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54.70 KB
- 文档页数:2
武汉豹溪公园规划方案一、前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一个美丽的城市,武汉的公园规划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武汉豹溪公园的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公园规划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现状分析豹溪公园位于武汉市硚口区豹澥街道豹溪社区,毗邻武汉大学医学部和武汉市第四医院,占地面积约12.7公顷。
现有公园绿化面积7.5公顷,包括北、中、南三部分,各部分相对分离,互相独立。
绿化覆盖率40%,草坪、花坛、湖泊、步行道等设施均已建设完毕。
但是,现有公园景观单一、设施陈旧、交通不便等问题仍待解决。
三、规划设计1.概述本次规划方案旨在提高豹溪公园的品质和功能,使之成为一个自然、生态、多样化、艺术和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公园。
2.景观设计(1)生态景观在豹溪公园内种植各种树木和花卉,打造花海、花园等生态景观,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增加生态气息。
(2)艺术景观在公园内设置艺术装置,如雕塑和壁画等,营造文化和艺术氛围。
(3)水景设计通过新增人工湖泊和喷泉等水景设施,打造出独特的水上休闲娱乐区域,提高公园环境品质。
3.设施规划(1)休闲设施公园内设置儿童游乐区、走路骑行等健身设施,提供度假、健身场所。
(2)文化设施在公园内部建设文化展示区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播。
4.交通规划豹溪公园周边路网较为密集,但交通组织分散,造成公园周边交通拥堵。
在规划中,应考虑到公园辐射区域内的交通组织,包括公共交通和自驾车路线等。
四、总结豹溪公园规划方案综合考虑了生态、文化、艺术、健身、娱乐等多方面的要素,打造了一个自然、优美、多彩、文化的城市公园。
通过合理规划公园的设施位置、景观效果、绿化面积等要素,提高了公园的综合品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度假场所。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武汉紫阳公园为例吴巍;王裕超【摘要】为了给市民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体验,以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视角,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实际情况在利用重建或再开发、整建和维护三种更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共建共享,贯通场地塑造场所精神的想法,对武汉紫阳公园的更新、改造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期刊名称】《湖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4页(P98-100,104)【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作者】吴巍;王裕超【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市民对城市体验和功能需求的提高与城市更新缓慢性和半自发性所产生的矛盾是动态发展的,城市公园功能滞后,体验单一制约了城市的综合发展,更成为了人居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更新理念概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身处其中的各个单元也会根据实际功能和使用情况产生次生的被动迭代,随后各个单元之间产生的不适反映在市民的需求中被不断地修正,而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现实与未来等诸方因素,使得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对现实物质环境进行改造和更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较早对城市更新界定概念的是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市召开的有关城市更新的一次研究会,会上提出:“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如通勤、通学、购物、游乐等各有不同的期望和不满。
对于自己所住房屋的修理改造,不良住宅区的清除,街路、公园、绿地等环境的改善……包括有关这些的都市改善,就是都市更新。
”[1]国内的城市更新概念普遍是指针对当下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发展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调整活动[2]。
2 研究意义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的自然、人文关怀给市民所带来的心理慰藉是通过改善城市景观和优化生态环境中悄悄根植的。
2015年第7期现代园艺1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概况1.1项目背景项目所处的城市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素有“九省通衢”、“鱼米之乡”的美誉。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科研教育的高等学府众多,气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城市发展迅猛,经济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4位。
1.2项目区位分析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项目选址于东湖北岸,临近武汉二环交通,沿欢乐大道建设,西邻长江二七大桥,青山商业中心,东接东湖风景区北岸,地理位置交通便利。
周边居住用地环绕,集团系列主题乐园、酒店也相继建成,形成良好的商业网络。
项目占地35万m 2,是深圳华侨城集团在建成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后,在华中地区打造的又一综合性全面的游乐主题公园。
2项目的总体布局2.1设计理念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是一个融娱乐、观光、购物、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乐园。
项目位居城市中心,旨在将全球最先进的游艺设施,丰富多彩的舞台演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体现人文风情的互动文化体验带给人们,让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更多的休闲选择,更多开心的欢笑。
2.2功能分区2.2.1成人游乐区。
该区域汇集了八大主题中的多项游乐器械,华侨集团力求引进全球最为先进的游戏设备,给人们带来充满惊险、刺激和冒险的感受,全方位的触动视觉与听觉、触觉的多维享受。
