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胚胎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 格式:pptx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57
组织学与胚胎学讲稿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使用二○○六年二月学科审阅意见:课程负责人签名学科带头人签名前言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和先天性畸形;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辅导根据蔡玉文主编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讲稿共分19章,其中神经系统、皮肤、感觉器官和胚胎学为大纲自学内容,本讲稿不再编写具体内容;该讲稿可供我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班的教师教学、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各章节课时分配表:章节名称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3第二章上皮组织 3第三章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 3 1软骨和骨0 0血液和血发生 3 2第四章肌组织 2第五章神经组织 3第六章神经系统自学0 0第七章循环系统 2第八章免疫系统 3 0 第九章消化系统 5第十章呼吸系统 2第十一章泌尿系统 2第十二章皮肤自学0 0第十三章感觉器官自学0 0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 3 0 第十五章男性生殖系统 1 0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 2 0第十七章胚胎学总论自学0 0第十八章胚胎学各论自学0 0第十九章先天性畸形自学0 0 总计39 :1 15第一章绪论授课对象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业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本章学习内容;目的要求1.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并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及应注意的问题;2.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常用技术及其发展史与新进展;教学时数3h重点难点重点: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2.组织切片制作方法,HE染色方法、原理;3.嗜酸性、嗜硷性,嗜中性的含义;难点:组化与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Histology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是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和机能关系的科学;2研究内容: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它的内容在生物里学习;组织:是由形态近似,功能相关和来源相同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联结,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肝;系统:由许多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连续性生理活动;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胰腺等组成,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和吸收功能;2.胚胎学Embrology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是研究从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步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全过程及其生长变化的规律;2研究内容:胚胎的发育过程,常见先天性畸形的成因及预防; 3.组织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和临床课程都有密切的联系;如: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妇产科、外科;第二节、组织学发展史及学习方法1.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学习方法:如学得快,忘得快的同学应注意多及时复习,学得慢,记得牢的同学应注意多预习;2.多联想,多归纳,多比较;第三节、常用的研究技术1.光镜技术:注意提及中和反应原理;1石蜡切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常用染色液为:H E染色 H:hematoxylin苏木 E:eosin 伊红,苏木精将核染成紫蓝色,伊红将细胞质染成粉红色;由于苏木精为碱性染料,故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在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以及高尔基体均为嗜碱性,故当这些细胞器丰富时,细胞嗜碱性;而溶酶体和线粒体为嗜酸性,故当它们丰富时细胞嗜酸性;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2其他常用的制片方法:2其他常用的制片方法:冰冻切片:应用恒冷切片机,将组织迅速冻结之即切片,它能保留组织细胞内的脂类成分和某些酶活性,可做细胞酶化学染色观察;涂片:将体液成分或器官组织的刮取物涂在载玻片上,制成薄膜,经过固定染色后进行观察;如:血涂片、骨髓涂片等; 2.电镜技术:注意提及: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用电子流代替普通光源,穿过标本后, 经过第一电磁场相当于LM中的聚光器和第二电磁场相当于LM中的接物镜和接目镜而投射到荧光屏上,即可进行观察;1透射电镜: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2扫描电镜:3.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组织和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色的生成物沉淀下来;可对组织和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糖元、核酸等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 1一般组织化学技术: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原位杂交:4.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胞放在盛有营养液的培养瓶皿中,在适当温度下,使之在体外生长;这个方法可观察组织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思考题例1.何谓组织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些2.简述HE染色;3.何谓PAS反应,阳性说明什么第二章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授课对象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业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本章学习内容; 教学时数3h目的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2.了解上皮组织特殊结构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连接复合体;3.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形态、结构、分类; 重点难点重点:为上皮组织的基本特点,分类原则,上皮的特殊结构;难点:为常用研究技术及上皮的特殊结构主要是对细胞连接的理解; 教学内容概述: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⑴.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⑵.上皮细胞呈明显的极性;极性:是指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差别;它的一极朝向表面或管腔面称游离面,与其相对的另一极附着在结缔组织上称为基底面;⑶.上皮组织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CT中的组织夜;⑷.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功能;2.分类:根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分为1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腔、管、及囊的内面; 2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3感觉上皮:具有特殊感受机能的上皮;第一节被覆上皮概述:即一般所通称的上皮组织,它排列成膜状,广泛被覆于身体的表面及衬附于体内各腔、管,囊的内面及某些器管表面; 分类原则:①细胞排列的层次侧面观:单层、复层 ;②表面细胞的形态侧面观:扁平、立方、柱状;注意强调上皮细胞层数和表面细胞的形态;注意使用形象对比; 一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1.