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针对平面设计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从分析学生现状入手,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了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学习,简化平面设计理论;采用项目教学、校外参观、举办展览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游戏软件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游戏软件专业为适合国内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发展的市场需求而新近开设的一个专业。
近几年,毕业生需求数量日益增加,企业对毕业生的从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要求毕业生具备对动画、图像处理的基本能力。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中,平面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担负着提高学生美术鉴赏重任,另一方面为后续的Photoshop、Illustrator、3Dmax、Maya动画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目前,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学生对审美情趣缺乏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难于产生共鸣。
这些问题影响到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连续几年承担了校游戏软件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感触颇深,现就从游戏软件专业学生现状分析入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采取加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学习、简化平面设计理论的措施,丰富教学模式,如采用项目教学、组织参观、举办展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中应包含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然而,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在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用、教学方式方法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以完成为数寥寥的课堂图画和手工制作为目标,教学的学时严重不足,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在初中的美术课更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形同虚设,“主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高中阶段,有些学校美术课甚至被其他课所代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招生计划有的不是艺术类考生,学生专业学习零起点,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专业盲目,基本素质并不适合平面设计的学习,加之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
2020年3期花炮科技与市场职业教育与培训162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高职院校Python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陈 芳(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和Python 语言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Python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Python 课程体系;云计算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20)03-0162-01作者简介:陈芳,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嵌入式。
1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将C 语言作为首选入门语言,进阶的有C++和Java 语言等。
C 语言作为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语言,有清晰的层次,可以按照模块的方式进行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
C++和Java 作为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程序设计的要求,因此在市场上占有率较高。
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Python 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在机器学习、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等众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IEEE Spectrum 发布了2019年度全球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排行榜,其中Python 高居榜首。
教育部考试中心决定自2018年将“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纳入计算机二级考试考试的科目中。
众多高职院校开始尝试不同程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并逐步有开设 Python 课程的教学需求。
2 Python 语言特点Python 也被称为“胶水语言”,可以与其他语言编写的模块结合,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项目导向和实际应用为主,更适合教授此课程。
(1)简单易学。
Python 可解决C 语言的不足,其代码定义清晰,结构简单且有相对较少的关键字和明确定义的语法。
其次,它的代码非常整洁和整齐,编写比较规范,初学者读起来也较为容易。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软件技术人才的重任。
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
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设置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一些学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忽视了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导致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经验不足的问题。
部分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过于看重学历背景,而忽视了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逐渐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已经开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部分学校过分依赖政府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忽视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导致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企业需求不符。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对实际技能的培养。
部分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够,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构建与软件产业标准相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分析,结合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并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软件产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0 引言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我国,每年短缺的软件工程人才达80万人以上,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极度缺乏。
因此,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是我国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软件专业教学体系。
1 我国软件产业的概述软件产业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是一个早已相对成熟的产业。
所谓软件产业是指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而从事计算机程序编制、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及相关服务的产业。
软件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根本没有体现软件产业本身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层次方面,软件却是一个概念,很少有企业把自身的软件战略放置在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内在的规律之下。
在国家的战略方面,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放眼当今全球软件产业最新格局和未来的趋势之下,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导方向。
2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分析根据工信部网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1-6月,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0988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低于2011年同期3.1个百分点,但高出电子信息制造业1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亮点。
而上半年,国内软件业实现利润总额1170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低于2011年同期24.6个百分点。
国内软件行业在近三年的收入和净利润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净利润增速却是逐年下降,从2009 年的33%下降到2012年上半年的10.6%,这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到宏观调控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整个经济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实体经济持续下滑。
高职《软件工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设计摘要: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标准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依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选取教学内容,依据岗位工作流程设计课程链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好评。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ces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vocational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tandards, teaching content is se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tasks, courses link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the post workflow, and teaching is organized with task-drive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praised by students, community and school.关键词:软件工程;学习情境;任务驱动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learning contexts;task-driven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50-021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描述,是对应掌握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纲领性文件。
高职学院的《软件工程》课程服务于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一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探索和创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双赢”机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得到了教育部、农业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其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运用“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摘要:本文依托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学改革,介绍了运用“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双平台双主线》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双平台双主线”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双平台双主线;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48-02近十年,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数量日益攀升,但在软件就业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个怪圈:一边是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一边是用人单位面临的招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系主任陈斌博士的带领下,根据软件行业发展情况、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了一套“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依据“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探讨。
