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3-13泰山岱庙
- 格式:ppt
- 大小:7.77 MB
- 文档页数:32
泰安的历史文化岱庙的介绍泰安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泰山的南麓。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泰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岱庙。
岱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它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宗坊内,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之所。
岱庙始建于公元前1042年左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具特色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古代建筑群。
岱庙包括了许多建筑物和场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殿、祭坛、东西配殿和牌坊等。
大殿是岱庙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大壮观的建筑物之一。
它始建于明朝时期,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
大殿共有三个进深,五个檐高,正面有三道门洞和两个侧门洞,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绝伦的龙凤图案和各种神兽浮雕。
大殿内部是一座宽敞而高大的空间,由数十根粗壮的木柱支撑,整个大殿布局严谨、富有规律感。
祭坛是岱庙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它是供奉天地神灵的地方。
祭坛呈方形,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
祭坛上部分为石阶,下部为石台,中央为圆形石台。
在祭坛上供奉着众多的神像和牌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泰山王”、“岱宗”和“五岳之首”的牌位。
东西配殿分别位于大殿两侧,是用来供奉各种神明和历代帝王牌位的场所。
东配殿供奉着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文化英雄和历代帝王牌位;西配殿则供奉着武圣关羽、哪吒等武将英雄和历代帝王牌位。
岱庙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建筑物和场所,如朝天门、钟鼓楼、华盖亭等。
这些建筑物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除了建筑物外,岱庙还有许多重要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岱宗大帝”铜像和“岱宗坊”石刻。
岱宗大帝铜像高6.66米,重达10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青铜神像。
岱宗坊石刻则是一组雕刻精美、内容丰富的石刻群,记录了泰山祭祀文化、历史传说和地方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总之,岱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天地之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具特色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古代建筑群。
岱庙资料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
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
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建筑体制略有简化。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
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更见规模。
岱庙总面积96000平方米[1],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
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
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2]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3],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
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
[7]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
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
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
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
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这种布局突出了主体建筑天贶殿为君,并借助臣位的两翼次要建筑进行对比衬托,形成了一个既统一又主次关系分明的整体。
[8-9]。
泰山岱庙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泰山岱庙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旨在介绍泰山岱庙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景点亮点,以及为游客提供有关旅游推荐和实用信息。
通过深入了解泰山岱庙,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胜地的魅力和魂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上的阅读框架,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通过概述引出文章的主题,介绍文章的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框架,明确文章的目的。
- 正文部分分为泰山介绍、岱庙历史和景点特色三个小节。
泰山介绍部分将主要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信息。
岱庙历史部分将介绍岱庙的建造历史、文化意义等内容。
景点特色部分将详细介绍泰山岱庙的独特之处,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景点。
- 结论部分包括总结泰山岱庙、旅游推荐和结语三个小节。
总结泰山岱庙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括,概括出泰山岱庙的主要特点和魅力。
旅游推荐部分将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游览泰山岱庙。
结语部分将对文章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分段合理,使读者能够有条理地了解泰山岱庙景点的各个方面。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泰山岱庙这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
通过对泰山的介绍、岱庙的历史及景点特色的描述,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旅行行程,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让他们在游览泰山岱庙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享受到自然风光的壮美,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引发读者对泰山岱庙的兴趣,激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愿读者在阅读本文后,对泰山岱庙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愿他们在旅行中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启发。
岱庙--一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
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
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
两侧为东西配殿。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
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创建。
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
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
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
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