形态表面观:呈多边形,核扁圆,位于细胞的中央;侧面观:扁平形、细胞核处稍厚;2.分布:根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薄而光滑,可减少血液或淋巴流动的阻力,且有利于内外物质交换;☆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肠系膜及包裹于器官袁管表面的单扁上皮;它表面光滑,便于脏器活动、减少麽擦;☆其他:分布在肺泡壁、肾小囊壁层、肾小管细段等处;二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形态结构:为一层立方的细胞,细胞呈棱形立方状,核圆,居中,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分布:肾小管、甲状腺等处;功能:吸收或分泌等功能三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侧面观:一层高柱状细胞排列所成,核椭圆,与细胞长轴平行,位于细胞的基底部;分布:胃、肠、子宫、输卵管等处的管腔面;功能:是分泌和吸收;在肠管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夹有一种高脚酒杯样的细胞,称杯状细胞Goblet cell,在其顶部胞质内常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核被挤压于细胞的基底部,呈三角形或扁圆形;它能分泌粘液, 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四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组成:是由一层高低不等, 形状不同的柱状、梭状、杯状、锥体形细胞组成;它们的基底部都位于基膜上,只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可达游离面;由于细胞高低不等,细胞核的位置也高低不等, 切面上很像复层;但到达游离面的柱状细胞表面有纤毛,故称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呼吸道的内表面;功能:保护、分泌;五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又称为复层鳞状上皮:1.形态结构:由几层~几十层不同形态的细胞组成,细胞间有少量细胞外基质,上皮的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呈凹凸不平的连接,从而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表面层:几层扁平形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已衰老、退化,并不断脱落;中间层:数层多面形细胞组成;基底层:1~2层矮柱状细胞组成,具有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新生的细胞可不断向表层推移,以补充表面脱落的细胞,保持上皮的厚度;2. 分布与分类:1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皮肤的表面表皮;2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道、阴道等的腔面;3.功能:耐摩擦及阻止异物侵入等保护功能;六复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形态结构:为一层立方的细胞,细胞呈棱形立方状,核圆,居中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分布:肾小管、甲状腺等处;七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形态结构: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的细胞,细胞间有少量的细胞外基质;分布:眼睑及男性尿道等处;功能:润滑,保护等功能;八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又称移行上皮;形态结构:为复层上皮,其厚度可随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变化,细胞为多层,间有少量细胞外基质;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中间层:细胞呈多面形或多边形,有些细胞呈倒置梨形;表层:细胞较大,呈长方形或称矩形、或呈扁平状;细胞核大、呈扁椭圆形,居中;有的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分布:泌尿管道的内表面;功能:保护;第二节、腺上皮和腺glandular epithelium and gland 1、基本概念:腺上皮:机体内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腺:腺上皮为主组成的器官称腺gland ;2、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形成的腺具有导管通到器官的腔内或身体的表面,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汗腺、胃腺等;2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形成的腺无导管,分泌物经血液或淋巴液输送至靶器官,如甲状腺、肾上腺等;3、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的结构和分类:1腺按细胞分类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unicellular gland:如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就是单细胞腺;多细胞腺multicellular gland:人体大多数的外分泌腺均是多细胞腺;多细胞腺一般都由分泌部和导管部两部分组成;2按细胞功能、结构分类:浆液性腺serous gland粘液性腺mucous gland混合性腺mixed gland第三节、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上皮细胞为了适应其机能的需要,在其各面形成许多特殊的分化物,如游离面有微绒毛、纤毛,基底面有基膜,侧面有细胞连接结构等;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细胞衣cell coat:结构:在EM在观察,在上皮细胞的表面覆盖有一层茸样的物质,称细胞衣;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粘多糖蛋白和糖链;功能:粘着,保护和物质交换等;2、微绒毛Micro villi:1结构;LM:不能分辨,分布于小肠柱状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在LM下,称纹状缘;分布于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在LM下,称刷状缘; EM:在有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向游离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称微绒毛;一般长的—μm、Φ:—μm;中轴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顶部可伸到细胞衣内,底部可达胞质顶部的终末网细胞顶部的横行微丝交织而成,侧面附于中间连接处,微丝的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和缩短;功能:扩大细胞的表面的表面积, 有利于物质吸收;3、纤毛Cilia:LM:也是上皮细胞顶端胞膜和胞质向表面申出的突起,但在LM 下能看见,且比微绒毛粗、长φ:μm. 长5—10μm;能有节律的摆动;EM:纤毛中轴内含纵行微管,以9×2+2形式排列即:中心1对,周边9组2联微管,其根部与细胞顶部胞质内的基体类似中心体:9×3相连;功能: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滑动有关;二上皮细胞的侧面:——细胞连接⑴紧密连接:位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近游离面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外层呈间断性相互融合;呈带状箍在每个细胞周围, 即起到机械性连接作用, 又可封闭细胞间的游离端,防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间隙, 防止组织液流失;⑵中间连接:位于紧密连接带的下方,相邻细胞膜不融合, 其间存在15—20nm的间隙, 其中含密度较低的物质, 在胞质内常有横行的微丝附着在细胞膜内层, 而另一端组成终未网起支持作用;⑶桥粒:最常见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呈斑状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相邻细胞膜间有20nm±的裂隙, 其中有密较低的物质, 在间隙中央有一条平行的中间线, 两侧细胞膜内侧各有一椭圆形致密结构称附着板,胞质中有许多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折成衣攀伏返回胞质, 起支持作用;⑷缝隙连接:位于桥粒的深面;呈平板状;相邻细胞膜之间有2nm的裂隙, 可见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 连接点是锿嵌蛋白组成的一个六角形的小管, 使相邻细胞借中央小管相通, 有利于离子交换等;连接复合体: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细胞连接紧换在一起, 即称为连接复合体;细胞连接是难点,强调复习,逐渐加深理解;三上皮细胞基底面1、基膜basement membrane:又称基底膜;位置:位于上皮细胞的基底与结缔组织之间,厚度各不相同; 化学成份:为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有的部位含纤维粘连蛋白;电镜下:由基板basal lamina和网板reticular lamina组成;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厚约50~100nm;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较厚,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有的基膜无此层;功能:起支持、连接和半透膜的作用;2、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位置:上皮细胞基部;结构: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而成的结构,凹陷的细胞质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表面积;参与离子和水分速转运;第四节、感觉上皮具有接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称感觉上皮,如味上皮、嗅上皮、视上皮、听上皮等;思考题例1.