一、“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紧跟市场发展潮流,依托企业真实项目,通过严格管理,找出适应市场的专业知识提升线路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途径路线,培养出适合it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
所谓“双平台”指的是为学生搭建通用平台和专业化平台,学生入学后,先学习半年信息类大类课程,锻炼综合应用能力,之后可按兴趣选择软件、网络、多媒体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做到个性化培养。
“双主线”,一条是知识学习主线,主要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好理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条是项目贯穿主线,实践项目教学贯穿于三年的学习期间,着力把技能练好。
二、高职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的软件专业,力求培养相应人才,但现状却是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往往存在较大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无从就业,而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各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陈旧,主要沿袭本科院校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实验、实习作为辅助手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课程模块、能力模块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基于岗位和能力本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进一步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和原因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网页设计与多媒体处理、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非常广阔。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合适的工作岗位。
从总体的就业市场看,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来之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聘的学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扎实,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实用性的要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因此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概念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定义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对专业岗位群分析,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专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将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设计为“基本素质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为“专业基础模块”,再将各个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为“职业定向模块”。
因此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若干个职业定向模块构成,由于技能性强,我们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模块化课程设置是基于对每个岗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岗位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它更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在明确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技术;课程体系0引言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具有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等特点。
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进行有规则的排列。
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定位高职院校要建立直接面向软件产业的职业教育体制,解决软件产业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问题。
只有对软2.5建设系统化教育教学资源,注重有效资源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各省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应建设省、县、学校三级资源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资源建设工作,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系统化建设。
省级资源建设的重点要放到普适性资源的建设上,通过调研明确省级共享优质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与框架,并且避免县区及学校对资源的重复建设,大量节省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
在此基础上,整合高校、电教馆、教科所、网络中心、IT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各方面力量,协调发展;建设针对性强、具有特色的、能够与各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和交互平台环境,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县区级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教师有效资源的获得与使用上,能够结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发一些有特色的资源。
为本地区学校与教师提供一个教育资源的链接库,使教师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作者:杨东霞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6期
【摘要】文章按照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流程,分析了游戏软件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课程学习链路、设计学习领域,最终形成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游戏软件;课程体系
1998年~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多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在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思想,和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人专家访谈会”。
使用该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可以对现代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在随后的教学设计中,最终准确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专业的职业和职业岗位
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从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一般需要召开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和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
技术工人专家访谈会的参加人员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目标是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论证,从而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
通过会议达成一致认识,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按照游戏开发生命周期以及市场定位分为以下几类:
(1)游戏策划类:包括游策划师、分策划以及市场策划专员等。
(2)程序设计类:引擎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师以及游戏测试人员。
(3)美术设计类:游戏场景设计师、游戏道具设计师、游戏人物设计师。
(4)市场运营类:游戏运营架构设计人员、游戏技术支持及维护人员等。
游戏软件从程序设计角度又可以分为2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3D网络游戏程序开发、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等多个领域。
游戏软件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简要说明如下:
● 职业岗位:游戏策划工作岗位、手机游戏设计工作岗位、J2ME手机游戏开发工作岗位、网络游戏开发工作岗位、游戏测试工作岗位、美术设计工作岗位以及技术支持工作岗位。
● 岗位能力描述:明确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应用领域,对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文化、玩家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行游戏程序和美术策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能够进行网络游戏美工设计的能力;熟悉手机游戏开发环境,进行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掌握一门常用的网络游戏开发语言及工具,能够进行网络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能力。
● 就业方向:在游戏公司从事游戏策划、游戏软件开发、游戏软件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各级类游戏动漫公司从事美工设计、制作等工作;各级类游戏软件公司从事逻辑程序员、2D网游程序员、手机游戏程序员、网络游戏美工设计员、游戏软件销售、普通C++、Windows程序员等工作;游戏软件产品营销、售后技术及支持的工作。
●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游戏软件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网络游戏软件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网络游戏策划、美工设计、网络游戏软件编程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网络游戏软件美工设计及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支持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也是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以上游戏软件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确定游戏软件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游戏策划、手机游戏程序开发、网络游戏程序开发、二维平面美术设计、三维动画设计、音乐音效设计、游戏运营架构设计、游戏技术支持和维护等八个任务。
支持以上八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游戏策划及架构知识、游戏二维平面美术知识、游戏三维美术知识、手机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网络游戏程序设计知识等。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
根据步骤2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依照职业成长模式理论,继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原则上应将典型工作任务分为4个难度等级范围,分别对应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
依据知识和技术的难度等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的过程,构建课程链路,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入门,了解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概貌,并学会最基本应用,重整体、正确方法,而不是细节。
阶段2:基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应用。
阶段3:熟练掌握,通过行业专家的指导,实际任务模块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主要技巧。
游戏软件专业课程学习链路图如图1所示。
4.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
根据步骤3,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后,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制定课程体系结构图,需要综合考虑学习领域课程的难度,和课程学习链路的阶段,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设计学习领域
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难度后,一般需要由专家组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对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等7个要点进行工作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并设计学习领域。
游戏软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系统,其构建要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探索,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领课程设置,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黎明,张兵.高职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课程体系设计[J].课程开发,2008.
[4]郑宏霖.论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J].特别策划数字娱乐,2007.
作者简介:杨东霞(197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