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制高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体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虚心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注重身心合一,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
三、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解脱,主张无私、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中的诸多故事和寓言,以及诸如“舍身救人”、“布施行善”等思想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代表,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注重以整体观念审视人体,强调平衡和谐,追求身心的统一和健康。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五、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被誉为“东方文艺之源”。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媒介,通过墨、纸、笔的搭配运用,表达思想情感。
中国书法注重形神兼备、笔墨独特,强调以气韵生动、线条流畅的方式来表现艺术意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漂亮的字体,更是一种审美、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六、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追求和谐美。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特的音域和节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例如,京剧、昆曲、琵琶、二胡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我国中公传统文化比外国文化更有特色,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具体的特征。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1.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
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
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
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2.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
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突出表现。
3.“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具有三个前提: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
4.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修身为本”。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身,自己优秀了,才能走好下几步路。
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
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的生死以之的志趣和情怀。
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的本性。
率性而行,即成为道。
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的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的即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修己”、“内圣”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的品格和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为天下国家的平治尽心尽力。
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最好的阐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的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的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的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和接受异质文化的宽广视野。
中华文化概说重点掌握内容参考答案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
广义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所有类型的文化。
文明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摆脱动物界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的范畴,人类经过蒙昧、野蛮,才到达文明时代,所以说,它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又称作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国别来区分的文化。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的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环境给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舞台,它是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之一。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它的根源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
《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
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
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
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
金文金文即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
商周时代称铜为金,故称为“金文”。
因为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金文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
行书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
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一般说行书多指行草。
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简洁连贯,形体活泼,姿态生动,书写便利,易于辨识,因此是日常交际中应用最广、深受人们喜爱的字体。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包括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
一、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宁静。
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倡导舍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诸如《诗经》、《唐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古代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等形式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运用。
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乐器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礼仪风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风俗,以其独特的仪式和规范而闻名于世。
传统婚礼仪式以及丧葬仪式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古代官员的封建等级制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完善。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平等,主张以爱为核心的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秩序的维护。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
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
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现代意义:(一)关怀人本:中国传统文化很在程度上来说是关注人生的文化,而这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是十分珍贵的。