简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2.上皮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功能与分布3.复鳞上皮与变移上皮的结构有何不同4.比较微绒毛与纤毛的异同点;5.预习:结缔组织第三章结缔组织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授课对象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业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本章学习内容;教学时数3h目的要求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四种主要细胞的形态功能;三种纤维的形态与理化特征;基质的主要成份及作用;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与网状组织的组成特点与功能; 重点难点重点:疏松的四种细胞的形态、功能;三种纤维的形态与理化特征;难点:几种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基质组成及分子筛;教学内容概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与分类;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1、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无极性,散在于细胞外基质中;2、细胞外基质:多,形式多样,可由液体到固体,由基质和纤维构成;3、有共同起源: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它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稀薄的基质;间充质细胞:细胞呈扁平星状多突形,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细胞核椭圆形、一个、居中、较大、染色浅、核仁明显;弱嗜碱性,染为浅蓝色;功能: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分化成多种结缔组织细胞、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二、分类及功能:根据构造特点,结缔组织可分为:1、固有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proper:一般所称的结缔组织,即指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2、软骨和骨:主要构成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3、血液:具有防御、保护、营养等功能;第一节、固有结缔组织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概述: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 tissue,是最典型的结缔组织;组成:疏松结缔组织由少量、多种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 分布:疏松结缔组织广泛分布在全身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 功能:具有支持、连接、防御、保护和营养、修复的功能; 一、细胞外基质: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外基质多,由纤维和基质组成;1.基质ground substance:1组成:为无定形胶体,常可由溶胶到凝胶态互相转变;2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是基质的主要成分,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多糖分子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硫酸乙酰肝素等,总称糖胺多糖;糖蛋白glycoprotein:主要含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和软骨粘连蛋白chrondronectin等;3分子结构:分子筛以含量最多的透明质酸构成主干,其它多糖分子以蛋白质为核心构成的亚单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主干上,形成了具有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4功能:便于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分子筛可阻止侵入机体的一定大小物质的扩散;但有的病毒和病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溶解基质,而在体内扩散;另外,若治疗需要,亦可将注射液加透明质酸酶同时注射至皮下组织,则这种酶使透明质酸分解,使药物得以扩散和吸收;5组织液:基质中含有由血管渗出的液体,叫做组织液tissue fluid;体内的各种细胞可通过组织液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取得营养物质,释放出代谢产物;2.纤维fiber:包埋在基质内,具有3种类型:1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最多,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再聚合成,进而聚合成胶原纤维;LM: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又称白纤维;纤维粗细不等,直径1~20μm,成波浪状,常成束而分支,并吻合成网分散在基质内,HE染色呈嗜酸性,着浅红色;EM:由更细的20~200nm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借助胶状基质粘合组成,每根胶原原纤维可呈现出64-70nm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它又是由原胶原蛋白分子聚合而成;物理特性:具有很强的韧性,略有弹性;抗拉力强;化学成分:Ⅰ、Ⅲ型胶原蛋白简称胶原,collagen;2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较多,LM:新鲜时呈黄色,又称黄纤维;纤维较细,直径约~μm,纤维分支并连接成网;HE染色时呈红色,折光性强;用醛品红或地衣红染色时显紫色或棕褐色;EM:该纤维由更细的微原纤维集合成小束,埋在较多的,呈均质状的弹性蛋白中;物理特性:具有很强的弹性,可以伸长达原长的倍;化学成分:弹性蛋白elastic protein;3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较少LM:很细,直径约~μm,分支并连接成网;HE染色纤维着色很浅,很难分辨;硝酸银镀染,被染成黑色,因此又叫做嗜银纤维argyrophilic fiber;EM:亦呈现出64-70nm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物理特性:略有弹性和韧性;化学成分:Ⅲ型胶原蛋白;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在疏松结缔组织中交织成网,使该组织既有韧性,又有弹性;网状纤维分布在结缔组织和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在上皮下则成为基膜的网板;在神经、平滑肌、脂肪细胞和造血器官的周围等;二、细胞:多种多样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数量多,分布广;根据功能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功能不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称为纤维细胞fibrocyte和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两种细胞在一定的功能状态下可互相转化;1活跃的成纤维细胞:LM:细胞体:呈扁平星状或梭形,多突状;细胞核:大、呈椭圆形、居中、染色浅、核仁1~2个;细胞质:较多,较均匀,弱嗜碱性;EM: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细胞周边近细胞膜处有微丝和微管;功能:产生纤维和基质;2纤维细胞:LM:细胞体:较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染色深;细胞质:少,弱嗜酸性;EM: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2、巨噬细胞macrophage :来自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histiocyte,数量多,分布广;LM:细胞体: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功能活跃时,可伸出伪足而呈多突形;细胞核: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一个、染色较深;细胞质:较丰富,功能活跃时内含有许多颗粒或空泡; EM:细胞表面:具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质:含大量的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 功能:①变形运动和趋化性:②吞噬功能:当注射异物或活体染料台盼蓝或墨汁入动物体内时,可见巨噬细胞胞质内有大量被吞入的染料颗粒;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见免疫系统;③分泌功能:干扰素、补体、白细胞介素等④参与免疫应答:识别、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给淋巴细胞;3、浆细胞plasma cell:来源于B细胞;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淋巴母细胞化,进一步分化成为浆细胞;正常疏松结缔组织中,这种细胞不常见到,但在慢性炎症的病灶内可见增多;LM:细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一个、常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丰富、多聚集在核周并向核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状;细胞质:呈强嗜碱性,在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称核周晕;EM:胞质内嗜碱性物质是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胞质内浅染区是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所在部位;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参与机体体液免疫见免疫系统;4、肥大细胞mast cell:分布十分广泛,多见于小血管周围;LM:细胞体: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且小、一个、居中、染色浅;细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此颗粒具有异染性,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红紫色;EM:颗粒:大小不等,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位膜包裹,内含有许多细小的微粒,呈均匀状、点阵状或指纹状;细胞质:内含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化学物质: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质。
大一组织胚胎学重点一、组织学与胚胎学概述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而胚胎学则是研究人体胚胎发育过程的科学。
这两门科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分别承担着物质交换、酶反应和遗传物质储存等功能。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三、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覆盖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覆盖组织,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上皮组织可以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两类,不同类型的上皮组织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四、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的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和营养等功能。
结缔组织可以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等类型。
五、肌肉组织肌肉组织是由肌肉细胞构成的,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体。
肌肉组织可以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两类,不同类型的肌肉组织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六、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具有信息传递和调控功能,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够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而神经胶质细胞则具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
七、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构成的,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承担着物质交换的功能;血液则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类型,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八、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的,具有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功能。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消化腺则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和胃腺等。
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进行分解,再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
九、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构成的,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学体会浅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学体会浅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教学体会《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以研究人机体正常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人体胚胎发生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有人把《解剖学》形容成解剖刀下的风景,而《组织学与胚胎学》也可以说成是显微镜下的风景[1]。
这门学科由人的大体结构逐渐深入到人体的正常微细结构,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更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解掌握正常组织学的结构及微微细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关系,明确其具体位置及作用用等,这门课的研究方法比较较多,存在内容较多、复杂枯枯燥等问题,且每个章节之间间的系统性不强,需要记忆和和掌握的名词也多,这给学习习者带来一定学习难度,也给给授课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的的教学带来一些困扰。
笔者就就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了探索索和实践,总结以下几个方面面。
1.教材选用、课程设设计及定位《组织学与胚胎胎学》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从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两门门独立的学科,根据研究方法法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
中医医院校兼收文理学生生源,因因此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别很很大,所以在教材选取上要兼兼顾这个方面,选择适用中医1 / 6医类专业用的教材。
大部分分学生是在学习完《解剖学》》之后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学》,学生已经对人体结构有有了初步认识,对一些结构的的功能有所本文由论文联盟 h http://收集整理了解解,再学习起来较容易些。
但但有些专业的学生没有解剖学学等相关基础课的学习,这样样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这对讲讲课教师要求也较高。