如双龙木质过山车、全球至高的观光塔、720°圆环过山车、中国最高的弹射过山车、超级大摆锤等。
2.2.2儿童游乐区。
儿童游乐区是为了满足游乐型主题公园大型综合的功能定位,设置多年龄层次的游戏项目可以将单纯的成人寻求冒险的心态转变为热门的亲子互动游戏。
将传统的儿童娱乐设施进行全新的包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
2.2.3文化展示区。
在武汉欢乐谷的文化展示区域里表现的形式多样,一方面突出老武汉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剧场内将名为《打码头》的真人实景故事,情节讲述在租界封建帝国主义统治的背景下,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尊严如何抗争,争取自由的故事;另一方面舞台表演秀融入了国际化马戏表演与游戏嘉年华的形式,突出了滑稽幽默、热情丰富的氛围。
武汉湿地公园研究报告总结
根据对武汉湿地公园的研究报告总结,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武汉湿地公园是一处重要的生态景观,具有高度的自然价值。
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水质清澈,水生植物繁盛,各类鸟类和昆虫生物丰富多样。
公园内拥有大片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周边区域的生态平衡,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武汉湿地公园的绿化和园林景观设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保护。
公园内的绿化覆盖率较高,园林景观布局合理,道路和步道设置合适,游客容量适中不至于过度拥挤。
公园内的植被丰富且多样化,能够给游客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和观赏的机会。
再次,武汉湿地公园的规划和管理是科学的和有效的。
公园内设置了一系列的设施和服务,如停车场、休息区、卫生间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
公园内的管理做到了生态保护和景观管理的有效结合,保持了湿地公园的自然特色,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武汉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旅游,对周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公园内的旅游服务、餐饮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当地的就业和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综上所述,武汉湿地公园是一处具有重要生态和景观价值的地
方,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今后的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可以借鉴武汉湿地公园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服务质量和保护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好统一。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及其效益分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为周边居民及来往旅客提供了休憩娱乐的空间,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通过论述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概况,分析评价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提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更好为城市发展服务。
标签: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效益评价引言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
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
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不同,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
本文通过对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促使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
一、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概况(一)建设背景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旅游区北部,毗邻郭郑湖、汤菱湖及磨山等风景区,处于东湖绿道的“黄金地带”,占地面积约120000m2,水域面积约70000m2。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原为废弃的“田”状鱼塘,在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退渔还湖”政策的指导下,武汉华侨城秉承央企社会责任,将其经过活化改造,修复再造生态栖息地,重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成为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被称为“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二)建设工艺本工程秉承自然生态的理念,充分利用湿地空间及地形条件,将水生态与水景观结合,构建集水质保障、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的生态湿地公园。
“长江主轴”—武汉江岸区桃花岛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摘要:本论文所选研究地块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御江苑小区附近待开发区域,场地总规划面积为6.6公顷。
方案将以城市景观和自然湿地景观的相互融合为主要目的,结合该地的气候和水位变化,交通和“长江主轴”政策影响,设计出的公园与湿地景观相结合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场所。
关键词:长江主轴;湿地景观;生态和谐;设计改造;1.引言本论文所选研究地块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待开发区域,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地块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长江二桥下东侧,毗邻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天地附近。
