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肝脏体积测量和其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44
龙源期刊网
多层螺旋CT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量化研究
作者:李成东谢凌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对多层螺旋CT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进行量化研究。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11例肝硬化患者及98名健康群众为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为实验组,健康群众为对照组。
两组成员均行16层CT检查肝脏肝叶大小,对比两组患
者肝脏体积大小及各肝叶所占整个肝脏的比例,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肝脏的平均体积为(986.58±201.46) cm3、肝脏左叶占肝脏的体积为12.5%、肝脏右叶占的比例为
52.1%,明显小于对照组;肝脏左外叶占的比例为32.2%,明显大于对照组,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变化并进行量化处理,能够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肝硬化;肝脏;体积变化;量化研究。
八排螺旋CT测量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临床研究徐山荣,邵振江,张 晟(乐平市人民医院,江西乐平333300)[摘 要]目的:探讨八排螺旋CT测量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变化的方法及价值。
方法:选择15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Chil d-pugh分级结果为:A级34例,B级64例,C级54例。
对照组为100例肝功能正常者,应用八排螺旋CT扫描测量肝脏体积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B级、C级之间肝脏体积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A级、A级与C级、B级与C级之间肝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排螺旋CT可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肝脏体积数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脏体积;八排螺旋CT;肝硬化[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924043202C li n ica l S tudy on the8S lices Sp i r a l C T M ea s ur i n g the L iver Volum eC hange of L iver C irr hosisXU Shan2r ong,S HAO Zhen2jiang,ZHANG Sheng(The P eopl e’s Hospita l of L epi ng,Leping,J i a ngxi333300,China)Ab stra ct:O b j e c ti ve T o discuss the m ethod and value of8sli ce s s p ira l CT measuring the live r v olu m e change of live r cir2 rhosis.M e ho td s152case s of li ve r cirrhosis a re se rved as study gr oup,in which the34ca ses is in A level,64cases i n B lev2 el,54cases i n C level according the Child-pugh leveling parison gr oup is100ca s e s n ormal pa tients.The8 sli ce s spiral CT is utili zed to measuring t he live r volu me t o comp are.R e sults The liver v o l u m e of co mparis on group is disti nct2 l y diffe rent fro m the B level and C lev e l of study group(P<0.01);The liv e r v olu m e of co mparis on group and A level,A level and C leve l,B l eve l and C l eve l a re statistica lly different(P<0.05).Co nc l us i o n Multi-slice s s p ira l CT can obta in the liv2 er v olume da ta,and have go od c linical app licati on value.Key wor d s:Live r volume;8slice s s p iral CT;Live c irrhosis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理基础是肝细胞的炎性坏死、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所以肝脏的体积和肝细胞数量减少。
肝大ct诊断标准
肝大(hepatomegaly)通常指肝脏增大的情况。
肝大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炎症、脂肪肝、肝硬化、肿瘤等。
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用于诊断和评估肝脏病变。
肝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肝脏体积:CT扫描可以测量肝脏的体积。
正常肝脏的体积范围因个体而异,但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大的存在。
2.肝脏密度:肝脏密度异常可能与肝脂肪变性、炎症、囊肿、肿瘤等病变有关。
密度异常通常可以在CT图像中显示。
3.肝血管影像:CT扫描可以显示肝脏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和肝静脉。
异常的血管影像可能与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4.肝实质病变:CT图像可以显示肝脏实质的结构和病变,如肿瘤、囊肿、炎症等。
5.淋巴结:肝大可能伴随着淋巴结的增大,CT扫描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的状态。
肝大的诊断不仅仅依赖于CT图像,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肝大或存在其他肝脏疾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标准肝体积计算公式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具有排毒、合成蛋白质和胆汁等重要功能,还承担着调节血糖和脂肪代谢的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肝脏的生理特性和计算肝体积的标准公式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肝体积的计算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出的,常用的方法有CT扫描、MRI和B超等。
在进行肝体积计算时,需要准确测量肝脏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根据这些数据应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肝体积。
下面将介绍标准的肝体积计算公式:肝体积(ml)=0.55×长轴(cm)×短轴(cm)×厚度(cm)。
在这个公式中,长轴、短轴和厚度分别代表肝脏在影像上的三个方向的尺寸。
通过测量这些尺寸并代入公式,便可以得出肝体积的近似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计算公式是基于椭球体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一般来说误差范围在可接受范围内。