《组织织学与胚胎学》涉及组织、细细胞、亚细胞和分子四个水平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学科。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前言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
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另外,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成就。
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7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教案共分27章,每章包括2部分。
“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
该教案可供临床医学7年制、6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章节名称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0。
5 0.5第二章上皮组织 2.5 2。
5第三章结缔组织2。
5 2。
5第四章软骨和骨 2.5 2第五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3 2。
5第六章肌肉组织 2.5 2第七章神经组织 3 2第八章神经系统 2 2 第九章循环系统 2.5 2。
5第十章免疫系统 3 3第十一章皮肤 1 1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2.5 2第十三章消化管 3 2第十四章消化腺 3 2第十五章呼吸系统 2 2第十六章眼和耳 2 2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2 2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2 2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3 3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0。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医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着重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与其机能的关系。
胚胎学则着重研究人体结构发育分化的程序和生长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定义:组织学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发育分化形成的,而器官系统则又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所构成。
所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1、细胞(cell)定义: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物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结构特点:人体具有多种(21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细胞。
功能特点:执行着多样的机能活动。
它们在身体内互相调节和互相合作,以维持整体的生命活动。
2、组织(tissue)形成: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组成:由一些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所组成。
分类:由于细胞的种类和特性不同,组织也相应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和系统(organ and system)形成: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所形成。
器官的组织特征:也是在胚胎发育早期从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形成的,成体的各个器官和各种系统均各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并执行一定的功能。
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
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胚胎学在医学中称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
定义:是研究人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裂、植入、三胚层形成与分化、胎膜与胎盘、器官系统的发生与功能的建立、先天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全面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同时,本大纲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剖学和临床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组织学2.1 组织学的基本概念- 组织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组织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2.2 组织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组织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3 器官与系统的组织学- 皮肤和皮层组织学- 神经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学特点- 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 呼吸系统的组织学特点- 泌尿系统的组织学结构- 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特点第三章:胚胎学3.1 胚胎学的基本概念- 胚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胚胎学的发展历程3.2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步骤- 胚胎内、外胚层的分化与发育3.3 重要胚胎器官和系统的发育- 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循环系统的发育过程- 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 呼吸系统的发育过程- 泌尿系统的发育过程- 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第四章:实验技能培养4.1 组织学实验技术- 组织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 光镜下的观察和记录4.2 胚胎学实验技术- 胚胎培养和观察方法- 胚胎的切片和染色技术第五章:应用与展望5.1 组织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病理学与组织学的关系- 组织学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5.2 胚胎学在生殖医学中的应用- 人工受孕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胚胎移植和胚胎遗传筛查的进展5.3 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的新进展-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前沿科技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同时,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将具备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基本操作能力。
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术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持。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是由国内知名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编写,专门针对生命科学、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而设计。
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
在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历程中,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和尸体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古埃及人发现了人体的内部器官,古希腊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实践。
然而,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人体解剖被禁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重新开始了对人体解剖的研究。