这里距离市中心和日常交通要道最近,轨道交通一号线,长江二桥,沿江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它紧邻武汉天地,壹方购物中心,御江苑小区,七一中学,二七小学,二桥花鸟宠物市场,地段也是武汉市黄金地段。
四周临长江水,地表经常积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是武汉市城区内环境最佳,条件最好的湿地地段。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地风格理论与原则2.1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风格定位根据论文主题的确定,以及对周边市场,交通,人文的分析且与政府政策相结合,我们将该场地风格定位与“人与自然”。
把城市荒地与居民区相结合,寻找一个城市与自然的契合点,将自然湿地景观与城市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从而使城市湿地得到最大的利用与创新。
既能够提供足够的居民公园娱乐场地,又能原汁原味地保留湿地,同时更能在保护湿地与城市改造中對城市居民日常观景区进行创新与发扬。
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与自然湿地景观完美结合的居民区。
2.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的运用2.2.1讲究合理性与协调性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不应该盲目的将流行元素进行拼凑,将中西符号随意组合毫无章法的进行混合修建,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应在修建中,保护原有地形,及其生态环境,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也需要考虑周围的住户极其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应按时期的风格特点设计,实现湿地风景区生态、生活功能合理协调发展,形成城市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典范。
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姓名:申敏玲学号:2009305201131 班级:园林0903班课程:园林设计指导教师:裘鸿菲中国·武汉二○一三年五月目录项目名称 (1)项目背景 (1)方案简介 (1)Project title (2)Brief Introduction (2)第一部分湖北省武汉市后湖水景公园总体规划 (3)1. 基址概况 (3)1.1基地位置范围 (3)1.2自然地理条件 (3)1.3基址分析 (3)2. 规划依据、目标与基本原则 (4)2.1规划设计依据 (4)2.2规划目标 (4)2.3基本原则 (4)3. 概念方案设计 (5)3.1概念分析 (5)3.2概念设计的生态策略 (6)4.总体规划布局 (6)4.1功能分区 (6)5.竖向设计 (7)5.1 竖向控制点高程设计 (8)5.2 地形设计 (8)6.景观总体规划 (8)6.1静与动的对比 (8)6.2开与和的对比 (8)7.植被规划 (9)7.1规划原则 (9)7.2规划特色 (9)7.3树种规划 (9)7.4植被分区及内容 (9)8. 道路交通规划 (11)8.1交通方式 (11)8.2交通设施 (11)8.3 道路分级119. 服务设施规划129.1规划思路 (12)9.2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 (12)9.3公园其他常规设施规划 (13)第二部分景区及景点详细设计 (15)1.人文历史展示区 (15)1.1设计思路 (15)1.2景区详细说明 (15)2. 湿地观光体验区 (15)2.1设计思路 (15)2.2景区详细说明 (15)3.中心湖面景观区 (16)3.1设计思路 (16)3.2景区详细说明 (16)4. 山林生态保护区 (16)4.1设计理念 (16)4.2景区详细说明 (16)5.高新科普展示区 (17)5.1设计理念 (17)5.2景区详细说明 (17)结语 (18)致谢 (18)参考文献 (19)项目名称武汉后湖水景公园设计项目背景武汉后湖曾经一度是汉口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东部,三环线以南,横跨黄孝河两岸,周边紧邻三环商贸城,以及三金潭立交桥、规划市民中心等。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武汉市后湖公园规划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武汉二○一三年五月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30179 项目名称 1 HYPERLINK \l _Toc9881 项目背景 1HYPERLINK \l _Toc16709 方案简介 1HYPERLINK \l _Toc22982 Project title 2HYPERLINK \l _Toc18921 Brief Introduction 2HYPERLINK \l _Toc13050 第一部分湖北省武汉市后湖水景公园总体规划 3HYPERLINK \l _Toc22533 1. 基址概况 3HYPERLINK \l _Toc25116 1.1 基地位置范围 3HYPERLINK \l _Toc19041 1.2 自然地理条件 3HYPERLINK \l _Toc26464 1.3 基址分析 3HYPERLINK \l _Toc4781 2. 规划依据、目标与基本原则 4HYPERLINK \l _Toc16093 2.1 规划设计依据 4HYPERLINK \l _Toc20791 2.2 规划目标 4HYPERLINK \l _Toc12756 2.3 基本原则 4HYPERLINK \l _Toc29614 3. 概念方案设计 5HYPERLINK \l _Toc17153 3.1 概念分析 5HYPERLINK \l _Toc5777 3.2 概念设计的生态策略 6HYPERLINK \l _Toc5815 4. 总体规划布局 6HYPERLINK \l _Toc10102 4.1 功能分区 6HYPERLINK \l _Toc31891 5. 竖向设计 7HYPERLINK \l _Toc30302 5.1 竖向控制点高程设计 8HYPERLINK \l _Toc12294 5.2 地形设计 8HYPERLINK \l _Toc5792 6. 景观总体规划 8HYPERLINK \l _Toc19986 6.1 静与动的对比 8HYPERLINK \l _Toc13362 6.2 开与和的对比 8HYPERLINK \l _Toc12765 7. 植被规划 9HYPERLINK \l _Toc26727 7.1 规划原则 9HYPERLINK \l _Toc14102 7.2 规划特色 9HYPERLINK \l _Toc12625 7.3 树种规划 9HYPERLINK \l _Toc6202 7.4 植被分区及内容 9HYPERLINK \l _Toc2401 8. 道路交通规划 11HYPERLINK \l _Toc4150 8.1 交通方式 11HYPERLINK \l _Toc18698 8.2 交通设施 11HYPERLINK \l _Toc18698 HYPERLINK \l _Toc4150 8.3 道路分级 119. 服务设施规划12HYPERLINK \l _Toc25092 9.1 规划思路 12HYPERLINK \l _Toc2666 9.2 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 12HYPERLINK \l _Toc15914 9.3 公园其他常规设施规划 13HYPERLINK \l _Toc18246 第二部分景区及景点详细设计 15HYPERLINK \l _Toc32076 1. 