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也都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
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二)道德的教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
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是政治必修三的内容,高三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一)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二)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制高点许锡良高度决定影响力,这是现代社会经常使用的一句广告用语,然而,这句话也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奥秘。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占据制高点的文化。
大致说来有三个制高点。
一、法家文化占据权力的制高点法家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法律标准,强调君主帝王是法律的最高标准,即“朕即法”,代表最高权威,可以概括成为“法、术、势”三者。
具体实施,则是由诸多人的思想合成的。
比如,商鞅重“法”,申不害则重“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
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
慎到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法家,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
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战国末期的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法家的核心目标,其实就是替帝王占据权力的制高点。
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君王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中国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拥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它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至高境界被普遍认为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下面将按照列表的形式,简要介绍这些至高境界。
1. 仁爱:在中国文化中,仁爱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它强调关爱他人、帮助弱者、与人为善。
以孔子为代表的众多古代哲学家将仁爱视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境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2.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即追求生命的平衡和和睦的相处方式。
3.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教化和修身养性。
儒家思想倡导的一些核心价值,如孝道、忠诚、诚实等,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4. 道德经的境界:《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最受尊重的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精髓。
它提出了诸多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简朴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5. 文学和艺术的境界: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了许多至高境界的情景和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
中国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6.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和适度的中间道路。
它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和协调。
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均衡性。
7. 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崇尚实践和行动。
知行合一的境界要求人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境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8.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还要求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境界体现了对历史和未来的关注。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
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简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而卓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方面,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不仅为中国人民传承了智慧和灵感,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简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注重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心灵的和谐与自然的合一。
它主张“无为而治”、“反思内省”、“顺应自然”、“追求道德”等观念。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由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利益的统一,主张“兼爱”、“非攻”等原则。
墨家思想关注社会公正与人类利益,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政治机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学艺术1. 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中国的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古代诗人们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赋予了诗歌深厚的艺术价值。
2. 传统戏曲: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的综合艺术形式。
京剧、豫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和音乐编排上都有独特之处,它们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3. 书法和绘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深受世界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的书法强调“笔墨意境”,注重笔划的力度和节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以意境和象征性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
三、礼仪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制度的规范和传承。
礼仪制度强调个体对家庭和社会的尊敬和奉献,重视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
中华文化三方面重点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是源远流长、独特丰富,具有时代价值与鲜明民族色彩的灿烂发展文明,多少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辉煌与精神遗产。
一、悠久灿烂历史中华文化始于黄河文化,并由此发展壮大,形成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优秀的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如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孟子的墨家,此外还有到了一定发展阶段的音乐、舞蹈、科学和其他艺术形式,这些似乎都表明中华古代曾经有了一段壮丽的文化,为将来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保育和平衡自然中华文化注重自然、仁慈、尊卑有序,尊重自然、遵循天令地理。
早期先民创造了众多文明智慧,让人们和自然共处和谐。
一般来说,在古老的历史时期,中国先民们就将自然视为宝贝,认为自然是上帝的恩赐,发展人类文明的最重要支柱。
因此,他们把与自然交流融为一体,建立了一种和谐融合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让整个大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人文踏脚痕中华文化重视人文、尊重精神,注重仁慈与高尚理想。
古代中国文化非常著名,具有深远影响力。
这一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没有像世界各国一样形成那样的西欧文化。
