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27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本文着重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部分经典建筑作品。
一、澳门科技馆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于2009年竣工。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并有玻璃幕墙的设计,主要是引入自然光线到科学馆之内,充分显示出善用天然资源,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从而体现了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展览中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一个倾斜圆锥体及其顶部的一个斜切圆柱体所组成。
展厅地面以下建有机电房及物资储存地,至三楼有设有14个展览厅,四楼及五楼分别是观景亭及观景台。
展览中心内部还设有咖啡厅、精品店等休闲消费场所。
会议中心曾称多功能厅,以菱形为基座,划分为设备区和多功能活动区。
天文馆主体构造由一个直径为19.35 m的圆柱及半球形的屋顶组成。
馆内一楼为半圆形的电设备机房,二楼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幕影院。
裙楼是科学馆的附属配套建筑,由商店、咖啡室、售票处、办公室大厅等组成,与展览中心、天文馆、多功能厅及室外扶手电梯有走道相通。
裙楼正门入口的雨篷为钢质,呈双伞形,并以玻璃幕墙作为顶盖。
二、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proj/detail.asp?id=102卢浮宫扩建工程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
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
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呈正方形,面积达268,920平方英尺的拿破仑厅,四个直角正对着各方位的通道口,地面上的三个小金字塔为通往三个不同美术馆的“光明的指引”。
在大厅的周边,有一个可容百人的餐厅,二个简易自助餐厅,宽敞的书店与商店是另外一个特色,从国家艺廊东厢所获得的经验,使得贝氏格外地注重“粮食空间”——肉体的与心灵的,总是以较大的面积来容纳此机能需求,波士顿美术馆西厢扩建是另一明证,而罗浮宫美术馆是第三次的同样构想展现,有420席次的多功能礼堂,加上为孩童暨团体所设计的简介室,会议室等,使拿破仑厅成为一个真正服务大众的场所,由大厅向西的通道可到达地下停车场,二层地下停车场可容一百辆大巴士与六百辆汽车,因为来罗浮宫美术馆的人有25%是乘巴士的外国观光客,所以大巴士停车空间占了很大比例。
建筑大师:贝聿铭(Pei,Leoh Ming)美国籍,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他是当前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
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
1955年创建贝聿铭事务所至今。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在继承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基本建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设计建成一批影响很大的建筑,其中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等表现了建筑形象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建筑事业中极为成功的一例。
在巴黎罗浮宫的扩建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贝聿铭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过重要建议。
他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努力探索一条把现代建筑特征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可行之路,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获荣誉:·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普利兹建筑奖·自由奖(Medal Of Liberty)章(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 建筑大师贝聿铭代表作品:·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旧金山公共图书馆·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埃佛森美术馆·日本美秀博物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梅尔森音乐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苏州博物馆新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摇滚音乐殿堂·贾维兹中心生平简介:1956年-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1961年-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Boulder1962年- Place Ville-Marie,加拿大蒙特利尔1968年- 1974年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68年-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1969年-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1969年- 1975年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1971年- Harbor Towers1972年- 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1973年-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6年-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1977年-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50年代的成就,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他的住房、办公楼、学校建筑,事务所成立与独立。
请用鼠标换页1954年台中市基督教亚州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聘请贝氏设计1954年开始做Denver市的一单Hilton Hotel Courthouse Square 的生意,贝聿铭总领,1960年完成。
(现已转手Sheraton,改名为Adams Mark Hotel )其中——Hilton Hotel 由A.Cossutta 领衔,至1960完工。
1961获奖: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Honor Award。
May D&F Department Store, Courthouse Square, 由H.Cobb 领衔,至1958完工。
1959获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Honor Award; 1996获Adams Mark Hotel现状这一年(1954),贝氏加入美国国籍1955年–贝聿铭创建自己的"I.M.Pei & Associates" .这一年开始由H.Cobb 领衔做加拿大蒙特利尔的Place Ville Marie, office complex, 1966年完成。
1956年贝氏的纽约大中央火车站办公塔楼双曲面Hyperboloid(design )设计效果图。
很超前!1956年做的芝加哥的海德公园大学花园小区University Gardens Apartments / Hyde Park,1961年完成,1964年获得URA Honor Award for Urban Renewal Design。
这一年James Freed入所,后来也成为贝氏的密切合作者。
1957年设计纽约的基普湾广场住宅楼Kips Bay Plaza, residential tower,1962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