂、构型多、同分异构体多(蔗果三~九糖、果果二~九糖、6-蔗果三糖、6-蔗果四糖)。
工作组主要针对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的低聚果糖含量试验方法开展研究,实验选取了不同形态、型号、企业的植物来源的7种样品。
对国内外文献法规、企业使用方法研究,最终选择比对原方法在内的6种方法,筛选确定最适方法。
对方法的比较从色谱分离效果、检测数据和方法普及型三方面分析,建议选择高效液相-蒸发光色谱法作为第一法,作为原标准方法为第一法(蔗糖来源仍可以使用原方法),为仲裁法;离子色谱法为第二法。
灰分测定方法
采用GB 标准最新拟修订的方法,经检测比对方法差异较小,产品指标符合要求。
8.检验规则
——根据生产实际修改组批定义;
——删除了出厂检验项目中菌落总数的检验要求;
——增加了3项及以上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判定;
——与原标准相比,语言描述略有调整,无实质性变化。
9.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与原标准相比,调整了部分描述。
标志要求按照GB 7718 和GB/T 191规定执行,不再对标签具体内容重复规定,增加“根据产品特性,还应标注产品类型及产品来源”的规定。
其他要求与原标准基本一致。
10.附录
与原标准相比,由于设备进步自带温度换算,删除原附录A干物质(固形物)含量与温度换算表。
删除原附录B果糖基转移酶酶活力定义及测定,内容另行制定标准加以规定。
删除原附录C低聚果糖在食品中的推荐使用量。
增加附录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
低聚果糖标准品的谱图,附录B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低聚果糖的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