它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且它的重心常常向着崇尚理性、尊重原则、大度合作等方面发展。
中华文化还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庆祝、婚姻习俗、葬礼习俗、礼仪习俗、祭祀习俗等,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们都给人以安全和乐趣,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华文化是一种悠久历史、注重自然平衡、强调人文踏脚痕以及积极追求公平正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优秀文明的结晶,具有时代意义和很强的民族性特点,以及无形价值。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
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的生死以之的志趣和情怀。
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的本性。
率性而行,即成为道。
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的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的即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修己”、“内圣”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的品格和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为天下国家的平治尽心尽力。
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最好的阐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
传统文化三大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仔细鉴别和认真取舍,批判性继承,而不能兼收并蓄,全盘接受。
本人对照当今世界文明趋势,人类社会进步潮流,经过分析思考,将其糟粕汇总为三个大方面六个小要点:第一,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这个主要根源来自儒家。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孔子把治家类比到治国,开启了典型的人治模式,是一种毒化了的政治生态。
主要糟粕表现为两点:其一是等级观念。
帝王是真龙天子,九五之尊,替天行道,法外治理,处于金字塔顶端。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子子父父,君君臣臣。
刑不上士大夫。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
所谓入世就是当官。
当皇帝是个人实现的最高境界,君临天下,不可一世。
其实,害人害己害国,远离文明,为祸不远矣!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恶性循环,演绎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惨闹剧。
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不能把控。
最终没有一个王朝不破灭,不失败,不悲惨!其二是牧民思想。
民间有“父母官”,“青天大老爷”,“官老爷”、“为民做主”论。
所谓做官就是治理天下,制服民众,而不是服务型政府,平台型政府,而是家长型政府,保姆型政府。
社会的主流是官僚,而不是民众!现代文明人民是主权者,是国家的主人,是法律的制定者。
人民的权利是社会核心利益。
牧民思想则恰恰相反,甚至为了所谓的统治,不惜采取“愚民”、“弱民”、“辱民”、“贱民”、“贫民”之治理之路,思维僵化,死水一潭。
殊不知民众思维一旦僵化和偏激,社会随即失去活力,日久必定全面落后和衰败。
第二,缺失原则和正义的厚黑思维这个主要根源来自于道家。
老子的《道德经》堪称华夏哲学之高峰,值得传承。
但是由最朴素的辩证思维逐渐发展成一种诡辩术,不讲逻辑,不讲是非,不讲原则,只看重成败和利益。
主要糟粕表现为两点:其一是胜为王败者寇的假“正义”思潮。
窃珠者诛,窃国者诸侯。
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我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我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社会风貌所孕育的文化。
它涵盖了我国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哲学、文学、礼仪、风俗等多个方面,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对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伦道德、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主张“无为而治”,影响了我国人对生活态度的理解和选择。
3. 儒家礼仪文化儒家礼仪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影响了我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行为。
4. 我国传统艺术我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自然、历史、宗教等主题的表现,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5.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养生保健、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对我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保持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活动。
它包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传承和研究,以及利用传媒和教育系统等途径,向更多的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在全社会展开,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层面的积极参与。
四、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1. 文化自信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 社会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凝聚社会共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互信。
3. 个人修养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礼仪规范、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华,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素养和修养,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
五、我国传统文化的个人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智慧和精华,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生活、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传统文化要把握好三重维度作者:戴亚琴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9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彰显出我党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与责任情怀。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目标,要求“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这意味着,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项重大工程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任重道远。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误区随着社会深度转型,思想观念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态势,由此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立场。
一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部分人极力推崇西方主流价值,主张将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切割分离;一是将传统文化奉为圭臬,部分人认为要确立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只有回到传统。
进一步看,当下党员干部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几种误区。
1.虚无化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存在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有人从近代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出发,认为传统文化妨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消亡,传统文化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自然失去其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传统文化完全由文人创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否定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进而否定传统文化的全部价值;更有人以是否符合现代生活经验为标准,曲解历史甚至抹黑优秀历史人物,否定他们身上的崇高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以否定。
