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隔离基本知识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06.74 KB
- 文档页数:5
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基本知识(一)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医院成为了防控疫情的最前沿和最重要的防线。
而在防疫工作中,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下面我们将介绍医院消毒隔离工作的基本知识。
一、医院消毒防控基本知识1.病人分类医院应以病情严重、病原体易传播、严格隔离等因素为考量,在医院内对不同类型病人区分处理。
病人可分为一般患者、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类型。
医院应按照规定对不同类型病人进行严格留观、隔离处理。
2.消毒等级医院内消毒的等级可分为三级,根据被消毒物品的类型和污染程度、可以接触人员的类型、接触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一级消毒主要是对于非传染性疾病治疗室、内科病房、辅助检查手术室等区域的消毒;二级消毒主要是对于外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高危隔离区域进行消毒;三级消毒则是对生化实验室、某些特殊手术室等进行消毒。
3.消毒方法消毒方式有多种。
常见的消毒方式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气体消毒、蒸汽消毒等。
不同的消毒方式应用于不同的消毒对象,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
二、医用器械消毒医院内设有多种工具和设备,如器械消毒等,需进行持久、有效的注重物标记。
针对医用器械等消毒环节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卫计委统一制定了消毒规范,所有医院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消毒。
1.题库管理主要针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可靠、持久有效。
2.通气防疫对于含有垫片、缓冲材料的医用器械,则需进行通气消毒:将含有垫片和缓冲材料的器具、玻璃制品等进行分解,在通气消毒器中进行消毒。
三、医院环境消毒医院环境消毒主要是针对医院内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医院整洁和生活环境健康、洁净。
对于病毒传播较快的COVID-19病毒,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1.消毒仪器管理消毒仪器的管理应当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需要针对消毒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测、消毒操作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
2.医院内环境消毒对于医院内环境消毒,应当根据消毒对象、需消毒强度、消毒效果等要求,选择不同的消毒化学药剂和消毒器具。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版本一、引言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培训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知识的认识和技能,确保医疗安全。
以下为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内容,涵盖消毒隔离的基本概念、方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二、消毒隔离基本概念1. 消毒: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消除或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程度的过程。
2. 隔离: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过程。
3. 消毒剂:指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包括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4. 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
5. 医院感染: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三、消毒隔离方法及操作流程1. 物理消毒法(1)高温消毒法:包括煮沸消毒法、高压蒸汽消毒法、干热消毒法等。
操作流程:① 煮沸消毒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煮沸器中,煮沸30分钟以上。
② 高压蒸汽消毒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高压蒸汽消毒器中,加热至121℃以上,保持20分钟以上。
③ 干热消毒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干热消毒器中,加热至160℃以上,保持2小时以上。
(2)紫外线消毒法:利用紫外线照射物体表面,杀灭病原微生物。
操作流程:① 确保紫外线灯管清洁、无尘。
② 将紫外线灯管距离待消毒物品表面1米以内。
③ 开启紫外线灯管,照射30分钟以上。
2. 化学消毒法(1)浸泡消毒法:将待消毒物品浸泡于消毒液中,达到规定时间。
操作流程:① 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② 将待消毒物品完全浸泡于消毒液中。
③ 浸泡时间根据消毒剂类型和浓度确定。
(2)擦拭消毒法: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操作流程:① 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② 用消毒剂浸湿擦拭布。
③ 擦拭物体表面,确保覆盖均匀。
3. 生物消毒法利用生物制品,如噬菌体、抗体等,杀灭病原微生物。
操作流程:① 选择适合的生物制品。
② 将生物制品涂抹或喷洒于待消毒物品表面。
③ 保持一定时间,使生物制品发挥消毒作用。
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基本知识(1)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基本知识医院作为防治疾病的最前线,在日常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接触各种病原体。
为保证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必须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隔离。
以下是医院消毒隔离工作的基本知识。
一、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消毒和灭菌都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但它们的标准及方法是不同的。
消毒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杀死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减少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而灭菌则是指在高温高压下杀死病原微生物,从而彻底消灭微生物的所有病原体。
二、消毒的种类1.物理消毒:指利用一些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对医疗设备、手术器械等进行消毒。
2.化学消毒:指利用化学方法如氯化物、过氧化物、醛类物等对物品进行消毒。
3.生物消毒:指利用生物方法如常规、特异性制剂等对空气、表面等进行消毒。
三、医院消毒的重点区域1.操作台区域:作为手术器械和医疗设备的操作区域,是病原体可能聚集的区域,需注意消毒。
2.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的病人会分泌大量病原微生物,需随时注意消毒。
3.门把、开关、插座等公共区域:由于人员交替多,是潜在的传染源,也需随时消毒。
四、医护人员的消毒工作在医院进行消毒隔离工作还需注意医护人员的消毒。
医护人员会接触各种物品和病人,必须提前进行消毒隔离。
另外,不同种类的医护人员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消毒,例如开刀医生和护士的消毒工作就要怎么重视。
五、医院消毒作业的管理要求在进行全面的消毒隔离工作还需符合医院的管理要求。
医护人员应有足够的消毒隔离知识,加强卫生习惯,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保障。
同时,医院应对消毒作业进行监督指导,确保消毒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是日常医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除医护人员和床位消毒外,消毒物质、时间、浓度的选定,消毒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等都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才能确保医疗条件清洁无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医院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培训目录1. 消毒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1.2 消毒隔离对病人、医护人员和公众的保护 (4)1.3 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原则 (5)2. 基本消毒术语及概念 (6)2.1 消毒、杀菌、灭菌的定义及区别 (8)2.2 常见消毒剂及其作用及使用范围 (9)2.3 消毒隔离等级及适用场景 (9)3. 医院不同区域的消毒隔离措施 (10)3.1 门诊的消毒隔离措施 (12)3.2 住院部的消毒隔离措施 (13)3.2.1 隔离病房的设置及管理 (15)3.2.2 重症监护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 (16)3.2.3 手术室的消毒隔离措施 (17)3.3 其他区域的消毒隔离措施 (18)4. 个人防护措施 (19)4.1 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20)4.2 手卫生规范及步骤 (22)4.3 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的重要性 (23)5. 消毒隔离流程及注意事项 (24)5.1 消毒隔离前的准备工作 (24)5.2 不同类别的物品消毒处理流程 (26)5.3 消毒隔离期间注意事项 (27)6. 日常消毒管理 (28)6.1 环境定期消毒方案及实施 (30)6.2 消毒物资管理及使用 (31)6.3 消毒工作监测与评估 (32)7. 应急消毒隔离预案 (33)7.1 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预案 (35)7.2 疑似/确诊病例的隔离措施 (36)1. 消毒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毒隔离是医院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隔离,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治愈率,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院是众多病患聚集的地方,各种病原体无处不在。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接触或尘埃等途径传播,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为了确保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消毒隔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消毒隔离可以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风险,这些感染通常称为院内感染,是由于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或手术而被感染造成的。
