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第3章- 土的本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6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加工硬化材料,屈服应力是随着荷载的提高与变形的增大而提高的。 屈服面不同于破坏面,它不是一个固定的面,图中由A点提高到B点。
Rf a 1 Ei 1 3 f
a
代入(10)
Et
1 Ei 1 Rf a Ei 1 3 f
2
式:
(消去轴向应变wk.baidu.com a )
Et 1 R f S Ei
2
(11)
其中
S
1 3 1 3 f
R 1 sin 1 3 3 Et 1 f kP a 2c cos 2 3 sin Pa
2 n
(15)
弹性模量E与试验常数:Rf、c、Φ、k、n、(Rf对不同的σ3含有不同的 值,取平均值)有关.
1 1 3 f 2
称为应力水平。
根据摩尔-库仑破坏准则:
sin
1 1 3 f 3 c cos 2 sin
(12)
1 3 f

2c cos 2 3 sin 1 sin
代入(11)式
Et 1 R f S Ei
(2-1)

2 2 2 y y z z x 6 yz zx xy
八面体法向应变
0
1 1 2 3 1 x y z 3 3
八面体剪应变
0
2 3
1 2 2 2 3 2 3 1 2
(2-13)
3 1 2ct
2 3 2ct
(2-14)
1 3 2ct
如果有一个式子为等号时,则材料进入塑性状态。 或
2c .
2 2 1 2 t
3 1 2ct 0 2 3 2ct .
3.3 散体极限平衡理论,也叫Mohr- Coulomb条件
破坏时的最大与最小主应力之间的关系有
max K P min
( 1 K P 3)(2-17)
K P tg 2 45 2
KP-按朗肯理论的被动土压力系数,
1 1 sin 3 1 sin
i
f 将(6)式 b 、(8)式 a 1 3 f 得到
E
1 3
Rf a 1 Ei 1 3 f
a
(9)
Et
1 Ei 1 Rf a Ei 1 3 f
2
(10)
(9)式
1 3
f
i
3 pa
(18) G、F-试验常数。
代入(17)式
t
3 f 1 1 1d 2
3 G F lg p a t 1 1d 2
利用(1)式最后可得到:
(19)
3 G F lg p a t 1 A2
第三章 土的本构关系
§1. 八面体应力的基本知识
1.八面体及八面体应力的意义
边长为2的立方体,主应力σ1、σ2、σ3分别与x、y、z轴平行, a,b,c,d,e,f点为六个面的中心点。
把立方体六个面的中心点连接起来,就成为八面体单元。
1.八面体及八面体应力的意义
八面体应力和八面体应变:指八面体任意面上的法向应力σ0及剪应力 τ0;相应的法向应变ε0及剪应变γ0。他们分别是三个主应力σ1、σ2、 σ3和三个主应变的函数,能够综合反映空间应力状态。
0 [c0 0tg ]
0 0tg
(2-12)
强度包络面为通过原点和不通过原点的圆锥面。
3.2 最大剪应力强度理论,也叫Tresca条件
当最大剪应力τmax达到极限值ct时就是破坏条件,与中主应力无关。
max

1 3
2
ct
1 2 3
真三轴压缩(σ1≠σ2≠σ3)试 验仪 平面应变试验仪 空心圆柱试验仪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仪可进行试验
(1)三向等压固结试验 P=σ1=σ2=σ3的排水压缩试验
e(εv)-p曲线
e-lnp曲线
(2)σ2=σ3不变,增加σ1直至破坏,可得一组应力 -应变曲线
超固结粘土和密实砂:加工软化型曲线
超固结土的q-εa曲线
(2-8) (2-9)
M 0 3K
剪切模量
G
0 E (2-10) 0 2(1 )
3.强度理论
达到强度条件时的应力轨迹线称为强度包线。主要强度理论有三种。
3.1 最大八面体剪应力强度理论,也叫V.Mises条件
当八面体剪应力τ0达到极限值c0时,就是破坏条件。
0 c0
μt推导
ε1与ε3的关系为双曲线:
1
f d 3
3
(16)
f、d为两个待定常数。
3 f d 3 1
3 f 1 1 1d
3 f t 1 1 1d 2
(17)
过原点的初始切线泊桑比为
i f
初始切线泊桑比与σ3有如下关系
i G F lg
n
(20)
式中
A
3 kpa p a
1 2c cos 2 sin 3
1 3 d 2 R f 1 sin 1 3
Duncan-Chang模型其有8个参数:c、φ、Rf、k、n、d、F、G,试验
(5) (6)
求a: 将公式(1)式 1 3
a b a
a
求导,切线模量Et为:
Et
1 3 a a a b a 2
(7)
令εa=0,则原点的切线模量,即初始切线模量为:
Ei
R
1 a
1
(8) 代入(1)、(7)式(消去a、b),
1 3
2
2
1 3
2
sin
2