这些错误认识,忽视传统文化以其广泛的精神认同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凝聚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推动力和创造力,进入认识焦虑和困顿的误区。
2.简单化当下的“国学热”中,部分人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简单化,某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把建设名人故里、修建牌楼庙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当作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举动,为此不惜铺张浪费甚至屡屡闹出抢建名人故里的闹剧;有的党员干部把对器物的占有看作是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一部分,甚至不惜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字画、玉石等;有的人把封建文化中的某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当作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宣扬不讲原则的忠孝、女德观念,甚至把90度鞠躬、给父母洗脚、穿汉服唐装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标志;更有甚者,以现代文明过分依赖科技发展而遭遇瓶颈为由,主张“完全回到孔子”“以儒治国”“全面儒化中国”等国粹主义、复古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制高点
许锡良
高度决定影响力,这是现代社会经常使用的一句广告用语,然而,这句话也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奥秘。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占据制高点的文化。
大致说来有三个制高点。
一、法家文化占据权力的制高点
法家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法律标准,强调君主帝王是法律的最高标准,即“朕即法”,代表最高权威,可以概括成为“法、术、势”三者。
具体实施,则是由诸多人的思想合成的。
比如,商鞅重“法”,申不害则重“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
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
慎到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法家,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
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
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战国末期的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法家的核心目标,其实就是替帝王占据权力的制高点。
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君王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要落实的目标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法家虽然也讲权力制约,但是,帝王本身是没有权力制衡与约束的。
这是中国的法家与西方的现代法治根本不同的地方,一句话概括,中国的法家就是占据权力的制高点。
本质其实仍然是专制独裁。
二、儒家文化占据道德的制高点
儒家文化自孔子出,推出一批圣贤君子典型,这些人在孔子口中,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实大多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到周公真有其人,在历史上也离孔子时代500多年了,根本就没有多少信史可供考据,但是,孔子一口咬定,这些人就是圣人,先把这些人定位于道德的制高点上,然后再让自己借这些人上位,这就是成为圣人的绝招。
其实人类社会有一个原理是千百年颠扑不破的,那就是一个人极力倡导什么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想做什么,
他极力赞扬什么,其实就隐藏什么欲望。
当今中国那些口口声声圣贤“万世师表”的人,其实是他自己想当帝王师。
当年,孔子也是口口声声圣人,树立了那么多的圣人形象,其实到头来,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只是他自己。
他成为至圣之后,一百多年之后的孟子虽然其实更思想,但也只能够有资格成为“亚圣”。
而后面的荀子又只能够继孟子之后成为“季圣”。
再之后就一圣也不圣,只有贤人与先儒以及君子的位置了。
可以说,孔子这一招让他成功地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杀身才能够成仁,舍生才能够取义。
其实,杀的都是别人的身,舍的都是别人的生,圣贤们自己都是活得好好的。
中国自古制造了那么多的贞妇烈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树立了无数的牌坊,生产了一朝又一朝,一批又一批的食禄的道德伪君子。
这些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这些人,不但用道德代替制度建设,而且还要提倡“正其谊而不计其功,谋其义而不计其利。
”(董仲舒语)北宋时儒者张载(1020-1078)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道德制高点更是高得可怕,他有四句名言,后被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横渠——张载的故乡,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的狂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典型的道德制高点的占有者。
南宋的朱熹制造道德制高点的办法,就是先极力吹捧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
”然后乘机自己取而代之。
今天中国的所谓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蒋庆先生是这样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圣
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权利,曰‘天赋圣权’,而凡人只有生来接受圣人教化的义务。
所以,圣人讲的话、编的书——经典——-就具有先在的权威性,凡人必须无条件接受,不存在凡人用理性审查同意不同意的问题,因为凡人的理性没有资格审查圣人的理性,相反只能用圣人的理性来审查凡人的理性,来要求凡人接受。
”可见,儒家文化占据道德制高点,是其一贯作风。
也难怪中国人的伪善之风盛行了中国二千多年至今不断。
三、中国禅宗文化占据智慧的制高点
佛学的禅宗派进入中国,很快就被儒家文化利用,特别是被儒家心学派的利用,得到了极致的发展。
后来一说到禅宗,就神秘莫没,玄机奥妙不断,有许多脑筋急转弯的玄学故事出现,充分考验人的IQ程度。
这些禅宗故事,常常以一个老和尚与一个小和尚,或者一个老和尚与一个普通人之间发生的小事为契机,然后大谈禅宗奥秘。
比如,在禅宗这里,算术的九九口诀也不管用了,“三八等于二十三”了。
禅宗的智慧有三层,即
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3.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智慧的三个层次的次序,据说是智慧越来越高。
普通人,只能是第一个层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一般智者是第二个层次,虽然已经有一套玄机活络的说法,但是,只有真正的禅宗大师才能够占据到智慧的第三个层次。
在这里有许多违反常理的说法,被说
成是智慧的结晶。
比如,一个小和尚怕近女色犯戒而拒绝抱美女过河,老和尚顺势抱得美女归,一番云雨之后,老和尚还责怪小和尚色心太重,他都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忘记了,而你小和尚心里那个美女竟然还挥之不去。
在这里拒绝抱美女过河的小和尚,被责难比真正抱了美女的老和尚更为好色。
同理,一个官员贪污了钱财,只要不将这个放在心上,就是合理的,这远比那些没有贪污的官员要显得清廉。
这就是中国的禅宗智慧。
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智慧自圆其说。
臭虫与蚊子相比,就显得不够禅宗,臭虫喝人的血,不声不响,一上来就是结结实实的一口,而蚊子不同,在喝人血之前,一定要先讲个禅宗故事,让被喝血的人,还感觉很荣幸。
这就是禅宗的智慧。
在禅宗故事里,一个人无视事实真相,装聋作哑,回避矛盾,难得糊涂,被说成是禅宗智慧的代表。
禅宗智慧的中国代表性人物,竟然就是一个不识字的打柴农民惠能,他不识字,自然也不能够通过读经书汲取智慧,不能够继承前人的思想文明遗产,他占据智慧制高点的办法,就是全靠自己打柴时的一点顿悟,靠几句偈语,再靠徒弟编造几个正宗嫡传的故事,就赢得了中国第一智慧的称号,成为中国最高智慧的代表性人物,所谓东方三圣之一。
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顶礼膜拜的智慧偶像。
中国人的智慧制高点竟然就是一个的反智典型。
法家权力制高点,儒家道德制高点与禅宗智慧制高点,三者结合,祸害中国无穷无尽。
在三个制高点控制之下的中国人,其实命运已
经定了。
权力制高点之下的中国人,只有当奴隶的命运;道德制高点之下的中国人只有虚伪者才能够活下去,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会骗人的民族;智慧制高点之下的中国人其实只有当愚民的份,因为,世界上极少见到像中国这样把反智当成最高智慧而顶礼膜拜。
权力制高点之下,权力不受约束,权力胡作非为;道德制高点之下,以德治国,道德伪善之风盛行;智慧制高点之,反智成英雄,愚民成风,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个民族岂能不灾难重重,罪孽深重?2013年6月4日星期二。