医院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汇报人:日期:•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技术与方法目录•消毒隔离的实践应用•消毒隔离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消毒隔离的未来发展与展望01消毒隔离基本知识消毒隔离的定义与重要性消毒隔离定义消毒隔离是医院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发生和传播,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健康而采取的措施。
它包括对病原体微生物的处理、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环境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等。
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如果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的扩散,不仅危害病人健康,还会对医务人员造成感染风险。
因此,消毒隔离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健康的基本措施。
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分类与选择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分类根据消毒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消毒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三大类。
物理消毒法包括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辐射消毒等;化学消毒法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乙醇等;生物消毒法包括发酵法、过滤法等。
消毒与灭菌方法的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消毒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使用场合和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例如,对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和环境可以选择热力消毒;对于空气、表面和医疗器械可以选择紫外线消毒或化学熏蒸消毒;对于排泄物、分泌物可以选择化学消毒剂浸泡或干粉消毒。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医院常用的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乙醇等。
其中,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地面、墙壁、门窗等表面的消毒;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空气等表面的消毒;乙醇主要用于皮肤和手的消毒。
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其种类、浓度和使用场合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浓度。
例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配制使用液,将使用液喷洒或擦拭物体表面,作用一定时间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使用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时,需要按照说明书配制使用液,将物品浸泡在溶液中或用布擦拭;使用乙醇时,可以用棉球或纱布蘸取适量乙醇擦拭皮肤和手。
医疗环境消毒隔离基本知识1. 医疗环境消毒的重要性医疗环境消毒是确保医疗场所和工具设备清洁、无菌的重要措施。
正确的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 消毒方法和原则2.1 物理消毒- 热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烘烤或沸水煮沸等方式进行消毒。
- 过滤消毒:通过过滤器或滤纸等过滤出微生物进行消毒。
- 辐射消毒:利用紫外线或电离辐射等方式杀灭病原体。
- 离子消毒:使用离子溶液等进行消毒。
2.2 化学消毒- 密闭法:将物品置于密闭中,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 浸泡法:将物品浸泡在消毒液中一定时间进行消毒。
- 喷雾法:使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喷洒到物品表面进行消毒。
2.3 消毒原则- 根据物品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 确保消毒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和浓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 消毒后对物品进行彻底清洁,避免残留消毒剂对人员产生危害。
3. 环境隔离的意义和措施3.1 隔离的意义医疗环境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患者以及可能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并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3.2 隔离措施- 目视隔离:对某些高风险的传染病患者进行单独病房隔离。
- 防护性隔离: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 全身性隔离:对具有特殊传染性的疾病患者进行全身性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隔离服。
4. 医疗环境消毒隔离的重要注意事项-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进行医疗场所的消毒隔离工作。
- 定期进行医疗环境的卫生检查和消毒质量监控。
- 医务人员要接受相关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并定期更新知识。
- 患者和家属应加强个人卫生惯,配合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
以上是医疗环境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医疗工作中,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大家应共同努力,保障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医院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汇报人:日期:•消毒隔离基本概念与原则•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重点部门消毒隔离要求目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患者及家属宣教工作•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计划01消毒隔离基本概念与原则消毒隔离是指为防止病原体传播,采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消除医院环境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确保患者安全,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维护医疗质量和安全。
消毒隔离定义及目的目的定义清洁原则消毒原则隔离原则无菌操作原则消毒隔离原则01020304保持医院环境、物品表面的清洁,减少污染和病原体滋生。
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物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对感染患者和疑似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
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防止医源性感染。
消毒隔离法规与政策《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能。
《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消毒产品应符合相关标准,医疗机构应使用合格的消毒产品。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按照传染病防治要求对患者实施隔离和治疗。
02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等情况下进行手卫生。
使用流动水、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清洁,确保双手干燥。
手卫生根据感染风险,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正确使用和佩戴防护用品,确保其防护效果。
