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1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总供给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的关系。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生产者的行为方式。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生产规模。
当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的利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他们会愿意提高生产量。
这就导致了总供给的增加。
相反地,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他们可能会选择减少生产,从而导致总供给的减少。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技术和资源的限制。
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技术水平。
当资源充足且技术进步时,生产者能够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生产量。
这将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然而,当资源供给有限或技术没有得到改善时,生产者无法提高生产效率,总供给曲线则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综合考虑生产者行为和资源技术限制,我们可以得出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随着价格的上升,生产者的利润增加,他们愿意提高生产量,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相反地,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他们可能会减少生产,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化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化。
当价格上升时,总供给增加,当价格下降时,总供给减少。
这对于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到市场价格的波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还揭示了生产者对利润的敏感度。
生产者会根据利润的变化来决定是否调整生产规模。
这对于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和生产计划时具有指导意义,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和生产量来最大化利润。
最后,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还提醒我们资源和技术的重要性。
资源供给的充足与否以及技术的改善与否都会对总供给产生影响。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总供给水平。
综上所述,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通过考虑生产者行为和资源技术限制,我们可以理解价格对总供给的影响,并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总供给曲线3.总供给曲线(AS)(下)3.4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黏性工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学者认为,工资黏性是导致SA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在介绍这一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讨论的重点转向了工资。
回到生产函数上去:Y=F(L,K)短期内,资本要素不可变,只有劳动要素可变。
因此,总供给Y只和劳动要素投入有关。
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劳动力市场,讨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以及由它们决定的均衡工资。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讨论过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当中,劳动要素的价格——工资(率)可以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随时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完美。
我们知道,找到工作之后要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之中规定了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名义工资(没有考虑物价水平的波动)。
这就使得名义工资不会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由波动。
这种情况直到改换新的劳动合同之后才会改变。
除此之外,劳动合同的交错签订也是导致工资黏性的一个原因。
举个栗子。
甲公司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连续招聘了三批应届毕业生,与每位入职员工签订了三年劳动合同。
到2023年,2020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3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2024年,2021年签订的劳动合同到期,应当基于2024年的价格水平签订新合同…以此类推,每年的工资标准都有所不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
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造成了工资黏性。
总之,长期的劳动合同限制了名义工资的灵活波动。
但是,聪明的打工人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W,还取决于物价水平P。
“什么都涨价,只有工资不涨”实在令广大劳动者不爽。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劳动者关心的是扣除物价波动之后的实际工资:W/P。
如果物价P以外上涨到了预期价格P^ⅇ之上,而工资W因为工资黏性而不能及时变化,那么实际工资W/P就会下降到工人预期的实际工资W/P^e之下。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四象限法
总供给曲线分三段: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分别对应普遍失业、一般情况和充分就业情况,
四象限图不方便画我简单描述下吧
第一象限是投资需求曲线i=i(r)由既定利率r得出相应的i的值
第二象限是投资储蓄均衡即i=s由前面的i的值可得出s的值
第三象限是储蓄函数曲线s=y-c(y)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可由s的值得出y的值
第四象限即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即由最初的既定利率r推出国民收入y的值。
总供给曲线分析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和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主要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技术水平)决定的。
②假定社会的总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不变,因而劳动投入决定总产量。
③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价格水平→实际工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实际就业量→总产量,即用符号表示为P→W/P→Ns与Nd→N*→Y*。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集合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有不同类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这五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根据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长短,完全预期的有: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二大类是至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包括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下面分别对这五种总供给曲线进行分析。
一、传统的总供给曲线(一)古典的总供给曲线1、假设前提(1)、价格包括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
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2)、不存在货币幻觉: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3)、完全预期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长期中,经济水平或产量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始终处在充分就业上。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货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曲线是描述市场上所有供应商根据不同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的关系。