人文历史展示区 15HYPERLINK \l _Toc27613 1.1 设计思路 15HYPERLINK \l _Toc8237 1.2 景区详细说明 15HYPERLINK \l _Toc11616 2. 湿地观光体验区 15HYPERLINK \l _Toc18642 2.1 设计思路 15HYPERLINK \l _Toc10507 2.2 景区详细说明 15HYPERLINK \l _Toc15781 3. 中心湖面景观区 16HYPERLINK \l _Toc14647 3.1 设计思路 16HYPERLINK \l _Toc20171 3.2 景区详细说明 16HYPERLINK \l _Toc6117 4. 山林生态保护区 16HYPERLINK \l _Toc30470 4.1 设计理念 16HYPERLINK \l _Toc25218 4.2 景区详细说明 16HYPERLINK \l _Toc7393 5. 高新科普展示区 17HYPERLINK \l _Toc28924 5.1 设计理念 17HYPERLINK \l _Toc15860 5.2 景区详细说明 17HYPERLINK \l _Toc16996 结语 18HYPERLINK \l _Toc23932 致谢 18HYPERLINK \l _Toc5036 参考文献 19项目名称武汉后湖水景公园设计项目背景武汉后湖曾经一度是汉口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东部,三环线以南,横跨黄孝河两岸,周边紧邻三环商贸城,以及三金潭立交桥、规划市民中心等。
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作者:刘湘辉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0期刘湘辉(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摘要:通过介绍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及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38-011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生态城市基于生态学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 生态城市的特征1.2.1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
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
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1.2.2 持续性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2.3 整体性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4 高效性生态城市的高效性主要提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和转换系统。
流转系统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信息流、能源流、物流和价值流等高效、有序运转,从而提高流转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经济消耗,有效防止城市生态污染;转换系统是指把自然物质转换为经济物质,通过人类对经济物质的利用和消耗,再把经济物质转换为废弃物,生态城市的目标:用最少的自然物质转换为最多的经济物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泄。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总则1、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武汉东湖风景区规划可达性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武汉东湖风景区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7)2.2 景区范围与主要景点介绍 (7)2.3 旅游资源特色及价值评估 (8)三、可达性理论基础 (10)3.1 可达性的定义与评价指标 (11)3.2 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分析 (12)3.3 可达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13)四、武汉东湖风景区规划可达性分析 (14)4.1 交通网络构建 (16)4.1.1 道路系统现状分析 (17)4.1.2 新建交通设施规划 (18)4.1.3 交通网络优化策略 (19)4.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20)4.2.1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21)4.2.2 体育健身设施布局 (22)4.2.3 娱乐休闲设施布局 (23)4.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4)4.3.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 (26)4.3.2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27)五、结论与建议 (28)5.1 结论总结 (29)5.2 政策建议 (31)5.3 研究展望 (31)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武汉东湖风景区的规划可达性,全面评估其作为城市公园系统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网络分析等方法,我们发现东湖风景区在地理位置上紧密围绕武汉市中心,凭借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完善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与城市各区域的便捷连接。
在可达性方面,东湖风景区展现出了卓越的潜力。
其内部道路系统布局合理,主次干道相互衔接,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出行选择。
借助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游客可以轻松抵达景区各个角落,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我们还关注到东湖风景区与其他城市功能区的联系强度,通过分析交通线路、人口分布等数据,我们发现东湖风景区与武汉市中心的联系尤为紧密,不仅能够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休闲娱乐,还能辐射周边多个区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武汉湿地公园研究报告武汉湿地公园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湿地公园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