防护用品手卫生与防护用品使用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定期清洁地面、墙面、门窗等。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去除污渍和污垢。
环境清洁对高频接触表面(如床头柜、门把手等)进行定期消毒。
选择有效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消毒管理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医疗器械与物品消毒处理对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根据器械类型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高温蒸汽、化学浸泡等)。
物品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床单、被套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医院科室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进行前戴口罩。
工作服及口罩要定期清洗、更换,保持清洁。
2.诊疗,护理操作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手消毒,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4.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后备用。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
5.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6.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可消毒。
7.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____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8.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9.治疗室、换药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凉干,定期消毒。
10.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其用物按感染性疾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随意外出,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门诊病人应在指定地点就诊。
12.护理部、院感科、各科院感控制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提交院感委员会研究解决。
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消毒隔离制度____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医疗场所消毒隔离基本知识随着疾病传播的威胁,对医疗场所的消毒和隔离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场所消毒隔离的基本知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防止疾病传播。
消毒基础1. 消毒的目的:消毒是去除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消毒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或紫外线)或化学方法(如消毒液)进行。
消毒的目的:消毒是去除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消毒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或紫外线)或化学方法(如消毒液)进行。
2.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表面材料,选择正确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其灭菌效果、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表面材料,选择正确的消毒剂。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其灭菌效果、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3.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和使用消毒剂。
注意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并确保充分接触消毒剂的时间。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和使用消毒剂。
注意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并确保充分接触消毒剂的时间。
4. 经常性消毒常用区域:医疗场所中的常用区域,如床铺、桌面、门把手等,需要经常进行消毒。
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并确保消毒过程得到有效执行。
经常性消毒常用区域:医疗场所中的常用区域,如床铺、桌面、门把手等,需要经常进行消毒。
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并确保消毒过程得到有效执行。
隔离和防护1. 隔离的目的:隔离是将病人或疑似病人与他人物理上分开的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可以分为标准预防、截断传播和强化防控三个层级。
隔离的目的:隔离是将病人或疑似病人与他人物理上分开的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可以分为标准预防、截断传播和强化防控三个层级。
2. 隔离措施的分类:根据传染源和传播方式,隔离措施可以分为空气传播隔离、飞沫传播隔离、直接接触传播隔离和全身保护隔离。
选择适当的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隔离措施的分类:根据传染源和传播方式,隔离措施可以分为空气传播隔离、飞沫传播隔离、直接接触传播隔离和全身保护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一、消毒隔离概念
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3.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例如医院内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
4.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消毒。
5.清洁:用清洁剂洗净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
7.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触后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触肝炎、结核、爱滋病等特殊病人后污染的物品。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物品。
二、消毒液的配制
含氯制剂:
①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②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三、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1.地面、墙面:
①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拖擦每日二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2.病室内物品(桌子、椅子、床架等):
①当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湿式清扫,每日清洁二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3.各种车辆(平车、轮椅等):
①每日清洁一次。
②当受到一般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③受到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洗。
④每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总消毒一次。
4.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化验室的各种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
污物筒每日清洗一次。
5.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桌布消毒方法同扫床巾: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特殊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时。
6.清洁用具(拖把、抹布等):
①用清水拖擦的清洁用具,每日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
分钟。
②用消毒液拖擦的清洁用具,每周总消毒一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
消毒液,浸泡30分钟。
③拖擦一般污染物时,立即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
钟。
④拖擦特殊污染的物品后,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1小
时。
7.便器的消毒:
①消毒液浓度为含有效氯2000mg/L,每周一、四更换。
②每周四集体消毒,每次用毕终未消毒。
8.污物污水(吐泻物、分泌物、体液等):
①有污水处理池的单位直接排放。
②无污水处理池的单位先消毒后排放。
③特殊感染的体液配成2000mg/L,浸泡2小时。
9.终末消毒方法:一拆、二擦、三照、四铺。
一拆:拆除床单位,清除病人用过的物品。
二擦:一般病人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特殊病人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
三照:用紫外线照射床单元40分钟,有效距离一米,注意防护。
四铺:铺成备用床准备迎接新病人。
四、消毒操作中的自我防护
①防止消毒剂对自身造成的损害。
②防止病原体对自身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