它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推导:
1. 收集供应商的数据:首先,收集市场上各个供应商在不同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数据。
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或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来获得。
2. 绘制供应曲线:将收集到的供应商的商品数量数据与相应的价格数据配对,然后绘制一个坐标图,其中横轴表示商品的价格,纵轴表示供应的商品数量。
将各个供应商的数据点连线,得到一个总供给曲线。
3. 确定价格水平:通过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关系,确定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数量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
这些平衡点位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处。
4. 检验曲线的准确性:通过观察市场中实际的商品价格以及供给情况,验证总供给曲线的准确性。
如果实际的商品价格和供给数量与总供给曲线的预测相符,说明该曲线推导正确;反之,则需要对曲线进行修正。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价格下供应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的供需关系,并作出相关决策。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什么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
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
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
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图1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
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过程如下:
1、首先,将总供给曲线方程式Y=Y+a(P-EP),变形为P=EP+((Y-Y)/a)。
2、然后,将奥肯定律的方程式(Y-Y)/a=-β(u-un)代入上式,得出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Eπ-β(u-un)+v。
3、再将π=π-π代入上式,得出最终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Eπ-β(u-un)+v。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公式,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失业率降低时,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工资压力就会上升,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
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工资压力就会下降,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的推导过程基于总供给曲线和奥肯定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供给曲线推导凯恩斯供给曲线是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模型,用于描述短期内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推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基本假设:凯恩斯供给曲线的推导基于以下假设:市场处于短期平衡状态,即价格是固定的。
价格水平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较小,主要由需求决定。
2. 总支出函数:凯恩斯提出了总支出函数,表示总支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
总支出函数可以表示为:Y = C + I + G + (X M)。
其中,Y表示实际产出,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3. 消费函数:凯恩斯还提出了消费函数,描述了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a + bYd.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a表示自主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d表示可支配收入。
4.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扣除税收和转移支付后的可支配收入。
5. 储蓄函数:储蓄是指个人或家庭将收入留存下来的部分。
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 = Yd C.其中,S表示储蓄,Yd表示可支配收入,C表示消费支出。
6. 储蓄与投资平衡:在短期内,储蓄与投资需要保持平衡。
即S = I。
将储蓄函数和总支出函数相等,可以得到:Yd C = I.将消费函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d (a + bYd) = I.整理后可得:Yd = (1/b)(a I)。
7. 凯恩斯供给曲线:将可支配收入代入总支出函数,可以得到: Y = C + I + G + (X M)。
将消费函数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 = (a + bYd) + I + G + (X M)。
将可支配收入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可以得到:Y = (a + b((1/b)(a I))) + I + G + (X M)。
整理后可得:Y = a + (1/b)(a I) + I + G + (X M)。
总供给曲线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是指在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个体供给曲线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示该市场上所有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愿意提供的总商品数量。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收集个体供给数据:为了得到总供给曲线,首先需要收集市场上所有生产者的个体供给数据。
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或者从市场价格和销售数据中获取。
个体供给数据包括不同生产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2. 求取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在获得个体供给数据后,将不同生产者在相同价格水平下提供的商品数量求和,得到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
这一步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总供给量 = 个体供给1 + 个体供给2 + ... + 个体供给n。
3. 绘制供给曲线图像:将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与相应的价格进行配对,并在坐标轴上画出这些点,连接这些点,就得到了总供给曲线的图像。
通常来说,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向上倾斜的曲线,表示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供给量也会增加。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推导总供给曲线时,通常假设其他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不变。
这意味着除了价格外,其他相关因素(如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企业规模等)保持不变。
2. 弹性的考虑: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供给的弹性。
如果供给的弹性大,表示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高,将有更多的生产者愿意供给更多商品,总供给曲线将更为水平。
相反,如果供给的弹性小,表示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低,总供给曲线将更为陡峭。
总之,通过收集个体供给数据,求取每个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并将这些数据绘制在坐标轴上,就能得到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总供给曲线是市场上所有生产者个体供给曲线的总和,它反映了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总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