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
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
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汉代著名碑刻有《衡方碑》和《张迁碑》。
泰安的历史文化岱庙的介绍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是中国古代“五岳”之一泰山的主峰岱山上的一座古老宫殿。
岱庙建于汉代,历经多次修缮,如今已成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展示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
岱庙作为泰山的主要祭祀场所,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明的地方。
岱庙的建筑风格典雅庄严,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审美理念。
整个岱庙建筑群包括前殿、中殿、后殿等多个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前殿的“玉皇阁”。
这座阁楼高耸挺拔,气势恢宏,是岱庙建筑群的精髓所在。
岱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具有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岱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情。
岱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载体。
岱庙中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如石刻、碑文、古代画像等,这些文物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岱庙还传承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作为文化遗产,岱庙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岱庙的建筑结构精巧复杂,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岱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建筑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总的来说,岱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成就,更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宗教、文化的崇敬和传承。
岱庙的存在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瑰宝和贡献。
希望岱庙这座古老的建筑能够永远保存下去,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泰安的历史文化岱庙的介绍一、岱庙的背景历史1. 岱庙的起源2. 岱庙的发展历程3. 岱庙的重要地位二、岱庙的建筑特色1. 岱庙的整体布局2. 岱庙的建筑风格3. 岱庙的独特之处三、岱庙的文化内涵1. 岱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2. 岱庙的宗教信仰3. 岱庙的祭祀仪式四、岱庙的历史意义1. 岱庙对于泰安的影响2. 岱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3. 岱庙的保护与传承五、岱庙的旅游价值1. 岱庙的文化旅游资源2. 岱庙的游览指南3. 岱庙的文化节庆活动一、岱庙的背景历史1. 岱庙的起源岱庙,又称岱宗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据史书记载,岱庙最早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朝末期,是为了祭祀山东大名山泰山的主神。
岱庙的建造是为了展示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心,也是中国古代崇拜山川的例证之一。
2. 岱庙的发展历程岱庙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展示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在东汉时期,岱庙被列为国家级神庙,成为全国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明清时期,岱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作为泰山的主要祭祀场所,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自古以来,无数皇帝和朝廷官员都会前往岱庙祭祀泰山。
岱庙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山川崇拜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岱庙的建筑特色1. 岱庙的整体布局岱庙呈现出典型的古代宫殿式建筑布局,由前殿、中殿、后殿等主要建筑组成,三殿呈线性排列,沿着山势而建。
岱庙的主体建筑面积达到几万平方米,建筑群气势宏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威严和庄重。
2. 岱庙的建筑风格岱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特点。
建筑结构采用传统木构架工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华丽精美。
岱庙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岱庙的独特之处岱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的地理环境适应性和文化符号的融入。
岱庙坐落在泰山山脚下,建筑布局充分考虑了地势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与山水相融合的景观。
岱庙的建筑装饰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如龙、凤、麒麟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对神圣的崇拜。
泰山岱庙简介八大景点1. 束发峰束发峰是泰山岱庙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岱庙的最高点,高度达1545.6米,是登泰山必经之地。
束发峰上观景广阔,可俯瞰整个泰安市和黑虎泉、仙人洞等景点。
2. 皇帝御阁皇帝御阁是岱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约占地十二万平方米。
建筑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是皇帝祭泰山的地方,也是岱庙最为盛大的场所。
3. 九龙池九龙池是岱庙的主要水景之一,坐落在岱庙山麓,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汉白玉石制造的古建筑。
据传说,九龙池中有九条龙在活动,寓意着大明水侯的守护。
4. 靈泉寺灵泉寺是岱庙内的古刹,最早建于唐朝,被认为是泰山的开山祖师所建。
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三皇五帝、武财神等众多神明。
5. 玉皇阁玉皇阁是岱庙内的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朝,建筑造型独特,寓意着神龙出海之象征。
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寿星等众多神明,是岱庙的重要场所。
6. 叶公祠叶公祠是泰山岱庙内的古建筑之一,主要供奉鲁国名士叶公。
叶公祠建于清朝,是一个门前有亭,后有祠殿的建筑,内部囊括了古代文献和叶公的传世佳话。
7. 长廊岱庙的长廊相当著名,在长廊中,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并伸展得几乎与岱庙大殿相连。
每一个门洞都嵌有精美的花岗石雕刻,仔细观察,能看到一条条精巧的龙,别具神韵。
8. 焚香台焚香台位于岱庙的前面,中部为一池黄水,背后是一座平面呈三角形的城垣。
焚香台是岱庙的祭品分香处之一,还是游客焚香为岱山祈福的重要场所之一。
泰山岱庙建筑气势宏大,景色优美。
游客在岱庙中穿过林荫道,目睹拱门、长廊、斗拱、亭台、神像等各式建筑,仿佛走进一座博物馆,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Dai Temple , a Palace Building at the Foot of Mount Tai岱庙,泰山脚下的宫殿建筑岱庙因祭祀“东岳泰山神”而得名,坐落于泰山中路古建筑群的南北轴线及泰安古城的中轴线上。
岱庙建筑群按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鼓楼左右相对,四周有城墙,设八门,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楼,面积96500平方米。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堪称一座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文/孟令谦 于军 图/曲业芝岱庙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The time-honored Dai Temple is one of China’s four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es.从历史中走来岱庙始建于汉代。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南朝宋伍缉之所著《从征记》:“太(泰)山有下中上三庙。