1
2 1 2 sin 2 2 3 2 3 sin 2 (2-18)
2 2 2 2
2 3 1 3 1 sin
正常固结粘土和松砂、中密砂:加工硬化型曲线
正常固结土的q-ε曲线
双曲线型:
q
a b a
a
3.非线形弹性模型
(1)E-μ模型(Duncan-Chang)模型
采用双曲线公式代表正常固结粘性土试验曲线:
1 3 a
a、b-试验常数 (1)式改为:
a b a
(1)

塑性增量理论包括三个部分
① 屈服面理论
② 流动规则理论 ③ 加工硬化规律理论
①屈服面理论
在屈服面范围内,土体只发生弹性应变,超越屈服面则同时发生弹性和塑 性应变。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当应力的组合,使材料达到屈服状态时,就可以 认为是破坏了,屈服面与破坏面重合,同是一个固定的面。
0 K v 0 G 0
E 3(1 2 ) E G 2(1 ) K
0
2 3
1 2 2 2 3 2 3 1 2
4.弹塑性模型
(1)塑性增量理论
土的应变分为弹性应变εeij和塑性应变εpij,
e ij ij ijp
1 3
a
a b a
(2)
3.非线形弹性模型
1 3 a
a b a
应力-应变双曲线函数 公式(1)还可以改成:
双曲线函数坐标变换
1 3
1 a
(3)
a
b
1 3
1 a
a
通过求a、b得到弹性模量E. 求b:
b
当轴向应变εa→∞时,偏应力趋向一极限值(σ1-σ3)ult

1 3
1 2 2 2 3 2 3 1 2 9c02
(2-11)
(
0
1 3 2 2 3 2 3 1 2
)
3.强度理论
强度包络面为一垂直于等倾斜面的圆柱面。
3.强度理论
如土的强度与八面体法向应力有关(扩展了的V.Mises条件)
2
消去S后
R f 1 sin 1 3 Et 1 Ei 2c cos 2 3 sin
2
(13)
试验常数:Rf、c、φ、Ei
3 Ei kP a P a

n
(14)
Lg Ei~lg σ3为一直线,截距k,斜率n
( 1 3 ) ult
1 b
( 4)
若土样破坏时的偏应力(即强度)为(σ1-σ3)f,令Rf等于破坏时的偏应 力与极限值之比,称为破坏比:
Rf
Rf (4)式代入(5)式得(消去偏应力极限值):b 1 3 f
1 3 f 1 3 ult
2.八面体应力与应变的计算公式
可导出:
八面体法向应力
八面体剪应力
0 ( 1 2 3 ) ( x y z )
0
1 3 1 3
1 3
1 3
1 3 2 2 3 2 3 1 2
2 2 2 x
0

3.3 散体极限平衡理论,也叫Mohr- Coulomb条件
强度包络面为通过 原点的不等顶角的 六边形锥面。
扩展了的Mohr-Coulomb条件
max KP min 2 KP c

1 1 sin 3 1 sin 2c cos
2 2 2 2


(2-15)
3.2 最大剪应力强度理论,也叫Tresca条件
强度包络面是一个垂直 于八面体平面的正六角 柱体面,而屈服面在π
平面上的轨迹是一个正
六边形。
Tresca扩展情况:
max 0tgt
max [ct 0tgt ]
(2-16)
相应的强度包络面为通过原点和不通过原点的正六角形锥面。
强度包络面为不通过原点 的不等顶角的六边形锥面。
3.强度理论
三种破坏条件的比较
§2.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1.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2.土的三轴压缩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基本形态
常用土工试验仪
直剪仪 单向固结仪 常规三轴压缩(σ2=σ3)试验 仪
非常规试验仪
为3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Duncan-Chang模型试验常数 上海粉 质粘土 c 0 φ 39.0 Rf 0.68 k 125 n 0.52 d 8.48 F -0.127 G -0.16
(2)K-G模型
用体积模量k与剪切模量G代替E、μ。
八面体应力的基本公式: 应力与应变关系为:
1 0 1 2 3 3 1 1 2 2 2 3 2 3 1 2 0 3 v 1 2 3
(2-3)
0
1 2 0 E

0
E 0 1 2
(2-4)
八面体弹性模量
M0
E 1 2
(2-5) (2-6)
31 2 v 1 2 3 0 E
0 E V 3 1 2
体积弹性模量
K
(2-7)
E 31 2
八面体弹性模量:
1
2
3
1 1 2 3 E
1 2 1 3 E
1 3 1 2 E
1 2 1 2 3 E
(2-2)
1 2 3
1 1 2 3 1 2 1 1 2 3 1 2 0 3 E 3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