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9.59 KB
- 文档页数:7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
寓言是一种以虚构故事的形式寓含哲理、道德的文学体裁,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构成及内涵,并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理解及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3. 能够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4. 能够运用寓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
【教学难点】1. 寓言的道德寓意的理解及领会。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案例教学法;3.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关注寓言:“看图猜谜”- 寓言中要不要有一定的难度?2. 询问学生对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构成的理解。
二、自学探究(20分钟)1. 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寓言四则》中的四个寓言,归纳整理寓言的内涵和道德教育意义,解释相关的句子。
2. 组内讨论:每组选出代表与其他组分享归纳整理的结果,并讨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
三、引导总结(20分钟)1. 情境讲授法:以生活案例或校园案例为例,自由讨论,引述《寓言四则》中的寓言。
2. 点拨讲解:练习解读寓言并意译相关词语、句子,点拨关键情境下的相关知识点。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探究活动:在小组内,运用寓言知识并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2. 诊断补漏:针对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再次阅读本次寓言,领会寓言中的道德寓意;2. 请以寓言为载体,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寓言四则》1. 定义、特点、构成2. 寓言中的道德寓意【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利用了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定义、特点及构成,同时通过四个不同寓意的寓言,让学生明确寓言中的道德寓意,在虚构故事中品味生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生的极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寓言四则》中每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通过故事理解生活哲理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教学重点:每则寓言故事的内容理解和寓意分析。
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教训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
作者简介:伊索:古希腊寓言家,其作品《伊索寓言》广为流传,通过动物故事传达了丰富的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教学准备:《寓言四则》课文PPT课件,包含寓言故事的背景介绍、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寓言”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教育意义。
课文学习(20分钟)1. 寓言特点介绍:详细介绍寓言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中的每则寓言,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讨论故事中的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意分析:分析每则寓言的寓意,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传达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2. 现实联系:讨论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问题的关系。
互动活动(20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故事情节,体验角色心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学设计详解一. 教材分析《寓言四则》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由四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组成,分别是《揠苗助长》、《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本文通过讲述这些寓言故事,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意故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于文中的一些成语和古代文化背景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寓意,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难点:分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领悟寓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寓言故事,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每个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例如:“你觉得这些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分别犯了什么错误?”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成语。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寓言四则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发散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寓言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种魔法,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寓言四则》感受一下“寓言”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22 寓言四则(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文体知识教师: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有关寓言的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寓言四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理解并分析寓言文学的基本特点;2.学会熟读课文,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教益;3.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4.动手写作,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寓言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寓言文学特点的理解分析;2.对不同寓言作品的深入解读和领会。
三、教学难点1.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寓言作品文意的理解和把握;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寓言文学创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寓言文学的特点、分类,学生听讲记录,进行讨论;2.互动法:组织小组讨论,发掘课文中的道理和教益,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3.体验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创作寓言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实践。
五、教学内容1. 了解寓言文学教师讲授寓言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文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讲授欣赏著名寓言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文学在语言、结构、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2.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大公鸡》、《小鸡感悟》、《鹧鸪赠蔡琰》等,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和教益,发掘寓言的精髓所在。
3. 阅读实践教师让学生阅读《小毛驴上寿司店》、《狐狸和葡萄》、《老牛吃嫩草》等寓言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文意,并就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和分享。
4. 创作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或个人创作寓言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所学知识和技巧,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宝贵建议。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也进行评估,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后记本课程通过以寓言文学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优秀6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
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1、《韩非子》《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
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22 寓言四则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与《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3.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教益。
过程与方法1.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课时安排 2课时新课导入安徒生的童话,古希腊的寓言,这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亮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去享受绮丽瑰宝——寓言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明确:不一样。
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4.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明确: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目标导学二:学习《蚊子和狮子》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2.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分析蚊子形象。