(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
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
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
”其中,“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可以作为岱庙始建于汉代的佐证,同时可推断出最迟至东晋、南朝时期岱庙已初具规模。
岱庙于隋唐两代不断增修、宋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北宋初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对岱庙的庙制及祭祀供器“与次值升”;真宗之后的哲宗、徽宗更是增修有加,初步形成现今岱庙的宏大规模。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建天贶殿;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岱庙,形成“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的规模。
明清时期,岱庙规模达到最大。
明宣德三年(1428年)岱庙大火,天顺四年(1460年)再次重修;嘉靖年间,岱庙再次毁于火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并增建遥参亭院落,形成三路轴线、十座院落的最大规模,一直沿袭至今。
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
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
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
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
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
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
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
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
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
它是泰山最大、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为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
以下是泰山的岱庙景点介绍,。
岱庙创立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
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
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占地面积约9.65万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楼,四面辟门,庙内的建筑可分中、东、西三路。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阳门、遥参亭、天贶殿、寝宫;东路为钟楼、汉柏院、东御座;西路为鼓楼、唐槐院、道舍院。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共九间,长48.7米,宽19.8米,高22.3米,台基为石筑,白石雕栏环绕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覆盖。
殿内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泰山之神出巡时浩浩荡荡的场面,共有人物630余名,并绘有各类珍禽异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构图严谨,疏密相间,气势磅礴,笔法流畅。
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
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
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岱庙东路末端的仿木构造铜亭,又名“金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___年),原在泰山顶峰碧霞祠内,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庙内。
铜亭长4.4米,宽3.4米,造型端庄浑厚,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铜铸艺术的。
岱庙内碑碣林立,保存着历代的修庙祭告碑、经幢、题名、诗刻等共计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号。
藏于东御座的秦二世诏书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书镌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最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
l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境内,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
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
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
岱庙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天贶殿内绘有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我国现存道教壁画的上乘之作。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
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
而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
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有着高度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这样评价道:“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心如今能保存这样瑰丽与完整的大建筑群,岱庙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也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与建筑史的一个重要实例。
”【岱庙坊】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
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
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
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
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
探访泰山岱庙国宝级重要石刻“宣和碑”和“秦泰山刻石”上期我们讲到出了遥参亭的北门便是岱庙的南门,正阳门。
这一期我们进入岱庙去参观一下。
我们现在从遥参亭北门出来了,前面就是岱庙了。
在岱庙和遥参亭之间有一石坊,这是岱庙坊又叫玲珑坊,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修建的,坊为四柱三门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
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四个石狮子,重梁四柱上雕有各式各样的祥禽瑞兽和花卉纹样,石坊中柱南北两面刻有楹联。
整个石坊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看起来十分精美,堪称“齐鲁第一坊”,是清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记得以前的时候可以从坊下随意穿行的,现在都用围栏围了起来了。
岱庙坊后高大宽阔的城门就是岱庙的正门-正阳门,始建于宋代,在上世纪中叶的时候被毁,我们看到的这个是1985年在明城墙基础上仿照宋代建筑风格重修的。
清乾隆年间泰安人聂剑光所著的《泰山道里记》记载:“泰山,〈虞书〉谓之'岱宗’。
〈风俗通义〉曰:'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
’〈白虎通·德论〉曰:'东岳为岱宗者,言万物之相代于东方也。
’”岱庙,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与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曲阜的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现在是中间的门开着,游客都由此出入,以前的时候那可是只有帝王才能走的。
现在疫情期间,需要查验健康码和测体温的。
门票20元,说实在的相比动辄上百元的景区,该价格还是挺良心的,我记得零几年来的时候就是这个价,貌似也是一二十年没有变化了。
验票进门,咱们开启岱庙之旅。
这岱庙的总面积有10万平方米,我们就走马观花,沿东路到后门再从西路回,着重看一下岱庙内重要的碑碣刻石和文物古迹。