武汉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其自然湿地资源丰富,对于保护和利用这些湿地资源,建设湿地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对武汉湿地公园的研究,可以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武汉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为武汉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现场调查:通过对武汉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特点、绿化植被、水质情况等信息。
2. 采样和分析:收集湿地公园的植物和动物样本,采用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并计算湿地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3.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湿地公园游客的满意度和需求,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关的改进和提升建议。
四、研究结果1. 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武汉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共发现植物180种,动物70余种,其中包括多种珍稀濒危物种。
2. 生态功能:武汉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保育和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
3. 游客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的景观、休闲设施和科普教育活动是游客最关注和需求的方面。
五、研究建议1. 加强保护:加强武汉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
2. 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3. 改善景观:根据游客需求,改善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增加休闲设施和观赏点,提升游客体验。
4. 提供导游服务:为湿地公园提供导游服务,引导游客了解湿地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
5.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水质、植物和动物种群的变化情况。
六、结论通过对武汉湿地公园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武汉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大型公园的建设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口袋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地形式,其小而精、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补充。
本文以武汉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探讨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口袋公园设计。
二、环境行为学与口袋公园设计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探讨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感知和认知。
在口袋公园设计中,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对于指导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设计师需要从人的需求、行为、心理等方面出发,分析人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满足人们心理期待的口袋公园。
三、武汉市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1. 功能性原则: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应具备休闲、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生态性原则:在设计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植物配置、水体处理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美观性原则: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注重美观性,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植物配置、小品设计等手段,营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
4. 行为适应性原则: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模式的景观空间。
四、武汉市口袋公园的具体设计策略1. 空间布局: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应紧凑而富有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和连接,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
同时,应考虑人们的视觉和行为习惯,创造宜人的空间氛围。
2. 植物配置:植物是口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
同时,应注意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景观环境。
3. 小品设计:小品是口袋公园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可以通过雕塑、座椅、灯具等小品的设计,丰富景观的内涵和层次感。
同时,小品的设计应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行为习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和实践一、前言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公园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
武汉都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部城市群之一,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构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