组织胚胎学则是一门研究人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形态发生的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德国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Rudolf Virchow和Theodor Billroth等人创立。
他们观察和记录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的变化,为组织胚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们不断探索人体的奥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如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我们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这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 基础知识全面:该教材覆盖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
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内容新颖实用:该教材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收录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3. 图文并茂:该教材采用了大量精美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体解剖结构和组织形态,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教学方法多样:该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附加教学资源:该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实验手册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当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也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在医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医务工作者要求不仅具备优秀的医学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教学中,是当前亟需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享教学实践经验,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借鉴。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简介《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胚胎发生与组织学结构,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组织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培养医学生对人体结构的基本认识和临床思维。
该课程主要包括胚胎学和组织学两部分内容,胚胎学主要讲述受精卵、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组织学主要包括四大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临床结构变化及其生理和病理基础。
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故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探讨1. 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伦理与正确认识医学职业医学伦理是医学生必须要关注和了解的内容,故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医学伦理概念、原则和规范,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特点和医学伦理规范,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和社会责任胚胎学的教学内容直接涉及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受精卵和胚胎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关注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政策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情怀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有情有义,对患者负责。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组织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它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学科,隶属于医学的形态学范畴。
《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过程和先天畸形发生及防治。
因此,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教学新理念思想。
2.教学内容设置上,学生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
3.教学方法突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灵活利用案例法教学、团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学习中困难。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1)结构与功能关系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它能完成什么样功能。
使学生看到结构联想其功能,知道功能就明白需要什么结果。
(2)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实际应用,重要的知识点均有“临床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在每一章节都引入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科研进展、医学史、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加深在专业课中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理念。
名词解释(依据课本整理,中医,中西医,针推等专业用)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超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分泌产生,构成细胞外微环境,可调节细胞的发育和生理活动基本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基本组织是构建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
H-E染色: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形成的染色方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嗜碱性:指组织细胞中的某一成分或结构对碱性染色剂产生较强亲和力的现象。
如对碱性染料苏木精亲和后呈紫蓝色的结构为嗜碱性。
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极性:指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别。
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可减少器官间摩擦。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
微绒毛轴心内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的微丝。
微丝一端附着在微绒毛顶端的胞膜内面,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
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
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吸收。
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3~0.5μm。
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与纤毛长轴平行的微管,微管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运动有关。
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机体某些上皮细胞的纤毛并不发生摆动,称此类纤毛为静纤毛,仅见于附睾上皮、内耳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