我们先登上城墙去看一看,前面咱们说过这城墙是在明城墙基础上修复的,通高19米,四个角都有角楼。
泰山岱庙景点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泰山岱庙,位于泰山风景区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宗教建筑群,也是泰山的一大景点。
岱庙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山岳宫殿。
岱庙内供奉着泰山之神岱宗,被誉为“五岳之尊”,为五岳诸山之首。
岱庙坐落在泰山腹地,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气势雄伟壮观。
岱庙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建筑结构雄奇,石刻精美,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岱庙内的主要建筑有东西二观、岱神庙、岱庙神龛、正厅、配殿等,每一处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华丽。
岱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皇家寺庙,历经多次修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
岱庙内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物,如岱庙的铭刻字、石碑、碑刻、经幢和石雕等,这些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
岱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泰山风景区内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岱庙的建筑和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卓越成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岱庙内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岱宗大典、岱庙庙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传承了岱庙的文化传统。
除了建筑和文物,岱庙周围的景色也是迷人的。
岱庙坐落在泰山的制高点,周围风景秀丽,山色如画,云雾缭绕,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岱庙的主殿,可以一览泰山的全貌,感受泰山的宏伟壮丽,这也是许多游客来到岱庙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山岱庙是一处融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具有极高的旅游和文化价值。
岱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值得一游。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来到岱庙,感受其独特魅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为390字长度】第二篇示例:泰山岱庙,是泰山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的泰安市区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岱庙建于唐代,是为了祭祀岱庙始建的建筑。
相传岱庙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黄帝祭祀太山之地,历经千年岁月,不断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
泰山岱庙解说词岱庙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名胜古迹是东岳神府岱庙,岱庙旧称“东岳庙”,俗称“泰庙”。
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华夏名山第一庙,是古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旧时,每当农历3月28日东岳大帝圣诞日,泰山人就在岱庙内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
一提起东岳庙会,大家就会想起《水浒传·七十四回》中所描写的浪子燕青打擂的故事。
天下高手云集东岳庙,浪子燕青身手不凡,一场恶战,不可一世的恶霸任原,终于成为梁山好汉的败将,一时间轰动了泰安州。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区北部,恰好处于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达岱顶南天门的轴线上,把山与城和谐地联为一体。
岱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按最高规格的帝王宫城形制来营造的。
它城碟高筑,庙貌巍严,结构严谨,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总面积96600多平方米。
它在总体设计上是把众多的重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它的空间序列也是按照轴线的纵深发展而逐步展开。
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中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钟楼、东寝宫、东道院;西侧佐以延禧殿、环咏亭、鼓楼、西寝宫、雨花道院。
岱庙创建于西汉时期,拓展于唐宋,后经多次重修,建国后又屡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重放光彩。
遥参亭:游岱庙首先要从遥参亭开始,它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凡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的参拜,然后选择吉日良辰才再入庙祭神。
亭前有石坊,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即公元1770年,四柱三间,为冲天柱式牌坊,顶端蹲立着“望天吼”石兽,额书“遥参亭”。
坊的左右铁狮蹲列,旗杆高竖。
坊前是“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开凿,方石垒砌,玉栏环围,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后流入池内。
因在池的西北和东南角上各有石雕龙头一个,专供出入水之用,所以称为“双龙池”,池北侧的华板上大书着“龙跃天池”四个字。
双龙池在当时既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又解决了旧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岱庙、泰山景点历史介绍岱庙、泰山景点历史介绍:一、岱庙的历史介绍1.1 岱庙的起源及建造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坊,是中国古代祭祀明堂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朝。
岱庙是为了祭祀古代帝王尧、舜而建造的,也是泰山的象征。
1.2 岱庙的规模和布局岱庙占地面积约平方米,规模宏大。
整个建筑群分为四进院落,主要有大门、泰安殿、穆姜殿、奎神殿等建筑,布局严谨,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
1.3 岱庙的历史变迁岱庙自建成以来,历经了多次扩建和修复,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工程,使得岱庙更加庄重和壮丽。
二、泰山的历史介绍2.1 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地理坐标为。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海拔多为1,500米至1,800米之间。
其地貌特征主要以山势险峻、峰峦叠嶂为主,是一座典型的淮南山脉。
2.2 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朝拜的圣地。
在中国历史上,泰山是帝王受封和祭祀的地方,被视为帝王权威和国家统治的象征。
2.3 泰山的文化遗产泰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石刻、碑碣、古建筑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石刻,主要有五岳神画、五岳名人画、五岳瑞祥等,展示了泰山的壮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4 泰山的旅游景点泰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许多著名景点,如玉皇顶、南天门、天街、松谷庵等。
游客可以登上泰山,欣赏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附件:- 岱庙平面图- 泰山地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周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明堂:古代中国在岱庙中祭祀帝王的主殿堂,是岱庙的核心建筑。
3:明清两代:指明朝和清朝,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明朝约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清朝约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