二、构想篇1.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以自然生态公园为依托,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创造出一个集绿色生态、多样文化和宜居环境于一体的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娱乐,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武汉都市圈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武汉都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长江、东湖、大别山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汉都市圈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3.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在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武汉都市圈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划和政策。
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和水体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也可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三、实践篇1.武汉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实践武汉市政府在推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实践举措。
武汉市加大了对东湖、汤逊湖等湖泊的生态修复力度,推动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绿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湿地公园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武汉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2.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的培育除了政府的实践举措之外,武汉都市圈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培育民众的生态意识。
沙湖公园调研报告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沙湖公园调查报告——以沙湖公园为例浅析生态公园设计目录沙湖公园概述生态设计概念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原则沙湖公园设计分析总论沙湖公园概述沙湖公园位于武汉中央文化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公园。
公园总面积377公顷(含水域),其中陆地面积约90公顷(含岛屿)。
全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历史人文区、市民休闲区、文化艺术区、生态湿地区、运动森林区。
沙湖又名“歌笛湖”,清末湖北道员任桐极爱沙湖之美,曾自封“沙湖居士”,别号琴父。
任桐生长在江南水乡,深谙园林艺术,他在沙湖边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了一座带有现代特征的游乐公园,并以“琴园”命名。
任桐把一生忘情于山水的志向全部凝聚到一本《沙湖志》里,具体到琴园里,他还为沙湖提炼出了“沙湖十六景”。
“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公园本着“传承古典,创造经典”的目标,用古典园林的形式营造一个适合现代功能的开放式城市公园。
公园景观结构可归纳为:“一桥、一堤、三片、十景”。
一桥——沙湖大桥;一堤——如横琴状卧于沙湖之中的琴堤,将历史人文区划分为内、外两湖;三片——根据功能需要将公园分为原朴、古典、现代三大风格片区;十景——创新再现旧“沙湖十六景”中的十景,即新“沙湖十景”:泉亭松韵、琴堤水月、东山残碣、雁桥秋影、兰岭香风、石壁龙湫、雁山晨钟、寒溪渔梦、沙湖放棹、鸥岛浴波。
生态设计概念生态设计的定义最早由着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和瑞恩提出, 即: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 马来西亚着名建筑设计师杨经文从系统角度定义了生态设计, 即“生态设计是通过设计获得一种整体全面的考虑, 它包括在一个被设计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 对系统中能源和材料的审慎使用, 以及通过设计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武汉市江夏中央大公园种植设计方案探讨作者:欧阳丽琴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8年第03期摘要公园是供人们休憩的地方,园林植物是公园造景的主体,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既能充分展示其本身的观赏特性,更能创造优美的环境艺术效果。
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设计对创造公园优美的景观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以武汉市江夏中央大公园种植设计为例,对当前园林绿化设计的一些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园林绿化;种植设计;江夏中央大公园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09.026江夏中央大公园总体占地面积约100.142 9 hm2,位于武汉南部新城、江夏城市客厅的中心地段,北接腾讯大道、南至金龙大道、西有武昌大道、东临文化大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基地东北部为全国第一大城内湖——汤逊湖,湖向宽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空间上,环湖划分为相互连接的多个景区,宛如一根翡翠项链。
景区各具特色,尺度宜人,提供多样的休闲娱乐、户外活动空间供市民选择。
各景区的植物配置显示不同的主题内容和特色,同时,在景区环湖的内侧和沿周边市政道路的外围,植物配置注重景观的连续性,使公园面貌整体统一。
植物以群落的方式配置,去细碎、重整体、略雕凿、求气势;树成群、林成荫、草成坪、花成片。
以景色丰富多彩的混交林为主,在草坪边缘、湖畔局部点缀景色简洁壮阔的纯林。
植物配置注重季相变化,总体景观春花烂熳、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四时有景,多方景胜。
植物配置按9个主要景区设计。
9个主要景区分别是湖滨、艺韵街巷、湖光草坪、花溪曲清、青峰夕照、碧浪银滩、花海听荷、山水舞台、耀楚广场景区。
1 湖滨景区湖滨景区是游人密集之处,以欣赏湖景为主,采用开朗空间的布置形式,组织透景线,透视湖光山色。
为利于因借,植物配置宜疏不宜密、宜透不宜屏。
湖面视野宽广,园看湖,湖看园,相互借资,配置时从景观的整体效果着眼,注重林冠线的节奏变化和色彩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