明确:“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勇往直前。
22 寓言四则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与《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3.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教益。
过程与方法1.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课时安排 2课时新课导入安徒生的童话,古希腊的寓言,这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亮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去享受绮丽瑰宝——寓言的无穷魅力。
一、资料导入师:本课的前两篇寓言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以伊索的名义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寓言集。
大多可能是伊索本人或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创作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共三百多篇。
大多是动物故事,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喜闻乐见。
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吗?预设见《状元大课堂》本课“文体知识”栏目。
师:请同学们动笔,在课题的旁边进行知识批注:讽刺性、哲理性、劝喻性。
【设计意图】开课揭题,直入课题,省时高效。
介绍文体知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理读情节,探究寓意(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课件出示:宙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首。
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的神。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
师:由这则材料可知,赫耳墨斯是下一辈的神,他的官职比他的父母要小得多。
在课文中,他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掌握寓言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寓言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寓言背后的深层寓意。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寓言的简洁美与寓意深远,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编写简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把握寓言的深层寓意,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寓言,培养批判性思维。
•将寓言寓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迁移应用。
教学资源•《寓言四则》教材(含《杞人忧天》原文)•多媒体课件(包含寓言插图、背景介绍等)•相关寓言故事视频或音频资料•学生预习材料(含故事梗概、生字词预习)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寓言的基本概念及《杞人忧天》的背景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寓言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见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寓言情境。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寓言中的深层寓意。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与“过度担忧”相关的现代小故事,引出“忧虑”这一主题。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哪些关于忧虑的寓言故事,自然过渡到《杞人忧天》的引入。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杞人忧天》,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精读分析:•分析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探讨杞人担忧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分析晓之者的开导方式及效果。
•寓意挖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寓言的寓意,如个人心态、社会现象等。
课堂小结•总结《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及深层寓意。
•强调寓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选取另一则与“忧虑”相关的寓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教学反思《寓言四则》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二课,该课是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猪、狗、牛、驴四个动物在比赛中相互竞争、互相嘲讽、斗志昂扬的故事。
该课通过动物的形象来描绘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竞争、互相攀比以及虚荣心等问题,起到了明示教育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反思的总结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本次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够读懂一篇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领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观察课堂讨论、学生的反馈,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的分析解读也对学生思维上的启发有所帮助。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 寓言故事的交流和解读: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然后和同桌交流故事中的重点,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将关注点引导到故事中人物、情节、主题等层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
每个小组随机讲解其理解和解读,教师则对学生的解读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2. 重点剖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层面:强调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发展、文字的表达等因素对故事性的作用。
让学生在分析这些方面的同时反思人类社会,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3.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寓言的深层含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启发其发散性思考,提高其深层次理解寓言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到位,阅读文章的深度、广度还有待提高,教师在下一次教学中需要增加孩子的阅读量,鼓励多读书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在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广度,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历史信息,提高学生对文化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七上寓言四则教学反思
1.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寓言故事描述赫尔墨斯看见一个雕像者制作了自己的雕像,于是他问雕像者为何要制作自己的雕像。
雕像者回答说他希望后人知道他曾经存在过。
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留下自己存在的渴望,以及在人生中留下痕迹的追求。
反思:这寓言故事教导人们珍惜自己的一生,同时提醒我们,追求卓越、做出积极贡献,是留在他人心中的最好方法。
2. 《蚊子和狮子》:
故事中,蚊子嘲笑狮子的“怯懦”,以致狮子忍无可忍,一口把蚊子吞下肚。
然而,蚊子利用机会,在狮子肚子里刺破了狮子的心脏。
这个寓言警示人们要小心那些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可能带来巨大危害的事物。
反思:这寓言故事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慎之又慎,不要轻忽小事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3. 智子疑邻:
智子怀疑邻居家的某物是一把弓,但事实上是一根放在那里的鞭子。
这个寓言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谣言和主观臆断,而应该通过深入了解和客观事实来判断。
反思:这寓言故事提醒我们在判断他人和事物时要保持客观,不要基于片面信息或主观臆断做出决定。
4.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讲述了一次不幸的事变最终带来了好运。
这个寓言故事启示人们,命运变化无常,一时的困扰可能是未来的好运开端。
反思:这寓言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要以豁达的心态看待,因为不幸中可能蕴含着意外的收获和机遇。
以上四则寓言故事都以简短而深刻的方式传递了重要的教育意义,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持谦逊、谨慎、客观和乐观的态度。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注音赫拉()宙斯( ) 庇护( ) 粘住( )
释义:庇护:庇:爱慕虚荣: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2)看图复述课文(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总结归纳寓意:《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课堂研讨: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三、拓展与延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三、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四、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五、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六、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七、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九、课堂小结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杞人忧天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