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10
生物与生物圈适用年六级所需时课内共用7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列在第一单元,主要是由于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磊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八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本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共分两章。
重难点:1、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
2、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成分。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需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
老师应指导学生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生活环境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观察、调查、探究、对照实验等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举例说明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会做调查记录。
4、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理解各结构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知道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的理解,认同学习与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对应课标
1、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八上 考点精华识记(思维导图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精华识记】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代表动物有涡虫、华枝睾吸虫,绦虫、血吸虫等。
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4.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代表动物有蚯蚓、沙蚕、蛭等。
6.可以根据蚯蚓的环带来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靠近环带的为前端。
7.蚯蚓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
蚯蚓就是通过湿润的体表完成呼吸的。
因此,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下雨天蚯蚓跑出地面主要是为了呼吸。
8. 医学上可以利用蛭的唾液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9.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有河蚌、扇贝、缢蛏、蜗牛、乌贼、鲍鱼等。
10.贝壳、珍珠质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是鳃。
1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1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种类数的80%以上。
13.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因此会发生蜕皮现象。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教学设计思维导图一、单元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会观察、描述和比较生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应激性、适应性等。
生物的分类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进行分类。
2. 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环境,以及各种生物群落。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依赖于环境,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生物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观察生物的方法观察生物的方法:通过观察生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等,了解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5. 描述和比较生物的方法描述生物的方法:通过文字、图表、照片等方式,描述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比较生物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和习性,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三、教学策略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程度、合作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生物圈中的动物
讨论归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动物的运动”内容,先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六种动物在其生活环境中的不同运动方式,希望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出不同运动方式的特点和与生活环境的适应。
不同动物运动的形成机制不同,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运动的本质。
躯体的运动,是通过骨、骨骼肌和关节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
通过体会伸肘和屈肘的动作,阐明运动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骨骼肌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