肝体积的计算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肝体积的变化可以反映肝脏的生理状态,如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会导致肝体积的改变,因此通过肝体积的计算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其次,在肝移植手术中,肝体积的计算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移植肝的大小和适配性,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肝体积的计算还可以指导肝肿瘤的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总之,肝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生理状态,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准确测量肝脏的尺寸并应用标准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肝体积的近似数值,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肝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肝脏体积(liver volume,LV)测量不仅可以定量评价肝脏大小,还能间接反映肝功能情况,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评估肝硬化肝功能储备、肝脏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评价、肝移植中都有重要意义。
1 肝脏体积测量方法常用的肝脏体积测量方法包括水测法、B超、SPECT、CT和MRI。
水测法被认为能够测量肝脏的实际体积,B超、SPECT、CT、MRI测量肝脏体积原理基本相同,又各有其优缺点,以下分别做简单介绍。
1.1 水测法将离体肝脏室温下放入盛满水的容器,放入标本后使容器内水外溢,收集全部溢出的水并测量其体积,即为待测肝脏体积。
该方法只能用于离体肝脏测量,不能用于术前活体肝体积评估。
Heinemann等[1]观察到在死亡当时至死后检查这段时间中LV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死亡原因不同,如循环血容量减少或心源性休克,及其他情况导致肝淤血,死后LV可能会比真实情况减少或增多[2]。
又由于肝脏的比重近似于水的比重[3,4],有学者在原位肝移植后,取下的肝脏在去除附着的韧带、胆囊、门静脉结构和其他组织,但不去除移出肝中的血液(因为活体肝含有大量血液)后立即称取肝脏重量,以此作为肝脏的实测体积,认为这种方法避免了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后因组织萎缩造成的人为误差[5]。
1.2 B超测量肝脏体积利用超声探头平行或垂直于人体纵轴得到肝脏纵切面或横截面,由计算机分别测出这些平行切面的面积,将所测面积与平行面积体间的距离进行积分,即可得到肝脏体积值。
V an Thiel等[3]发现超声测量肝脏体积值接近水测法体积值,而且比CT更准确。
Hatsuno等[6]比较超声和CT测量左外叶体积,发现没有明显差异,但超声测量值略低于CT测量值。
超声测量肝脏体积优势在于安全、无射线辐射或无需使用造影剂、可重复、价格较低,但超声检查易受操作者经验及腹腔内肠道气体、钙化等因素干扰,这些直接影响到断层的截取、肝脏边界的确定,使最后得出的结果存在误差。
螺旋CT的原理、主要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常规CT从发明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史。
这三十年CT技术大量地应用到临床的同时,CT机自身的各项功能也显著增强。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CT的发展,扫描时间从数分钟减少至1s-2s,工作周期时间也缩短到l0s以下,不过主要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但近年来采用的滑环技术使CT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采用滑环技术不仅缩短了工作周期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螺旋CT。
即在连续扫描的同时,病床承载病人连续送入机架扫描孔。
扫描轨迹为螺旋形曲线,可以一次收集到扫描范围内全部容积的数据,所以也称为螺旋容积扫描。
这是CT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我科自前年十月份引进一台美国MarconIMXS000双层螺旋CT,经过近一年半的使用,充分说明了其绝对的优越性。
现结合我科的实际工作就螺旋CT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1 螺旋CT原理螺旋CT扫描,就是在扫描的同时,患者随扫描床匀速运动,而X线管球和探测器组则相当于电机的转子一样,不停地围绕患者的“感兴趣区”(Range of interesting)作快速连续360度旋转,同时探测器组连续采集数据,如此扫描若干周后,其结果是球管相对患者“感兴趣区”体表的扫描轨迹是一螺旋形路经。
故称为螺旋容积扫描CT(HelicaSpiralVolumetric Scanning CT)。
螺旋扫描得以实现,关键之处是采用了滑环技术(Slip-Ring Technique)传统的CT扫描机球管系统的电力及信号传递是由电缆完成的,在扫描时球管作往复圆周运动,电缆也随之来回缠绕,并发生拉伸和绞合。
阻碍了探测器组的持续旋转,使得扫描无法连续进行。
因而明显地影响了扫描速度的提高,获取数据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滑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上述电缆连接的缺点。
该技术的实现,包括两个关键的解决:第一,它应用了中频技术将高压发生器制作得很小,并与凹球管连在一起形成组合,固定在机架内,随机架旋转而同步运动。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的诊断技术,其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优势进行探讨。
一、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的原理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是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进行扫描,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通过增加造影剂对肝脏进行增强扫描,以获取更加清晰、准确的肝脏影像。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通过对肝脏进行多层次的扫描,获取不同部位的肝脏断层影像,然后通过计算机对这些影像进行重组,形成3D影像,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观察肝脏的情况,包括肿瘤、肝内外胆管情况、肝脏血管情况等,提高了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脏肿瘤的诊断与评估肝脏肿瘤是肝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等。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边缘清晰度、周围组织对比等信息,从而对肝脏肿瘤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肝内外胆管疾病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这些疾病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和手术决策至关重要。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的解剖结构,观察胆管的通畅程度、壁厚、水肿等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肝脏血管病变包括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对肝脏功能和血液循环产生影响,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肝脏的血管解剖结构,包括门静脉、肝动脉、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侧支循环等,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帮助。
4. 肝脏受损程度评估对于一些肝脏病变或外伤所致的肝脏受损,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肝脏损伤的范围、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