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原版
- 格式:docx
- 大小:29.83 KB
- 文档页数:7
完整版)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期末复笔记第一章教育的定义第一节1.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研究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研究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然而,这两种定义都存在缺陷,因此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动力性以及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研究者”“教育影响”。
一、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可以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而制度化教育则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此外,教育的形态还可以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或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始教育和文明教育。
原始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的教育形态,它主要是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方式对后代进行教育。
文明教育则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教育形态,它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种类型。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和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历史发展(农工信)、发展阶段(三大阶段)、教育学价值(三点价值)第一节教育的初步认识教育的概念●教育词源:ed,采用一定的手段,把人身上潜藏的东西导引出来,将潜质变为现实。
教育定义:广义的、狭义的、更狭义把握社会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的平衡,片面强调单方面会导致随心所欲的学习和灌输。
教育要素:教育形态:划分教育形态三大标准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的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与生产生活高度一体化)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有专职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的教育形态。
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教育。
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教育者根据对教育的定义而下定义。
学习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和教学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内容、信息选择、传递、反馈的形式。
相互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理解缺少一种要素的情况)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本体论意义上的神创说生物起源说倡导者: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观点: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评价: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根本错误: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人与动物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论的角度论述此问题。
心理起源说建立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局限:既然是无疑是模仿就非获得性的、是先天而非后天、即时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社会的。
梦露没有回答人类本能和动物本能的界限。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2.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起源(分析)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第一个研究教育起源的人),认为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基础。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它是在人类的群体劳动生产过程中,把个体和群体积累的劳动经验、成果、技巧,有意识、有目的的传给下一代,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与争论工具论和本体论⏹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舒尔茨、斯宾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巴格莱)。
⏹本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亚里士多德)平等论和成层论⏹平等论: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地途径,通过教育,必定能使人去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
(卢梭)⏹成层论:认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鲍尔斯)西方教育学的发展(选择)(一)孕育期古代哲人对教育的认识为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产婆术”、柏拉图(Plato,约前427-前347)的《理想国》等。
(二)诞生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卢梭(J.J.Rousseau,1712-1778)的《爱弥尔》,裴斯塔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1781-1787)明确提出要“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为教育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一、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
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基础完整版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材,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学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本权威、实用的教育学教材。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4. 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即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5. 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6. 教育的制度:教育制度是指国家为实施教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探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探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3.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探讨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5. 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探讨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7. 德育论:研究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8. 体育论:研究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9. 美育论:研究美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教育学1.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重要标志。
3.据古籍记载,我国早在虞舜时代就有被称为“庠”的类似教育机构。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或教育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一些政治、哲学、伦理学、宗教甚至文学著作中。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式教学”(3)孟子,所著《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仅1229字(4)在西方,罗马的昆体良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家,《雄辩术原理》(5)中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仍然只是他们哲学思想或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其中的论述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在更多问题的分析说明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简单的形式推理上,简洁、直观、朴素是其共同特征。
他们这种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还未形成系统的教育学理论。
5.教育学形成阶段:(1)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他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他的“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3)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思想体系,“白板论”(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5)瑞士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塔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6)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起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先后进行了4学期(7)赫尔巴特不仅继承了康德的哲学和教育学讲座,而且第一个进行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普通教育学》,他以伦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目的论,以心理学为根基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赫尔巴特本人被称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6.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人的教育》,第一个创办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2)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识教育的对象》(4)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5)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主要理论代表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别,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劳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6)布鲁纳1960年出版《教学过程》,强调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发现法”学习(7)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主导作用”的教学三原则7.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1)在中国,教育学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是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译介开始的,最早是1882年颜永京的《肄业要览》(2)1901年王国维翻译的日本樱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3)1929年由杨贤江(笔名李浩吾)首先写出了第一部以《新教育大纲》为书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4)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界必备的教科书和指南,其影响之深和影响时间之久,还没有一本其他教育学专著可以与它相比拟。
8.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9.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如阶级性、综合性等特征(2)教育学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3)教育学具有实践性特点10.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3)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4)“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二)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历史法、比较法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教育学的知识是每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每位未来的教师步入教育领域时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教育学既是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是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2)教学上我们现在还常提到“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理论就是由孔子总结他的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是他首先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意义:首先,学习教育学有助于理解教育事业在社会整体系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通过学习教育学,提高对教师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兴趣;再次,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课程。
1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更新(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3)教育能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科学知识的更新,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支持。
1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集中表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服务上(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通过选择和任免教育执行长官、管理人员及教师,以及控制教育经费等手段,把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谁能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决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原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何确定,也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通过传播文化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3)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应该指出,尽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反作用,但总的来说,是不起决定作用的)1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1)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2)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向科学提出了成果转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内容(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1)极大地改变着教育者的旧有观念(2)促成教育者确立新的教育理念(3)促成教育中介的新变革15.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2)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3)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传承与传播文化(2)保存与活化文化(3)选择与整理文化(4)交融与创新文化1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1)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而存在;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种超越既有政治经济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2)就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来说,教育的发展要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已成为当代经济振兴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教育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平行性(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17.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水平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乃是人发展的内在因素或内因18.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是指人通过遗传物质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反对“遗传决定论”)(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部因素的总和(反对“环境决定论”)(1)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2)环境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和程度(3(1)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能加速人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个性(4)学校教育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六)19.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作用:(1)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能加速人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个性(4)学校教育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20.教育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要切实发挥在促进人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要为提升人的地位做出贡献,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教育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教育无视这些规律,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标,还会给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造成戕害,因此,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依照规律而开展:(1234)教育要521.教育对人的关怀与对于人地位的提升:(1)教育要着眼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给人以充分的尊重(2)教育要着重于对人生意义的关照,给人以健全的人生(3)教育要着手于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给人以切实的关爱(4)教育要着力于对人的力量的发挥,给人以完整的关注(5)教育要着意于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给人以切身的关心22.教育目的:就是指通过教育所要实现的国家对教育提出的在人才质量和数量方面的总体要求。
2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教育的无目的论这种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性。
综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育的目的始终反映着社会对其教育的要求,教育以其所培养的人来达到为社会服务之目的,教育的目的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因此,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教育没有其目的性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
同时,杜威认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的概念并无目的。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其视为“教育无目的论”者。
实质上杜威有着明显的教育目的,即他强调教育应该为其所谓的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24.教育目的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预见性、终极性25.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是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南(3)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6.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区别:(一)联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确定依据;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2)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3)所提出的人才规格不同27.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发展相一致的社会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变革而引发的,工厂手工业使人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